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古代诗歌专项训练(三) 技巧手法技巧手法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 欧阳修 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 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风而“花影频移动”以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生动而又含蓄。 B “腾腾”乃悠闲慵懒之状,这与头发堆于枕边、被子未叠的情形相吻合。 C词的末句表明主人公直到太阳西斜还在春睡, “惊”显其蓦然醒来之态。 D本词写景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高有低,虚实结合,有很强的立体感。 2这首词是怎样表达主人公
2、的孤寂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年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解:(1) 储光羲:王维友人,与王维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2)要欲:好像。 (3)方将:将要,正要。(4)了自:已经明了。(5)空复情:自作多情。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诗人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不安地盼着友人,竖耳倾听有没有 车子到来的声音。 “起坐”一词非常生动传神,写出了对友人到来的渴望。 B三四两句写诗人坐立不宁,在无比期盼的等待中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
3、石撞击的清 脆之声,于是快步出门,迎接友人,可见诗人心情之欣喜。 C五六两句写景,晚钟从皇家宫苑传来,稀疏的春雨刚刚洒过京城,可以想象随着时 间的流逝,夜幕降临,诗人的心情也变得阴郁,愁结不断滋长。 D七八两句写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 “临堂空复情” ,表达出久候好友不至 的怅惘失落。尾联十字,如一声长叹,虽明知友人不来,而期待之情仍萦绕于怀,经久不去。 2请简要分析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感情。 2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4、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年间,此时作者任鄂州转运留后。源中丞,诗人的朋友, 此时被贬于岳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景情融合,极为生动地写出诗人的怀友之情与江水同趋合流的艺术境界。 B颈联写号角声声,夜色沉沉,呈现出孤独凄寒的意境,这是诗人悲伤心境的物化。 C尾联“古今怜”三字既表达了对源中丞境遇的不平,更感慨于这种悲剧跨越历史。 D诗歌写景跨越时空,处处扣题,意境高远,最后用典揭示出向源中丞寄诗的意图。 2诗歌颔联技法娴熟,画面优美,请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献钱尚父 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
5、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注)钱尚父:即钱镠,唐朝末年的越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龙骧凤 翥:形容奋发有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迎面而来,虽带有宿命的色彩,但作者仍强调了人奋发的能动性。 B堂上宾客如云,美女如花,表现了钱王的风流儒雅,生活的豪华奢侈。 C一剑霜寒便坐拥了十四州,使人想见钱谬举重若轻、所向披靡的气势。 D诗人在尾联对钱尚父固守东南、受封为王、成就功业给予肯定和称许。 2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表达技巧。 3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适(注
6、)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 写下此诗赠别。 B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处。 C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 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 2诗歌的尾联写法巧妙,意蕴丰厚,极具神韵,请简要赏析。
7、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秦太虚梅花(节选) 苏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 (注)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官黄州时期。孤山,位于杭州西湖旁,苏 轼曾任杭州通判畀:给予;昊:广漠的天宇,苍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情立马待黄昏”交代了赏梅的时间,表现出即便黄昏时分,诗人也要赶往江边 驻马欣赏梅花的兴致。 B “竹外一枝斜更好”用语平易却极富意趣,既勾画出梅花
8、斜倚修竹幽独娴雅的神韵, 又暗合诗人落寞的情怀。 C “万里”强调距离之远,暗示诗人迁谪辗转之愁; “十年”突出与佳人分离时间之长, 抒发诗人的相思之苦。 4 D最后两句感慨不如让风雨送春归去,将残留的梅香交还给苍天,本诗以此作结,曲 尽意致,耐人寻味。 2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咏梅花,请简要赏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思亲汝州作 黄庭坚 岁晚寒侵游子衣,拘留幕府报官移。 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车上吐茵 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 秋毫得失关何事,总为平安书到迟。 (注释)吐茵:汉代丙吉不因驭吏醉呕车上而斥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
9、写岁晚天寒凉意透衣,“侵”字既实写天气,也暗示了“游子”妻源的心境。 B颈联用典,言己虽有小过,但未必因此被逐,用“三人成虎”之故事,是担心家人 受流言影响而担忧。 C尾联写作者不关心官位升降,只在意家信总迟到,不能及时解除家人对自己的担忧。 D诗歌用典恰到好处,使全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感情真挚。 2颔联常常被人称颂,请结合全诗赏析其妙处。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 射工 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岭南: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此诗作于唐宪宗元
10、和十年(815 年) 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蛟涎:蛟龙的口液。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 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 A诗中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典型意象紧扣诗题中的“岭南”。 B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此诗尾联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华发”,两处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 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 2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
11、,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傍晚,天晴风歇,春寒的威力折损了,“折”字体现天气变化之大。 B上片后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描绘一幅淡墨素彩的画面,凸显梅花凌寒不凋的形象。 C“绝胜”总结上片,言景物极美,“愁亦绝”育人之极愁,美景衬哀情,更显愁深。 D这首词借“梅”表达春夜倚楼之人思念远方之人的孤独寂寞之情,词调清婉含蓄。 2请赏析结尾三句的妙处。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 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
