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43 页 2022 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与精选练习题汇编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是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历年高考语文文言 文命题都有一定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 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文言文的“文意归纳与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题的必考题,在考试说明中属 于“归纳内容要点”考点,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客观题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力,变为主 观题之后,除了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之外,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筛选、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 研
2、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 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 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 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 误。 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 时代(朝代),
3、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 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 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 “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 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 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
4、”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 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 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 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 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 第 2 页 共 43 页 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
5、死 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 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 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 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三、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三、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 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宇不离词,词
6、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 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 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 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 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 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 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
7、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四、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四、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 哪些。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 18 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 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 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 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
8、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 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 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 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 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 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 第 3 页 共 43 页 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
9、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五、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五、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 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 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 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 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
10、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 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 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 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 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 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
11、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 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二是 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 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 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 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 内容的能力
12、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 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六、六、设 题 特 点 例 析设 题 特 点 例 析 “ 文 意 归 纳 与 概 括 ” 题 大 致 分 为 三 大 类 : 一 是 特 点 的 归 纳 与 概 括 。 这 里 又 可 以 分 为 三 个 小 类 : 直 接 考 查 传 主 的 形 象 或 性 格 特 点 。如 :“ 请 结 合 文 意 ,简 要 概 括 崔 慰 祖 的 形 象 特 点 。”“ 根 据 文 章 第 3 段 的 内 容 , 概 括 赵 瞻 云 的 品
13、格 特 点 。 ” 考 查 传 主 在 治 学 、 做 官 、 为 文 等 方 面 的 特 点 。 如 : “ 欧 阳 发 在 治 学 方 面 有 哪 些 特 点 ? 请 简 要 概 括 。 ” “ 根 据 第 三 段 , 概 括 汪 中 在 治 学 、 为 文 方 面 的 特 点 , 不 超 过 30 个 字 。 ” 考 查 传 主 从 事 的 某 项 事 业 或 使 用 的 某 个 物 件 的 特 点 。 如 : 第 4 页 共 43 页 “ 根 据 文 中 张 汝 霖 的 科 举 经 历 , 概 括 当 时 科 举 考 试 的 相 关 特 点 。 ” 二 是 原 因 的 归 纳 与 概
14、括 。 要 求 概 括 传 主 做 某 事 的 原 因 或 理 由 。 如 : “ 请 简 要 概 括 作 者 拒 绝 做 严 生 老 师 的 原 因 。 ” “ 作 者 说 愚 溪 适 类 于 予 , 请 概 述 其 理 由 。 ” 三 是 事 件 或 角 度 层 面 的 归 纳 与 概 括 。 题 干 中 给 出 传 主 的 某 个 特 点 , 让 考 生 归 纳 与 概 括 该 特 点 体 现 在 哪 几 个 方 面 或 哪 几 件 事 。如 : “ 作 者 认 为 佛 法 的 智 慧 体 现 在 哪 些 方 面 ? 请 简 要 概 括 。 ” “ 选 文 从 哪 几 个 方 面 表 现
15、 了 富 弼 的 温 良 宽 厚 、 正 色 慷 慨 ? 试 加 以 概 括 。 ” 理 清 了 文 言 文 “ 文 意 归 纳 与 概 括 ” 题 的 题 型 , 也 就 明 白 了 此 类 题 的 命 题 方 向 , 即 通 常 是 以 传 主 为 中 心 , 归 纳 与 概 括 传 主 某 个 方 面 的 特 点 或 传 主 做 某 事 的 原 因 ; 或 反 过 来 给 出 传 主 某 个 方 面 的 特 点 , 归 纳 与 概 括 此 特 点 体 现 在 哪 几 个 方 面 或 哪 几 件 上 。 七 、 分 步 作 答 示 例七 、 分 步 作 答 示 例 1 1 精 准 审 题
