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742477 上传时间:2021-09-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44 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 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通假释义 鼓瑟希 ( “希”同“稀” ,稀疏) 莫 春者,春服既成 ( “莫”同“暮” ) 古今异义 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 (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 一词多义 方:可使有勇,且知 方也 (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方 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 (名词,常规,常法) 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将,刚刚) 尔: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们) 子路率尔 而对曰 (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

2、后,相当于“然” ) 如:如 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假如,如果) 如 其礼乐,以俟君子 (介词,至于) 宗庙之事,如 会同 (连词,或者) 以:则何以 哉(动词,做) 以 吾一日长乎尔(连词,因为) 加之以 师旅 (介词,用) 而:子路率尔而 对曰(连词,表修饰) 第 2 页 共 44 页 舍瑟而 作(连词,表顺承) 非诸侯而 何(连词,表并列) 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摄 乎大国之间 (动词,夹处) 加 之以师旅 (动词,加到上) 比 及三年 (介词,及,等到) 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 (动词,等待) 如会 同 (动词,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吾与 点也 (动词,赞成) 其言不让 (动词,

3、谦让)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浴乎沂,风 乎舞雩 (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三子者出,曾晳后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2)形容词的活用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 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相) 可使足 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3)动词的活用 异乎三子者之撰 (动词用作名词,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文言句式 第 3 页 共 44 页 (1)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即“毋以吾也” ) 不吾知也 (即“不知吾也” ) 则何以哉 (即“则以何哉” ) (2)状语后置句 加

4、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即“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 异乎三子者之撰 (即“乎三子者之撰异” ) 浴乎沂,风乎舞雩 (即“乎沂浴,乎舞雩风” ) 为国以礼 (即“以礼为国” ) 文化知识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 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2)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3)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4)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5)莫春即暮春,农历三月。 (

5、6)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7)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8)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东南。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 名句默写 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第 4 页 共 44 页 “_,毋吾以也。居则曰:,_,_?” 侍坐 中面对孔子的提问, 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 加之以师旅,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 ”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_,_。 ”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6、。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_, _。 ”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 象:,,。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 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 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句话 可以看出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子路、曾皙、冉有、

7、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 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 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几句 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神态中 可以看出。 答案:1 以吾一日长乎尔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且知方也 第 5 页 共 44 页 3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7 夫子哂之。 8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 9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0“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

8、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1.2 齐桓晋文之事 通假释义 无以 ,则王乎 ( “以”同“已” ,停止) 王说 ( “说”同“悦” ,高兴) 为长者折枝 ( “枝”同“肢” ,肢体。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刑 于寡妻 ( “刑”同“型” ,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盖 亦反 其本矣 ( “盖”同“盍” ,何不; “反”同“返” ,回到)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涂”同“途” ,道路)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于王( “愬”同“诉” ,诉说) 是罔 民也 ( “罔”同“网” ,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 第 6 页 共 44 页

9、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已”同“矣” ,表示确定语气)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颁”同“斑” ) 古今异义 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 (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爱护,喜爱。 ) 王若隐 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痛惜,哀怜。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 ) 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 一词多义 度: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 (动词,揣测) 权,然后知轻重;度 ,然后知长短 (动词,计量长短) 王请度 之 (动词,考虑) 关山度 若飞 (动词,越过)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则物力必屈 (名词,限度)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 (名词,制度、法度)

10、得:可得 闻与 (助动词,能) 反而求之,不得 吾心 (动词,领会、理解) 缘木求鱼,虽不得 鱼,无后灾 (动词,得到、找到)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动词,同“德” ,感激,感恩) 意气扬扬,甚自得 也 (形容词,得意,满足) 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何以异 (名词,表现) 视之,形 若土狗 (名词,形状) 无案牍之劳形 (名词,形体、身体) 第 7 页 共 44 页 故前后相形 ,优劣舛错 (动词,比较,对照) 若:若 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动词,像) 若 无罪而就死地 (代词,这样) 王若 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连词,如果) 以若 所为,求若所欲 (代词,如此) 曾不若 孀妻弱子(动词,

