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13-15课共3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655055 上传时间:2021-08-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13-15课共3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13-15课共3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13-15课共3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13-15课共3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13-15课共3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29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第 13 课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教案 一、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 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二、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1)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梳理明朝时政治制度方面发生的变化表现 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2)针对郑和下西洋出现的评价分析培养提升学生对历

2、史现象的认识的全面性 。 (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 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 2.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 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2)学生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岛等史实,将明朝 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 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4)教师通过对课堂小结升华,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

3、的生命,没有民主就 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第 2 页 共 29 页 三、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王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 措施: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解读来认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通过读图学史、史料分析来认识明王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其治理 2.难点: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措施:通过问题探究形式,分析史料、学生解答、师生讨论来认识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四、四、教法与学法教法与学法 1.教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2.学法:活动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4、 五、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历史上有一位人有这样的经历:放过牛,做过和尚、起义军首领,最后成了开 国皇帝,他是谁呢?(ppt 出示朱元璋画像) 【生】朱元璋 【师】朱元璋从一介草根,逆转成为皇帝,建立明朝后,他是如何来巩固统治的呢?我们今天 一起来学习第 13 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二)任务驱动(二)任务驱动 1.朝堂上的大明朝堂上的大明集权与专权集权与专权 第 3 页 共 29 页 (1)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 【自主学习】自学 P72 页一目,找出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概况: 1351 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

5、地区。1368 年, 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明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知者加速】思考明朝政治制度有哪些变化? (2)明朝内政改革明朝内政改革 废宰相 【师】出示材料: 其(朱元璋)既从极为卑贱的地位而登九五之尊,他也只有大刀阔斧的行事。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师】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由皇帝直接领导六 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合作探究一】根据材料,找出朱元璋废除宰相的理由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时间极短)而 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

6、相,设五府、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hng,抗衡) ,不敢 相压。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稳定) 。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师】同学们,从材料中看,朱元璋认为废除宰相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时间极短)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 权乱政;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稳定) 。 【师】这个理由充分吗?为什么? 【生】不充分 第 4 页 共 29 页 【师】总结:朱元璋废除宰相出于一家之私,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 设内阁 【合作探究二】结合材料分析宰相废除后国家政务出现了什么问题?明政府设立了哪些机构 (性

7、质、职责、运作程序) 材料一 洪武十七年(1384 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 共 1160 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 3291 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 理 411 件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生】皇帝政务繁忙,工作压力大 材料二 明太祖置殿阁(华盖殿、英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生】新设机构:设内阁 性质:秘书咨询机构(顾问咨询机构,非决策机构) 职责:票拟权(注意权力的演变) 运作程序:阁臣票拟到皇帝批

8、红 宦官专权 【师】出示图片 第 5 页 共 29 页 明代宦官俑东厂腰牌宦官魏忠贤 【师】宰相废除后,有的内阁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相,喻为宰相。比较而言,宦官 比内阁更多的得到皇帝的信任,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 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先落实知识点,再对重难点进行探讨、分 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明朝集权与专权的理解。 2.世界中的大明世界中的大明辉煌与危机辉煌与危机 (1)辉煌)辉煌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 【温故知新】请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并结合教材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时间:15 世纪

9、前期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概况:先后七次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评价: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 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师】出示习近平主席讲话材料进行升华: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也曾盛赞这一壮举:15 世纪初,中国明代 第 6 页 共 29 页 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 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2)危机危机沿海危机沿海危机 倭寇侵扰 【自主探究三】依据教材找出倭寇侵扰我国沿

10、海的概况以及戚继光平倭的史实 概况:日本海盗,“倭寇”,骚扰东部沿海。 戚继光平倭:浙江台州,九战九捷;福建、广州,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师】总结:青年时期的戚继光就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达了他以国 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最终他在平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民族 英雄! 欧洲殖民者的侵夺 【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沿海形势的另一大变化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诸国开始向东 发展,较早来到东方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6 世纪中叶,葡萄牙取得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南 第 7 页 共

11、 29 页 部和北部,后西班牙退出。 总结: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给沿海人民带来了灾难。 材料二 红毛夷 (荷兰) 自古不通中国, 亦不知其国何名, 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 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总结:加强了东西方联系,中国吸收西方国家技术,模仿制造火炮。 材料三大一统颂 大明天子驾飞龙,开疆宇,定王封。 江汉远朝宗,庆四海,车书会同。 东夷西旅,北戎南越,都入地图中。 遐迩(xi r)畅皇风,亿万载,时和岁丰。 明太祖实录 【设计意图】将明朝置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之下,通过地图、史料以

