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关于 “游” 的 “禅” 思-《游褒禅山记》逻辑思维教学对话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750107 上传时间:2021-09-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关于 “游” 的 “禅” 思-《游褒禅山记》逻辑思维教学对话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0.关于 “游” 的 “禅” 思-《游褒禅山记》逻辑思维教学对话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0.关于 “游” 的 “禅” 思-《游褒禅山记》逻辑思维教学对话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0.关于 “游” 的 “禅” 思-《游褒禅山记》逻辑思维教学对话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0.关于 “游” 的 “禅” 思-《游褒禅山记》逻辑思维教学对话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 “游” 的 “禅” 思游褒禅山记逻辑思维教学对话 教 学 对 话 一、 关于 “游” 的 “禅” 思 师: 文本标题是什么? 生: 游褒禅山记。 师: 这座山原本叫什么? 生: 花山。 师: 何以为据? 生: 通往山的路上有碑刻有 “花山” 二字。 师: 这个碑的发现有何意义? 生: 它可解释这座山的本名, 但人们误称为 “ 华山”, 实是 “ 华” 与“花” 音谬 造成的。 师: 如果我们把这篇游记改为 游花山记 怎么样? 生: 虽然这座山本名是 “花山”, 但 “褒禅” 之名亦有来历。唐代高僧慧褒大和尚在 此筑屋居住, 死后葬于此, 人们为纪念这位高僧, 便将此山称之为“褒禅山”,如

2、果改标题 为 游花山记, 就失去了对高僧纪念之意。 师: 方才你说到 “纪念” 慧褒大和尚, 这 “纪念” 的 “纪” 是哪个字?是言字旁还 是绞丝旁? 生: 是绞丝旁。 师: 我觉得用 “记念” 更好一些, 因为 “记” 本身还有 “悼记” 之意,是专用于表 示对逝去人的尊敬。后面要读的鲁迅的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 中的“记” 就是用言字旁。 当然, 用绞丝旁也可以。毛泽东的文章 纪念白求恩就是用绞丝旁。“纪” 所关注的要 宽泛一些, 比如某某集团成立 20 周年纪念大会就不能使用 “记念”。既然有对慧褒大和 尚的敬仰之意, 当然是用 游褒禅山记 更好一些, 但好在哪里呢? 生: 多一点儿佛教文

3、化的意味。 师: 仅仅是多一点儿佛教文化的意味吗? 我不这样看, 老师要将这佛教文化意味用于我 们现实的人生之道。我希望大家从标题中选两个字, 这两个字既能概括文本内容, 又能显示 文本结构, 还能概括人生之道。选什么, 请说明理由。 生: 我选 “游” 和 “山”, 理由是人生如登山, 应努力向上。文本讲的就是登山的事。 生: 我选 “游” 和 “记”。文本就是讲 “游”, 并 “记” 录下来。 师: 两人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他们有一共同的缺点, 是什么? 生: 两位同学所选都丢掉了前边大家共同讨论的佛家文化意味。 师: 所以, 我选 “游” 和 “禅” 。 与同学们相同, 都有 “游”

4、 。 不同的是我又选了 “禅” 。 “禅” 是佛家语, 意思是将散乱的心思集中于一处进行思考。 “游”, 大家都一致, 是游山。 而 “禅”, 则是游山归来将游山经历凝思静想做“禅悟”, 总结 “游” 的收获。继续讨论。 大家细想, 文本内容是什么? 生: 就是有关游山的事, 以及阐述游山的思想收获。 师: 请同学们再看, 文本前两段写什么? 生: 就是写 “游”, 后面主要写 “禅” 游, 即把心思集中在游山一事, 对其做反思。 师: 结尾最后再交代同游人。文本结构样式就是 “游山禅思结 尾”。这是写游记的一般模式, 请大家记住。 最后以 “游” 与 “禅” 二字做人生思考, 就此游山事论此

5、游山事, 把两字联起来想 象, 它告诉人们什么? 生: 游山后要做禅思。 师: 如果拓展开去, 把 “游” 视为人之行, 那么, 人不管做了什么事, 都要做总结反省。 这是人生之大道。游褒禅山记就是人生行为的一个缩影或示范总结。 抓住“游”与 “禅” 二字, 要想到 “游而禅”, 然后引申为 “行而思”。 二、 关于写 游褒禅山记 的禅思游玩者多, 玩游者少 师: 大家看, 王安石游褒禅山是自己游吗? 生: 不是,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同他自己一共 5 人。 师: 文章结尾又交代了同行那 4 人是谁。我要问的是, 这几个人有关于游 山文章传留于世吗? 生: 没有。 师: 为什么? 生:

6、有两种可能, 一是写了, 但不精彩; 二是根本没有写。 师: 由这 4 人再推广开来想, 世上游褒禅山的人不可胜数, 但只有王安石 一人有文传世。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 世人同随王安石游山者一样, 写得不好或者根本就没有写。 师: 所以, 可以说是 “游者众而禅者少”, 只做到了一个 “游” 字, 而未能做好 “禅” 字。再通俗一点儿说是, 游玩者多, 玩游者少。请问, 谁知道 “玩游” 是什么意思? 生: 玩味游玩事, 所见之后有所感。 师: 玩味, 就是探索体味, 就是就 “游” 而进行 “禅”。因此, 我向同学们提一个问 题: 暂且不论该文写得如何, 大家读 游褒禅山记 是否想到: “王

7、安石写 游褒禅山记 事情本身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 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只是想王安石游记中有关 “游” 的情景以及背诵他精辟的 概括。 师: 老师就知道你们会注意文本所讲的 “游”, 再就是王安石 “禅” 悟出来的道理。 王安石写 游褒禅山记 的行为, 这本身就是 “游” 后之 “禅”悟。你们所背诵的道 理, 是 “禅” 的结果。 很显然, 游褒禅山的人很多, 事后 “禅” 游者不多。 我们今天读 游 褒禅山记, 先要思考的是王安石 “游” 之后能 “禅”, 这是第一要向王安石学习的地方。 引申开去就是, 做事后要总结, 重温经验。只有这样, 进步才能快。 三、 “禅” 思的根本经验从事物

8、的表现发掘它的表现性 师: 先解释本节标题 “从事物的表现发掘它的表现性”。这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包 括认识文本。我们要扩大阅读文本的话语圈, 要掌握更本质的阅读方法。凡记叙性文本, 无 论写人或写事、 写物, 皆要从其表现追问表现性,除此之外, 岂有它哉! 同学们现在能理解 “表现” 一词吗? 能理解 “表现性”一词吗? 猜一猜也可以。 生: 表现, 我想就是事物的外表状态。 生: 表现性, 我猜就是指外表状态能表现什么。 师: 非常好。古人说目击道存, 就是观察事物的运动状态而发现其规律,或者说内在性质。 老师举个简单的例子帮助尚在思考的同学来理解。史记 中的 淮阴侯列传 写韩信 在大

9、街上被一个无赖欺负, 无赖让韩信要么用剑刺他, 要么就从他胯下钻过。文中写韩信 “熟视之”, 然后伏胯钻过。这 “熟视之” 就是很仔细地较长时间盯视着那无赖, 这是什 么? 生: 韩信面对无赖无理要求的表现。 师: 这表现的表现性是什么? 生: 韩信很沉稳, 他在思考怎么应对这无赖。是忍, 还是不忍? 其利弊各是什么? 师: 他做出什么选择? 生: 小不忍则乱大谋, 还是伏胯钻过。 师: 表现出什么? 生: 能忍不能忍之事。 师: 借用鲁迅 拿来主义 的话说, 就是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从容来钻。读 淮阴 侯列传 就应该这样从文本所记韩信的表现看韩信内在的性格。好了。我们要用这一方法 研读王

10、安石写 游褒禅山记 这件事, 而这种关注很重要的一点是从文本中面对事情的表 现看王安石是怎样对他的 “游” 做“禅” 思。先让我们细细品味原文本中的信息。王安 石写游记做 “禅” 思是有明确选择的。他没有一般地泛泛地写山石树木, 而是选择了写什 么? 生: 选择写两个洞。 师: 山中有洞者还是较少的, 这座山有两个洞是其特点, 故王安石集中写游洞情况, 这 就是记叙性文字写作的要诀, 善于 “抓独到”。王安石在游记中主要是围绕两洞而写, 即观 游洞之人, 再述探后洞之经历。文本怎样记述了观两洞游客的情景呢? 生: 其下平旷, 有泉侧出, 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11、 入 之甚寒,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 师: 就此情况王安石悟出什么道理? 发出什么感慨? 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于 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师: 这里的近、 平、 远、 险与人众、 人少是什么? 生: 是游山所见游者的表现。 师: 王安石有什么观察与思考? 生: 他发现 “至者” 有众有少, 所以总结出: 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师: 这里说到的 “至者” 就是 “为者” “行动者”。我们由此引申联想,世上事无不 如此。那么, 对这篇游记的悟就有了

