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679980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概览明要求 【时空坐标】 【单元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19011919 年) 1政治上 (1)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 工具,民族危机加深。 (2)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 盾。 (3)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和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集团 的黑暗统治时期。革命派为了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如二次革 命、护国运动、反张勋复辟

2、斗争、护法运动。 (4)辛亥革命以后,无产阶级成长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 成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思潮。 3思想文化上 (1)1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2)20 世纪初以后,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辛亥革命后, “民主共和” 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 (3)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促使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即激进派)发起新文 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

3、,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儒家传统思想道德。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第第 19 课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目标展示定方向 课 程 标 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 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问 题 导 引 1了解清末新政的背景、目的、特点、内容、结果、影响(或认识)。(历史解释) 2了解清末预备立宪的背景、时间、过程、结果、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的背景、时间、地点、性质、纲领、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 释,唯物史观) 4三民主义提出的时间、内容、意义、局限。(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5运用唯

4、物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概括其过程、评价其影响。分析辛亥革命失 败的原因和启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6指出武昌起义的条件、时间、结果、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内容、影响。(唯物史观) 历 史 时 空 基础必备探新知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外部因素:_民族危机_的加深。 2经济基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_民族资本主义_的发展。 3阶级基础:_民族资产阶级_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20 世纪初,西方_民主革命思想_的传播。 5条件成熟 (1)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使人们认识到推翻清政府的必要性。 背景: _辛丑条约

5、_ 的签订。 目的:清政府通过“新政”进行“_自救_”。 特点: “新政”的内容与_戊戌维新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相似, 但更为广泛深入 。 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项目举措意义 官制 改革官制,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新设商 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但也反 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利益的 工具 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 但后来 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商业倡导创办工商企业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教育 废除科举, 兴办学堂, 建立起一套较为完 整的学校制度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 风气,培

6、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 人才 结果:失败。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 中国才有希望。 (2)预备立宪加剧了清王朝的覆灭 背景:在革命运动推动下。 时间:19061911 年。 过程 A1906 年,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B1908 年 8 月,清政府颁布_钦定宪法大纲_ ,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C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结果:1911 年 5 月,清政府组织“_皇族内阁_”,预备立宪失败。 影响: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二、辛亥革命的过

7、程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组织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背景 孙中山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于 1894 年在檀香山组织_兴中会_,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时间地点:_1905_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 (3)性质:全国性的_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 (4)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_三民主义_”。 (5)影响: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2理论上:三民主义的提出 思考 1:结合课本第 109 页学思之窗,指出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

8、其意义及局限。 提示 1:(1)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2)意义 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 经济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以它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对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3)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 民权主义将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满洲贵族,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 民生主义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致使资产阶级革命缺乏群众基础,这就决定 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

9、封建的任务。 3军事上:组织武装起义 (1)表现: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 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2)影响: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二)辛亥革命的发展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有利条件:1911 年四川_保路运动_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过程: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_武昌起义_爆发。随后,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 (3)结果:成立_湖北军政府_,推黎元洪为都督。 (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 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 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1912 年 1 月 1 日,_中华民国临时

10、政府_在南京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 政体产生。 (2)清朝灭亡: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宣告统治中国 260 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原因:英国等列强的支持;利用_革命党人_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孙中山的让步(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袁世凯对_清政府_施压, 迫使清帝退位。 窃取:1912 年 2 月,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_袁世凯_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 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4)1912 年 3 月颁布_中华民国临时约法_ 。 目的: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全体国民_;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

11、身、居住、言论、 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 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影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_责任内阁制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_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_性质的重要文件。 思考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提示 2: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 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1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反帝反封建_的民族民主革命。 (2)政治:革命推翻了_清王朝_统治,结束了中国两

12、千多年的_君主专制_制度,建立 起共和政体。 (3)思想:传播了_民主共和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 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 (4)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_民族资本主义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 (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_民族独立_、人民解放的 历史任务。 (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 的领导。 【特别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可 以说结束了封建政体或封建帝制,但不能说结束了封建制度。 史料探究

13、释疑难 主题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史料一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史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 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 选举等权利。 史料三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 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以上史料均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 1:据以上史料,概括临时约法的特点。 提示 1:史料一强调人民主权,史料二规定了人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史料三强调议会 对总统的制约。 探究

14、 2:陈旭麓先生认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结合上 述史料,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 2: 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仿效了美国的 共和政体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拓展】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1)具有民主法治色彩 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 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 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带有人治色彩: 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袁世

15、凯而设的,有 “因人设法”之嫌;从以后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未能达到初衷。 随堂训练测达标 1(2021宁波)1907 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纪念题名录中共有 95 人题词, 其中 62 人附记国籍,写法如下:支那 18 人,清国 12 人,中国、中华 7 人,不附国号者 25 人。这反映出当时留日学生(C) A内部分裂严重B有较强民族自豪感 C王朝意识受到冲击D都不满清廷腐败无能 解析由数据“支那 18 人,清国 12 人,中国、中华 7 人,不附国号者 25 人”可知, 清末留日学生的王朝意识已经比较淡薄,故 C 项正确;这体现不出内部分裂严重,故 A 项错 误;民

16、族自豪感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留学生不满清廷腐败无能,故 D 项错误。 2(2021镇江)1912 年初,南京传唱着这样一首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 造”。当时歌词中“旧邦新造”的指导思想是(D) A自强求富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存D三民主义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是民国初年 的国歌。歌词中“旧邦新造”指的是辛亥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故 D 项正确;“自 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故 A 项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指导思想,故 B 项错误;变法图存是维新变法的口号,故 C 项错误。 3(2021北京西城)190

17、5 年 11 月 26 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纲领 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C)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解析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创立民国,C 项正确;A、 B 两项属于民族主义,排除;D 项属于民生主义内容,排除。 4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C) A清朝政治统治结束B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C民主共和政体建立D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建立,C 项 正确;据所学可知,1912 年 2 月 12 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政治统治结束,A 项

18、错误;武昌 起义取得胜利是 1911 年 10 月, B 项与题意不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D 项错误。 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签字才能生效。其直接目的在于(A) A牵制总统权力B防止内阁专权 C维护共和体制D维护法律尊严 解析材料“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签字才能生效”体 现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责任内阁制的内容,其直接目的在于防止总统独裁,故排 除 B 项,A 项符合题意;C 项是根本目的,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D 两项不符合题意。 6陈旭麓先生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 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据此可知,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在于(A) A结束了几千年君主专制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 盾发展的结果”可知, 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在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A 项符合题 意;“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的是新中国,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 放”,C 项错误;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 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可知,没有体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 项说法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