12、活动探究形式来认识世界 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沿海危机。 3. 一统下的大明一统下的大明治边与易代治边与易代 (1)内陆边疆治理)内陆边疆治理 【读图学史】读明朝形势图,结合教材分别指出 A、B、C 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 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第 8 页 共 29 页 A:蒙古族(修筑长城,战争、和议) B:藏族(封授,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 C:女真族(奴儿干都司,封授) (2)明清易代)明清易代 【生】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明清易代的大事记 【师】课堂小结 A B C 第 9 页 共 29 页 【综合提升】 窑洞对:在延安的窑洞中,民主人士黄炎培追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

13、出“其兴也悖 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支配的问题。毛泽东胸有成竹地回答: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 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 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 【设计意图】以自学和自主归纳的形式,结合地图和思维导图,落实知识点,培养归纳能力 六、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第 13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集权与专权 1.明朝的建立:1368 年,朱元璋,应天府 2.内政改革: (1)废宰相 (2)

14、设内阁 3.宦官专权 第 10 页 共 29 页 二、辉煌与危机 1.辉煌:郑和下西洋 时间: 目的: 概况: 评价: 2.危机: (1)倭寇侵扰 (2)欧洲殖民者的侵夺 三、治边与易代 1.内陆边疆治理: 蒙古族 藏族 女真族 2. 明清易代:1644 年,明朝灭亡 第 11 页 共 29 页 第第 1414 课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教案 一、课标要求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 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 清时期封建专制

15、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教材地位:本课选自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的第 14 课,承接第 13 课清军入关到在全 国范围内确立统治的相关史实。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并达到顶峰,一方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社会 发展和版图的奠定,另一方面,繁荣的背后也隐含着统治危机,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潮流。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本课由三个子目的内容构成,分别是“君主专制加强” 、 “疆域版图奠定” 、 “统治危机初显” , 涉及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现在中国版图基础的奠定和清朝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盛世下统

16、治危 机的出现。 本课虽说只有一张地图清朝疆域图(1820) ,但“疆域的奠定”这整个一大目所述内容都与地图信 息息息相关,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地图的使用尤为重要。另外,本课课时设计为 1 课时,教材内容又比较 繁杂,需要我们理清脉络,找到抓手,将各块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比如说: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既是盛世的表现又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正是由于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在对外战争 中有较强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当然君主专制的加强也为统治危机的初显埋下祸根。 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高一新生已经通过初中七年级下册的的学习,对清前期君主专制的加强,版图的奠定,以及 存在的危机有

17、一定了解,但并没有细化和深入理解清前期统治者是如何强化君主专制的,以及统一多民族 国家版图的形成过程和重要意义,也没有对相关知识形成系统认识,通过以地图的形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 的兴趣,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并且可以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清前期在疆域的拓展方面 对中国现代将于版图的形成所产生的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 1 1、通过学习认识到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的内在联系;认识清前期疆域的奠定对于近现代中国版图形 成的重要意义。 第 12 页 共 29 页 2、通过历史事件与时间线索梳理以及历史地图的运用,认识清朝从鼎盛走向危机时期所

18、处的特定的时 空环境,抓住其特定背景和阶段特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文物史料分析和理解,做到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培养史料实证观念;通过对教材内容学习,了解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疆域奠定的过程和 统治危机出现的史实,并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通过对清前期经略边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 了解,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对中国现代疆域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重点和难点五、重点和难点 1.1.重点:认识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过程与意义重点:认识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过程与意义 根据课标要求,康乾时期统治者一改前朝的民族政策,从“华夷之辩”转变为长

19、城内外“华夷一家” 的民族思想,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开发,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 程。 2.2.难点:认识清朝前中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和存在的政治危机难点:认识清朝前中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和存在的政治危机 根据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康雍乾时期延续百余年,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它的鼎 盛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息息相关,同时又蕴含了统治危机。国内人地矛盾突出,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一过程要求我们以动态、全球的视角去审视这一“盛世” 。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一天我会布置一份学习任务清单。 设

20、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任务清单的解决,一方面是想将学习前置,另一方面也为核心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 【课堂导入课堂导入】 老老师师提问提问:通过课前学习任务清单的梳理和预习,请同学说一说清朝前中期疆域的“四至”? 第 13 页 共 29 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对比现代中国版图,让学生对于清前期(1820 年)的疆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了解中国最 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辉煌,提升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并且让学生对清前期疆域的拓展过程抱有好奇。 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以康熙帝在 1708 年倾注举国之力历时 10 之久,绘制完成康熙皇舆全览图为导入点。 提问学生根据初中学习内容和课前预习回答:为什么康熙帝会在 1

