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评估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683270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评估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评估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评估试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评估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A卷 (50分)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4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毗邻p 验荡 di 断井颓垣yun 徇私舞弊 xn 髀肉复生bi B.觇视chn 狡黠xi 厝火积薪 cu 铩羽而归 sh 为虎作伥wi C.筵席yn 粗犷kung 歃血为盟sh 绿林豪杰 l 应运而生 yng D.操胍g 桌帏wi 擢发难数sh 觥筹交错 gung 缄默无言 jin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勘误 赝品 专程谒见 天崖海角 额首称庆 B 回馈 座落 宁缺毋滥 别无常物 见微

2、知著 C. 冒然 缴纳 心劳日拙 物资溃乏 初露端倪 D. 眩晕 邦交 年高德劭 和衷共济 饮鸩止渴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左传是纪传体史书,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 史记是编年体史书,叙事详备.细节传神。B.变形记具有象征意味,人变虫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的异化,小说以荒诞的形式揭示真实的生活。C.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从“守成”的角度,劝谏皇帝要居安思危、善始慎终。D.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塑造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已成为保守、僵化和奴性的代名词。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休:完结,终了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举荐 使之西面而事秦,功施到今 施:实施,实行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造:到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诉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放弃,丢下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请:请求 A. B. 第 8 页 共 13 页 C. L.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A. / / / / C. / / / /

4、6.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得佳者笼养之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却宾客以业诸侯范增数目项王A. / / / C. / / / 7.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敢以烦执事何功之有哉百姓之不见保村中少年好事者A. / / / / / C. / / / / 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臣与将军戮力而攻柴B. / / / / D. / / / / 一项是(2分)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公子怪之?欲辟土地,朝秦楚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亡秦之续耳B. , / / / D. / ,

5、/ 迎蹇叔于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赵尝五战于秦沛公安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B. / / / / D. / / / /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8-9题。文段一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

6、,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文段二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8.对文段一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深刻恰当的一项是(2分)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

7、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她自己,也还都不错。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祥林嫂个人的同情。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作者对祥林嫂们的深切同情,对鲁四老爷们的无比痛恨和对黑暗社会吃人本质的深刻揭露。9.小说以“祝福”为题,包含的意思可以如何理解? (2分)(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0-13题。材料一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

8、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娥皇女英为丈夫泪尽而亡,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夭折”。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借竹子塑造了林黛玉的性格。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有节,很多文人雅士借竹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气节。黛玉也爱竹:“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种“幽静”其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她的“遗世独立”,希望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为自己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曲意奉承,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人耻笑了他去”。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

9、里后院种有梨树与芭蕉,前院似乎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这也象征着林黛玉的性格:纯粹,不容杂质,不肯“与世推移”。她在贾府的处境其实和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是类似的。贾府中上上下下,人人都长着一双势利眼,她一个孤儿,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按这些人的逻辑,她不是应该似迎春般逆来顺受吗?可是林黛玉偏不,她就是要按着自己的意愿活。就像屈原掷地有声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林黛玉也在自己的诗中追问: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想要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那里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但显然贾府并不是这样的存在。于是,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下口中的那个尖酸刻薄难相处的人。

10、其实这两个人只要稍微妥协一下就好了,放弃一些自我,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屈原不要老想着挽救楚国,林黛玉也不要老想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成为众人想要的乖巧样子,这样就好了。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取材于曾艳房如其人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材料二潇湘馆这清幽的所在只配谁来住?“世外仙妹寂寞林”!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可谓“亦景亦人”。潇湘馆所涉及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些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

11、它们有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倍觉意味深厚,从而加大了文字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其特定情绪色彩与林黛玉的性格和心境一致,对读者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导向和深化作用。这些景物描写外化了林黛玉的心理,作者借景物这个“载体”成功地传达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做,不向污俗陈规低头, 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來还洁去” “一抔净土掩风流”,宁为玉碎,孤魂儿独自去寻“天际香丘”。二是“冷”。黛玉是一个“冷”