11、及,比得上) 更若 役,复若赋 (代词,你的) 之:以羊易之 (代词,代“牛” ) 王无异于百姓之 以王为爱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牛何之 (动词,往) 夫子之 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未之 有也 (代词,代“这样的事” ) 则: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 牛羊何择焉 (连词,那么) 若民,则 无恒产,因无恒心 (连词,表假设,如果)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近谀 (连词, “则则”并用,加强对比) 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仲尼之徒无道 桓文之事者 (动词,述说,谈论) 保 民而王,莫之能御 也 (保,动词,安定,安抚;御,动词,阻挡,抵挡)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 一牛

12、(动词,吝惜,舍不得)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 死地 (动词,走向) 王若隐 其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痛惜,哀怜) 第 8 页 共 44 页 我非爱其财而易 之以羊也 (动词,替换) 有复 于王者 (动词,禀报) 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 (名词,视力) 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 (动词,推及,推广到) 犹缘 木而求鱼也 (动词,攀援,攀登) 殆 有甚焉 (副词,恐怕,可能) 其 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如果)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权 ,然后知轻重 (名词用作动词,称重) 然后从而刑 之 (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名词用作动词,

13、穿) 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动词的活用 危 士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朝 秦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3)形容词的活用 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王无异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老 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 ,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 第 9 页 共 44 页 词,分别是“敬爱” “爱护”的意思;第二个“老”字及下句第二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是 “老人” “小孩”的意思) 为肥甘 不足于口与?轻暖 不足于体与(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肥

14、甘,美味的食物;轻暖,又轻又暖的衣服) 小 固不可以敌大 (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势力;大,大的势力) 寡 固不可以敌众 (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寡,人少的一方;众,人多的一方) 弱 固不可以敌强 (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弱小的力量;强,强大的力量)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 “乃也”表判断)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 “也”表判断) 非不能也 ( “非也”表否定判断) 是诚不能也 ( “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 (2)省略句 臣闻之(于)胡龁曰 (省略引出对象的“于” ) 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省略引进处所的“于” ) 将以(之)衅钟 (省略介词的宾语“之” ) (

15、3)宾语前置句 是以后世无传焉 (即“以是后世无传焉” ) 臣未之闻也 (即“臣未闻之也” ) 莫之能御也 (即“莫能御之也” ) 何由知吾可也 (即“由何知吾可也” ) 第 10 页 共 44 页 牛何之 (即“牛之何” ) 一羽之不举 (即“不举一羽” ,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舆薪之不见 (即“不见舆薪” ,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 (4)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 (5)状语后置句 吾何快于是 (即“吾何于是快” ) 天下可运于掌 (即“天下可于掌运” ) 王坐于堂上 (即“王于堂上坐” ) 构怨于诸侯 (即“于

16、诸侯构怨” ) 树之以桑 (即“以桑树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 (即“以孝悌之义申之” ) (6)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 “见”表被动) 文化知识 (1)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2)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3)商贾(g)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 (4)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5)孝悌善事父母为“孝” ,敬爱兄长为“悌” 。 第 11 页 共 44 页 1.3 庖丁解牛 通假释义 砉然向 然 ( “向”同“响” ) 技盖 至此乎 ( “盖”同“盍” ,何、怎么) 古今异义 依乎天理

17、 (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 因其固然 (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 虽然 ,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一词多义 族:族 庖月更刀,折也 (形容词,众)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名词,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士大夫之族 (名词,类) 族 秦者秦也 (动词,灭族) 中:莫不中 音 (zhng,动词,合乎) 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 (zhng,名词,内,里) 才能不及中 人 (zhng,形容词,中等) 百发百中 (zhng,动词,射中目标) 而:官知止而 神欲行 (连词,表转折)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 况大乎 (连

