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8-16-2《六国论》(苏洵)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1657719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8-16-2《六国论》(苏洵)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8-16-2《六国论》(苏洵)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8-16-2《六国论》(苏洵)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8-16-2《六国论》(苏洵)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8-16-2《六国论》(苏洵)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六国论 苏洵 【课程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等文言知识。 2.学会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3.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共创未 来”的与时俱进意识。 【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古汉语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 识。 2.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并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展开论证的写作手法。 【高考导航】 1.“弊”“或”“率” “数”等词,以及“为所”等文言句式经常在高考语文文言文 阅读

2、题中考查,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在高考古代诗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 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要求。 3.本文是议论文写作的经典范文,文中的各种论证方法在高考作文中经常用到。这合乎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高考写作题中常常涉及的主题,这合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 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唐太宗李世民语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

3、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 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 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 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 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二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

4、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 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 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 ,将他三人合称“三苏” ,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佑集 ,本 文选自嘉佑集权书 。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第8篇。 咏苏洵 、三字经 三、背景 1、创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 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 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的现象,但是也造成了 军事上的衰颓

5、。自宋朝开国到英宗治平年间(一百年间) , 宋军和契丹、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 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 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 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 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2、檀渊之盟 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 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通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 主抗辽,宋军

6、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已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 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 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3、评价 茅坤曰: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 并看。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沈德潜曰:六国所以不能自强者,一在贪近利而互相侵伐;一在苟安而不肯用兵。此从事赂 秦以至于亡也。论与子由篇同,而笔力远过。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十六 刘大櫆曰:笔力简老。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三十一引六国论评语 浦起龙曰:若就六国言六国,不如次公中肯。而警时则较激切。以地赂,以金缯赂

7、,所赂不 同而情势同。读之魄动。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三 4、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述(评)历史有关。如: 荆轲刺秦王 过秦论 项羽之 死 阿房宫赋 5、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 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 宜安, 被赵将李 牧击退 前232年秦

8、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四、解题 1、六国: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3、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 “六国论”即论六国灭亡的根本 原因 五、初读文本(字音、字义、翻译等详见配套PPT) 六、研读文本 (一)第一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先总写“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再分写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

9、者丧,最后总写“弊在赂秦 也” 3、论证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角度: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和不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 4、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二)第二段 1、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赂秦的危害? 【明确】论证方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4、列举了哪些历史事实? 【明确】 祖先创业的艰难与子孙割地之轻易的鲜明对比/“一夕安寝” 与“秦兵又

10、至”的鲜明对比。 继续揭示赂秦政策的失败继续揭示赂秦政策的失败 5、第二段对比论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 6、第二段小结 【明确】比较因割地贿赂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诸侯赂秦: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结果( “有限”与“无餍”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三)第三段 1、第3段中哪一句能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明确】 “与赢而不助五国” 2、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形势环境)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3、请找出第一段中与

11、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4、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 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5、第3段中提到哪些国家是不贿赂秦国的?作者指出这些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鄙夷) 燕:以荆卿为计速祸(赞美) 赵:牧以谗诛用武不终(惋惜) 灭亡的根本原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燕、赵灭亡“诚不得已” 对策: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照应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

1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四)第4段 总结历史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要敢于对敌斗争) 第4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 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 “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 用谋臣,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二是礼贤下士,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三是六国联合, “并力西向” 。用的是假设论证。 具体的说, 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 那么, 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 “呜呼” 两个感叹

13、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表达了这样的意图: “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 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5段,就很自然了。 (五)第五段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七、主旨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 。 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贿赂求和荀且偷安的退让态度; 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 ,上下团结 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14、。 八、讨论 1、本文中,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 观点一本段由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结果推论出它们灭亡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 赂者丧这一分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只是为了证明 作者观点,至于这一史实的细节情况我们可以不加细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可以认同这种说法 的。 观点二 这种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说法,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 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令人难以置信。要知道,

15、当 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 必然的趋势当做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 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 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观点三 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对待古人。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历 史和阶级局限的结果。但正如人们所说, “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 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 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

16、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北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 进行讽刺,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 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的政论佳作。 2、比较阅读: 六国论 阿房宫赋 【明确】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两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两篇文章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对帝王进行规劝。 论证的方法: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不同点: 六国论 :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 北宋王朝不要妥协投降,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阿房宫赋 :文体:赋。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 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九、文言归纳(详见配套P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8-16-2《六国论》(苏洵)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