21、708 年谕令进行全国测绘?在 1708 年之 前,康熙帝在在帝国版图的开拓与巩固中已经取得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叛乱等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疆域的奠定、君主专制的强化疆域的奠定、君主专制的强化 1.1.台湾问题台湾问题 老师讲述:老师讲述:三藩之乱从 1673 年到 1681 年,历时 8 年,主要波及云南、两广再加上福建地区,正是由 于三藩平定,福建社会秩序恢复,这就为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的问题解决,创造了良好的前提。于是在 1683 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 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强化对台湾的行政

22、管理。 2.2.沙俄入侵沙俄入侵 第 14 页 共 29 页 老师提问:老师提问:在南方主要威胁解除后,康熙帝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帝国的北部疆域。面对沙俄和漠西 蒙古两个问题,康熙帝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得出先解决沙俄问题的结论 老师提问: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康熙帝认为“征罗刹” “所关最巨”的原因?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漠西蒙古扰乱北部边疆是在沙俄的支持下进行的。另外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 在康熙帝看来是对清朝的“龙兴之地”的侵扰,这让康熙帝更坚定了解决沙俄这一核心问题的决心。 老师通过地图展示清朝抗击俄国战争示意图讲述

23、两次围攻雅克萨的战争史实,加深学生对于这次战争 的认识。 材料展示:材料展示: 上曰,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 清圣祖实录 康熙 27 年(1688) ,噶尔丹率兵掠喀尔喀,各弃其庐帐器物、马驼牛羊,纷纷南窜,昼夜不绝。 清圣祖实录 老师提问:老师提问:沙俄政府坐在了谈判桌前,两次战争的胜利,加之此时俄国在欧洲战场也失败了,可以说 中国是占尽了优势。但我们看康熙帝在给谈判使团的上谕中他是什么样的态度啊!妥协让步。那为什么康 第 15 页 共 29 页 熙帝会选择妥协让步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威胁越发迫近。 为了能

24、够集中力量解决噶尔丹叛乱。中俄两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于 1689 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 条约的签订使得中俄东段边界得以确定,也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 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是历史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边界。另外在条约签订过程中清政府使用了“中国” 这一国号,而非“大清”这一朝号,说明清政府是代表中国行使国家主权。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尼布楚条约的具体内容;本次疆域边界确定的方式;清政府代表中国行 使主权;沙俄问题的暂时缓解为解决准噶尔叛乱腾出手来。 3.3.准噶尔叛乱准噶尔叛乱 随后两次大败噶尔丹,康熙帝本人甚至御驾亲征参与平叛。1697 年噶尔丹在

25、众叛亲离中服毒自尽,清 朝对准平叛暂时告一段落。 老师提问:老师提问:对准平叛暂时告一段落后再次回到舆图,我们发现还有许多空白的区域,为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了解。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得出漠西蒙古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清朝并没有实现有效控制。 在此之后陆续的又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死灰复燃,继而将后面的几点内容串联起来。 4.4.西藏问题(第一次死灰复燃)西藏问题(第一次死灰复燃) 展示材料:展示材料:1717 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派兵入藏图 清政府派兵入藏平叛,并护送年幼的七世达赖赴拉萨继位。在此之前,西藏地方的宗教首领都由地方 产生和拥护。 第 16 页 共 29 页 老

26、师提问:老师提问:这个事件会对清朝和西藏的关系产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藏区宗教首领由中央政府扶持,并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认,说明清朝强化了对西藏 的影响力。 具体史实具体史实:从 1727 年起,清政府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西藏宗教首领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 藏。1793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 辖权。 5.5.西南土司(第二次死灰复燃)西南土司(第二次死灰复燃) 在准噶尔部的怂恿下,青海漠西蒙古又发生叛乱,清政府兵平叛。 (第二次死灰复燃) 展示材料:展示材料: “拨归土司,则呼之不应俟西藏既平,严审究拟。 ”

27、 清圣祖实录 在三藩之乱平定过程中由于土司参与平叛,所以势力做大,到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已经威胁到了中央对 地方的统治。 老师提问:老师提问:根据材料,指出清朝对土司“严审究拟”的措施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西南的土司不听中央调动。改土归流改土归流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根据课本历史纵横内容,解释什么是“改土归流” ,即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 调动的流官。 “世袭”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割据性和独立性。所以在雍正年间,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 土归流”政策。 老师提问:老师提问:那实行改土归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既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各

