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2 年高考作文最新节能环保素材年高考作文最新节能环保素材- 减碳切忌突击冒进减碳切忌突击冒进 目录:目录: 0101 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人民时评)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人民时评) 0202 继续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继续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 0303 老旧风机退役催生设备制造新机遇(行业观察)老旧风机退役催生设备制造新机遇(行业观察) 0404 莫忽视化石能源新技术的颠覆性作用莫忽视化石能源新技术的颠覆性作用 0505 减碳切忌突击冒进减碳切忌突击冒进 正文:正文: 0101 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人民时评)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人民时评) 寇江泽 人民日报 ( 2021
2、年 06 月 29 日第10 版)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能够有效推动碳资源配置优化, 以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碳 减排 据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启动上线交易。鉴于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 40 亿吨,我国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当前, 我国碳排放总量大、 强度高, 能源总需求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 实现碳达峰、 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 风险管控机制。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
3、的 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充 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能够有效推动碳资源配置优化,以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碳减排, 并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科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我国高度重视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 截至今年 3 月, 碳交易试点地区碳市场覆盖 钢铁、电力、水泥等 20 多个行业,近 3000 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 4.4 亿吨碳排放量, 累计成交金额约 104.7 亿元。试点范围内,企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降”,显示出碳 市场以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 同时, 我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开展碳 交易。今年
4、 1 月 1 日,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225 家发电行业重 点排放单位分到碳排放配额。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将扩大市场、行业、地域覆 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将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完善的 法规制度、有效的管理机制、可靠的交易系统、真实的排放数据。这决定了碳市场建设不可 能一蹴而就,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离不开循序渐进。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准确的碳排放数据,对 碳市场有效运行至关重要。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体系等,都需要建立和完备起来。 同时,从无限制排放到可交易,碳排
5、放权要获得“价格”,前提是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设 定总量需要遵循适度从紧、循序渐进原则,充分考虑产业的承受力及竞争力。配额分配到具 体企业时,要与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等相一致,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必须严格从紧。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全国碳排放 权交易市场建设任重道远,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改革创新。在实践中,还有一 系列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各地政府部门、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参与主体,能力建设 要跟上; 增加市场活跃度的同时, 要避免过度投机和过度金融化, 切实防范金融等方面风险; 抵消机制政策设计,要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形成市场化生态
6、补偿机制;等等。 加大力度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利于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契机、 注入新动力。 稳扎稳打, 接续奋斗, 我们一定能顺利实现既定目标。 0202 继续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评论)继续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评论) 本报评论员 中国能源报 ( 2021 年 06 月 21 日第01 版) 昔日的小煤窑,今天进化为百万吨级现代化大矿井;昔日的打眼放炮、人工攉煤,今天 实现了综合机械化、 智能化开采; 昔日破坏环境、 污染空气, 今天采煤不见煤、 蓝天白云飞 山西煤炭工业的