18、词,表递进) 提刀而 立 (连词,表修饰) 善刀而 藏之 (连词,表顺承) 第 12 页 共 44 页 乎:技盖至此乎 (语气词,呢) 依乎 天理 (介词,相当于“于” ,引出对象) 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 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动词,做,干。这里是“解”的意思) 怵然为 戒,视为 止,行为 迟 (第一个是动词,作为;后两个是介词,因为,后面均省略“之” ) 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批大郤 (名词,空隙)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名词,磨刀石) 良庖岁更 刀 (动词,换) 彼节者有间 (名词,空隙) 如土委 地 (动词,堆积) 乃中经首之会 (名词,音节、节奏) 因

19、 其固然 (介词,依照) 恢恢 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宽绰) 怵然 为戒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良庖岁 更刀/ 族庖月 更刀 (均为名词作状语。岁,每年;月,每月) (2)动词的活用 视 为止,行 为迟 (均为动词用作名词。视,眼睛;行,动作) (3)形容词的活用 第 13 页 共 44 页 而刀刃者无厚 (形容词用作名词,厚度)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 ( “者也”表判断) 族庖月更刀,折也 ( “,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 (即“未尝技经肯綮” ) (3)状语后置句 刀刃若新发于硎 (即“刀刃若于硎新发” ) (

20、4)省略句 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省略介词的宾语“之” ) 文化常识 (1)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 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 , “丁”是名, “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 , “师” , 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2)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本课成语 (1)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善刀而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3)游刃有余厨师把整个的牛分割成块,技术熟练,刀子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着,没有一点儿阻碍。 形容做事熟练

21、,轻而易举。 (4)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 ,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 第 14 页 共 44 页 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5)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6)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2.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2.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何厌 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 之往来

22、(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 一词多义 封: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疆界) 封 之以膏腴之地 (动词,分封) 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 (动词,密封) 济:朝济 而夕设版焉 (动词,渡河) 君子济 人于患,必离其难 (动词,帮助,救济) 若事之不济 ,此乃天也 (动词,成功) 微: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副词, (假如)没有 第 15 页 共 44 页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 而众寡 (形容词,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 颔之 (副词,稍微,略微) 微 闻有鼠作作索索 (副词,隐隐约约) 鄙: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顾不如蜀鄙 之

23、僧哉 (名词,边疆,边远的地方)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形容词,浅陋,目光短浅) 我皆有礼,夫犹鄙 我 (动词,轻视,看不起) 若: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 (连词,假如) 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 (动词,及,比得上) 更若 役,复若赋,则何如 (代词,你的)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 市 (动词,像) 而:今急而 求子 (连词,表顺承,才) 夜缒而 出 (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 (连词,表顺承) 朝济而 夕设版焉 (连词,表顺承) 之: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是寡人之 过也 (助词,的) 何厌之 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4、,不译) 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怅恨久之 (助词,用于时间词后,不译) 马之 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第 16 页 共 44 页 辍耕之 垄上 (动词,往,到去) 其;君知其 难也 (指示代词,那) 共其 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失其 所与 (代词,这里代指自己的) 吾其 还也 (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焉: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 焉 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哪里) 若不阙秦,将焉 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 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焉用亡郑以陪 邻(动词,增加) 又欲肆 其西封(动词,

25、延伸、扩张) 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动词,侵损、削减)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副词,于是) 以乱易 整,不武(动词,替代) 失其所与 ,不知(动词,结交、亲附) 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副词,尚且)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名词,恩惠) 唯君图 之(动词,考虑) 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副词,已经) 词类活用 第 17 页 共 44 页 (1)名词的活用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夜 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越国以鄙 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 当作边邑) 朝 济而夕 设版焉 (均为名词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 郑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

