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1-2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1657644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1-2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1-2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1-2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1-2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1-2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高考导航高考导航 1.文中出现的“反涂”“诚”“诸”等词语的意义、“臣未之闻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 爱也”等特殊句式,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 运用”的能力要求。 2.厘清文意、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 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导入、导入 假如你现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你面对

2、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战乱频繁,大国吞并 小国。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在你的面前,有两条道路的可以选择: 一条是选择“霸道”,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 一条是选择“王道”,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 朝。 哪一条路更容易,而你会选择哪一条?孟子选择了哪一条路?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初中学习过的孟子里的文章,谁能背诵其中的名句: 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3、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些篇章,共同特点是孟子的说理文章,但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和这些文章很不一样?不一 样在哪里?这是两个人的聊天记录 二、人物介绍二、人物介绍 聊天的两个主角,是什么样的人? 1 1、齐宣王齐宣王:(约

4、前 350 年前 301 年),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在此 之前,你听过他的名字吗?作为配角出现在哪些地方? 我给出三个词,滥竽充数、钟无艳、稷下学宫。谁能给大家讲故事? “滥竽充数”的故事里有他。他爱听吹竽,但要三百人合奏,结果就出现了南郭先生这样 的不会吹竽的充数者,一直到他去世,都不知道实情;他的继承人齐湣王,喜欢单独演奏,吓 跑了南郭先生。他的爱好成就了一个成语故事,但是他也是被嘲讽的对象,一个一生都在受蒙 蔽的人。 “他的妻子比他有名,且改变他的人生”:公元前 312 年,齐宣王杀王后,娶钟离春为后。 钟离春,中国四大丑女之一,钟无艳,钟无盐(出生地),40 岁以后才

5、嫁人,因为她立志要 嫁王侯。齐宣王执政初期,日日歌舞,夜夜欢声。无艳进,数宣王之错。宣王悔改,散尽后宫, 立无艳为后,勤勉政事。 稷下学宫的鼎盛全仰仗他的:他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 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他用淳于髡、田骈、荀子、孟子等人。 心中有一个遥远的梦想,像自己的老祖宗齐桓公那样,春秋时期称霸诸侯,做威风凛凛的 盟主,所以他在勤勉国事之后,不断折腾。 2 2、孟子:、孟子: (1)孟子其人: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邹国人。战国时期 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 圣”。孟子宣扬

6、“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性善论。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后“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 之门人”。他对孔子备极尊崇,“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上)。 孟子曾历经 20 多年游历多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一度奔齐,游说齐威王,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 齐国。二度奔齐,受到礼遇,终离开。 他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 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2)孟子名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小结:孟子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3)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 任何一

8、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 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 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 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

9、社会 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 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 学习的。 你觉得文章聊天的时候有几个不同的话题? 1、孟子认为齐宣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告诫齐宣王称霸的不可行及其危害。 3、描绘王道的蓝图,讲具体措施。 三、初读课文,校正读音,梳理文脉三、初读课文,校正读音,梳理文脉 王(wng)胡龁(h)衅(xn)钟觳(h)觫(s)褊(bin)小 恶(w)忖(cn)度(du)挟(xi)便嬖(pinb)莅(l) 畜(x)妻子赡(shn)豚(tn)彘(zh)庠(xing)

10、序 四四、思路梳理思路梳理 一一、(、(1 1-14-14)开头开头到到“是以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也” 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保民而王保民而王 孟子真不知齐桓晋文之事?为何撒谎? 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二者,论及晋文公一次,齐桓公四次,论及齐桓公股肱之臣管仲多 达 11 次。孟子中也多次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言论。 不是不知,而是不愿说。 战国时代,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都想以武力兼并别国,于是出现“争地以战,杀人 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而 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之父威王曾两次

11、大败魏军(一为前 353,于桂陵;一为 前 341,于马陵),并以善于纳谏著称,有“战胜于朝廷”之誉(邹忌讽齐王纳谏)。宣王 本人也曾攻破燕国都城(前 314),威震诸侯;并且继承其父威王遗业,在稷下(齐都城临淄稷 门附近地区)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正以客卿身 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宣王野心勃勃,很想凭武力称霸中原,所以劈头就问孟子“齐桓晋文” 之事,其用心至为明显。但是孟子是极端鄙视霸道的,曾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 子告子下)。他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意在 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提倡仁爱,提倡礼义,借以缓和矛盾,

