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709953 上传时间:2021-09-0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35 页 2022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 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 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 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 ,岳非丘写长 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 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

2、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 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 ,儿童文学如黑鹤写 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 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 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 陈启文 穿越共和盆地 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 李云峰 汾 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 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

3、研究作家 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 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 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 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 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 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 ,2020 年 4 月 3 日人民日报 )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 学

4、,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 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 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 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 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第 2 页 共 35 页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 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 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

5、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 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 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 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 坏严重地忽略了, 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 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 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 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 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 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

6、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 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 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 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 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 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 年 4 月 2 日文学报 )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 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 护

7、、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 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 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 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 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 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 展理念,反

8、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 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 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200 年 3 月 12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 经蔚为大观。 第 3 页 共 35 页 B. 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 的一种叙述。 C. 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

9、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 治等因素。 D. 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 环境的恶行。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 题的关注和思考。 B. 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 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 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 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 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

10、泛接受和认可的 一种文学样式。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 的深情厚谊。 B.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 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 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 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D. 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 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 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 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

11、义价值是什么? 第 4 页 共 35 页 【答案】1. D2. D3. C 4. 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回溯传统文学发展 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进一步强调生态文 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 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 文学增添新质;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 启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

12、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 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A 项,“但已经蔚为大观”夸大其词,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 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B 项,“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 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 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 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 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

13、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 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C 项,“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于文无据。文章只说“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 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并未说生态文学“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 素”。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 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 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D 项,“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主观臆断,原文的表述是“生态属 于全

14、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 样式”,“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不等于“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 普遍性”。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第 5 页 共 35 页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材料二强调“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ABD 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传 统文学,

15、而 C 项中的“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 史长河中的必然性”则体现了生态文学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 受的一种叙述。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内容、手法及结构层次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通读原文,理解 文本的中心论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文本的论据、论证思路及手法。 材料三共有三段,第一段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 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接着将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传统的文学 生态文学则是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生态文学的开 启,是一次

16、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第二段写“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这是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并揭示出传 统文学的困窘之处: 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 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 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 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 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 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 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 在茫然的地方寻觅, 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

17、的 意义价值。 第三段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 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有着质地的 不同。最后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找准筛选区间,逐段、逐句分析,全面 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 依据“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 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

18、严重的危机, 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 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 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 第 6 页 共 35 页 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可概括为:探寻走出生态困 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 依据“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 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 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 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可概括为: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依据“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

19、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 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 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 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可概括为: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 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 依据“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 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可概括为:推动人们思 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

20、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 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 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 国家间的语言障碍和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 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 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 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

21、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 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 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 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 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 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以 第 7 页 共 35 页 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体, 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

22、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以个 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 材料二: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 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 进行充分挖掘, 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 与此同时, 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 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新 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

23、向传播, 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 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 拥有跟帖、 留言等表达的机会, 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 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了国 际传播的途径。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融为一 体。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被纳入国 际传播的网络。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

24、往往运营多个渠道。在国际传播中, 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 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当前,要加强国际 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校、 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如 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 20 多个官方账 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 7000 多万粉丝。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 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

25、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战 略主动的历史机遇。 未来, 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 无论在内容、 渠道和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 ) 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要 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中国 故事内容上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 第 8 页 共 35 页 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

26、史贡献; 必须围绕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故事, 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 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 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视觉修辞则是 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运用视觉修辞,不 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 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 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

27、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 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 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 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 另一方面, 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 秉持“求同存异” 的精神, 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 当然,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 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 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 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

28、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B. 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C. 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 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更好地“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 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C. 增进

29、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 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国日报网推出系列视频,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需求的公 众推出分众化账号,实现精准传播。 B. “这里是海南”系列活动聘请多种语言的运营人员与不同国家的粉丝进行线上互动,及 时回复各国粉丝的提问。 C.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设计出“一带 一路”动漫、吉祥物、表情包等。 第 9 页 共 35 页 D. 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上

30、打造了聚合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等多渠道的平台, 吸引了海外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 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列两则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 1: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 46 个国家上映。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 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 美中华: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 倍感温暖。 案例 2: 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某品牌油漆平面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 典式凉亭,凉亭有两根立柱,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一条龙紧紧攀附在

31、柱 子上;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 【答案】1. B2. D3. C 4. 论证层次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论证方法多样。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 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 5. 案例一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中国式亲情、友情 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 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案例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形象地表现 了产品特点;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跌落