26、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边境) 与郑人盟 (名词用作动词,订立盟约) (2)动词的活用 烛之武退 秦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 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3)形容词的活用 邻之厚 ,君之薄 也 (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共其乏困 (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4)数词的活用 且贰 于楚也(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语气词“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 (即“以其于晋无礼” ) 第 18 页 共 44 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即“佚之狐于郑伯

27、言曰”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即“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 (3)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引进处所的介词“于” )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的宾语“之” )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的宾语“之” ) (4)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 (即“有何厌” ,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化知识 (1)侯、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 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 ,与先秦爵制 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

28、2)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古代诸侯的谦称。 (3)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 ,表示恭敬。 (4)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 。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sh)血(古代举行盟会时 饮牲畜的血) ,并宣读盟书,对天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 援助,称“会盟” 。 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

29、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 第 19 页 共 44 页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 亡矣! 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 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 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

30、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 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 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烛

31、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是不明智的;“以 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3.鸿门宴 通假字 皆为龙虎,成五采 ( “采”同“彩” ,彩色) 距 关,毋内 诸侯 ( “距”同“拒” ,把守;内:同“纳”接纳) 张良出,要 项伯 ( “要”同“邀” ,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 ( “倍”同“背” ,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 ( “蚤”同“早” ,早些) 第 20 页 共 44 页 令将军与臣

32、有郤 ( “郤”同“隙” ,隔阂、嫌怨) 毋内 诸侯/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内”同“纳” ,接纳)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 上 ( “坐”同“座” ,座位)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 时 (古义: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义:指山东省。 ) 约为婚姻 (古义:两家结为婚姻关系。今义:常指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常用作副词,意思是“十分、极” 。 ) 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河南省。 ) 一词多义 意: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动词,料想) 其意 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红杏枝

33、头春意 闹(名词,情景,景象) 久之,目似瞑,意 暇甚(名词,神态,神情) 人有亡斧者,意 其邻之子(动词,怀疑) 幸:妇女无所幸 (动词,指君主宠爱女子) 故幸 来告良(副词,幸亏,幸而) 则吾斯役之不幸 (形容词,幸运) 妒人之能,幸 人之失(动词,喜悦,高兴) 如:固不如 也(动词,及,比得上) 劳苦而功高如 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 厕(动词,往) 第 21 页 共 44 页 洛阳亲友如 相问(连词,假如) 辞:卮酒安足辞 (动词,推辞) 今者出,未辞 也(动词,告别) 大礼不辞 小让(动词,考虑,注意) 动以朝廷为辞 (名词,托辞,借口) 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动词,道歉)

34、哙拜谢 (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兼道歉和告辞义,辞谢) 使君谢 罗敷,宁可共载不(动词,告,问)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 (动词,推辞,谢绝) 举:举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 (形容词,尽) 今亡亦死,举 大计亦死(动词,发动)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 大名耳(动词,成就,传扬) 是以众议举 宠为督(动词,举荐,推举) 胜:刑人如恐不胜 (形容词,尽) 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经得住,能承受) 予观夫巴陵胜 状(形容词,优美的,美好的) 宁为百夫长,胜 作一书生(动词,胜过,超过) 然:然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连词,可是,但是,却) 不然 ,籍何以至此(代词,

35、这样) 第 22 页 共 44 页 项王默然 不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因:不如因 善遇之介词,趁着(机会) 项王即日因 留沛公与饮(副词,就) 且:若属皆且 为所虏(副词,将要) 臣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尚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连词,并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副词,将近) 与:欲与 亚父(动词,给) 竖子不足与 谋(介词,和、跟、同) 失其所与 ,不知(动词,结交,亲附) 吾与 点也(动词,赞成) 以:具告以 事(介词,把) 常以 身翼蔽沛公(介词,用) 还军霸上,以 待大王来(连词,表目的,来) 樊哙侧其盾以 撞(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为:为 击破沛公军(介词

