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8.18.1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教案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继续积累重点实词。 2.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体味诗人情感与人格。 4.大声诵读,吟咏诗韵,体味诗歌的浪漫之美。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 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 真挚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能够鉴赏具有浪 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 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
2、与理解: 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理解诗人对 神仙世界的向往, 对自由生活的渴慕, 以及鄙弃黑暗尘世, 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重点: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 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 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难点: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 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傍着古朴优美的旋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放飞思绪在 历史长河中,不禁感慨“古人不见今时月
3、,今月曾经照古人”。说到古人与月, 我们便不禁想到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月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就 是李白,月之于李白,不但伴随着他寂寞潦倒的一生,也丰富了他诗艺的殿堂, 可以说“明月”装饰了李白的诗。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思索一下李白的与月有关的 诗句。(可以随机处理) 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 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入。 诗中不免有些夸张, 但正是在这些夸张中我们感受到了李白那浪漫主义的诗 风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李白极具浪漫风格且与夜月相关的诗篇: 梦游天姥 吟留别。 二、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 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 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一段时间。这时 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 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 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5、虽然出翰林已有段时间了,但 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 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三、三、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生 于中亚碎叶,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 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十年内, 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 徒家任城(今山东济宁)。 开元十八年 (730) 左右抵长安, 争取政治出路, 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 (742) , 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 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
6、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 后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成好友。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 城、庐山一带隐居。第二年,李白因参与了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获罪,被 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 59 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 岁 时,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作品 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将进酒 早发白帝城等最具代表性。 四、四、题目解说题目解说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 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梦游就是梦中游览;天姥 就是天姥山,在今
7、天的浙江新昌的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 音,山因此而得名。 吟,本意就是吟咏,也就是作诗后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 体裁。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 留别:临行赠言。“送别诗”和“留别诗”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 是送者所作,留别诗是离者所作。 五、层次结构五、层次结构 本文分为三部分: 一、梦之由: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写出作者对现实天姥的景仰与向往; 二、梦之境:写出作者的梦境之美,表现出坐着的兴奋与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梦之感:写出作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解放乐士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 视权贵的精神。 六、全文分析六、全文分析
8、1.题目中说是 “梦游” , 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 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梦 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明确脉络: 山境 梦因梦境梦感 仙境 2.2.诗的开头将 “信难求的瀛洲” 与 “云霞明灭的天姥山” 相对而提, 作用是什么? 明确: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 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 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3.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明确: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 仙乐。 4. 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
9、特点?给人什 么样的感受? 明确: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 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 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 情协成一体。 5.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明确: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 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 要早醒早悟。 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
10、所表现的梦境空虚。 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 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 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 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 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 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 达。
11、 7.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 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明确: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 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 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 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 从 “一夜飞度镜湖月” 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
12、众仰慕的卿相。 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 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 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 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 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 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七、中心思想七、中心思想 主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人生感伤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又有对上 层统治者的蔑视,他的求仙问道,决不是
13、为了满足一己之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 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 八、八、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1、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 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 明与黑暗比对比。 2、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 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九、补充资料九、补充资料 白话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 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14、。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 (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 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 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 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 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 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 无数山岩重叠, 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 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 岩震惊,乌
15、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 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 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 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 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 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 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 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 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
16、侍奉权贵,使我 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十、总结全文十、总结全文 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 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象描绘了梦游 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 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1.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学完这首诗歌,你想对李白说些什么?写一篇短文,不少于 200 字。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之 句,“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下面是 分别描写它们的诗句,次序乱了,请选出符合上面排列次序的一组。( ) 西当
17、绝漠雄秦塞,东控深溟壮帝畿。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 庭。 翠岭千重色楚塞, 黄河一线下秦川。海明日观三更晓, 风动天门九夏秋。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A B C D 2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 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 3. 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首),完成后面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与课文比较,这两首诗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 (2)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末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 1.C 2.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 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 到突然。 3.(1)课文内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 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 (2)课文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 往,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的思想。 4.末四句描写了现实生活景象,此处由幻想到现实,抒发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 和对残暴叛军的切齿痛恨,表明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