32、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 其象征意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有不妥之处。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 迅速提取信息, 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 项,“针对我国现实”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一第 2 段 “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 第 10 页 共 35 页 可知题干转述错误; C 项,“不能够表现”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二第 2 段信息“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 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可知选项错误; ; D 项,“诉诸文化符号”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三第 2 段信息“不

33、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 符号输出上”可知选项分析错误。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 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 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 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 解读文本等等。 D 项,“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的最终落脚点”表述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段“在跨文化传播 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时,往往也就 潜移默

34、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 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可知“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的最终落脚点”无中生有。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 和道理。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 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 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材料的 观点是“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 升作用日益显

35、现。” C 项,侧重“修辞叙事”,与“媒体融合”没有关系,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 点。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归纳议论文的论证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从论 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 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 立论、 驳论、 立论驳论相结合三种方法。 二、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 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三、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 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四、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有的文章清 一色运用某种论证方法; 有的文章以一种或几种论证方法为

36、主, 以其他论证方法为辅助。 五、 第 11 页 共 35 页 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归纳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特点,要关注其提出论点的 角度是是否新颖,同时要指出其观点是否独到。六、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 章的论证特点。七、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八、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 论证特点。材料二从中国故事内容、传播中国故事的渠道和传播中国故事的平台三个方面, 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可见论证层次清晰。运 用“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 渠道, 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

37、公众手中”的比喻论证, “如 CGTN (中 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 20 多个官方账号,其在 脸书上的账号拥有 7000 多万粉丝”的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 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可见论证方法多样。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内容, 分析案例特点的能力。 案例的分析与点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分析每个案例的背景;分析案例的简介与概况;将案例与传统的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案 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要素;分析案例的借鉴与启示。本题案例一通过影片中雪人大毛冒险之 旅的途经地向中外观众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

38、“片中大 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体现了中国式亲情、友情 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 46 个国家上映”说明 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案例 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涂了油漆 的右立柱色彩鲜艳, 柱面光滑”形象地表现了产品特点; 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 “跌 落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其象征意义,从案例内容“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 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可知作为国际传播的国际广告杂志,这样的设 计宣传有不妥

39、之处。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 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 第

40、12 页 共 35 页 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 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 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 吏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 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 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 社会相适应。 中医、 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 但都是在“照顾”患者

41、, 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 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 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 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 , 人民日报2020 年 3 月 4 日) 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 “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 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

42、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 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 能量的过剩, 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 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 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 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 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 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 外

43、在世界的和谐。 如春天气温上升, 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 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 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 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 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 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 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 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

44、,人 心胸狭窄,惠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 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 第 13 页 共 35 页 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 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 , 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 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 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 “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

45、 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 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 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 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 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 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 房,强身健体的卫生

46、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 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 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离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 , 光明日报2020 年 3 月 16 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对新冠肺炎病性的认定基于传统中医经验;此次抗疫,中医阻断轻症患者向重症转 化效果明强,西医在救治重症患者上功不可没。 B. 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47、,主要是因为这种 方式成本低,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C. 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摄入能量过多并不可怕,只要体内分解另 外一种力量维持身体内在平衡,就能避免疾病。 D. 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华医道中 “治未病”的疫病防治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养生讲究“起居有常”,就是提倡人作息中规,活动合节,与外在世界保持和谐。 B. 中医养心与中国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如“妙手回春,杏林春暖”。 C. “冬要养藏”是冬季养生秘诀,有些年轻人因为爱美,冬天穿着

48、单薄,这不利于养生。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中医“病从心起”的观点,说明中医早已关注人的心理健康。 第 14 页 共 35 页 3. 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B.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C. “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D. “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4. 材料二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当下,在应对疫情中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2. B3. C 4. 论证结构清晰,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后三段分别提出分论 点,层次分明;论

49、证方法丰富,综合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等(能写出两种论证 方法即可)加以分析论证。 5. 重视对中医理论、经验和技术的继承、发展,对症下药;中医与西医深度结合,优 势互补,标本兼顾;实践中医治未病的理论,重视预防,保持(个体在摄入能量、与自然 关系、精神上的)平衡;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与医道观有机 结合,为现代疫病防控观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疫情防治贡献智慧和力量。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 项,“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说法错误。进行中西医结合主要原因应该是疗效,而 不是成本。 C 项,“只要体内分解另外一种力

50、量维持身体内在平衡,就能避免疾病”说法错误。结合原 文“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 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 能量的过剩, 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 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 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只要就”的表述,选项 太过绝对。 D 项,“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华医 第 15 页 共 35 页 道中治未病的疫病防治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并未涉及 中医“以防病为主”的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