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第2 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卖家):阳光灿烂杨老师 文档编号:1669521 上传时间:2021-08-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第2 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第2 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第2 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第2 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第2 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1 页 共 14 页 桃花源记第桃花源记第 2 2 课时课时优质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 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 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 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层层设疑 和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及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社

2、会的否定与批判。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娴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 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 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 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 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 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 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 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3、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2 页 共 14 页 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至,遂迷, 不复得路。”这一句可以看出,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 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 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 实意义。 【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文章出现的文言词语,学习文章的写法。 【教学难

4、点】 正确理解和认识作者笔下的美好社会理想。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人 走进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3 页 共 14 页 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 吗? 二、赏读,感知意蕴美二、赏读,感知意蕴美 1抽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请你找出本文线索,梳理文章情节。 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

5、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 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 源。 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 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根据提问,请同学们用原文抢答下列各题: 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 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 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

6、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4 页 共 14 页 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 犬相闻。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原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小组讨论下列各题: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 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此中

7、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 笔。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 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 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5 页 共 14 页 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 当

8、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 这样的理想? 明确:这篇文章里寄托了作者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 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 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 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三、品读,探寻桃源之美三、品读,探寻桃源之美 (一)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 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 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 毡子。 土这里的土地

9、美,你看,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 悠然自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6 页 共 14 页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 一个巨大的棋盘。 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 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 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 也

10、是充满欢乐的, 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 “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男女、老幼、渔人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 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 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 渔人乐, 乐在受人热情相邀, 盛情款待, 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 和谐亲密。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 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

11、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7 页 共 14 页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 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 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 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 答。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行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太

12、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 , “后遂无问津者”。 四、悟读,探寻艺术美四、悟读,探寻艺术美 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 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 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8 页 共 14 页 (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

13、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 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 容。 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 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 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 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

14、等。 五、研读,探究情感美五、研读,探究情感美 探究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 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 美来分析这个问题。 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9 页 共 14 页 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 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 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 , 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

15、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 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 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 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探究 2: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 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 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 下的整体愿望。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 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探究

16、3:桃花源与乌托邦 “乌托邦”是欧洲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 在的地方。自从 16 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 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 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 , “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10 页 共 14 页 憬、神往。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 托邦”的美好向往。 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 壮志难酬,终于归隐

17、田园。自己一生的贫病交加,以及目睹的社会腐 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 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 古老的“乌托邦”恋歌。 小结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把发现桃源的经过, 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 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 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六、中考链接六、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2)便扶 向路(沿、顺着) (3)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 (4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与世隔绝的地方 ) 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答: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 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11 页 共 14 页 久? 答:“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界朝代更替; 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乃不知有汉乃:竟然 B无论魏晋无论:更不用说便要还家要:要求 C问今是何世是:表判断吾尝疑乎是是:这

19、句话 D未果,寻病终寻:很久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解析: A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乃:竟然/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 竟然。 B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村中人就邀请 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C问如今是什么朝代是:表判断/我曾经怀疑这句话是:这句话。 D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寻:不久/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 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在国内。故选:C。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析: 平: 平坦 旷: 开阔; 宽阔 屋舍: 房屋 俨然: 整齐的样子 之: 这属: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

20、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12 页 共 14 页 句子翻译为: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 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6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 再借渔 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 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 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 境界,脱离实际,无法

21、实现。 7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 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目的能力分析写作目的要了解文章主 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写桃花源内生活的安定幸福,“伛 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是写滁州百姓和太守一同出游的情形。 答: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 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 “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8.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

22、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13 页 共 14 页 这样永恒的魅力? 答: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 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 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 淳朴的社会风尚; 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课后欣赏桃花源记音乐片课后欣赏桃花源记音乐片 【教学反思】 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学 生居然没有举手,出示了桃林的图片,才有一个同学妙语连珠,描 绘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 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但学生的掌握情况 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 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的启发 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 在黑板上画了桃源美景图,但由于水平有限,画画的效果并不是很 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 分析理解。还没用我去启发,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可能是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 14 页 共 14 页 们已经讲过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第2 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阳光灿烂杨老师)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