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暑假作业02——第一单元(重点练) (原卷版).docx--点击预览
- 暑假作业02——第一单元(重点练)(解析版).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暑假作业 02第一单元(重点练) 一、文言知识 1.状语后置句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_) 异乎三子者之撰 (_) 浴乎沂,风乎舞雩 (_) 为国以礼 (_) 2.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_) 不吾知也 (_) 则何以哉 (_) 3.古今异义 依乎天理 古义:_ 今义: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 古义:_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_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通假释义 无以,则王乎 “以”同“_” ,_ 王说 “说”同“_” ,_ 为长者折枝 “枝”同“_” ,_ 刑于寡妻 “刑”同“_” ,_ 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_” ,_ “反”同“_” ,_ 5.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 (_)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_) 因其固然 (_) 虽然,每至于族 (_) 视为止,行为迟 (_) 6.古今异义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_ 今义:爱护,喜爱。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_ 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_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7.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 “_”表判断 族庖月更刀,折也 “_”表判断 (2)宾语前置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正 常语序为_ (3)状语后置句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正常语序为_ (4)省略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补出成分_ 8.通假释义 鼓瑟希 “希”同“_” ,_ 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_” ,_ 9.通假释义 砉然向然 “向”同“_” 技盖至此乎 “盖”同“_” ,_ 1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_”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 正常语序为_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正常语序为_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正常语序为_ (3)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 正常语序为_, “_”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省略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两个“军”后省略介词“_” 辞曰:“臣之壮也” 句首省略主语“_”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后省略宾语“_” 11.指出加点字的古义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_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 古义:_ 今义:常指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_ 今义:常用作副词,意思是“十分、极” 。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_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河南省。 12.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_。 今义:山东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_。 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_。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4)约为婚姻 古义_。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_。 今义:详细地说。 13.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_”同“_” ,_ “_”同“_” ,_ (2)张良出,要项伯 “_”同“_” ,_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同“_” ,_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同“_” ,_ (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_”同“_” ,_ (6)令将军与臣有郤 “_”同“_” ,_ 暑假作业 02第一单元(重点练) 一、文言知识 1.状语后置句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_) 异乎三子者之撰 (_) 浴乎沂,风乎舞雩 (_) 为国以礼 (_) 【答案】 (1). 即“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 (2). 即“乎三子者之撰异” (3). 即“乎沂浴,乎舞雩风” (4). 即“以礼为国”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 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本组句子都属于状语后置。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可译为外国军队侵犯他们,饥荒又接连而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 “乎”同“于” ,可译为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一样。 “浴乎沂,风乎舞雩”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乎沂浴,乎舞雩风” , “乎”同“于” ,可译为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 “为国以礼”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 ,可译为用礼治理国家。 【点睛】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 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2.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_) 不吾知也 (_) 则何以哉 (_) 【答案】 (1). 即“毋以吾也” (2). 即“不知吾也” (3). 即“则以何哉”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 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这三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毋以吾也” ,可译为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就不讲了) 。 “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 ,可译为不了解我。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则以何哉” ,可译为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点睛】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 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3.古今异义 依乎天理 古义:_ 今义: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 古义:_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_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答案】 (1). 牛体的自然结构 (2). 本来的结构 (3). 虽然是这样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古今异义也是一种重要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就是某个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考生如果不能识别,就很难理解语句的意思。 本题, “天理”需要结合语境分析,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固然”的“固”有“本来”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判断为“本来的结 构” ,古今义差别比较大。 “虽然”比较常见,注意积累。 