7、发展变迁,是中国煤炭工业跃进的一个缩影。 百年春华秋实,一路砥砺向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煤炭人接续奋斗,中国 煤炭工业筚路蓝缕,在艰苦奋斗中持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升级发展,在新时代不断实现新 突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煤炭供给由严重短缺转变为产能总体富余、 供需基 本平衡。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全国煤炭产量净增 120 倍,从 1949 年的 0.3 亿吨一路升 至 2020 年的 39 亿吨。在煤炭产能巨幅增加的同时,我国煤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煤矿数量 由最多时的 9 万多处减少到目前的 4700 处以下。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实现了由多、 小
8、、散、乱,向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的历史性跨越。2020 年,14 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 占全国产量的 96.6%,前 8 家大型煤炭企业原煤产量 18.55 亿吨,占全国的 47.6%,全国建 成年产 120 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 1200 处以上,产量占全国的 80%左右。 现代煤炭装备制造体系基本形成, 实现了从产品的绝对短缺到相对宽裕的巨大转变 煤机制造企业由新中国成立时的 3 家激增至目前的 5000 多家,形成了生产采掘、机电、运 输、安全、地质勘探、基本建设、洗选加工等煤炭产业链全品种、全系列装备的能力,满足 我国煤炭生产需求的现代装备制造体系成形。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实现
9、了从吸收、跟随到自主创新的蜕变。为提高煤矿机械化程 度,我国于上世纪 70 年代引进综采综掘设备,80 年代开始推行综合机械化开采,并尝试自 行研制大型煤矿机械装备, 逐步实现了煤机装备国产化、 煤矿工作面智能化开采。 时至今日, 我国已成为世界煤炭智能化开采的重要引领者和推动者。大型煤企的采煤机械化程度从 1978 年的 32.5%提高到 2020 年的 98.86%。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煤与瓦斯共 采、现代煤化工技术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之下, 健全完善了煤矿 安全监察体制机制, 煤矿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和基础建设成效显著
10、, 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 现了明显好转,全国百万吨煤矿死亡率由 1949 年的 22.54 降至 2020 年的 0.058。 回首百年路, 煤炭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也铸就了几代煤炭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文化品格,成为煤炭行业,乃至全 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以煤为“媒”,煤炭大省山西正在积极落实能源革命综合改革 试点,为低碳转型蹚新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已成历史,迎接更大 挑战、实现更高目标的催战“号角”已吹响。国家“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 要”提出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为煤
11、炭工业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强化兜底责任,支撑 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愿景下, 煤炭“十五五”达峰的“时间表”也已明确。 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面对新时代、新使命,煤炭行业在发挥好兜底作用 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安全智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继续做好煤炭 这篇大文章。 0303 老旧风机退役催生设备制造新机遇(行业观察)老旧风机退役催生设备制造新机遇(行业观察) 本报记者 李丽旻 实习记者 姚美娇 中国能源报 ( 2021 年 06 月 21 日第03 版) 茫茫的西北戈壁滩上,四台外壁漆皮已有脱落的风机塔筒堆在一起,叶片
12、横放在一旁, 一些废弃塔架表面还因渗油而残留着发黄的油渍; 此外, 还有一些已经停运的老机组仍旧矗 立在“原位”,未得到有效处理。这是记者在西北地区某央企风电场看到的场景。该风电场 也是我国第一批投入商业运行的风电场。 问及仍未拆除的原因,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我 们在早期先行先试时曾以大代小换下来一些老旧机组。但后续退役的风机因为相关政策 目前还未明确,又都属于国有资产,因此还无法处置。” 这一现象并不是孤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陆上风机寿命通常在 20 年左右,在风电 开发相对较早的“三北”地区,目前已有大量风电机组逐步迈入“暮年”。相关数据显示, 2025 年我国预计将有超过 10
13、00 万千瓦风机到达“寿命”终点。这些走向运营年限的风场命 运终将如何? 老旧风机面临两种“命运”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告诉记者, 已经或者即将到达运行 寿命风机通常面临着两种“命运”。“如果风机太老太旧,很可能就会被拆掉,完全换成新 的;如果只是效率有所降低但没有到报废地步,通常开发商就会做一些技改措施,包括塔筒 加高、叶片加长或者控制系统升级等。” 记者所走访的上述风电场便面临着第一种情况。据上述央企高管介绍, “以大代小”意 指用大风机更换掉退役的小容量风机。 为更好地利用当地风资源, 提高风电场运行效率, “以 大代小”也成为了当前风场业主普遍选择的解决方案。
14、 该风电场一位管理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常情况下,风机运行 20 年后机械部 件就会出现老化,如果要针对废旧零部件进行替换,目前难度相对较大。 “对于上世纪末期 进口的风机或较早的机型,早期项目的配套备件已经没有了,再去重新购买备件要花费高 价。” 但王卫权也告诉记者:“不论是风电还是光伏,技术迭代都很快,15 年前的产品到现 在肯定已经更新了好几代了, 换新的话还是有很大的能效提升空间的。 风资源最好的地区相 对开发得更早,但是如果占了好地方发电量很少也是一种浪费,所以技改还是有需求的。在 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未来风电和光伏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很