28、民族的管理,也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其实也是当时清朝人地矛盾的一个侧面反映。土地的不够使用促使民众开发更偏远的土地。根据“国 内人口的流动必然导致移民与土著的纠纷” 1可以看出,土司问题的解决还是有比较深层次的社会根源的。 ) 6.6.军机处、奏折制(第三次死灰复燃)军机处、奏折制(第三次死灰复燃) 展示材料:展示材料: “准噶尔,世济凶顽师出有名,事非得已。两路军机,联筹算者久矣,其军需一应事宜,交与怡亲王, 1 徐蓝 朱汉国主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 6 月第 1 版,第 88 页。 第 17 页 共 29 页 大学士

29、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其西路办理事宜,则专于总督岳钟琪是任。 ” 清世宗实录 老师提问老师提问:雍正七年准噶尔又蠢蠢欲动,雍正帝为了能够及时处理西北军务,他开始筹办那一机构啊?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军机处 播放视频:播放视频:通过有关军机处的视频播放,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概括出军机处的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简、速、秘 从视频中看到军机处机仅有板屋数间,可以说是十分简陋,人员也是寥寥数人,而且地处内廷,相对 比较机密,办事效率高。而相比于前代,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过程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过程,也是权力向皇帝集中的过程也是权力向皇帝集中的过程。

30、 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 也真正实现了如雍正帝自己所说的:“惟以一人治天下” 的集权夙愿。 材料展示:材料展示:视频内容的提取,引出奏折制。 老师提问:老师提问:既然是奏折,为什么要装起来呢?说明什么问题? 皇帝为了更直接,更广泛地获取信息,创立了奏折制。通过这一迅速机密的制度,皇帝加强了对官僚 机构的控制,当然也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氛围。 相比于明朝,清朝通过军机处的设置和奏折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形成一 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并在地方管理和版图开拓上发挥巨大作用。 7.7.乾隆时期对于原准噶尔故地的平叛

31、和管理乾隆时期对于原准噶尔故地的平叛和管理 乾隆时期,趁着准噶尔部内乱,乾隆帝把握时机,兴兵讨伐,彻底平定准噶尔部。其后爆发的大小和 卓叛乱也被很快平定。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盯照课本得出结论:盯照课本得出结论:清政府于 1762 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加强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第 18 页 共 29 页 在平定三藩和 1684 年设立台湾府之后,清朝疆域治理的目光就更多放在北方。在中俄两国签订尼布 楚条约之后,漠西蒙古屡屡兴兵叛乱,并牵涉西藏和西南土司问题,成为清朝边疆治理的重中之重。然 而,随着康雍乾三代通过军事斗争和制度改革等方式,清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

32、时期。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因为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时糅合串联在疆域的巩固中的,如果没有一个收拢的过程,学 生可能会出现知识点涣散,找不到重点的现象。 老师提问:老师提问: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中期边疆政策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尊重民族的习俗和信仰;设置重要机构;采用法律手段明确管辖权。 第一,在尊重其习俗和信仰前提下,紧密团结各民族,实现了对西藏地区,蒙古族等地区的直接治理, 比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制,驻藏大成与达赖班禅共治西藏,对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第二类,设置重 要机构,比如在台湾设府,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等;第三,采用法律手段明确管辖权,如尼布楚条约 、 钦 定藏内善

33、后章程二十九条,都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对相应地方的管理权。 【补充】求同存异,多元共生。清朝统治者,其身份不是一元的皇帝,而是多元的共主:对中原和东【补充】求同存异,多元共生。清朝统治者,其身份不是一元的皇帝,而是多元的共主:对中原和东 亚藩国,他是儒家天子;对于满洲,他是部族家长;对于草原,他是大可汗;对于雪域,他是文殊菩萨转亚藩国,他是儒家天子;对于满洲,他是部族家长;对于草原,他是大可汗;对于雪域,他是文殊菩萨转 世;对于回疆,他是世俗权力的最高领导者。世;对于回疆,他是世俗权力的最高领导者。 清朝文献通考中提到清朝文献通考中提到, “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教不易其俗,

