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优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卖家):阳光灿烂杨老师 文档编号:1669475 上传时间:2021-08-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优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优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优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优课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优课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2 页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和黄山奇石 日月潭 葡萄沟 三篇课文。它们都描写了祖国的山水风光, 古诗二首分别描写了登鹳雀楼所见和庐山 瀑布的风光, 黄山奇石抓住一个“奇”字介绍了黄山的四绝之一“怪石” , 日月潭 描写了我国宝岛台湾的著名景点日月潭, 葡萄沟描写了我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优美 风光及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风光 秀丽,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字词句: 1.认识 67 个生字,读准 4 个多音字

2、,会写 37 个字,会写 32 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3 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 4.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 8 个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 5.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 阅读阅读: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2.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3.背诵风景名句,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4.阅读画家乡 ,感受家乡的美。 表达:表达: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2.能展开想象,用“像”说生活中的事物。 写作:写作: 1.仿写句子,提

3、升写话能力。 2.了解留言条的基本内容与格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8 8古诗二首古诗二首 第 2 页 共 12 页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 首名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其中的后两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 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认识“楼、依”等 11 个生字,会写“楼、依”等 9 个字。 2能正确、

4、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教学重难点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教学课时课时2 2 课时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 课时课时目标目标 1认识“依、尽”等 6 个生字,会写“依、尽”等 5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教学过程

5、过程 板块一板块一图片激趣,揭示诗题图片激趣,揭示诗题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山西的永济市玩一玩。 (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看, 这里有座楼,好高啊,数一数,它有几层?这里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喜欢在上面休息, 所以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鹳雀楼”。 (板书:鹳雀楼) 2导入课题:唐代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 第 3 页 共 12 页 雀楼 。 (板书:登) 3齐读诗题,读好节奏:“登/鹳雀楼”,指导读好停顿。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鹳雀楼图片,拉近与鹳雀楼的距离,交流图中之景,为后面想 象诗歌画面作铺垫。通过画节奏斜线,读好题目,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感。 板块

6、二板块二初读诗歌,感受节奏初读诗歌,感受节奏 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 这首诗吧! 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学习提示: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受节奏。 4学生自主练读,教师指名读。 5师生合作读。教师: (低声)白日依山尽,学生: (高声)黄河入海 流。教师: (低声)欲穷千里目,学生: (高声)更上一层楼。 6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让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感知,有节奏 地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为后

7、面品读诗句作铺垫。 板块三板块三品读诗句,想象画面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 1、2 句。 (1)引导:诗人登上鹳雀楼,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再读古诗,圈画出诗人看到的 景物。 (预设:白日、山、黄河)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3)交流: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交流) (4)借助插图理解古诗。 (出示动画)你们看,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下去,滔滔黄 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这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学生齐读) (5)识记“依、尽”。 第 4 页 共 12 页 识记“依”: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依)给“依”

8、字组词, 体会夕阳依傍着西山缓缓下沉。 识记“尽” :哪个字告诉我们夕阳已经消失在天边了呢?(尽)结合插图理解、识 记“尽”。 (6)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哪些词语能够描绘眼前的景象? (7)教师引读。 (出示课文插图)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远望去,夕阳紧紧依傍着西 山落下,近处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还,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 (学生接读) 黄河入海流。 2学习第 3、4 句。 (1)引导: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这么壮丽的景色,由此想到了什么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3)识记“欲、穷、层”。 识记“欲”:我们在学过的哪首诗中见过“欲”?( 赠汪伦 )回忆“欲”的意思, 给“

9、欲”组词。 识记“穷”:结合课后习题第三题中“穷尽、山穷水尽”推测“穷”的意思,认读 词语。 识记“层”: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共有几层。 (4)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5)联系生活:请学生思考,除了看风景,生活中哪些方面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6)教师引读。 诗人说(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我们懂得了,站得越高,看到的 风景越多、越美。 (教师引读)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想要自己变 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 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管是做人,

10、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更 上一层楼。 3小结:今天我们跟着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依山而落,黄河奔涌 入海的壮美景象。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想象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诗人所描绘画面的壮 美。多次引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理解。 第 5 页 共 12 页 板块四板块四巩固写字,指导书写巩固写字,指导书写 1指导写“楼、依”。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这 2 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楼”字中,“女”的撇点的折点 在竖中线上,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11、依”字中,“衣”的长撇从横笔中部 起笔,撇至“亻”侧。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写“尽、层”。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尽”,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 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层”字 中,“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写“黄”。 (1)出示范字,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提示:中间是“由”,不能写成“田”;第四笔横要写得长一些。 (3)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始终是低

12、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环节通过教师指导,出示 范字,学生书写,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每课都有重点字教学,使学生在书写上有所得。 板块五板块五背诵古诗,积累拓展背诵古诗,积累拓展 1配乐背古诗。 2在唐代,有许多诗人都到过鹳雀楼,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有一位叫畅当的诗 人, 他站在鹳雀楼上,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尘俗,所以他就挥笔写下了一首 登 鹳雀楼 。大家感兴趣的话下课后也可以背一背。 课件出示 登鹳雀楼 唐畅当 第 6 页 共 12 页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配乐背古诗,让学生再次感受古诗的意境。引入畅当的登鹳雀楼 ,实现以诗带诗, 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13、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所见所想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 课时课时目标目标 1认识 “瀑、布”等 6 个生字,会写“炉、川”等 5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板块一揭示诗题,识记生字揭示诗题,识记生字 1 1揭示诗题。揭示诗题。 (1)教师播放视频。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 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 。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 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诗题。 (3)指名读诗题。根据学过