15、重要的。” 风机退役具体执行政策缺位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 近两年来, 我国多个省份已发布了老旧风机退役相关政策指 导。例如,今年 6 月,甘肃省能源局就发布了关于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的意见,其中 提到,将启动老旧风机退役更新换代应用,开展风机叶片回收再利用循环试点工作。然而,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具体的执行措施,目前政策仍存在缺位。 上述央企高管指出:“第一,以大代小肯定涉及到增容。增容后还牵扯土地问题, 把一部分小机组拆拆换成大机组后肯定需要移位, 那土地政策怎么办?是等面积替换还是重 新征用?还有草地、林地的补偿方面都需要政策配套。第二,从监管方面来说,每台风机相 当于都有自己
16、的户口,如果原来 300 千瓦的风机现在户口换成 2 兆瓦了,这个过程应如 何衔接和协调?同时,户口更牵扯到批复问题,是否需要重新核准、怎么核准都牵扯政 策问题。另外,还需要考虑到电价、补贴问题。早期电价带补贴,现在风机替换后电价如何 执行?电价谁来批?实行平价还是电价?这都将是企业考量的问题所在。” 与此同时,最终替换下来的风机、叶片、塔筒钢材等“废品”,也面临着无处可去的状 态。 “目前行业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将淘汰下来的塔筒按照废弃物资来处理, 钢铁等材料相对 具有一定的回收价值,可能会回到钢厂。”上述央企风电场高管介绍,风机较为难处理的部 分是叶片, “由于叶片属于是复合材料, 回收价值相
17、对较低, 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相对较少。 目前也有企业在做这方面的回收工作,叶片粉碎处理后可以作为添加剂添加到建筑材料里, 比如水泥等。” 相关市场正逐步培育 王卫权指出,目前风机技改或换新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 2010 年前的项目,开发较早 的风场单机功率相对较小,塔筒也比较低,有的单机容量只有 750 千瓦,远小于现在大规模 使用的 2 兆瓦及以上机型。“对于运营 10 年以上的风电场来说,如果换上了更高塔筒、更 长叶片、更大容量的风机,适用风速的范围将有所扩大,风机发电量将提高,年发电小时数 也有望增加。”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指出:“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风电补贴政策, 完
18、成发电小时数后就没有任何补贴了。 不论是自己延寿也好, 还是选择效率更高的风机也好, 在管理上没有明确的说法,都取决于开发商自己,目前都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如果当地消 纳情况比较好,企业很可能会选择去更新风机。如果消纳情况比较差,电价定价比较低,换 新的压力就相对更大。” 业内普遍预计, 距离我国风场第一批大规模退役仍有 5 年左右, 在此情况下, 叶片回收、 风机更新的市场正逐步培育。另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更新设备的需求将为设备制造市场 带来新的推动力。 0404 莫忽视化石能源新技术的颠覆性作用(院士谈能源)莫忽视化石能源新技术的颠覆性作用(院士谈能源) 本报记者 朱妍 仲蕊 中国能源报
19、 ( 2021 年 06 月 21 日第02 版) 核心阅读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自身效率有待提高。未来 30 年, 仅靠可再生能源完成减碳目标是不可能的。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与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需要同步推进。 统计数据显示,在 2019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 67%。 目前全球已有 100 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或愿景。但在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 有 50%目前尚未成熟,迫切需要科技创新,这是能源领域碳减排所面临的一大考验。 对于我国而言,减碳的技术需求更为迫切。一方面,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速虽在放 缓,但仍处于增长期
20、。另一方面,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发达国家有 60-70 年,我 国只有 30 年,减排的速度和力度更甚。对此,我们需要哪些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创新进展 如何?未来还有哪些新的突破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中 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顾大钊, 在日前举行的 “煤矿总工程师论坛” 上,分别从行业、企业层面给出自己的建议。 资源禀赋与技术优势差异 决定各国转型路径 两位院士一致指出, “相对富煤、油气不足”的资源禀赋,煤、油、气和非化石能源“一 大三小”的能源生产结构,决定着我国能源消费以高碳能源为主,能源行业成为碳排放主要 来源。 “2000-2
21、020 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由 92.7%降至 84.1%,但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与世界其他化石能源占比类似的国家相比, 我国使用更多的是煤炭, 其单位热量所排放的二 氧化碳比石油、天然气更高,这是我们实现碳中和更难的地方,压力非常大。”以国家能源 集团为例,顾大钊坦言,煤电、化工、煤炭生产和运输是碳排放主要板块,同时又是重要的 利润来源。“2019 年,集团 80.5%的盈利来自上述产业。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技术创新被视为重要突破口。顾大钊透露,国家能源集团正在聚焦新兴低碳、负碳技术 攻关,力争使研发水平处于行业并行或领先地位。彭苏萍也称,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在各 成员国 2019 年