34、齐其政不易其宜。 ” 过渡:过渡:总而言之,到了清朝前中期,中央集权下的国家,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达到鼎盛。那么,疆域 的开拓和巩固,同时又带来了怎样的直接影响呢? 统治危机的初显统治危机的初显 材料展示:材料展示: 据统计,康熙 24 年(1685 年)全国共有耕地 6 亿亩,到乾隆终年(1799 年),全国耕地约为 10.5 亿亩, 第 19 页 共 29 页 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 2040 亿斤。人口从 1700 年前后的约 1.5 亿增加到 1794 年(乾隆 59 年)的约 3.13 亿, 占全世界 9 亿人口的 13。 中国的城市也有很大发展。到 19 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 50

35、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 落日的辉煌17、18 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老师提问:老师提问:这段材料中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这一历史现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数据感受这一时期的人地矛盾。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一时期,耕地和人口迅速增加,大规模城市不断出现。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人 口与土地的增长中,人口的增长超过耕地的增长。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超出了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承 载能力。增加土地面积、减免税费等传统手段已经无法解决核心问题,这时候的中国,迫切需要一种全新 的生产技术的突破。 再次回到康熙皇舆全览图再次回到康熙皇舆全览图

36、通过对地图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通过对地图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这张地图,尽管采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测绘方法(经纬线,康熙 对西方科技的兴趣) ,但是却是秘图,藏在内府;而且在以后的清代制图中,中国传统的制图法仍然占据着 主流。显然,面对西方科学,清朝统治者更多时候表现的不是开放包容,而是固步自封。 我们把中国地图缩小,把世界地图放大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形势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后, 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 为世界大势所趋。可见,当时的时代发展,已经为农业文明破局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采用机器大工业 生产和对外殖民扩张。

37、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中西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七、课堂小结七、课堂小结 收尾活动:收尾活动:请学生来为这堂课拟一个主标题 第 20 页 共 29 页 学生预设答案学生预设答案:落日辉煌、晚秋晴日、最后的余晖等。 老师综合论述:老师综合论述:可以有一个新的标题,叫做: “中国”与中国。十八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人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埋下了伏笔;但是, 让我们把时间进一步的拉长,对于现代中国而言,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也为后世中国解决领 土正确提供了不可动摇的法律依据。 第 21 页 共 2

38、9 页 第第 1515 课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教案 一、教学理念一、教学理念 本课以“冲击和应对”为标题,以全球史观进行架构,从经济扩展到文化,从落实基础到探究内在因果, 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多视角、多层次的考查明清经济与文化,培养和 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在探讨明清时期中国相对衰弱于西方的启示上,引用 2019 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 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只有积极的面对世界,中国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开 放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

39、面临的挑战的第三课时。 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属最后一课,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传统社会的末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的进一步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也更趋稳固。与此同期,世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亚洲地 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受到了世界形势的影响,这是西方文明对华夏文明的一次冲击,对明清经济与文化 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应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明清统治集团虽然做出一些积极的回应,但从 总的来说依然是消极避世,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使得中国相对衰弱于西方,并埋下了在近代落后挨打的祸 根,为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埋下伏笔。 本课主要包括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

40、、科技四大板块内容。四大板块之间 逻辑清晰,核心问题突出,围绕着以新航路的开辟对明清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这一主线,展现了影响的表现、 原因和结果。 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善于发现问题,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此外,一 些学生通过阅读和浏览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对明清时期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有着初步的了解。通过初中的历 史学习,学生有学习本课的基本知识储备。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 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 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

41、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历史地图和教材史料,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 22 页 共 29 页 2.能够与小组同学进行合作探究,在梳理明清文化发展表现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明清经济与文 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3.能够将同一时段中国与欧洲的重大史实用整体去考查,探讨中西各领域间的异同,并对不同史料进行 整理,全面地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相对衰弱于西方的原因; 4.能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体会和尊重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观,立志为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明清农业、手工业

42、、商业、思想、小说、戏曲、科技众多领域,内容多,时间跨度大, 如果逐一讲述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而且有些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已学习过。故本节课着重对经济与 文化上的历史现象进行梳理和原因分析,进而突破明清时期中国是如何相对衰弱于西方的这一教学难点。 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一)教学导入 图 1 坤舆万国全图 材料 1 1602 年由明朝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绘制。该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 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也是第一张出现美洲的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是明朝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绘制的。该图向中国人展现了 世界的整体轮廓,是我国