12、发展生产,从而达到天下统一、 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也表现出孟子对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的深切 同情。 现在面对宣王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呢?桓文之事,孟子并非真的不知(在论语和孟 子两书的其他篇章中都有所评价),而是不愿讲,不屑讲;可是如果直接这样回答,那么谈话 就无法再进行下去,而孟子要想说服宣王行王道的意图更是无法实现。于是孟子-方面保持他 的“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的豪迈气概,另一方面又巧妙地采用 “求同” 的战术, 设法把对方引人自己所要劝说的范围之内。 他用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的话,就轻轻把宣王的问题推掉,接着

13、又用“无以,则王乎” -语,把问题拉到自己铺设的轨道上来:避实就虚,真有一种高屋建瓴之势。 尽管宣王对王道并不热心,可是他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也就 是说,希图能够统一天下,而行王道可以不战而统一天下,这“统天下”,正是孟子所要“求” 的“同”;宣王也想听听,于是又有“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再问。孟子及时抓住这个机会, 用极其明确、斩钉截铁的语言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并以此作为 全篇立论的总纲,真乃“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 【思考】梳理进入孟子正题后对话过程 齐王问道“保民而王”齐王问保民孟子问“以羊易牛” 齐王确认其事孟子提出“

14、爱与不忍”齐王解释孟子问“牛羊何择” 齐王笑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 【思考】欣赏孟子论说策略因势利导,建立信心 孟子是很善于根据对方心理, 因势利导地进行说理的。 孟子深知宣王虽然颇有兴趣地问 “若 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是实际上宣王非但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连保民的念头过 去也根本没有动过。因此,如果在这时就直接向宣王宣传“保民”的做法是根本没有基础的。 在论辩上就不能求速胜(欲速则不达),而应采用因势利导、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欲擒故 纵、步步紧逼、穷追不舍的方法,以求全胜。请看文中四大论辩回合的表现 首先,帮助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谁都知道,善于发掘对方的长处,也就容易 讨

15、得对方的欢心。在这一回合中,孟子抓住“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抓住宣王说过“吾不忍其 觳觫”这句话,大做其文章,先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而此心正是能“保民而王”的基础。但 孟子并不满足于自己来下结论,于是又借“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这-误解,并特意强调 以小易大”,让宣王陷入窘境。这时“王笑日”的笑”乃是一-种无可奈何、自我解嘲的笑。 接着孟子代为辩解,帮他摆脱困境,肯定“是乃仁术”并且说不光你宣王是这样,君子也 都是这样。这就使得宣王十分高兴,把孟子看成是“深知我心”的人。经过这样-擒-纵,孟 子不仅向宣王宣传了有了“不忍之心”就可以“保民而王”的道理,而且博得了宣王的欢心, 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

16、想距离,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板书:保民而王高屋建瓴,片言居要 因势利导,建立信心 二、(二、(15-15-2020)“王王说说”到到“王王请度之请度之” 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不为也是不为也三次设喻,推恩而为 【思考】齐宣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见齐宣王对孟子的政见越来越感兴趣,急于知其所以然,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 可以“保民而王”,二见齐宣王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不忍之心“合于王”的道理,可见其思想基 础仍很薄弱,他的思想矛盾仍未解决。 故当务之急不是生硬地灌输“老吾老”的推恩之法,而是使他明确意识到自己完全能够做 到“保民而王”,目

17、前之所以未能做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思考】孟子接下来为让齐王知道自己是因“不为”而非“不能”而导致未能“保民而王” 以及为了论证“如何为”(即“善推”)时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明确】比喻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 “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如何理解“以牛易羊”中的仁? 这部分孟子挖掘了齐宣王身上具备的行王道的潜质仁心。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仁,心之德,爱之理也。”儒家讲爱,不同于佛教讲的慈悲、墨家 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而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分别是亲亲、仁民、爱物。孟子集注卷十