12、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 ,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飞龙:旧时 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借助匈奴入侵时,烽火可以直达甘泉宫的典故,直叙国事的危急。 B由“初怪”到“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也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 C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也尽是满怀伤感。 6 D在庙堂无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军抗金,给人带来了一丝欣慰,让人看到了希望。 2后人评价本诗“此诗已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请结合作
13、品从思想情感与结构技 巧两方面简要分析。 【核心知识】【核心知识】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技巧手法 1.1.抒情方式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 台歌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 空怀壮志的悲愤和 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 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 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 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情景交融。
14、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4)托物言志。即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 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 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其中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 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 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即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 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重数”的恨。 (6)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
15、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 台 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 ”全诗以 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眼前野草丛生 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 今的无限感慨。 (7)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 、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2.2.描写手法描写手法 (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艺术 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 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
16、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诗中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北” 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境 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用于艺 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与烘托手法相似的有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 7 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 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真挚 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 空
1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 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山鸟的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贾岛的 题李凝幽居 中 “僧 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 用于艺术创作,指文字 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伤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 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 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4)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
18、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 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 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 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 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的情景,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 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5)虚和实。文学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 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 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19、荷花别样红。 ”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 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 着,是实写。 (6)欲扬先抑。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 图。如赵希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 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 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点出了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 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睐。 3.3.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0、使事物更加生动感人。如贺铸 青玉案中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2)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 写社会生活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 感二首(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 “五千仞” “上摩天” “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 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 得淋漓尽致。 (3)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的形象更加生动,表意更加丰富。如刘