12、多于“热”的人。聪慧早熟使她过早清醒地看透了人生,她对世事俗务表现得很冷淡。她不像风姐那样热衷于揽势聚财,也不像宝钗那样送礼连人人看不上的贾环也不漏地“会做人”,也不像探春那样为争正统主子的尊严而斥母训弟。黛玉除了执着地追求宝玉的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是一个淡漠于世俗的“素心人”。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蕉叶有“卷”与“展”的不同形象,常被诗家借來抒情遣怀,古人写愁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黛玉所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多情的纯洁少

13、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 “芳心犹卷”,像“一缄书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丫头满腹心事“卷也难、展也难,抑也难、抒也难”的绝妙比喻。芭蕉的伤感意味还可以从“听雨”的角度来品味。 “雨”是阴郁的,是伴愁的,而芭蕉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南唐后主李煜曾有描写芭蕉的名句: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伤意蕴!潇湘馆内,雨滴蕉叶的不尽之声,躲也无处躲,不听也得听。雨滴引出泪滴,正像第四十五回所写: “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芭蕉听雨的意境渲染,

14、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取材于尹振华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10.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k.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看到了潇湘馆中特意为林黛玉种下的满院翠竹。D.林黛玉既不肯放弃自我,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就注定会命运多舛。C.潇湘馆前院种竹,后院种梨花和芭蕉,暗示了林黛玉性格中截然不同的两面。D.竹子、梨花、芭蕉是潇湘馆中真实的自然景物,也是林黛玉精神世界的外化。11.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最适合作潇湘馆楹联的一项是(2分)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B.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C.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D.吟成豆蔻诗犹

15、艳,睡足茶蘼梦也香12.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潇湘馆的植物与林黛玉有哪些契合之处。 (2分)13.除潇湘馆外, 红楼梦中“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的描写还有多处。阅读下面两段蘅芜苑的描写,回答问题。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飒,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

16、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1)蘅芜苑是谁在大观园的居所? (1分)(2)从蘅芜苑的描写中,能看出其主人什么形象特点? (3分)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12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个经验教训可谓不易之论。阿房宫赋中,“, ”两句,指出秦掠夺珍宝时连一馏一铢都要搜刮干净,控诉其挥霍无度;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念往昔, ,悲恨相续”,揭示六朝以骄奢始,

17、以悲恨终的规律;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君人者, , ”。历代有责任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总是希望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如苏洵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赂秦而亡的覆辙,警示其“苟以天下之大, , 。”但统治者很难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结果常常是“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古人登高望远,多有感怀,杜甫的“ ,凭轩涕洄流”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而当我们徜徉于美景时,往往会因内心与景物相合,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体验,这种体验,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词句来说,可谓“, ”。15.语文实践活动。 (10分)B卷(50分)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20题。人君御臣,相

18、易而将难。将有二:有贤将,有才将。而御才将尤难。六畜,其初皆兽也。彼虎豹能搏、能噬,而马亦能蹄,牛亦能触。先王知能搏能噬者不可以人力制,故杀之。蹄者可驭以羁绁,触者可拘以福衡,故先王不忍弃其材而废天下之用。是故先王之选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于用。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汉之韩信、黥布、彭越,才将也。贤将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也。或曰:“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者,翼赏耳,不如勿先赏以邀其成功。”或曰:“赏所以使人,不先赏,人不为我用。”是皆一隅之说,非通论也,不可用也。才小志亦小,才大志亦大,人君当观其才之小大,而

19、为制御之术以称其志。夫养骐骥者,丰其刍粒,洁其羁络,浴之清泉,而后贵之千里。彼骐骥者,其志常千里也,夫岂以一饱而废其志哉!至于养鹰则不然,获一雉,饲以一雀:获一兔,饲以一鼠。彼知不尽力于击搏,则其势无所得食,故然后为我用。才大者,骐骥也,不先赏之,是养骐骥者饥之而责其千里,不可得也;才小者,鹰也,先赏之,是养鹰者饱之而求其击搏,亦不可得也。是故先赏之说,可施之才大者:不先为赏之说,可施之才小者:兼而用之可也。昔者,汉高帝一见韩信而授以上将,解衣衣之,推食哺之:一见黥布,而以为淮南王,供具饮食如王者;一见彭越,而以为相国。当是时,三人者未有功于汉也。厥后追项籍垓下,与信、越期而不至,捐数千里之地

