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doc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1653129 上传时间:2021-08-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绪论、第一章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 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 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

2、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 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 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 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

3、想。 四.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这一判断是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反应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 规律,是客观真理,而真理不存在所谓过时的问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人类解放的任务尚未完成,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会过时,但这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特定历史条件 和特定事物所发表的个别观点,结论,提法需要修改和补充。 五.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4、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思想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原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2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 根据对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其理论意义时什么?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5、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2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七. 什么是运动?为什么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八.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

6、,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九. 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中各期什么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 自已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 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 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矛盾

7、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 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十.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实践意义。 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 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1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 键。2 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是坚

8、 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十一.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3 十二.如何正确认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的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沟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 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十三. 什么是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什么关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是客观的

9、。 必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 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 二.什么是认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能动性的反映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认识是

10、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 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他们不仅有区别,而且又 相互联系,是辩证的统 一 2 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 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 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3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才 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 辩证法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 开 4 五.

11、怎样理解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者不依赖于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 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就是因为他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3、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检验它的标准只能是客观的社会实践,而不能 以任何人,任何阶段的主观意志决定,不能以人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好恶为标准 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辩证关系 1.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2、,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绝对 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3.真理的是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4.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互相渗透和互相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 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5.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属性,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 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辨证统一的 意义: 1 反对绝

13、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武器 2 为我们提供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七.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3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方面,实践 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能把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成直接的现实 八.价值与价值评价的定义及其特点。 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 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点: 价

14、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转移的 5 评价的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三章 一: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力量 1.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3.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4.最后

15、,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二: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 映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 或早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生活 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1.劳动资料 2.劳动对象 3.劳动者 四:生产关系(狭义广义) 狭义: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 品分配关系 广义:指人们在再生

16、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 系体系 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定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从内容上看,(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2)生产关系反 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 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17、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 阶段. 6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 2.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 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3.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

18、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 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 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 七: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价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 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正是根据上述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正确阐述了社会形 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理 论,主张等,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政策,

19、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 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 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八: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构成了社会形 态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每一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 关系和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 的矛盾;上层

20、建筑在建立之初不完善的部分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相对活跃的经济基础同相对稳定 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同经济基础各构成要素之间 的矛盾;新的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基本适合之间存在着的某些矛盾;等等。总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种种矛盾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矛盾系统,但二者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 动下,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如此循环往复地向前发展。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从低 级向高级发展,都是在这种矛盾推动下实现的 九:社会形态的内涵 1.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态,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 的经济

21、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3.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词 十: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 3.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社会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十一: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

22、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二:如何理解时势造就英雄?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就英 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 仅仅是社会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虽然也能 使具体历史事变的外貌或某些后果改变,但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历史人物 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割裂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就势必会夸大个人的作用,进而否定或歪曲历史的发展 规律。 十三: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23、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2.唯物史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 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 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 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 性的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 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十四:社会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

24、.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第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结构发生变革. 3.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4.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和客体和思维 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四章 一: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8 二:商品的特点 1.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2.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3.商品交换实际是商品生

25、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 的社会关系. 三: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使用价值的特点:满足人的需要的效用,即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 质关系,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同人们取得它所消 耗的劳动多少没有关系,它本身不 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比较,是人类社会的 永恒范畴。 价值的特点:价值是商品的属性,体现人 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商品的价值可以 进行比较,是商品 所特有的, 与商品一 一对应, 它是商品的属性, 是内在的, 必须通过别的商品来表现。 只能通过把 握 价值

26、是交换价值的,交换价值是价值 的表现形式。 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 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2.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 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五:劳动两重性原理?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形 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的两重性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六:价值规律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27、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七:价值演进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 一般价值形式 4 货币形式 八: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9 5.世界货币. 九: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着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 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 2.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3.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4.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

28、的命运. 十: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劳动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 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十一:价值增值过程与价值形成的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 过程。在资本主义生 产中,价值的形成 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的过程:一方面, 劳动对象和劳 动资料的价值, 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 它们转移到产品中去, 并成为产品价值 的一个组

29、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劳动 本身创造的新价值,是通过工人的抽象 劳动 加到劳动对象上,并成为产品价值 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十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分? 不变资本 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 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 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 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于资本是否移动,固定资本有机器厂房设备,都不在短期内消耗掉,需 要多次转移价值,时间长。流动资本则有原材料,劳动力,原材料价

30、值在生产中一次性转移,时间短。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在于资本是否增长,增加,不变资本说明资本只能转移,没有新的价值生 成,比如原材料和机器都是这样。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可以增加,可以有新的价值生成,主要是劳动力, 因为劳动者创造了新的价值。 十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1.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 十四: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 c: v 来表示 十五: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0 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十六:社会总产品的划分 1.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划分

31、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C 和凝结在 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M 2.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 费资料 十七: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十八:剩余价值的四部分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 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超额利润) ,这些不同的资本家瓜分得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 第五章 一.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 1.垄断和竞争问

32、题市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最早是由马歇尔发现的, 又称为“马歇尔冲突” 。 2.具体内容:随着竞争的家具,生产的集中,资本的积聚必然会出现垄断,从而垄断会有扼杀竞争, 但是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原因:一,任何垄断企业都是局部范围内的或者说某一行业的垄断很难垄断世界范围内生产销售。 二,技术革命是一个垄断企业难于在长时间内保持垄断的地位。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可能是一 个企业在长时间内保持垄断地位.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不可能把社会生产全包下来,在此之外还有很

33、多中小企业 三.垄断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的新特点 1.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者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积累;垄断竞争是获取 更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利 2.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比如通过改进技术等战胜对手;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 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3 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主要在经济领域而且在国内市场;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 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 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

34、坏性. 四.垄断价格定义 11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 价格. 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五.垄断价格为什么没有违反价值规律 1.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 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 分配 2.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3.所以垄断价格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

35、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控制 七.经济全球化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金融的全球化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第六章第七章 1、如何评价 19 世纪初期空想主义? 历史贡献:1 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 2 对社会主义新制度天才的描述 3 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4 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历史局限: 1 找不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 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3 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理 2、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成果主要是那些? 1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

36、首要地位 2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3 用合作社的形式蒋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4 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5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的有价值的东西, 12 3、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增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 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 了物质基础,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证。 缺陷: 1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

37、2 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减弱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4、如何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2: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4:无产阶级专政是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 5、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选择题) 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具有历史意义? 1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是有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 定的。 2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并不是违背了

3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 7、如何理解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三:国际环境的挑战 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8、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 1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大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9、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严要求。第三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 壮大,已经用事实证明了共产主义的实现的必然性,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已经从一定 意义上向人类展示了共产主义的晨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doc)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