21、攽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 人格化,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 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 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 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5)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 8 李煜虞美人中的“
2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6)反问。用来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加强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7)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 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西洲曲中有“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句子。 4.4.结构特点结构特点 诗歌结构特点主要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如许 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
23、欲来风 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首句“一上 高城万里愁”就具有首句标目的作用。 (2)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的开头:“丞相祠堂 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 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 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如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 君此何极?”作者
24、先景语后情语,先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势。 (4)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 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 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如杜牧山行:“远上寒 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 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作铺垫。 (5)伏笔照应。 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 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
25、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 老沧洲。 ”此词共分两片,下片照应上片。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 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6)画龙点睛。即在诗歌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 来的写法。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最后一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撞钟, 磅礴而高亢,把诗人心系国家、胸怀民族、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推至 高潮,感召着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献身,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卒章显志。 诗人往
26、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点睛之笔用在 诗词的结尾,也常常称为“卒章显志” 。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写法。如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 的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 驰骋豪放、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 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 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 后,忽然出
27、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 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 古代诗歌专项训练(三)参考答案 技巧手法技巧手法 一、1D( “本词写景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高有低,虚实结合”表述错误,这首词中, 在写景方面,无论“海燕” “画栋” ,还是“帘影” “花影” ,都是实写,没有虚写,而后面的 “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 ,虽是虚写,却并不属于写景) 2对比。物与人的对比,作者将海燕之双、金缕风之双,与主人公的孤单形成对比。 或昔今对比,从前有人相伴,如今无人相陪。描写主人公的状态。主人公因为孤寂,半醉 腾腾,十分慵懒。借
28、景抒情。写帘影无风、花影移动等,以静寂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孤寂。 虚实结合。从前有人相伴,是回忆,是虚;当今无人相陪,是实况,两相比照,更显今之 孤寂。借事抒情。借黄莺惊扰相思梦这件事,来表达主人公的思念、孤寂之意。 【解析】 首先,这首词使用了对比手法。 “海燕双来归画栋” “双盘金缕凤”作者将海燕之双、 金缕风之双,与主人公的孤单形成对比。此外, “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可以看出从前有 人相伴,如今无人相陪,也形成昔今对比。 其次,进行了主人公的状态的描摹。 “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 ,主人公因为 孤寂,半醉腾腾,十分慵懒。 再次,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 ,
29、写帘影无风、花影移动等, 以静寂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孤寂。 此外还有虚实结合。 “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 ,从前有人相伴,是回忆,是虚;当今无 人相陪,是实况,两相比照,更显今之孤寂。 最后采用了借事抒情。“花里黄莺时一弄, 日斜惊起相思梦” , 借黄莺惊扰相思梦这件事, 来表达主人公的思念、孤寂之意。 二、1B(项, “三四两句写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于是快步出门, 迎接友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诗歌标题是“待储光羲不至”可知,等待的友人并没有到来,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意思是“准备听到那清美的佩玉声响,那时候就立即出门相迎 接” , “要欲”意思是“好像” ,可见后面是诗人
30、的想象,并非真的“闻清佩” “出户迎” ) 2细节描写, “起坐”写出对友人到来的期盼之情;以景衬情,以晚钟、疏雨衬托 此时诗人的情绪的沉郁;直抒胸臆,尾联用“不相顾” 、 “空复情”表达友人不来的怅惘; 心理描写(幻觉) ,颔联写诗人在等待中以至于出现了幻觉,充分体现出其急切;诗人 由“朝”及“晚” ,一直在等待友人的到来,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写诗人一往情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审清楚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感情” ,这是针对全 篇审题,不但要分析表达情感的方式,还要分析表达的具体情感是什么。从