43、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也是中国第一张出现美洲的地图,如果我们把图中的船用 线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场地理的发现之旅;这是一条商品的流通之路;这还是一次文明的交往之行。 我们这节课就以新航路开辟和中西交流为背景,用全球视野来考查明清的经济与文化。 第 23 页 共 29 页 (二)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 一、冲击一、冲击世界下的明清世界下的明清 1.导入学习任务导入学习任务一:从地图中认识明清农业经济的新变化一:从地图中认识明清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情境呈现】 图 2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材料 2 这些植物(玉米、甘薯等)在其他植物无法生长的地方生长,在恶劣的天气中存活下来,神奇地喂养

44、了农民和他们的家畜。(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 【问题设计】新航路开辟、中西交流对中国农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解读,引出教材内容,得出玉米与甘薯属于外来引进的新农作物品种, 这些新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2.导入学习任务二导入学习任务二:从地图中认识明清工商业经济的新变化:从地图中认识明清工商业经济的新变化 【情境呈现】 图 3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 24 页 共 29 页 材料 3 粮食的增产,以及玉米、番薯的引进与推广,使粮食商品化部分有所增长,使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有 了初步分工的可能。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这种

45、变化为苏松嘉湖一带的市 镇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而市镇作为商品集散地的功能,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 的加深。樊树志晚明史 图 4 主要的环球贸易线路(14001800 年)(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问题设计】 1.对比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和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两张历史地图, 分析新农作物品种的输入与明清经济的发展有何关系?为什么? 2.明清经济的发展在工商业方面出现哪些新变化? 【设计意图】 第 25 页 共 29 页 1.通过对比发现清朝前期手工业发达地区与新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地区基本一致, 引导学生对新农作物品 种的输入与明清经济的发展这两者进行关联假

46、设,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来求证假设,得出玉米、甘薯等高产 粮食作物的引进使农业出现了分工,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反之商品 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2.在解读历史地图时,引导学生关注图例和标题,分析得出明清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手工业的进步、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繁荣。能够使学生从各个领域全面了解当时中国经济 的发展表现,构建起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发展的逻辑。 3.导入导入学习任务三:探究学习明清在文化上的新发展及其原因学习任务三:探究学习明清在文化上的新发展及其原因 【情景呈现】 图 5 【探究活动】

47、 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分别对思想、小说、戏曲、科技四个领域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从中找出答案的依据并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 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学生所生成的动态问题给予及时地评价,引导学生 从唯物史观出发,得出明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思想、文化领域出现 了新的发展,“西学东渐”影响了明清科技领域的发展,感受世界形势的变化对明清经济与文化的冲击。 二、应对二、应对明清与欧洲明清与欧洲 4.4.导入学习任务四:明清对于世界形势的不同应对产生了不同结果导入学习任务四:明清对于世界形势的不同应对产生了不同结果 【情景呈现】 材料 4

48、第 26 页 共 29 页 多么可悲,西方人也许应该感到羞愧竟要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 们如何幸福地生活这位智者便是孔子。(法)伏尔泰哲学辞典 图 6 图片出自(法)亨利科尔迪埃 18 世纪法国视野里的中国 图 7 【问题设计】 1.材料 4 和图 6 反映了什么?(西方影响了中国,中国也影响了西方,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2.根据图 7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会相对衰弱于西方?(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3.从“隆庆开关”和“乾隆闭关”上看,中国的相对衰弱仅仅是因为 “闭关”吗?还有哪些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一连串的问题链,学生能够辩证地分析中西之间

49、的相互影响,虽然明清时期的中国看上去很 “辉煌”,但其实不过是落日余晖,与西方的社会发展对比,中国处于相对衰落。而其原因取决于当时统 治集团对世界潮流冲击的应对。从经济政策上看,“隆庆开关”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应对态度,使得社会出 第 27 页 共 29 页 现了短暂的发展;而“乾隆闭关”是消极的应对态度,造成新出现的生产关系日益遭受阻碍。但在短暂开 放海禁的这一期间,中西社会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闭关”并不是引起中国相对衰弱的唯一因素。进而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中国相对衰弱的其他因素,从而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5.导入学习任务导入学习任务五:认识明清时期的中国相对衰弱于西方的原因五:认识明清时期的

50、中国相对衰弱于西方的原因 【情景呈现】 材料 5 中英大事记(1519 世纪) 材料 6 一些保守士大夫将此图(坤舆万国全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 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设计】 根据表格,分析中英之间的同与不同。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相对衰弱于西方的原因。 【设计意图】 对同一时段中英两国各个领域的新变化进行比对,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政治上,中英都爆发了革命 运动,但两者的革命性质不同;经济上,两者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经济政策与活动的不同,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趋势也不相同;思想上,两者都因资本主义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13-15课共3课时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