20、以畀之,如弃敝屐。项氏未灭,天下未定,而三人者已极富贵矣。何则?高帝知三人者志大,不极于富贵,则不为我用,虽极于富贵而不灭项氏,不定天下,则其志不已也。至于樊哙、滕公之徒则不然,拔一城、陷一阵,而后增数级之爵,否则终岁不迁也。知其才小而志小,而先赏之,则彼将泰然自满,而不复以立功为事故也。噫!韩信立于齐,当此之时而夺之王,汉其殆哉!而彼则曰: “汉王不夺我齐也,”故齐不捐,则韩信不怀;韩信不怀,则天下非汉之有。呜呼!高帝可谓知大计矣。(取材于苏洵御将)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牛亦能触 触:用触角抵人 B.又不可责以廉隅 廉隅:品行端正 C.捐数千里之地以界 畀

21、:给予 D.则韩信不怀 怀:怀恨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先王知能搏能噬者 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者 B.人君当观其才之小大 汉其殆哉 C.彼知不尽力于击搏 不极于富贵 D.故然后为我用 而以为淮南王1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把将分为“贤将”和“才将”,本文则重点议论如何驾驭才将,因为作者更欣赏才将,认为其更难得。B.作者用虎豹、牛马的野性来比喻才将难以驾驭之处,同时他认为对待牛马的态度应与对待虎豹的态度不同。C.作者在对待如何封赏才能不同的将领的问题上,反对那些片面的一隅之见,表现出较为客观辩证的思想。D.

22、全文论证层次清晰;首段提出论题;然后指出选将要唯才是用;再进一步论析御将的智慧,并辅以例证。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以史为证,运用史实证明文章观点,这一点和谏逐客书有共同之处。B、第段两处“或曰”与苏询六国论首段的“或曰”都引发了作者的全面否定。C.第段提到的“养骐骥”与荀子劝学中提到的“骐骡一跃”感情色彩相同。D.本文先用自然物来作类比,然后举史实论证,这种写法与答司马谏议书一致。20.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人君成功驾取才将应具备的多种素质,并根据文意分别加以说明。(4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21-23题。夏日过郑七山斋(唐)杜

23、审言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1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注】谷口:汉有隐士郑璞,躬耕于谷口,故以谷口指代隐士。21.下列对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杜诗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山斋主人郑七的志趣相投,故前去寻访。B.杜诗尾联写诗人该返回,却迟迟没启程,抒发诗人的留恋之情。C.孟诗的第三句“散发”二字,表达了诗人深受束缚的苦闷之情。D.孟诗尾句写出诗人怀念友人,却不能与其分享感怀的惆怅之情。22.下列

24、对两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杜诗颔联中“入” “开”二字,写出狭窄到开阔的空间变化。B.杜诗颈联中“日” “晚”二字,写出诗人在山斋逗留时间之长。C.孟诗首联中“忽” “渐”二字,写出日夜交替,生动且传神。D.孟诗五六句以虚写实,借荷花和竹子意象表达诗人高尚情操。23.两诗都描绘了夏日之景,五六句中的动词历来都为人称道。请从“含” “送” “滴”三字中任选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6分)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4-27题。滁州记过小桥,泉水依旧潺潺,周围山峦依旧蔚然深秀。过一道石墙,在苏轼所书醉翁亭记残碑前驻足片刻,迈进圆月形小门,终于坐在醉

25、翁亭的廊椅上。少年时代初读欧阳修醉翁亭记,懵懂。而今进入醉翁亭,晚年在望。我是迟缓的人,有可能因迟缓,加深对这一名篇、一位北宋文人、一片滁州山水的认知。眼前的醉翁亭,四角飞檐向天空跃起,如鸟翅。檐下木质构件,以红绿两色漆出喜悦的花纹。当然,这已不是近千年前僧人智仙为欧阳修所建的那座亭子。眼前这一版醉翁亭,重建于晚清,整修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地理位置未变,欧阳修与友朋欢聚于此,醉观周遭山色的视角未变,他的立场也就能赓续到我的站姿里,仿佛我们可以并肩交谈。整篇醉翁亭记,对亭子着墨不多,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句。欧阳修把此亭命名为醉翁亭,似将其视为个人象征腾空自我,无门无锁无碍,坦荡荡

