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17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第 1 19 9 课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教案教案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国史特别是近代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教材说辛亥革命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可见它在近代中国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有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分为三个子目,从背景、过程、意义等方面介绍辛亥革命的概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从影视作品中对辛亥革命有所了解,但尚未形成全面理
2、性的 认知,而且我的授课对象是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辛亥革命的发生及影响。 2.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 3.能通过史料分析,认识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 4.能通过阅读史料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 史解释、史料实证) 。 认识到 20 世纪初革命党的仁人志士为反封建反殖民做的艰辛斗争,而追求民族民主革命是当时亚非拉 地区的总趋势,中国应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不仅促进中国人民的解放,而且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 教
3、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影响 (二)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 多媒体 第 2 页 共 17 页 (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图文“人没有梦想与咸鱼有什么区别?” 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中国的梦想是什么? 中国梦起于何时? 激趣凝神 由个人到国家, 循序渐 进 回顾近代以来到辛亥 革命前的民族复兴运 动: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 动、维新变法,引出孙 中山的“共和梦” 。 新课:辛
4、亥共和梦 一、梦起:梦想与现实 (背景) 二、追梦:为梦想而努力(经过) 三、说梦:功过成败论辛亥(评价) 狭义:1911-1912 武昌起义爆发到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 段时间内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从 1894 年兴中会成立到 1912 年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资产 阶级革命者为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列出本课框架及核心 概念解析, 使学生对本 课内容有大致把握。 辛亥共和梦 梦起:梦想与现实 (背景) 追梦:为梦想而努力(经过) 说梦:功过成败论辛亥(评价) 第 3 页 共 17 页 一、梦一、梦 起:理起:理 想与现想与现 实实 师:同学们阅读孙中山
5、先生创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誓词和纲 领,指出革命党人要干什么? 生:驱逐鞑虏.创立民国 师:同盟会纲领被概括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在三民主 义中哪一个体现了辛亥共和梦? 生:民权主义 师: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革命的理想 就是创立中华民国,实现民族复兴。 过渡:创立民国,理想很丰满,现实如何呢?过渡:创立民国,理想很丰满,现实如何呢? 请同学们根据这三幅漫画,概况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教师总结:民族危亡、民生多艰。 过渡:面对骨感的现实,清政府有何作为?过渡:面对骨感的现实,清政府有何作为? 实行新政改革,挽救危机。 出示新政内容。 问:清末新政能
6、否消弭革命? 引出标题中的 “理想” 。 引导学生阅读文献材 料,培养史料阅读能 力。 完成课标内容了解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 本内容。 用漫画史料激趣凝神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培 第 4 页 共 17 页 新政加速革命。 养史料阅读能力。 得出结论: 新政加速革 命 二、追二、追 梦:为梦:为 梦想而梦想而 努力努力 过渡:当清政府实行新政自救时,革命党人在为梦想努力。过渡:当清政府实行新政自救时,革命党人在为梦想努力。 根据课本及所学,说出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为梦想做了哪些努力? 追梦人林觉民,不惜牺牲生命。 请大家阅读林觉民烈士的绝笔信,思考他为何“狠心”抛下爱妻英勇就 义。 生:为天下人某
7、永福。 师:林觉民是为救亡图存的中国梦而牺牲。 过渡:梦想的实现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时机过渡:梦想的实现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时机 问: 辛亥革命为何在 1911 年 10 月的武汉总爆发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 利? 生: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武汉防务空虚,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 自主学习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 读材料, 培养自主学习 能力。 重点讲到黄花岗起义, 以林觉民的与妻书 片段为切入点, 设置情 境,使感受革命的艰 辛, 体悟为理想努力的 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出示文字材料和图片。 第 5 页 共 17 页 过渡:当然这与革命党人前期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过渡:当然这与革命党人前期的努力也是分
8、不开的,1911 武昌起义爆武昌起义爆 发并得到南方十四个省得响应,革命势如破竹。发并得到南方十四个省得响应,革命势如破竹。 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生: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问:谁担任民国总统? 生:孙中山。 过渡:此时离梦想很近,但也很远。为何?过渡:此时离梦想很近,但也很远。为何? 问:从以上材料看出,当时更加深孚众望的总统人选是谁? 生:袁世凯 问:袁世凯是什么身份?相较于孙中山,他有何优势? 生:旧官僚。他有军队,有声望,有政治声望. 过渡过渡: 迫于形势迫于形势, 孙中山与袁世凯有一个约定孙中山与袁世凯有一个约定: 只要袁世凯让清帝退位只要袁世凯让清帝退位, 并答应共和,便
9、保举袁世凯为民国大总统。并答应共和,便保举袁世凯为民国大总统。 在各方努力下,南北议和,清帝退位。 问:为何这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生:因为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封建帝制。 让学生理解武昌起义 的必然性及偶然性。 展示照片, 还原历史情 境。 设计意图:还原细节, 增强历史趣味。 为学生 理解袁世凯夺取革命 果实和辛亥革命的局 限性做铺垫。 第 6 页 共 17 页 师:千年帝制就此结束,成果巨大。但代价是革命党人孙中山退位,旧 官僚袁世凯上台。 过渡过渡:如何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孙中山在离职前如何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孙中山在离职前,为保存共和梦的果为保存共和梦的果 实做了如下努力。实做了如下
10、努力。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 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并思考它借鉴了哪 些国家的宪法精神。 生: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美国、 英国、 法国. 师:哪些内容体现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限制? 生: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师:这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的诉求,所以是中国第一步资产阶级 民主宪法。 过渡:然而一纸宪法真的能限制袁世凯吗过渡:然而一纸宪法真的能限制袁世凯吗?这个问题暂且不论,咱们看这个问题暂且不论,咱们看 看这场追梦之旅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看这场追梦之旅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此处培养学生的史料 阅读能力, 落实史料实 证的核心素养。 节选 中华