36、,wi,替、给) 谁为大王为 此计者(第一个读 wi,介词,替、给;第二个读 wi,动词,谋划) 客何为 者(动词,wi,做) 窃为 大王不取也(动词,wi,认为) 我为 鱼肉(动词,wi,是) 何辞为 (句末语气助词,wi,表反问) 第 23 页 共 44 页 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 项王乎 (动词,对等,比得上) 旦日飨 士卒 (动词,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秦时与臣游 ,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交往) 举所佩玉玦以示 之者三 (动词,给看) 会 其怒,不敢献 (副词,恰巧) 度 我至军中,公乃入 (动词,估计) 固 不如也 (副词,本来) 臣死且不避,卮酒

37、安 足辞 (代词,哪里) 沛公则置 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 吾属 今为之虏矣 (名词,类)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沛公军 霸上 (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 关中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名词作状语,连夜) 吾得兄 事之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籍 吏民 (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 项王 (名词用作动词,递眼色) 常以身翼 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头发上 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第 24 页 共 44 页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 (名词的使动用法,让称王) 道 芷阳间行 (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2)动词的活用 项伯杀人

38、,臣活 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 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 不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此亡秦之续 耳 (动词用作名词,后继者) (3)形容词的活用 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交好) 沛公今事有急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难,危急的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用作名词,旧交) 拔剑撞而破 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也,表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者,也,表判断) 亚父者,范增也 (者,也,表判断)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表判

39、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表判断)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也,表判断) 第 25 页 共 44 页 (2)状语后置句 贪于财货 (正常语序为“于财货贪” ) 具告以事 (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 ) 长于臣 (正常语序为“于臣长” ) (3)宾语前置句 不然,籍何以至此 ( “何以”正常语序为“以何” ) 客何为者 ( “何为”正常语序为“为何” ) 大王来何操 ( “何操”正常语序为“操何” ) 沛公安在 ( “安在”正常语序为“在安” ) (4)省略句 沛公军(于)霸上 (省略引进处所的介词“于” )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省略介词宾语“之” ) 毋从(其)俱死也 (省略介词

40、宾语“其”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省略介词宾语“其” ) 则与(之)一生彘肩 (省略介词宾语“之” ) 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省略动词“恐” ) (5)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 “为所”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为”表被动) (6)固定句式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没有的) 第 26 页 共 44 页 孰与君少长 (和相比,哪一个) 军中无以为乐 (没有用来的) 文化常识 (1)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等与战争相关的事务。相传商代已置,西周为三公(司徒、司马、司空) 之一,春秋战国时沿用,后楚国等国家开始设置左司马和右司马的职务,来划分在战争中的具体分工。有

41、 时候还在两个司马之上设立大司马。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2)相在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商代叫尹,春秋叫卿,秦朝称丞相,唐宋以后称宰相, 明太祖废丞相,后世不设。 (3)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4)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5)左尹楚国官名,令尹之辅佐。令尹,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令尹的助手分为左尹 和右尹,左尹地位略高。 (6)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 (7)将军中国古代各朝代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但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统 帅。历史上各时期多有将“某某将军”尊称为“某

42、某大将军”的习惯。 本课成语 (1)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 或攻击。 (3)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第 27 页 共 44 页 【新教材】统编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 分钟分值:150 分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将条形码 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

43、“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讲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 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 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

44、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 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 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 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 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为 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

45、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 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 “述”可以理解为“叙述” “陈述” “讲述” “论述”或“阐述”等等。 第 28 页 共 44 页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 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 “述”的 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

46、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 论语八佾讲到,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 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 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 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 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 “孝” , 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

47、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 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 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 “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 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 “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 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 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 。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 里士多德也

48、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 “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 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 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 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 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 “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

49、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 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 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 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第 29 页 共 44 页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 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

50、趣。这样使得 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 “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 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 述”陈述” “讲述” “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 “述而不作”中的 “述”与“孝”是统一的,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材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