26、,接纳周围一切风声人语。其文章,也避开对亭子的过度描绘,而着力抒写心志: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与水,即仁与智、刚与柔、实与虚、阳与阴、空间与时间、守常与达变山水之间即中国,山水之乐即觉悟人间大道之欢乐。醉翁亭记以另一名句收束全篇:“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语道出欧阳修的儒家情怀:以民众之乐为自我之乐的前提。范仲淹在邓州读到此句,怦然心动,写岳阳楼记,亦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欧阳修、范仲淹乃至历代士子,大都没有把贬谪地当作隐身贪欢的桃花源。即便诽谤加身、羞愤在怀,也要守住一角

27、神州、一寸热肠。太守,即知州、刺史也,唐宋以降对地方长官称谓混用兼通,但各有动词隐伏其间守,知,刺。须以尘烟里、纸墨间的双重行动,自治且治世,拒绝在靡丽空泛的形容词中逃逸。我走到苏轼所书醉翁亭记的残碑前,伫立良久。残碑以玻璃保护,几个游客欢笑着与欧文苏字合影。漫漶不清的字迹,像遗容。我低头,试图认出这遗容后的青春与萧瑟。苏轼书写醉翁亭记,是在欧阳修去世20年后,其时苏轼55岁,任颍州知府。好友刘季孙自汴京来求书,理由不可推辞: “滁州太守托我求书,将刻石立碑以陪伴醉翁亭,犹似子瞻兄陪伴欧阳公!”苏轼大笑,他喜欢这一理由,有趣味,有深情。全文以楷体书写,书写前苏轼戒酒焚香,然后铺展四张巨大宣纸,

28、埋首其间,缓慢运墨。笔笔雄强,厚如山岳,力透纸背。一日一夜,方完成全篇。掷笔于砚,苏轼号啕数声,院中的刘季孙也泪流满面。那庭院,正是欧阳修终老的地方。书写醉翁亭记时,写到“提携”二字,苏轼将“携”字中的“扌”,置于“乃”之上,像欧阳修的一只手把他高高提起,置于自己肩膀之上,让一颗新星出人头地。当年在汴京,欧阳修作为主考官,读到少年苏轼的答卷,喜悦不已: “老夫当避路,让其出人头地。”历代书生做着成为苏轼的梦,却未必能遇到肯避路让贤、提携后辈的欧阳修。晚年再度卷入党争,欧阳修心生倦意,数次请求外任,终以颍州知府身份避乱求生。苏轼数度来探望,欧阳修叮嘱: “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

29、”1072年,欧阳修逝于颍州,终年66 岁。按宋制,须迁葬于新郑。重要官员死了,仍须厝于皇帝控制力最强的中原。但伟大者死去的、被控制的,仅仅是那一小部分骸骨。书写恩师醉翁亭记的次年,苏轼作潮州韩文公庙碑,去追溯自我乃至一切不合时宜者不平则鸣者的精神源头。后来苏轼又陷入元祐党争风波,远贬惠州儋州,1101 年逝于北归途中的常州,与欧阳修寿长几乎相同,尸骨也被迢迢运送至中原埋葬。中国山水间有无数亭子,著名者有杭州湖心亭、长沙爱晚亭、北京陶然亭等。山水画中自然也有亭子,亭中用淡墨点缀一两粒人影,山水之寂寥立刻消散。西方风景画油彩中的那些花园宫殿,边界明晰,人与人的关系也就疏阔几分。看油画,要站得很远