31、诗歌标题“待储 光羲不至”可知,诗歌中应该是体现“等待”时的心情和“不至”时的心情;先看首联“重 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这样还不够,还要坐着,想听听载着友 人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起坐”这一个细节,写出了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的心情; 颔联“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 “要欲” “方将”是诗人想象等到友人身上的玉佩因步行 而发出的清脆的撞击声时, 自己要出户迎接, 这里借助人物的心理描写来体现急切想要见到 友人的心情;颈联“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是写景,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 人已经等待了一天,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可以想象自然的光线已逐渐暗下去
32、, 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愁绪在以喷泉的 10 速度生长,这里以景衬情,表达久侯友人不至的心情;尾联“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 已明知友人不来,而期待之情仍萦绕于怀,经久不去,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久候友人 不至的遗憾之情。 三、1D( “写景跨越时空”错误,诗歌写景跨越了空间,但未跨越时间。如颔联分写两地 景物,前句写汉口,下句写源中丞所在地洞庭) 2由近及远。诗人先写眼前夕阳中暮归的鸟儿斜飞渡江而去,然后写洞庭湖水浩浩 荡荡,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及的天边连在一起。一近一远,创造 了极富张力、饶有空 间感的画面。 由实及虚。 诗人于双口观夕
33、阳美景, 想象着朋友所在处的洞庭湖烟波浩渺, 一实一虚, 一个身在汀洲心驰洞庭的诗人形象隐约其间。 融情于景。 暮色中斜飞的江鸟牵引着诗人的愁思, 顺着眼前的秋波与远方浩荡的洞庭 湖相连,形成诗人凝眸飞鸟思接远方的艺术美感,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充盈激荡于其中。 【解析】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意思是“在汉口的夕阳中 不时可见渡江的鸟雀侧身奋飞;洞庭湖满涨的秋水,和远天连成蔚蓝一气” 。 然后看颔联写了哪些景, 这些景各有什么特点, 合到一处形成什么画面, 使用什么技巧。 这两句是分写两地景物, 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 下句虚拟源中丞所在地洞庭 的浩渺水
34、色。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作者遥想洞庭湖,秋水 浩森,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从空间角度来看,这是由近及远,层次 清晰,富有空间感。 前一句是眼前所见,后一句是心中所想,前为实,后为虚,一个身在汀洲心驰洞庭的诗 人形象隐约其间,他的心已由此地(鹦鹉洲)飞越到彼地(洞庭湖)了。 夕阳飞鸟着一“斜”字,画龙点睛,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顺 着秋波,与洞庭相连,而一个“远”字更使那愁思由一点而荡溢为浩渺无际。融情于景。 四、1B( “堂上宾客如云,美女如花,表现了钱王的风流儒雅,生活的豪华奢侈”错误。 “满堂花醉三千客”意指满堂的花香熏醉了
35、无数宾客,而非“美女如花” ,故“表现了钱王 的风流儒雅,生活的豪华奢侈”更是无稽之谈) 2听觉与触觉结合:鼓角声、风涛声是听觉, “冷” “秋”是触觉,听觉与触觉结合, 表现钱谬四处征战、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夸张:鼓角声直上天际,风涛声震动大地, “揭 天” “动地”以夸张手法突出战事的场面宏大和钱镠所向披靡的气势。寓情于景(烘托渲 染、以景衬情) :以揭天动地的鼓角风涛和充塞天地的肃杀之气,来烘托渲染钱谬坐镇东南 的赫赫威势。 【解析】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意思是:战鼓和号角声冲入云霄使得天之气都变 得寒冷,风浪席卷而来让天下好像入了秋。 听觉与触觉结合。 “鼓角声” “风涛
36、声”是听觉, “冷”是触觉, “秋”指的是眼前的景色 让人感受到了秋意, 也是触觉, 听觉与触觉结合, 表现钱谬四处征战、 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夸张。 “鼓角揭天嘉气冷” ,战鼓和号角声冲入云霄,使得天气都变得寒冷; “风涛动地 海山秋” ,风浪席卷而来让天下好像入了秋。这两句中, “揭天” “动地”运用夸张手法,突 出战争场面的宏大和钱镠所向披靡的气势。 寓情于景:钱谬是“金天柱” ,这两句诗极力铺写鼓角风涛和充塞天地的肃杀之气,烘 托渲染钱谬坐镇东南的赫赫威势。 五、1D(诗的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意思是 “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 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
37、舍难分” 。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 11 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这是写诗人的心情,而不是友人王适的写照) 2表达了作者对王适的美好祝愿与期许,感情真挚;化上联“万里同舟宽老病, 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的离别的悲切为作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借景抒情。 借眼前的“杨柳春风”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晚辈的美好期望。 【解析】 这是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 写于送友人王适北上徐州赴举之际, 整首诗既有对友人北上 无知音的担忧,又有对友人人品和文品的赞美,既有送别之际的痛苦与无奈,又有对友人高 中的期望。本诗的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明年 此时,王适金
38、榜高中,这是虚写;同时,作者在此借景抒情, “杨柳春风”正是此时眼前的 美景,作者借此来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愿,情真意切,充满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情。同时, 尾联在情感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化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离别的悲 切为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作为一首送别诗,虽然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但 最后却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基调并不低沉,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 。 六、1C( “突出与佳人分离时间之长,抒发诗人的相思之苦”错,美人是诗人自喻) 2实写黄州江头千树梅花盛开的景象,以及一枝斜倚竹外娴雅的孤梅之美。虚写诗人 回忆十年前在杭州孤山的情景: 赏梅饮酒, 醉
39、眠少休, 醒来之时梅花纷纷扬扬落满一身一地。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逐年老去的慨叹以及满 腔的迁谪之意。 【解析】 “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这几句是实写,用先衬托后 对比的手法来写黄州所见的梅。先说“残雪消迟月出早” ,展现出一个冰清玉洁的境界来作 为梅的背景,映衬得梅花更加高洁了。后说“江头千树春欲暗” ,江头梅花盛开,争娇斗艳, 使得明媚的春光也相形暗淡了。 “竹外一枝斜更好” ,诗人看到竹外有一枝斜开的梅花,相比 之下,显得“更好” 。这里实写黄州江头千树梅花盛开的景象,以及一枝斜倚竹外娴雅的孤 梅之美。 “孤山山下醉眠
40、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这几句诗 是虚写,诗人回想起当年在杭州赏梅时的雅兴,以后自己贬逐多地,就好像春也不远万里相 随而来,年年花开花落,人也逐年老去,此情此景,就像那梅花年年岁岁在送作者老去。这 里诗人回忆十年前在杭州孤山的情景,是虚写。 诗人把眼前所见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 画面的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慨叹以及迁谪的感慨。 七七、1C(“作者不关心官位升降”说法有误。尾联大意为“在官府中,自己即或有点过失, 也未必会被放逐, 保平安的家信总是迟到会让母亲担心”, 说明作者并非真的不关心官位升 降、政事得失,而