22、能源技术投入经费中, 氢能和燃料电池、 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增幅排在前两位, 多国纷纷加速能源科技创新。 “世界各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与方式各有不同, 主要由资源禀赋与技术优势差异所 决定。例如,欧盟煤油气资源匮乏,高消费、低产量,高度依赖进口,因此他们大力发展非 化石能源。日本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均匮乏,节能提效是主要举措。”彭苏萍表示,基 于差异性和特殊性,我国无可供复制的先例可循,“必须走中国特色的能源转型道路”。 “能源没有新旧之分, 只有技术先进程度的差异” 相比其他产业,能源领域投资大、周期长,能源技术应用的惯性强。“既要考虑成本、 效率, 也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能源科技
23、发展战略规划应进行不同定位、 区别对待。 ” 彭苏萍进一步称。 那么, 哪些技术可为我们所用?两位院士均表示, 能源新技术不仅涉及可再生能源和核 能,也包含非常规油气、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能源传输以及终端用能等多方面 的具有突破性或颠覆性的开发利用技术。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可再生 能源自身效率有待提高。未来 30 年,仅靠可再生能源完成减碳目标是不可能的。可再生能 源规模化利用与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需要同步推进。 但目前我们忽视了化石能源新技术 的颠覆性作用。”彭苏萍表示。 顾大钊也称, 由于煤炭仍将起到基础、 兜底作用, 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不可或缺, 碳捕捉、
24、 封存与利用(CCUS)就是其一。“我国二氧化碳理论封存容量在 2.4 万亿吨左右,技术一旦 实现商业化,煤是可以继续使用的。现阶段,一代捕捉技术已能进行大规模示范,二代技术 的能耗和成本比一代降低 30%以上。CCUS 产业预计 2030 年迎来拐点,可作为大力发展的方 向。” 新能源产业也要重视技术的先进性问题。 “能源没有新旧之分,只有技术先进程度的差 异。”彭苏萍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新能源产业”定位过于狭窄,统计范围不能体现能源新 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能源转型与产业变革。“新能源一词不能充分反映智能电网、蓄能、 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等内涵。 划分的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能源新技术的集成
25、与不同 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 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新技术 应受到同等重视 针对我国能源新技术及产业发展思路,彭苏萍建议,把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 能源规模化、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先进安全核能作为优先方向。其中,应同等重视化石 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新技术的颠覆性作用。 彭苏萍提出,煤的气化、液化,天然气水合物与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等,都可视为对传 统化石能源的颠覆,也是先进、可行的低碳发展方向。为解决现存的技术产业化等问题,需 要从基础研究、先进材料、关键工艺设备等方面实现关键性突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智能 风机、太阳能燃料、量子光电池、干热岩等均属于颠覆性技术领域。对此,应从可再生能源 基
26、本原理、关键材料、产业化模式等方面实现突破,与大数据、云计算、能源互联网、储能 技术等深度融合。 干热岩也是顾大钊重点关注的技术方向。“同为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存在波动性, 但干热岩是稳定的,我国陆域可采资源量高达 17 万亿吨标煤。这是一种地热资源,开采方 式与煤炭有相似之处,但其开发安全,不会引起爆炸等事故;几乎零排放,可维持对环境最 低水平的影响;热能连续性好,不受季节、气候、昼夜等条件影响。在我国,相关研究勘探 刚刚起步。” 此外,与其他领域的交叉技术也是新方向。彭苏萍举例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 网等技术发展,能源生产、运输、存储、消费等环节正在发生变革。“能源开发利用数字化
27、是大势所趋。应发展数字能源、利用数字技术,引导能量有序流动,构筑更高效、更清洁、 更经济、更安全的现代能源体系,最终实现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同频共振。” 0505 减碳切忌突击冒进(思想市场)减碳切忌突击冒进(思想市场) 刘满平 中国能源报 ( 2021 年 06 月 21 日第04 版) 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技术问题和单一的能源、气候环境问题,而是一 个影响广泛而深刻、复杂的社会问题,将对未来我国经济、能源、产业、科技、投资、金融 等方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推动我国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更好地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改革 红利、政策动力、技术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同时
28、,需要注意的 是,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难度 大,尤其是考虑到能源及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推动减碳工作时,要注重节 奏和方式,防止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冲击。 将从产业升级等五方面推动经济 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长远看,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主要 包括: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碳达峰、碳中和将推动我国工业制造业尤其是 初级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并将大幅增加绿色发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投资, 推动我国 绿色经济相关产业“走出去”,向外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巩