【点睛】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 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 “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 “烈士” ,本指有操守有抱负 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如, “卑”是指地位低下, “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 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 如“很” ,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七、词义强化。如“恨” ,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 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 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 ,为贬义。 4.通假释义 无以,则王乎 “以”同“_” ,_ 王说 “说”同“_” ,_ 为长者折枝 “枝”同“_” ,_ 刑于寡妻 “刑”同“_” ,_ 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_” ,_ “反”同“_” ,_ 【答案】 (1). 已 (2). 停止 (3). 悦 (4). 高兴 (5). 肢 (6). 肢体。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7). 型 (8). 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9). 盍 (10). 何不 (11). 返 (12). 回到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通假字的辨别能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 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 本题, “以” “说” “反”都是常见的通假字,对于不常见的通假字,如, “枝” “刑” “刑”要注意积累。 【点睛】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属于文言现象的一种,掌握通假字最主要的 方法就是识记和积累,因此,考生平时的复习要关注文言现象,常用的通假字一定要牢记,比如,说(yu):通“悦” ,愉快。 亡:通“无”等。 5.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 (_)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_) 因其固然 (_) 虽然,每至于族 (_) 视为止,行为迟 (_) 【答案】 (1). 古义:没有不是/今义:无外乎 (2). 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3). 古义:本 来的样子,文中指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4). 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5). 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识记能力。做这种题,要熟悉课文内容,熟记相关知识,要从句意角度判断该词在句中的意思,比较其与 现代汉语的异同。 本题, (1)句意为: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无外乎。 (2)句意为: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天理,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 天然的道理。 (3)句意为:依照它本来的样子。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文中指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4)句意为:虽然这样,每到筋骨交错的地方。虽然,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5)句意为:眼神因此停止,动作因此迟缓。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6.古今异义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_ 今义:爱护,喜爱。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_ 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_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答案】 (1). 吝惜,舍不得 (2). 痛惜,哀怜 (3). 妻子和儿女 (4). 中原地区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古今异义也是一种重要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就是某个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考生如果不能识别,就很难理解语句的意思。 本题, “妻子” “中国”都是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对于不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如, “爱” “隐”要注意积累。 【点睛】 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 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如“然/后” “地/方” “其/次” “学/者” “其/实” “祖/父” “智/力” “于/是” “交/通” “妻/子” “指/示” “以/ 为” “因/为” “无/论”等;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古文中的双音词有两类,一类是属于单纯的双音词如窈 窕、参差、翩翩、仓皇等;另一类是合成的双音词,如社稷、布衣、公姥、作息、缓急、异同、率尔等。 7.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 “_”表判断 族庖月更刀,折也 “_”表判断 (2)宾语前置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正 常语序为_ (3)状语后置句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正常语序为_ (4)省略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补出成分_ 【答案】 (1). 者也 (2). ,也 (3). 未尝技经肯綮 (4). “新发于硎”即“于硎新发” (5).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辨别能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 句式、否定句式等,学生要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以及判断技巧,通过关键词,句法法系准确地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了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判断句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重点找判断词和标志词,如本题中的 “者也” “,也”等,宾语前置句分为动宾结构和介宾结构,重点找动词(谓语)或介词;状语后置句一 般以介词短语后置居多,因此该结构重点找“介词” ,如本题的“于” ,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一般不固定,有省略介词、主语、宾 语等,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点睛】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第二、文言否定 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 、 “未” “毋” 、 “无” 、 “莫”等否定 词) ;二是代词作宾语,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中常见的是用“以” 、 “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 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 一般都作状语。 8.通假释义 鼓瑟希 “希”同“_” ,_ 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_” ,_ 【答案】 (1). 稀 (2). 稀疏 (3). 暮 (4). 莫春即暮春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通假字的识记能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 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 本题,由“莫春”字可判断应该是“暮春” , “莫”同“暮” ,比较容易;“希”作为通假字的情况比价少见,应该注意积累。 【点睛】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属于文言现象的一种,掌握通假字最主要的 方法就是识记和积累,因此,考生平时的复习要关注文言现象,常用的通假字一定要牢记,比如,说(yu):通“悦” ,愉快。 亡:通“无”等。 9.通假释义 砉然向然 “向”同“_” 技盖至此乎 “盖”同“_” ,_ 【答案】 (1). 响 (2). 盍 (3). 何、怎么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通假字的识记能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 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 本题, “盖”作为“何、怎么”的意思时,是通假字“盍” ,在反问句中经常出现。 “向”作为“响”的意思比较少见,需要我们 结合语境分析。 