18、三第四十六章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 物”。朱熹的解释物是“禽兽草木”,爱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意思就是,君子对于禽 兽草木这样人类以外的动植物,只是遵照生物的生长时令,有节制地取用,并不需要像对待人 一样对待它们。人的本能是最爱自己的亲人,其次是其他人类,再其次是动植物。齐王能够表 现出对牛对动物的爱,这一种爱就是爱物,爱物的心是可以上升为仁心的,一个爱物的人是可 以成长为仁民之人的。所以孟子说“是心足以王矣”,有这仁心,你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但 是这种成长是要修炼的,齐宣王现在不能算是一个仁君,因为他“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 百姓”,你的

19、恩惠可以施加给禽兽,却不能给百姓恩惠,能有对物的爱却没有对百姓的仁。齐 宣王肯定亲亲,如今又做到了爱物,那么只要再做到仁民,就算仁君了。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中喻(夸张比喻)指“不能者”与“不 为者”之异 “天下可运于掌”,比喻懂得推恩,天下很容易治理之形,简练鲜明。 三个比喻让齐王自己开动脑筋,既做出了否定判断,又提出了问题,然后亮出主旨:“百 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即不能“推恩”。这样就打消了齐宣王的畏难情绪,调动了他行王 道的勇气。在此基础上再正面说理,应如何推恩,推恩的好处,不推恩的坏处,并以古人为榜 样,鼓励齐宣王效法古人,语重心长地请齐宣王深思猛省。至此,

20、齐宣王除了默认之外,已无 话可说,孟子又取得第二回合的胜利 对比:恩足以及禽兽 VS 功不至于百姓;挟太山以超北海 VS 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 足以保四海 VS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引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三三(21-33)(21-33)“抑王兴甲兵抑王兴甲兵”至至“其若是其若是,孰能御之,孰能御之” 揭出齐宣王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应当反本而行王道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反其本反其本矣矣 1、对话内容(过程) 王提出 “求大欲”孟子问大欲王笑而不语孟子追问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 王之大欲并指出错误王问理由孟子警告有灾王问原因孟子以邹楚之战发问 孟子再提“发政施仁” 2、【思考】孟子

21、上文中已言及“推恩”“保四海”之言,为何没有顺势具体陈述措施, 而是宕开一笔,再言“所大欲”之事呢? 【明确】孟子深知此时的宣王,虽然理性上已不得不承认王道学说是有道理的,但他的灵 魂深处还存在以战图霸、 凭武力统一天下的幻想, 而这是行王道的巨大障碍, 孟子善察言观色, 他从对话一开始便深知齐宣王之企图。“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因此,孟子主动 挑起第三回合的论辩,以便把问题讲深讲透,将障碍排除,深俘齐宣王之心。 3、赏析孟子论辩艺术 孟子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迂回战术,避免一上来就正面强攻,直接点穿。他故作不知,反复 设问,旁敲侧击,先逼出宣王自己说“将以求吾所大欲”,“王笑而不言”可见

22、其图霸之心藏 之深不愿晓于他人,孟子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逼宣王自己说 “吾不为是也”,在这基础上,才以排山倒海、不容申辩的气势,连用“辟土地,朝秦楚等 四个排比短语,揭示了宣王大欲”的实质:“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抚四夷”,让齐 王无可辩驳。 破之下孟子如何论辩?比喻。 紧跟着,用“缘木求鱼作喻,点出图霸根本不可能实现,让宣王死了这条心。但宣王还 是不死心,认为孟子言过其实。孟子干脆乘胜追击,强调指出“缘木求鱼”只是徒劳无功,而 以武力图霸,将招惹灾祸。为使宣王心服,再用“邹与楚战”作喻(此问同“国足与德国队战, 孰胜?”这一问题一样,答案不言而喻),点明胜负、

23、强弱之理。至此,宣王也不得不承认孟 子所说是完全正确的。 破了以后就得立:最后孟子又用一连串排比句从正面为宣王描绘了-幅“发政施仁”以后 的美好图景,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这正打中了宣王好大喜功之心,宣王不得不为之心折,说 了-番诚恳请教的话,表示愿意试行“王道”。 通过第三回合的论辩,孟子才完全取得胜利。 小结:这部分解释了齐王为何有爱物的仁心,却不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为 他想靠武力强取天下。孟子则认为你以为用武力夺取天下就能获得万民拥戴,这种理解恰好反 了,应是获得万民拥戴的人才能统一天下。 农业时代的国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口越多,劳力越多,产品越多,税收越多, 兵源越多,