29、固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 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进程。 通过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以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更清洁的能源, 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进而加快实现由高碳向低碳,再由低碳向零碳的转变,在倒逼能源清洁 转型的同时,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 加快高耗能等行业“去产能”和重组整合步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钢铁、石化、 建材、水泥、有色金属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产能扩张将受到较为严格的碳排放限制,产能 退出和压减速度将加快,“去产能”步伐提速。而且,产业内技术、设施更先进的龙头企业 有望进一步占据竞争优势,兼并重组整合趋势加强
30、。 新增大量绿色投资需求,改善投资结构。碳达峰、碳中和将新增三大投资需求:新增大 量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投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为降低排放,需新增大量清洁能源设 备、低碳排放设备等技术改造投资;为实现快速降低碳排放,需要新增大量绿色、低碳、零 碳等技术投资。这三大新增投资需求分布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众多行业。 有利于打破“碳壁垒”,推动产品出口。未来的碳减排不仅是一个环境议题,还是一个 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家间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手段。 在碳减排目标倒逼下, 为满足本国环 保团体要求并保护本国产业, 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将碳减排与贸易联系在一起, 动用 “碳壁垒” 、 严格审查发展中国家基础
31、设施投资的可能性增大。因此,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可打破 “碳壁垒”这个新的国际贸易壁垒,消除我国出口产品被征收碳税的潜在风险。 需警惕引发能源安全、 发展不平衡等风险 由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将进一步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 持续推进,在以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节能和非化石能源发展为主要减排手段的前提下,短期 内,较高的碳减排目标对经济整体有一定冲击,还可能带来其它风险与挑战: 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商品价格上涨的风险。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传统化石能源碳减排和 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以及提高风、光等清洁电力电量,将增加终端电价上涨压 力,并进一步导致整个能源使用成本上
32、升。同时,包括碳捕集和封存(CCUS)技术及碳交易、 碳税等市场化措施在内的碳减排工具的利用都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煤电、油气等高碳企业面临资产搁浅风险。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求大部分行业在 30-40 年大幅降低碳排放甚至实现净零排放,这将给煤炭、油气等高碳产业和企业带来一定 风险,这些产业和企业将面临收入下降、成本上升、盈利下降的压力,可能产生不良资产、 搁浅资产。 能源供应安全风险。可靠、稳定的能源供应关系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 福祉,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技术发展较快,但与传统石化能源相比,在技术层面 仍存在较明显的短板, 短期内还难以解决, 无法满足电力行业规
33、模巨大且持续增长的供应需 求。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如果传统能源退出过快,新能源又不具备填补空缺的能 力,届时可能出现区域性电力供应不足的风险。 此外,新能源发电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随机性,其大比例发展和接入将对电 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巨大影响,一旦出现大面积、持续性阴天、雨天、静风天,发生大 面积电力系统崩溃风险的概率增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风险。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经济 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不同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本有着显著差异。因此,碳达峰、碳中和或 将加剧地区、行业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避免激进和一刀切 并加大技术、体制机制创新 对于上述风险与挑战,首先,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严格按照中央有关精 神和工作部署,有序、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避免激进和一刀切做法,保持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推动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提高整个社会对商品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 其次,通过加强低碳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加快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努力实现低碳能源规模化,降低低碳能源使用成本,缓解商品价格上涨压力; 再次,未来对煤电等高碳产业和企业要谨慎决策、严控总量规模,并加大超低排放和节 能改造力度,加快向低碳、清洁化转型; 最后,加大对高碳产业富集、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