【点睛】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属于文言现象的一种,掌握通假字最主要的 方法就是识记和积累,因此,考生平时的复习要关注文言现象,常用的通假字一定要牢记,比如,说(yu):通“悦” ,愉快。 亡:通“无”等。 1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_”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 正常语序为_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正常语序为_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正常语序为_ (3)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 正常语序为_, “_”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省略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两个“军”后省略介词“_” 辞曰:“臣之壮也” 句首省略主语“_”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后省略宾语“_” 【答案】 (1). 也 (2). 以其于晋无礼 (3). 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4). 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5). 有何厌 (6). 之 (7). 于 (8). 烛之武 (9). 之(代指郑国)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 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 (1)是判断句 语气词“也”表判断 “这是我的过错啊” 。 (2)状语后置句 正确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 ,意思是:“因为曾经对晋文公无理” ; 正确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意思是:“佚之狐对郑伯说” ; 正确语序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意思是:“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 。 (3)宾语前置句 正确语序为“有何厌” ,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晋国) ,怎么有满足(的时候)呢? (4)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引进处所的介词“于” ,翻译是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南驻扎。补完成为状语后 置的句子。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辞曰”的主语“烛之武” ,翻译为: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的宾语“之(代指郑国) ” ,翻译为: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11.指出加点字的古义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_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 古义:_ 今义:常指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_ 今义:常用作副词,意思是“十分、极” 。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_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河南省。 【答案】 (1). 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2). 两家结为婚姻关系。 (3). 指意外的变故。 (4). 分别指黄河 以北、黄河以南。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 翻译: 沛公居山东时: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 约为婚姻:(刘邦)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点睛】 古今异义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 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 “河”与“淮” “汉”并列,指“长江”和“黄 河” 。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 “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 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 ,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 “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 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 ,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 度不怎么高深。 “怨” ,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词义强化。如“恨” ,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 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 ,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 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 ,为贬义。 12.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_。 今义:山东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_。 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_。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4)约为婚姻 古义_。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_。 今义:详细地说。 【答案】 (1). 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2). 意外的变故 (3).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4). 两家结为婚姻关系 (5). 小人的谗言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结合上下文语境;比较互证法,最好 还是积累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1)沛公居山东时: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故“山东”翻译为“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故“非常”翻译为“意外的变故” 。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故“河北”翻译为“黄河以北” , “河南”翻译为“黄河 以南” 。 (4)约为婚姻:约定结为儿女亲家。故“婚姻”翻译为“两家儿女结为婚姻关系” 。 (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故“细说”翻译为“小人的谗言” 。 13.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_”同“_” ,_ “_”同“_” ,_ (2)张良出,要项伯 “_”同“_” ,_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同“_” ,_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同“_” ,_ (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_”同“_” ,_ (6)令将军与臣有郤 “_”同“_” ,_ 【答案】 (1). 距 (2). 拒 (3). 把守 (4). 内 (5). 纳 (6). 接纳 (7). 要 (8). 邀 (9). 邀请 (10). 倍 (11). 背 (12). 违背,违反 (13). 蚤 (14). 早 (15). 在某一时间之前 (16). 戮 (17). 勠 (18). 并, 合 (19). 郤 (20). 隙 (21). 隔阂、嫌怨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文通假字的理解能力。学生注意平时课内外文言知识的积累。掌握通假字非一日之功,考生应在平时的 阅读中注意积累,熟悉常见的通假字,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作答时要结合语句意思和通假规律进行判断。 (1)距关,毋内诸侯: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故“距”通“拒” ,翻译为“把守” ;“内”通“纳” ,翻译为“接纳” 。 (2)张良出,要项伯:张良出去,邀请项伯。故“要”通“邀” ,翻译为“邀请” 。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故“倍”通“背” ,翻译为“背叛” 。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故“蚤”通“早” ,翻译为:“在某一时间之前” 。 (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故“戮”通“勠” ,翻译为“并,合” 。 (6)令将军与臣有郤:使您和我发生误会。故“郤”通“隙” ,翻译为“嫌隙,隔阂”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