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苏轼 学习目标: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实践考察 事实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亲身实践以理服人的论辩技巧,积 累一点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亲临实地考察,依事实为依据的严谨的求学 精神,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 研读第二段 研读第三段 读后印象: 石钟山记和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是否相同? 同中有异: 同:游记散文 写景记游 异:写景为抒情-记游为议论说理 梳理思路: 1.记游是哪一段?记了哪些内容? 说理是哪一段?说了什么理? 2.为何而游? 3.为何而记? 小
2、组合作,列出本文结构提纲。 研习、思考研习、思考 得得 名名 由由 来来 作作 者者 态态 度度 作作 者者 依依 据据 郦郦 道道 元元 李李 渤渤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人 常常 疑疑 之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余 尤 疑 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研习、思考研习、思考 1.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所以不传所以不传”的原因)?的原因)? 2.2
3、.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郦 元元 士大夫士大夫 渔工水师渔工水师 陋者陋者 言之不详言之不详 不肯夜泊绝壁下不肯夜泊绝壁下 知而不能言知而不能言 (李渤)(李渤) 考击以求考击以求 (叹)(叹) (笑)(笑) 所以不传所以不传 (惜)(惜) 梳理概括: 质疑郦李-趁便探访-明理、目的 (常、尤) (时地见闻得) (目见耳闻、叹简笑陋) 议论 叙述、描写 议论 1.不拘泥于游记体,重在说理。多种表达方式转换自如,融成 一片,无迹可寻。 2.全文行文严谨,既环环相扣,又前后照应。先辨伪,再求真, 在此基础上说理,警示世人,无可辩驳。 石钟山记石钟山记 辨石钟山
4、记辨石钟山记 比较异同比较异同 辨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 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见双石, 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桴止响腾,馀韵徐歇。若非潭 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 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 冠之。聊刊前谬,留遣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同】【同】 1 1、文体:、文体: 游记散文。游记散文。 2 2、目的:、目的: 探究石钟山命
5、名的由来。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 异 】【 异 】 石钟山记写景详石钟山记写景详 实,借游赏来说理。实,借游赏来说理。 辨石钟山记写景辨石钟山记写景 粗略,借游赏来刊谬。粗略,借游赏来刊谬。 【同】【同】 两文均按游览顺序记两文均按游览顺序记 述述。 【 异 】【 异 】 2、石钟山记石钟山记: 石穴罅,大石空中,水、石穴罅,大石空中,水、 石、风相击。石、风相击。 辨石钟山记辨石钟山记: 扣石而有声。扣石而有声。 1 1、石钟山记石钟山记:游赏:游赏 而得,写景详尽,有跌宕而得,写景详尽,有跌宕 起伏之感。起伏之感。 辨石钟山记辨石钟山记:目的明:目的明 确,直切主题,略写风景。确,直切主题,略写风景。 石钟山记:认识事物的 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 忌主观臆断。 辨石钟山记:聊刊前谬。 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 形成了山水游记散文新风格。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判断句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