24、人才越多农业时代的国家要发展就需要扩大人口,而扩大人口一般就两条路: 等待人口自然繁衍,和掠夺别国人口。通过战争来扩大土地、掠夺人口的方式会使得天下各国 陷入无限战争中,最终使得天下总人口下降。抢来的人口如果不善待他们,他们也无法安心生 产、繁衍,反而可能会流亡到别的国家,或者成为本国的不稳定因素。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条 路:以仁政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吸引外来人口。国君要爱百姓,要分土地给百姓,要 不影响百姓生产。 慢慢的别国的百姓就会主动来投奔, 商人会主动来经商, 人才会主动来做官。 总之,国君不能只想着利己,不能肆意压迫、剥削、残害百姓,要重视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 心上,把百姓视为国

25、家发展的根本。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 四(四(34-3534-35)“王曰吾惛王曰吾惛”至结尾至结尾 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指出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反本措施)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反本措施反本措施 1、对话过程 王三问王道孟子提出“恒产恒心”、“制民之产”和“驱而之善”。 2、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 VS 今也制民之产。 3、孟子的“仁政思想”具体措施是什么? 孟子在这一部分具体阐述了怎么做才能吸引人口。 【制民之产(富民)】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这是“王道之始”(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孟子认为国君应该规定百姓的土地面积,使百姓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有了稳

26、定工作的人就 会有稳定的生活,有了稳定生活的人就会有稳定的思想,有稳定思想的人就可以引导他向善, 人民向善则国家发展。反之,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思想不稳定,这些思想不稳定的人机会成为流 民。流民为了生存,或是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被法律惩罚,或是会流亡到别的国家。无论哪一 种都会导致国家损失人口。这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然后“驱而之善”的逻辑顺序。这一 思想哪怕在今天无疑也是很有道理的,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失业率,因为失业人口会变 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农民有了土地后,孟子还有指导生产经营的较为具体的方针。 第一项是蚕桑纺织业,在五亩的宅园中种桑养蚕,经营得好,50 岁的人可以“衣帛”。 第二项是

27、家畜饲养业,如果适时地经营好这项事业,70 岁的老人可以“食肉”。 第三项是农业耕作,如果国家不要用兵役、徭役侵夺农时,农民把百亩之田种好就可以使 八口之家“无饥”。 如果这三项生产事业都经营好,一户农民就可过上较富裕的生活。每家都富裕了,国家就 会兴旺。 【谨庠序之教(交民)】再使民懂得礼仪,这是“王道之成” 课文节选到这里,其实后文还有关于改革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的论述。可以说孟 子虽然是儒家,但其心中有完整的建设小农经济模式的思想。 从论辩的角度说,孟子确实不愧为大手笔。本文先后有序,环环相扣:王天下的关键在乎保 民;保民的前提是要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要不断发扬推广,即善于推恩;推

28、恩的具体表现是摈 弃武力征战,重视富民、教民。真好比一路斩关夺隘,最终直捣黄龙,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从论辩的角度说,孟子确实不愧为大手笔。本文先后有序,环环相扣:王天下的关键在乎保 民;保民的前提是要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要不断发扬推广,即善于推恩;推恩的具体表现是摈 弃武力征战,重视富民、教民。真好比一路斩关夺隘,最终直捣黄龙,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本文以王的九次提问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国主张。看似是王的提问推动了对话,其实 除了第一问,王其他的提问都是在孟子的诱导下问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抛出设问,引导王的思 维,使王认识到问题,认同孟子的思想。善于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善于用过提问来引 导对方

29、思维善于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 【探究】你认为孟子的社会思想能实现吗? 齐宣王虽然被孟子说服了,但并没有实施孟子的主张,也没有给孟子一官半职,只是把他 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觉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 不足使得齐宣王不执行呢? 【明确】忽视了恶劣的国际形势,各国混战,没有国家会给齐国闭门发展的机会;高 估了小农经济的效果,对影响生产的各种风险缺乏预估,对人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劣根性认 识不足; 最重要的是, 误以为爱动物的人就会爱同类, 对人的欲望 (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 认识不足。有些人喜欢动物,但对同类的人却很残忍,随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为。 孟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他的良好愿望,然而却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 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 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思想发 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 莫能用”的事实。 五五、思维导图(附后)思维导图(附后) 六六、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详见详见 PPTP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1-2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