30、很远,才能把握局面。看山水画,要站得很近很近,感觉可以走进去,坐进那亭子里。亭,这一建筑形制的出现,是远古智慧者献给大地的一首抒情诗。山僧智仙创造了醉翁亭这一作品,像是把一首诗献给欧阳修。 “在作品中,起作用的是真理的发生。”海德格尔这句话,欧阳修没有听过,苏轼也没有听过,但各自用醉翁亭记和喜雨年记,揭示了真理在两个亭子中的发生。一个人敞开自我,空阔如亭,就是仁人义士。可以让他者入乎其间,躲而避雪、歇息片刻,获得贾新出发的勇气和脚力。古人对山水与自我之间关系的认识,或者说“道”,就保存于建筑、诗文、音乐、服饰乃至茶酒饮食等诗意化的作品中,传之后世。没有这些遗风遗韵,我们就是穷困潦倒的孤儿。醉翁

31、亭屡屡倾颓于时间的压力,坍圮于改朝换代的战火, “废址荒凉春雨里,断碎剥落秋风前”。后人不断重建、像一次又一次默诵、重写伟大的诗篇。我在醉翁亭周围徜徉,看后世陆续构建的其他亭台楼阁簇绕着醉翁亭,像滁州父老追从醉翁,前呼后拥。一阵风自北宋而来的风,吹乱我的头发和亭子周围的草木杂花。我没喝酒,然沉醉复清醒。滁州城灯火初起,屡屡有“打造千亭之城”之类的标语映入眼帘,显得构泥、着相。滁州本身就是一座宏阔无边的古亭,是醉翁亭。欧阳修记醉翁亭,即记滁州,记北宋中国,记代代士子贯通无碍的道与志。回首一望,平芜尽处是春山2,酷似我书桌边缘那瓷质、淡绿色的笔架。(取材于汁漫的同名作品)注释: 【1】平芜尽处是春

32、山:出自欧阳修词作踏莎行。平芜,平坦延伸的草地。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漫漶不清的字迹 漫漶: 模糊不可辨别 B.山水之寂寥立刻消散 寂寥:寂静,空廓 C.我们就是穷困潦倒的孤儿 穷困潦倒:生活贫困 D.显得拘泥、着相 拘泥:刻意,不自然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描写眼前所见醉翁亭的外观,意在突出此亭与欧阳修笔下之亭的差异。B.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感慨受欧阳修启发而生,也源自他同样的士子情怀。C.游客与欧文苏字欢笑合影,和作者辨认残碑字迹的肃穆神态形成鲜明对比。D.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对比,显现出东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

33、认识。26.文章结尾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分)27.文章开头写到“加深对这一名篇、一位北宋文人、一片滁州山水的认知”,从全文看,作者加深了对“名篇”“文人”“山水”的哪些“认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29题。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 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

34、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北京八中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题 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 的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 的流浪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 的组成部分。28.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2分)A.别具匠心 才思敏捷 异彩纷

35、呈 弥足珍贵 B.别具匠心 才华横溢 奇光异彩 不可或缺C.十分独特 才华横溢 异彩纷呈 不可或缺 D.十分独特 才思敏捷 奇光异彩 弥足珍贵2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B.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C.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D.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八、本大题共1 小题,共10分。30. 微写作。为了促进同学们

36、提高语文素养,高一语文备课组于5月 17 日开展了“为国励学 求知明识一高一语文国学知识” 大赛,并在公众号发布了比赛成功举办的消息。请从下列活动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完成任务。200字左右。不透露个人信息。(1)小美因故没有参加活动,请用文字向她描写一个比赛时的场景。要求: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有层次。(2)请你就这次比赛的意义写一段短评,表达自己的认识。要求:认识深刻,有理有据。(3)本次活动有不少瞬间令人印象深刻。请以“瞬间”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C卷 (50分) 九、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3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说: “草

37、木秋死,松柏独在;水浮万物,玉石留止。”读到这句话,有人感慨不畏严寒的岂止松柏,不随波逐流的岂止玉石;有人感叹岁月变迁中的离去与坚守、相遇与相别、短暂与永恒:有人思考在生命的河流中,什么值得拥有,什么值得留给未来关于古人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记叙文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参考答案A卷(50分)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4分。1. (2分) B (A 徇 xn髀 b C 犷gung 应 yngD 数 sh 觥 gng)2. (2分)D(A