12、普遍意义, 我们可仿王安石做第二级禅思易 众, 难寡。请同学填字! 生: 易则为者众, 难则为者寡。 师: 这时, 我们把近、 平、 远、 险与人的众、 少称之为王安石游褒禅山所见的 “表 现”, 而 “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则可视为 “表现性”, 也就是王安石 所见人们游山的表现所表现出来的。参透这一道理, 就是禅悟, 即 “透过现象看本质”。大 家看 “易则为者众, 难则为者少” 这句话, 与王安石讲的比较, 有何发现? 生: 是一个意思, 王安石讲的是关于 “游” 的道理, 而这句话更通俗、 更一般化, 特 别是更有包容性。 师: 上一问题说到王安石写 游褒禅山记,

13、 老师提出 “天下人游玩者多,玩游者少”, 你们说是怎样禅悟出来的? 表现是什么? 表现性又是什么? 生: 天下游褒禅山的人不可胜数, 而能写出流传于世的有精彩体悟的人只有王安石一人, 这就是表现。这一表现的表现性就是, 天下人游玩者多, 玩游者少。引申开来就是人们还不 能对自己做过的事进行很好地回顾玩味。 师: 这就是老师特别强调的: 先想一想王安石写游记事情本身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对前 后洞所见游客表现的禅悟只分析了前半部分, 下面让我们把王安石的整个禅悟全分析完。在 指出 “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之后, 王安石接下来说了什么? 生: 世之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 常

14、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师: 王安石的总结非常有意思。把他的话排列起来读, 可看出这样一个推断过程: 天下游之事, 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故欲观奇伟非常之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大家想充当游奇观的光荣的 “少数” 吗? 那就必须要有志气。我们不仅要记住王安石 讲的道理, 还要学习王安石这种理性的思维方法。 下面老师带大家仿王安石的推断过程, 从论游记这件具体事件, 结合现实生活, 看看还 有什么需要再升华。 请同学们把省略号处填好: 天下事, 易则为者众, 难则为者寡。 奇伟如上青天。 故欲不能当也。 生: 奇伟非常之业大多难

15、如上青天。 生: 故欲成就奇伟非常之业非有志者不能当也。 师: 连贯起来就是: 天下事, 易则为者众, 难则为者寡。 奇伟非常之业大多难如上青天。 故欲成就奇伟非常之业非有志者不能当也。 讨论了前后洞游人情况, 下一重点内容就是入后洞探奇的经过和感想。王安石在文中述 说了自己入洞时的什么表现? 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曰: “不出, 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师: 我们对王安石此表现有何认识? 生: 有条件做而因某因素未坚决做, 后必悔之。 师: 可简练一些: 应为之事能为而不为必悔之。请问, 老师的归纳与

16、同学的有何不同? 生: 多了 “应为之事”, 又简括为 “能为”。 师: 大家理解吗? 生: 好不容易来到后洞, 这是探奇, 是有条件的, 体力和火把没问题就是“能为”, 但 “不为” 自然会后悔。老师的总结涉及做的正当性, 很重要且简练。 师: 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反思。王安石在文中对此从正面做出总结, 他是怎么说的? 生: “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此 余之所得也。” 师: 这是读 游褒禅山记 的境界最高点。王安石算明白过来,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 可以无悔矣”, 这是很有志气的话。你们仿照老师前面所说“应为之事能为而不为必悔 之”, 反