11、民国临时约 法原典文献,培养学 生史料阅读能力。 小组合作活动, 培养学 生的合作能力。 第 7 页 共 17 页 三、说三、说 梦:功梦:功 过成过成败败 i 论 辛论 辛 亥亥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组图片,概括辛亥革命后的变化。图片激趣凝神, 让学生 直观形象地感受辛亥 革命的影响, 进而攻克 重难点。 第 8 页 共 17 页 师总结: 以上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辛亥革命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制度,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思想文化上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和近代生活习俗及礼仪。 过渡:可见这些变化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然而不变的是什么呢? 生:中国半殖
12、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变. 文字材料培养学生的 史料阅读及分析能力。 理解辛亥革命的局限 性。 第 9 页 共 17 页 各抒己见:辛亥革命是否圆梦?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有同学看到了辛亥革命的辉煌灿烂,也有 同学看到了它的力不从心。 过渡:为何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留有遗憾? 师总结:辛亥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的主要原因是在双半社会的中国,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得出什么启示? 生:当时的资产阶级无法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实现梦想需要实力的支 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 素养。 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 解辛亥革命未能完成 革命任务的主要原因。 第 10 页
13、 共 17 页 师:当时袁世凯很有实力,可他做的是什么梦? 生: “皇帝梦” 师: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袁世凯的 皇帝梦是开历史倒车,最终在人们的唾骂声中匆匆下台。 过渡:那么当时的世界潮流是什么?孙中山的共和梦是否顺应潮流?过渡:那么当时的世界潮流是什么?孙中山的共和梦是否顺应潮流?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找出 20 世纪初亚非拉地区的潮流是什么? 生:求独立求民主。 师:所以孙中山先生的“共和梦”不但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符合 世界发展潮流的。 过渡:过渡:1925 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但中国仁人志士追求救亡图存的脚步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但中国仁人志士追求救亡图存
14、的脚步 未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犹在。未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犹在。 横向对比, “皇帝梦” 与“共和梦” ,并放宽 视野, 让学生认识到世 界大势是求独立求民 主。 把共和梦融入世界 的文明进程当中, 理解 中国人们追求独立与 民主是顺应世界潮流, 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 进步之举。 第 11 页 共 17 页 20 世纪初, 中华民族危亡, 近代林觉民等先烈为了实现梦想而牺牲生命。 21 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复兴,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能更相对从 容地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不论你的梦想是什么,请记得为它努力,记 得在追梦路上不孤单,因为中国梦就是你我他大家共同的梦。 激励学生追
15、求梦想, 提 升自我, 为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 贡献。 典型习典型习 题题 教学反教学反 思思 本课以在问题引导下的讲授法为主,讲授过程中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 位,沦为说教课。 其次在史料选择上,为了适应学生基础较薄弱的学情,较多使用图片史 料激趣凝神, 压缩了文字史料, 使课程的深度不够。 在五大核心素养中, 对于时空观念的关注不够。 第 12 页 共 17 页 课题第二十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在讲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教材内容和文字材料归纳总结袁世凯 统治时期和军阀割据时期的统治特征,理解北洋军阀统
16、治的反动和黑暗; 2.在运用有关史料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尽头; 3.在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一方面理解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 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对于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的原因和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也可以采用谈话法教学,学会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 3.对于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护国战争、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过程性的史实,要求学生 通过读书法,
17、掌握主要知识点,提高阅读史料以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以情境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和所学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 解放的深远影响,并感受在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碰撞下近代社会发展进步的艰难性。 重点1.掌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的过程,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史实; 3.认识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理解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4.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难点1.民族资本主
18、义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评价。 教具翻页笔、多媒体课件、粉笔、黑板、黑板擦 第 13 页 共 17 页 教学方 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 力,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对于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的原因和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也可以采用谈话法教学,学会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 3.对于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护国战争、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过程性的史实,要求学生通 过读书法,掌握主要知识点,提高阅读史料以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以情境教学、小