14、的方法,学生自行划分朗读节奏,教师指导读好停顿。 2随文识字。 (1)识记“瀑”: (出示“暴”字)同学们,这个字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篇课文学 过它?(回忆第 2 课我是什么中的“暴躁”)它和三点水交了朋友,变成了“瀑”。 (出示加拼音的“瀑”字)学生认读,齐读。 (2)理解“瀑布”:水有时候很暴躁,会变成洪水淹没庄稼,“暴”的意思是强大 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它加上三点水,“瀑”就是从高山上陡直地流下来的水。 (出 示瀑布图片)这就是瀑布。 (学生认读“瀑布”,感受瀑布的壮观) 第 7 页 共 12 页 3过渡: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庐山,去欣赏那里的瀑布。 【设计意图】通过所学“暴”字引出“瀑

15、”,让学生了解瀑布的样子,感受瀑布的水 势迅猛,为理解诗句作准备。 板块二板块二朗读古诗,感受节奏朗读古诗,感受节奏 1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圈。 (2)指名读诗,相机纠错。引导学生读好翘舌音:照、川。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感受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读出节奏。 (4)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识字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多 种方式朗读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板块三板块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过

16、渡: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画就在诗里藏着,需要我们边读边想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感受香炉峰之美。 (1)自由读第 1 句。思考:李白看到了哪些景物?(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 请画出来。 (2)识记“炉、烟”。 识记“炉”。 (出示香炉的图片) 这就是香炉,需要点火,所以“炉”有火字旁。 (认 读“香炉”) 识记“烟” 。香炉点火后会冒烟。给“烟”组词,结合图片认读“烟火” “炊烟” “烟 雾” 。 (3)教师点拨:诗中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 (课件出示香炉和香炉峰的图片)同 学们猜一猜:这座山峰为什么叫香炉峰呢?(预设:形状、烟雾与香炉有相似之处) (4)指名读第 1

17、 句,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第 8 页 共 12 页 (5)教师点拨:太阳照在香炉峰上,云雾弥漫,好像紫色的烟雾慢慢升起,环绕峰 顶。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6)齐读第 1 句。 2感受瀑布之美。 (1)学习第 2 句。 教师读第 2 句。引导:除了美丽的香炉峰,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呢?(瀑布)请画出 来。 理解诗句。 .(出示瀑布图片)瀑布像什么?(白布、白丝带) b是谁把瀑布挂起来的?(是大自然用神奇的“手”把瀑布挂起来的) 识记生字“遥、川”。 .识记“遥”。诗人李白站在哪里看瀑布?(远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遥看)给 “遥”组词,认读“遥看”。 b (课件出示“

18、川”字的甲骨文)字理识记“川”。 教师引读: 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 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学生齐读:遥看瀑布挂前川。 (2)学习第 3 句。 (课件出示低矮的瀑布) 挂着的瀑布是这样的吗? (不是) 那诗中是什么样的瀑布? 用诗中的句子说说。 (学生齐读第 3 句) 教师点拨:“尺”在古代是度量单位,三千尺相当于 1000 米,李白是拿着尺子去 量的吗?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瀑布很壮观。 指名读第 3 句,指导读好瀑布的壮观。 这么壮观的瀑布是怎么流下来的?(飞)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到瀑布的壮观、 神奇等) 指名读,指导读出夸张的语气。 齐读第 2、

19、3 句。 3感受想象之美。 (1)引导朗读: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诗人觉得自己好像身处梦境之中,他不 禁怀疑眼前看到的是不是真的。于是,他想到了(学生齐读第 4 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 9 页 共 12 页 (2)引导想象: (出示银河的图片)这就是银河。九天是指极高的天空。瀑布从九天 而落,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读第 4 句) (3)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降低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启发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 想象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 力。 板块四板块四巩固汉字,指导书写巩固汉字,指导书写 1指导写“炉、烟、挂”。 (1

20、)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炉、烟”的“火”末笔捺改点,“户”末笔撇沿竖中线撇 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烟”右边的“大”的末笔改点,“挂”右边的“圭”竖笔垂 直对齐。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书写“照”。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写好“照”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照”上下结构,“日”窄“召”宽, “灬”上合下开。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书写“川”。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川”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第三

21、笔 竖最长。 (4)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强调书写 规范,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板书设计 第 10 页 共 12 页 望庐山瀑布 远看瀑布挂前川 联想银河落九天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中的两首诗,都用凝练、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的壮丽山河,鹳雀楼上 眺望落日辉煌、长河奔腾的壮丽景象,香炉峰前遥望日照生烟、一瀑千里的瑰丽景象,让 人不禁感叹大自然景色的奇特,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在教学中,我努力做 到以下几点: 1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在教学中,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学习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 尽”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文

22、插图,说说描绘的景物,并进一步理解“依”字,想象画面。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让 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 2反复引读,理解诗意。 在了解古诗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我多次创设情境,将诗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 学生朗诵。如学习登鹳雀楼中最后两句时,多次联系实际,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带 学生引读。让诗中的道理与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 验,激发其情感,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 lshn chungu zijn tu 二、填空。 1.“烟”字用音序查

23、字典,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照”用音序查字法,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 还有()画。 第 11 页 共 12 页 三、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 是银河落九天 () 不相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 猜忌 2.白日依 山尽 () 依靠同意按照 3.欲 穷千里目 () 需要将要想要 阅读能力大提升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 的。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著名诗人()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 看到的() ,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望庐山瀑布 日

24、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1.把诗句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 绢绸悬挂在山前。 诗句: 3.这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思维创新大拓展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 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_,_ 。 ” 答案答案 一、火炉山川挂在尽头 二、1.y 火2.z灬9 三、1.2.3. 四、1.唐 李白庐山瀑布静夜思 第 12 页 共 12 页 2.唐 王之涣景物情感 五、1.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二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优课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阳光灿烂杨老师)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