38、崖一涯 首一手 B座一坐 常一长 C冒一贸 溃一匮 )3.(2分)A(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4. (2分) C( 休: 喜庆, 福禄。举: 施行。施: 延续。申: 申诫, 告诫。请:拜访。 )5.(2分)C (表顺承, 表转折, 表修饰, 表并列, 你。)6. (2分) D ( 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使动,名词活用为动词。 )7.(2分)A(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8. (2分) D9. (2分) “祝福”是鲁镇的一种习俗。富人们在农历年底举行大典,置办福礼,请天神和祖宗享用,让他们保佑自己

39、“平安”,祈求来年幸福。可祥林嫂却在这天悲惨地死去,她无“福”可祝,无“福”可言。富人的“福”与穷人的“苦”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小说主题。10. (2分)D (A“特意为林黛玉种下”说法有误。满院翠竹是在黛玉入住之前就种下的。B“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说黛玉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而是说他们都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C“截然不同的两面”说法有误。三种植物体现的都是黛玉同一种性格特质。)11. (2分) C(A.“十里稻花香”于文不符。B“烟霞” “泉石”与潇湘馆的环境不符。D“豆蔻” “艳” “荼蘼” “香”不符合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12. (2分)外在形态悲剧

40、命运(悲剧形象)人物性格内在品格。 (根据原文“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可知两者在外在形态上有契合之处。根据原文“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可归纳出悲剧命运的契合之处。根据原文“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可归纳出人物性格的契合之处。根据原文“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 。 白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 目无下尘,孤高自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可知,潇湘馆里的

41、植物也能体现黛玉孤高自傲的内在品格。13. (1) (1分) (薛) 宝钗(2) (3分)蘅芜苑中没有花木,只有各种愈冷愈苍翠的香草,象征薛宝钗高洁端方的君子品格。房间布置没有装饰品,极其朴素冷清,表现了薛宝钗淡泊自持的性格。蘅芜苑环境整体色调清冷,寓示着薛宝钗冷淡平和、内敛隐忍的个性。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14. (12分)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无“下”亦可) 是又在六国下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戎马关山北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15. (10分) 答案略B卷 (50分)四、本大题共5小

42、题,共12分。16. (2分) D(怀: 归向, 依附。)17. (2 分)C(A的野兽 / 的原因; B 代词, 他的 / 副词, 大概; C 介词, 在; D介词,被 /介词,作为)18.(2分)A (“作者更欣赏才将,认为其更难得”有误。)19.(2分)A(B “都引发了作者的全面否定”有误;C“感情色彩相同”有误; D“这种写法与答司马谏议书一致”有误。)20. (4分)(答案要点与示例)存爱才之心:不忍心抛弃才将们难得的才能,希望才将能施展才能惠及天下。有识人眼力:在没有任用之前,便能辨别出他们是有才可用可以驾驭的才将。会趋利避害:有限制才将的有害因素而利用其有用因素的策略,不求全责

43、备。能区别对待:能根据才将的才能、志向小大而在封赏方面采用不同处理方式。【评分参考:本题4分,每条2分,答出任意2条即可得满分。素质概括和文中表现各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认识,如“知大计”等,亦可酌情赋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21. (2分)C (“表达了诗人深受束缚的苦闷之情”有误。)22. (2分) D (“孟诗五六句以虚写实”有误。)23. (6分)“日气含残雨”中的“含”字写出雨后初霁,柔和的阳光与氤氲的水汽交织,充盈在天地间,流露出诗人舒爽之情。“云阴送晚雷”中的“送”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夏日傍晚天气转阴,暮色中,远处的乌云下传来阵阵雷声,天空将要下雨的情形,流露出诗人对山中阴雨、暑气尽消的愉悦舒爽 之情。“荷风送香气”中的“送”字运用拟人手法,从嗅觉角度,生动写出夏天夜晚,清凉的 微风解人意,懂人情,把荷花清幽的香气播散开来,满池荷香沁人心脾,流露出诗人陶醉、 闲适之情。“竹露滴清响”中的“滴”是滴落之意,从听觉角度,以动衬静,写出竹叶上露水凝结,滴落在池塘的情形,写出夏夜的清雅静谧,写出了的诗人宁静闲适。【评分标准】 每个字解读字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评估试卷(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