19、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 板书设计: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专制独裁 2.袁世凯复辟帝制 3.护国战争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 2.“府院之争” 3.维护共和 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经济新气象 2.生活新气象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背景 2.概论 3.影响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一、 导入 多媒体出示袁世凯 在北京宣誓就任中 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 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历史进 跟着老师的思路利用图片导入
20、,拉 近历史与学生的 第 14 页 共 17 页 新课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的图片。 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今天我们一 起学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经 济与文化。 距离,有利于学生 直观感受这个历 史现象。 二、 新课 讲授 一、袁世凯复辟帝 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专制独裁 活动 出示袁世凯在政治、 外交上进行专制 独裁的表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把 表格空白处填写完整。 填写表格引导学生根据教 材内容进行归纳 和整理,培养学生 的归纳概括能力 和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延伸:袁世凯为 什么派人刺杀宋教 仁? 多媒体出示关于宋教仁被杀的材料。阅读材料,加深袁 世凯为加强专制独 裁进行的一系列活
21、动 进行拓展延伸有 利于拓宽学生的 知识视野。 此外,袁世凯还采 取哪些行动,来加 强专制独裁呢? 2.袁世凯复辟帝制 出示袁世凯复辟帝制发行的银元和 举行祭天活动的两张图片。 引导学生说出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 动 阅读并回答。学生依据教材内 容进行回答之后, 教师进行概论和 总结,在 PPT 上出 示所概论的内容。 进行探究活动:探究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 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 观原因、客观原因等多角度进行探 索。 进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有利于 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即辛亥革命的 影响和当时的社 会环境。 第 15 页 共 17 页 二、北洋时期的军 阀割据 1.军阀割据 (1
22、)概况 (2)影响 多媒体出示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 的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地图,填 写下列表格 向学生提问:军阀割据有什么影响 呢? 阅读填表,讨论回 答 利用人物图片和 教材中的军阀割 据区结合起来,有 利于学生对各个 军阀派别和其割 据区有一个直观 的了解 2.府院之争 拓展延伸:“府院之 争”和张勋复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 找出府院之 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多媒体出示教师概论好的内容, 引导 学生再次回顾。 多媒体出示拓展材料,引导学生阅 读,并对难点进行解读。 阅读教材内容,归 纳总结 阅读材料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概括和归纳能 力 3.维护共和请学生们结合教材第 115 页
23、“思考 点”,阅读并归纳孙中山维护共和的 主要活动。 阅读讨论,归纳回 答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概括和归纳能 力 4.参加第一次世界 大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回答。 多媒体展示答案。 阅读教材,然后归 纳概括,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概括和归纳能 力 引导学生探究中国 参加一战对中国的 影响 出示材料, 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参加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独立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民国初年经济、 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多媒体出示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 的照片, 引导学生进入到民国初年经 济的新气象 观看图片形成学生对当时 的民族资本家的 感性理解 1.经济新气象出示一
24、张列有民国初年为什么出现 经济新气象的原因、特点、表现、影 响的表格, 请学生在课本上把这些内 容勾画出来。 在课本上把有民国 初年为什么出现经 济新气象的原因、 特点、表现、影响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和归纳概括能 力 第 16 页 共 17 页 这些内容勾画出 来。 探究 1: 影响中国近 代民族工业发展的 因素 教师展示两则材料,提出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老师提 出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史料 分析能力和史料 解答能力 拓展延伸:影响中 国近代民族主义发 展的主要因素 引导学生找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 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阻碍因素和推动 因素分别是什么? 在教师引导下,从 多角度思考这个问
25、 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 发散能力和创新 能力 探究 2: 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对中国 社会的影响 引带学生从思想、政治、经济方面进 行探究 合作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2.生活新气象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习 俗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 找出生活新气象的表现。 多媒体展示生活的新气象。 阅读教材内容,回 答问题。 做好笔记 既发挥学生的主 体地位,又要注重 教师主导作用 四、新文化运动的 开展 多媒体出示青年杂志第 1 卷和陈 独秀、蔡元培、胡适的图片,这些图 片反映的是那次运动呢? 提出问题,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呢? 出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的材料 学生回答:新文化 运动。结合所学
26、知 识、教材内容和教 师出示的材料归纳 出新文化运动的背 景 有利于形成良好 的师生互动。 新文化运动的的概 况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梳理新文化运动 的概况(开始的标志、阵地、代表人 物、主要内容) 多媒体出示概括好的内容, 让学生更 好核对 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做笔记 培养学生的归纳 概括能力 新文化运动时期传 统文化向近代转变 的表现,原因 引带学生更深一步思考: 新文化运动 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 原 因又是什么呢? 思考后回答老师提 出的问题 对新文化运动作 更为深入的挖掘, 才能满足高一学 第 17 页 共 17 页 生的求知欲 布置探究问题:近 代中国社会各阶层 对传统文
27、化的态度 及主要原因 引导学生从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社会各阶层的态度和原因。 阅读材料,谈论交 流 引导学生学会和 其他同学进行合 作 3.新文化运动的影 响 提出问题: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呢? 思考,回答问题 探究:如何正确认 识新文化运动 为学生解答疑难, 并引导学生利用唯 物主义观点进行全面、客观认识 探究培养学生的唯物 史观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发展脉络, 与学生在进行 本课重难点知识的回顾 加深学生对本课 重难那点知识的 记忆,帮助学生构 建知识体系 教学 反思 1.在课堂中,出现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处理的不是很从容、完美。 2.课堂的氛围还是不太活跃,下次要继续努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3.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能力仍有很大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