16、精 准 审 题 “ 根 据 第 三 段 ,概 括 汪 中 在 治 学 、为 文 方 面 的 特 点 。不 超 过 30 个 字 。”这 个 题 干 提 供 的 有 用 信 息 :第 一 ,指 明 了 答 题 方 向 归 纳 与 概 括 的 是“ 治 学 ,为 文 方 面 的 特 点 ” ; 第 二 , 指 出 了 答 题 有 效 信 息 区 域 “ 第 三 段 ” ; 第 三 , 提 出 答 题 的 附 加 要 求 “ 不 超 过 30 字 ” , 这 就 要 求 考 生 对 筛 选 的 信 息 进 行 概 括 。 2 2 筛 选 关 键 词 筛 选 关 键 词 找 到 答 题 的 有 效 信
17、 息 区 域 , 筛 选 出 关 键 词 , 提 取 有 效 信 息 。 试 题 涉 及 的 第 三 段 : 先 生 于 六 经 、 子 , 史 以 及 词 章 , 金 石 之 学 , 罔 不 综 览 。 乃 博 考 三 代 典 礼 , 至 于 文 字 训 诂 、 名 物 象 数 , 益 以 论 撰 之 文 , 为 述 学 内 外 篇 。 又 深 于 春 秋 之 学 , 著 春 秋 述 义 ,识 议 超 卓 ,论 者 谓 唐 以 下 所 未 有 。为 文 根 柢 经 、史 ,陶 冶 汉 、魏 ,不 沿 欧 、曾 、 王 、 苏 之 派 , 而 取 则 于 古 , 故 卓 然 成 一 家 言 。
18、 这 段 文 字 很 明 显 可 以 分 为 两 个 部 分 , 以 “ 为 文 根 柢 ”“ 中 的 关 键 词 “ 为 文 ” 为 界 限 , 前 文 是 讲“ 治 学 ”,后 文 是 说“ 为 文 ”。而 前 文 中 又 有 关 键 词“ 罔 不 综 览 ”“ 至 于 ” “ 又 深 于 ” “ 识 议 超 卓 ” , 根 据 这 几 个 关 键 词 , 可 以 看 出 汪 中 在 治 学 上 研 究 的 内 容 非 常 丰 富 , 各 种 学 科 都 有 涉 猎 , 而 且 又 对 春 秋 有 精 深 的 研 究 。 而 后 半 部 分 有 关 键 词 “ 根 柢 ” “ 陶 冶 ”
19、“ 取 则 于 古 ” “ 卓 然 成 一 家 言 ” , 根 据 这 几 个 关 键 词 , 可 以 概 括 汪 中 为 文 的 特 点 是 从 古 人 那 里 学 习 , 不 追 随 当 代 名 人 名 家 , 而 是 自 成 一 家 。 3 3 分 点 表 述 分 点 表 述 答 案 要 求 简 洁 , 所 以 尽 量 用 四 字 或 六 字 的 短 语 来 把 归 纳 的 信 息 进 行 有 效 的 概 括 。 这 里 一 定 不 要 用 文 中 的 原 话 回 答( 除 非 题 干 要 求 是 用 原 文 回 答 ),最 好 用 自 己 的 语 言 表 达 , 第 5 页 共 43
20、页 也 可 以 将 自 己 的 语 言 与 文 章 关 键 词 进 行 组 合 ,得 出 答 案 。比 如 上 面 一 题 的 答 案 :“ 治 学 : 范 围 广 泛 , 学 有 专 精 。 为 文 ; 取 则 于 古 , 自 成 一 家 。 ” 八 、八 、 归纳概括题常见归纳概括题常见答 题 误 区 分 析答 题 误 区 分 析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 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 “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
21、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高考题第 19 题 C 项中说“(狄仁杰在 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 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 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
22、无误。 作 答 文 言 文 “ 文 意 归 纳 与 概 括 ” 题 的 障 碍 除 了 审 题 不 准 , 找 不 准 有 效 信 息 区 域 、 抓 不 住 关 键 词 之 外 , 还 有 两 个 重 要 的 原 因 就 是 概 念 区 分 不 清 和 事 件 意 识 淡 薄 。 所 谓 “ 概 念 区 分 不 清 ” 就 是 指 有 时 学 生 分 不 清 题 目 中 的 一 些 概 念 性 的 词 语 , 比 如 概 括 传 主 的 “ 形 象 ” 与 “ 性 格 ” 特 点 , 像 “ 正 直 ” 既 是 形 象 特 点 , 也 可 以 是 性 格 特 点 ; 但“ 能 力 非 凡 ”
23、则 只 是 形 象 特 点 ,而 不 是 性 格 特 点 。再 比 如 概 括 传 主“ 为 官 ”与“ 为 人 ” 的 特 点 , “ 刚 正 不 阿 ” “ 不 卑 不 亢 ” 既 可 以 是 为 官 特 点 , 也 可 以 是 为 人 特 点 ; 而 像 “ 能 力 出 众 ” “ 不 辞 劳 苦 ” 则 只 能 是 为 官 特 点 , 而 不 是 为 人 的 特 点 。 例 如 : “ 选 文 从 哪 几 个 方 面 表 现 了 富 弼 的 温 良 宽 厚 、 正 色 慷 慨 ? 试 加 以 概 括 。 ” 参 考 答 案 就 是 “ 对 待 下 属 :位 高 不 骄 ,礼 待 下 属
24、 ; 对 待 皇 帝 :诚 恳 谏 上 ,献 计 献 策 ; 对 待 宾 客 :不 论 贵 贱 , 一 视 同 仁 ; 对 待 百 姓 : 深 得 民 心 , 备 受 爱 戴 。 ” 而 不 是 概 括 出 具 体 的 哪 几 件 事 情 , 所 以 分 清 题 干 中 的 一 些 概 念 对 答 题 来 说 有 着 重 要 的 意 义 。 由 于 考 试 的 时 间 限 制 , 试 卷 中 的 文 言 文 文 本 一 般 都 在 650 字 左 右 , 通 常 都 是 对 原 文 进 行 过 删 减 的 。 可 以 说 出 题 者 保 留 下 来 的 每 一 个 文 字 都 是 有 用 的
25、, 而 传 记 类 文 本 又 通 常 是 叙 事 为 主 ,一 篇 文 章 至 少 保 留 3 4 件 事 ,而 这 每 一 件 事 都 是 从 不 同 侧 面 表 现 传 主 的 某 一 个 方 面 的 性 格 特 征 。 所 以 在 阅 读 这 些 主 要 事 件 时 , 一 定 要 有 从 每 一 件 事 中 概 括 出 传 主 品 质 或 形 象 特 点 的 意 识 , 这 样 才 能 做 到 答 题 全 面 。 例 如 : “ 结 合 全 文 , 简 要 概 括 刘 昌 第 6 页 共 43 页 裔 的 主 要 品 质 。”文 本 的 传 主 是 刘 昌 裔 ,文 本 共 6 个
26、小 节 ,除 了 第 1 小 节 交 代 他 的 籍 贯 , 后 面 以 时 间 为 顺 序 , 依 次 叙 述 刘 昌 裔 少 年 重 迟 好 学 ; 青 年 以 文 干 边 将 、 单 船 说 杨 琳 ; 为 官 陈 许 从 事 时 , 檄 责 李 纳 、 助 上 官 涚 守 城 、 拒 纳 韩 全 义 ; 担 任 陈 许 节 度 使 时 , 与 蔡 州 和 平 共 处 、 回 京 师 谢 罪 , 一 共 8 件 事 。 从 这 8 件 事 中 可 以 概 括 出 他 的 品 质 : 勤 学 好 思 ; 胆 识 过 人 ; 善 于 辞 令 ( 文 辞 ) ; 顾 全 大 局 ; 宽 厚 持
27、 重 ; 治 军 有 方 。 如 果 忽 略 其 中 的 任 何 一 件 事 都 有 可 能 把 人 物 的 某 个 方 面 的 特 征 遗 落 , 从 而 影 响 答 题 的 准 确 性 。 考题训练解析考题训练解析 一一. .(20212021 年高考全国年高考全国卷)卷)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 ,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 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
28、敦睦九族,大封 宗室 ,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 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 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 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 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 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 ,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 下之务,借使
29、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 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 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 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 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30、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第 7 页 共 43 页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31、一项是()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 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 严刑峻法反而不能
32、达到目。 C. 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 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 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 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 目的是什么? 【答案】1. B2. D3. B 4. (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
33、试探他们。(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 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5.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 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 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 排除 A、D; “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 第
34、 8 页 共 43 页 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 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 C。 整句话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 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 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35、。 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 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 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 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 太
36、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 好的君臣互动。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 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 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 “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 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 百姓,怎么可以
37、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 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 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 第 9 页 共 43 页 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 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 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 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
38、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 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 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 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 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 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 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
39、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 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 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 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 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寄江州白司马
40、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 ,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 经的集会。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7. 前人论此
41、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7. 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 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 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 第 10 页 共 43 页 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 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 【解析】 【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
42、天涯若比邻”之 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 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 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 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二二. .(20212021 年新高考全国乙卷)年新高考全国乙卷)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4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 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 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 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 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 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 极刑 ,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
44、至重,故令三 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 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 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 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 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 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 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 民。竟不敢执奏,
45、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 之!” (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第 11 页 共 43 页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B.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D.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46、/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 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 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 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
47、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 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 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 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 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 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 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11.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答案】8. C9. B10. D 1
48、1. (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解析】 第 12 页 共 43 页 【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其中“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 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 AD 项。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说“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 同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 新的句子,要
49、单独成句,可排除 B。 这句话的意思是: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 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 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 故选 C。 【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B.“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尸体示众之意。 故选 B。 【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 尽忠”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
50、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 故选 D。 【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 信用。 (2)关键词句:第一句省略主语;“覆视”,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 “可”,值得;“闻”,使知道。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 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 “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