17、其向再总结一下。 生: 应为之事能为必为之。 师: 这是王安石总结的经验教训, 可名之为 “三为哲学”。至此方可说读懂 游褒禅 山记 了。应为能为必为之, 莫待日后空悲切。但是, 大家心中一定有一个问题, 谁说一说, 看我们是否心有灵犀。 生: 老师讲的方法, 举的实例, 我们都明白。可是, 我有两个困惑: 一是从事物的外表表 现想不到深刻的道理, 二是想不出那么精辟的话来表述。 师: 心有灵犀一点通。 就是说, 我们内心有共同关注的事, 我稍稍一点化, 你们就明白我 关心什么。 这的确是两个难题, 但不要着急。 从表现追问表现性去做禅悟, 这是理性方法, 这 可以讲给你们。但怎样从表现去追问

18、表现性, 这是能力。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说过, 理性知识 可以被教导, 但能力只能被锻炼。这种能力是综合的, 只要你们明白这种禅悟的方向, 有这 种意识, 从事物的表现追问其表现性, 那么这种追问的能力就会随着理论的积累、 阅历的增 加、 思维分析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的。 四、 拓展文本 “禅悟点” 师: 游褒禅山记 内容很丰富, 以此文本为根据拓展思维, 有以下几个“禅悟点” 值 得多思考, 甚至可以当作作文题写一写。一禅曰去悔。请问, 去是何意, 悔是何意? 生: 去, 是离开的意思。悔, 是对做过的事不满意而懊恼。去悔, 就是少做甚至不做令自 己懊悔的事。 师: 文中悔的是什么? 生: 文中悔的

19、是自己力尚足, 火也够用, 本可以入洞深处看一看, 但意志不坚随怠者出, 不能尽享游之乐。 师: 本可以做而没有做必悔。俗话说,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后悔是无药可治的, 唯一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文中有交代。 生: 把握时机, 尽吾志、 尽吾力去做, 可以无悔。 师: 二禅曰进取。 请问进指什么? 生: 进, 就是前进、 上进。 师: 文中就探洞描述了向洞深处前进的情景, 是怎么说的? 生: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 师: 我们不要把这句话狭隘地理解为探洞, 而是站在大背景下去思考, 多数的情况是随 着人的不断奋斗而呈现这样的情境: 愈进愈难愈奇。我们把探洞看作是所有被征服对象的象

20、 征, 自己内心的激情、 感受与自己实实在在的搏击现状融合在一起, 对象、 目标、 感受都 在 “三愈” 境界中。下面讨论三禅, 曰慎取。在游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让王安石 想到慎取一理呢? 生: 文中说道, 余于仆碑,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意思是说, 我从倒下的石碑知道山 的本名, 后世将 “花山” 谬传为 “华山”。世上类似的错误很多, 故此提出慎取一理。 师: 慎是何意? 生: 做事要小心留意, 很仔细, 很认真。 作者能在倒了的石碑上发现山的本名, 纠正人们 的错误, 足见其慎重。 师: 说到小心留意, 给大家补充一则故事。当年苏轼拜访王安石, 在其书房看到书案上 有一纸, 上书半

21、首诗: 昨夜西风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认为菊花是耐寒之花, 枯于枝 上而不落瓣于地上, 他认为王安石错了, 于是提笔续到: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亲见风过后菊花落瓣满地金, 想起当年改王安石的诗, 很是羞愧。就 是说, 菊花有不同品种, 枯后有落瓣者也有不落者。 王安石观花认真, 出诗有据, 苏轼没有细 心留意菊之不同情况, 对待王安石的吟菊诗很轻率地续写补充, 因而留下笑话。 最后讨论四禅, 曰深思。文中怎样提到深思? 生: 也是在后半部分就石碑发表感慨, 与慎取并提。 师: 何谓深思? 生: 深入细致地考虑。 师: 文本说要深思而慎取, 把深思放在了慎取之前。但今天老师把它排在第四禅, 意思 是放在人的所有行动之后作深思, 重温经验, 总结经验。 这时, 让我们把四禅排列连起来 “去悔进取慎取深思”, 这将构成一个 阶段一个阶段的人生之路。能为, 要抓住机会; 做, 就要保持奋进的精神, 勇敢向前; 向前, 但不粗莽, 要慎重; 边做边总结, 不断提高。这就是老师读 游褒禅山记 传于你们的生 存之道。待后面的 辕马说 矛盾论 反对片面性 教学完成后, 采取定义规定性写作 手法去完成 去悔说 进取说 慎取说 深思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作文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10.关于 “游” 的 “禅” 思-《游褒禅山记》逻辑思维教学对话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