41、是宦海多风波,宦者恒沉浮,这于宦者本人倒在其次,可是家人得知消息 总会担心自己。作者这么说只是希望家人心安,是对家人的宽慰之词) 2颔联意为清晨时在梦中回到三百里外的故乡一天子三个时辰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 人。用直观的数字表达思乡念亲之苦。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陈述自己对归乡的渴望和 对家乡亲人的殷切思念,感情真挚,感染力极强。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观照全诗, 这是一首浮游宦海者恐母亲担忧的亲情诗, 也是一首思乡怀人 的亲情诗。 颔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用“归梦” “思亲”点明宦海浮沉的游子对家乡亲人,尤 其是无亲的殷切思念。 “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运用数字,使思乡之情更加直观,表
42、达了一个浮 12 游宦海的游子对母亲的殷切思念,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成为思乡怀人的经典名句。 八、1C(“两处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说法错误。两处表达的情感不同。柳诗意志不消沉, 情感不低回, 欲趁暮年有所奋发。 苏词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 自感苍老无为, 壮怀莫酬, 思绪深沉,自伤自叹) 2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 作者对前途的担忧;借象征抒情,前六句所写之景象如瘴江、蛟涎、射工、飓母等象征自 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忧;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趁着暮年在柳 州有所奋发的愿望。 【分
43、析】 诗歌前六句意思是: 江水南去, 隐入那茫茫云烟, 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 雨过天晴, 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 客舟船。描写了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描绘了当地荒 凉的自然环境,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 前六句所写之景象如“瘴江、蛟涎、射工、飓母”等意象具有象征意味,运用象征手法 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发出了“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 感慨,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 结尾两句“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直抒胸臆,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 要在柳
44、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 九、1B(“凸显出梅花凌寒不凋的形象”错。上片后三句,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 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运用比喻等修辞,重在描绘“花疏天淡”的美景) 2运用反衬。以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反衬 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雁“知人倚、画楼月”,雁 成了情感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增强了抒情色彩。以景作结,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分析】 诗歌结尾三句写“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意思是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 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惟有两行低雁” ,以雁有两行,反衬人的寂寞孤独;以雁行之低,写
45、鸿雁将要归宿, 从而反衬所怀念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 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此处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知人倚、画楼月” ,写大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雁成了情感倾诉和交流 的对象,增强了抒情色彩。此处把大雁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结尾三句以景作结,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 月,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 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 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 从而收到了含蓄 委婉,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46、 十、1C(“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而不是“烟花燃放之美景”,如“烟花三月 下扬州”指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2 (一)思想情感方面体现出“沉郁”之风:反对朝廷消极苟安政策。诗人对南宋朝 廷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此情与杜甫之诗中经常表 现出的忧患意识极为相近; 歌颂抗金志士爱国壮举。 诗人对向子湮等爱国人士纷起抗战的 爱国壮举,进行了高度热情地讴歌,此情与杜甫之诗中经常表现出的家国情怀极为相近。 (二)结构技巧方面体现“顿挫”之美:本诗首联感叹朝廷无策抗金,此为首顿;颔联 流露出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尾联写向子湮率军抗金使
47、人看到了一线希望,诗 13 情上扬。 【分析】 题干中说“此诗已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 ,结合作品从思想情感与结构技巧两方面简 要分析。考生要知道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 ,在思想上内容方面,杜甫诗歌常常表现 为爱国忧民的情怀;在结构方面表现为节奏的跌宕起伏。可从思想情感角度分析本诗的“沉 郁”之风,从结构技巧角度分析其“顿挫”之美。 首联,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 甘泉照夕烽”是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 抵抗, 使得金兵长驱直入、 从边境到达内地。 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 直将矛头指向皇帝。 颔联,承
48、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 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 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 颈联,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 。由“每岁烟花一 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 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尾联,诗人认为向子湮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 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 “疲兵敢犯犬羊锋” ,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 充满了对向子湮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 “敢犯”二字,气势凌云。在“庙堂无策可平戎” 的局面下,还有向子湮的“疲兵敢犯犬羊锋” ,使人看到了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 点欣慰。 可见从思想内容上看, 本诗表现出的对朝廷不抵抗的不满和对向子湮爱国壮举的赞赏与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极为相近,体现出“沉郁”之风。 从结构技巧方面,本诗也体现出“顿挫”之美。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本诗首联感叹朝廷 无策抗金,此为首顿;颔联流露出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尾联写向子湮率军抗 金使人看到了一线希望,诗情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