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模拟作文升格练习指导:底气 题目 底气,原指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后常引申为基本的信心和力量。 请以“底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导引 本题的命制实际是源于当下的社会现实。“我爸是李刚”等代表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 人对“底气”的误解,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国人到底应具有怎样的“底气”观,这 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放眼生活,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底气”。因此, 无论是写记叙类文章还是议论类文章,都应有事可述,有理可言,有情可抒。 参考立意: 1有了底气,就会不畏山高路遥,就会唱出嘹亮的歌,就会有生活的
2、方向与动力,就 能有希望而事业兴。 2要辩证地看待“底气”,正确地体现“底气”。换句话说,就是人应该具有什么样 的“底”,并由此产生什么样的“气”。比如,是通过自我奋斗并经由继承、发展 而产生的厚实的“底”,还是一味啃着老人的“底”,抑或是通过投机取巧甚至徇 私枉法而获得的“底”?产生的“气”是正气,是霸气,还是邪气? 3底气源于对正义的坚守。 4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做到诚信经营,又何谈底气。 5底气需要积淀;同时,有准备(胸有成竹)则底气增。 底气也是相对而言的我比你强,就会有底气。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让每一位公民都更有底气。文化 崛起,可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添
3、底气。 原文 底气 鲁镇上最出名的小吃叫“鞋底饼”。于是一整条仿古旅游街上,随处可见“鞋底饼” 的招牌。 走到一家饼店前停下来,里头的大师傅正忙得热火朝天。【用词不准确。】只见小师 傅正从压面机里取出压好的面饼,大师傅一手接面饼,一手持擀面杖,一擀便是一张饼; 前头的烤箱也打开了,一托盘的饼,金黄金黄,香气四溢。在这阴沉沉的天里,让人心情 也明朗了起来,咬一口,果然香香脆脆的。【如果点明这家店的饼优缺点并存,应该更为 合适。】 边上凑过来一个老乡:“吃饼哪,小姑娘?这饼最正宗的,还是老李家的!” “去去去,别打扰我的生意。”大师傅也是当地人,跟来者开起了玩笑。 “老李家在哪里?”我很是好奇。
4、“他阴天不做饼。”大师傅语气很是不屑,又不情愿地指点我:“这条弄子进去第二 家。” 一次机缘巧合,我又去了趟鲁镇。趁着时间有余,便进了弄堂想寻寻那老李家的饼店。 远远地就看见那第二户门口排着的小队,走近些,只见一张小匾上写着:阴天不做饼, 雨天不做饼,天黑不做饼,天冷不做饼。看着还在继续变长的队伍,我心想:顾客怎么这 么多啊。【心理描写未能紧扣“底气”。】 从窗口望进去,李师傅正在揉面,就他一个人,他站直身子,手肘撑得绷直,左脚踮 起,仿佛把全身的力量都压到了右手上;右手快速揉捏的同时,左手飞速旋转着面团。 【描 写细腻生动,但还可以增补“我”的感受。】 “手发的面才有筋道做出千层,才是名副其
5、实的千层鞋底千层的饼。”一位老大爺 向游客骄傲地解说。 李师傅坐了下来,左手持面饼,右手拿擀面杖,右手擀一次,左手便折叠一次,擀一 次折叠一次【还可聚焦人物的“手”,进一步写细致。】 “这擀面擀千次的,最后一张饼看似薄,咬下去便知是千层看见那桶没,那才是真 正的烤炉,把饼心贴上去,烤出来的才是香脆酥,还带有木头的香” 李师傅正把饼胚一个一个贴在内壁上,桶的外围是木质的,直径一米多一点。 “阴雨天湿气重,烤出的饼不够脆;天黑了”老大爷的声音在耳边模糊,李师傅的 身影却逐渐高大 问题诊断 这是一篇较有意味的小小说。作者通过塑造李师傅这样一个传统手艺人的形象,表达 了自身对“底气”的思考。 但此文也
6、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其一,扣题、点题不到位,文末处缺少提升之笔,影 响了作文的思想深度;其二,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对“我”的心理感受的描摹有欠缺。 全文的现场感、画面感以及感染力有待增强。 升格文 底气 鲁镇上最出名的小吃叫“鞋底饼”。于是一整条仿古旅游街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招牌 吃了 X 记鞋底饼,有底气!【借“招牌”点题。】 走到一家饼店前停下来,里头的师傅们正忙得热火朝天。只见小师傅正从压面机里取 出压好的面饼,大师傅一手接面饼,一手持擀面杖,一擀便是一张饼;前头的烤箱也打开 了,一托盘的饼,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在这阴沉沉的天里,让人心情也明朗了起来,咬一 口,还算松脆。【“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7、“还算松脆”,这两句改得很有必要可与下 文形成对照。】 边上凑过来一个老乡:“吃饼哪,小姑娘?这饼最正宗的,还是老李家的!” “去去去,别打扰我的生意。”大师傅也是当地人,跟老乡开起了玩笑。 “老李家在哪里?”我很是好奇。 “他家阴天不做饼。”大师傅语气很是不屑,又不情愿地指点我:“这条弄子进去第 二家。” 既然不做饼,我也失了兴趣,只是在回去时心里想着这李师傅好生傲慢。【“阴天不 做饼”,这是巧设悬疑;“心里想着这李师傅好生傲慢”,这是设下误会,强化情感上的 波澜。】 一次机缘巧合,我又去了趟鲁镇。趁着时间有余,便进了弄堂想寻寻那傲慢的做饼人。 远远地就看见那第二户门口排着的小队,走近些,只
8、见一张小匾上写着:阴天不做饼, 雨天不做饼,天黑不做饼,天冷不做饼。看着还在继续变长的队伍,我心想:难怪如此傲 慢,原来是有几分底气的。 【顾客多而有底气,从下文看,这只是对“底气”浅层的解读。 】 从窗口望进去,李师傅正在揉面,就他一个人,他站直身子,手肘撑得绷直,左脚踮 起,仿佛把全身的力量都压到了右手上;右手快速揉捏的同时,左手飞速旋转着面团,看 得我眼花缭乱。【增补“看得我眼花缭乱”。】 “手发的面才有筋道做出千层,才是名副其实的千层鞋底千层的饼。”一位老大爷 向游客骄傲地解说。 李师傅坐了下来,左手持面饼,右手拿擀面杖,右手擀一次,左手便折叠一次,擀一 次折叠一次李师傅那双骨节突出的
9、手,此刻竟显得异常灵巧。只是拇指略微一翻,饼就 又多了一层。【“骨节突出”“拇指略微一翻”,带给读者真切的直观感受,堪称妙笔。】 “这擀面擀千次的,最后一张饼看似薄,咬下去便知是千层看见那桶没,那才是真 正的烤炉,把饼心贴上去,烤出来的才是香脆酥,还带有木头的香” 李师傅正把饼胚一个一个贴在内壁上,桶的外围是木质的,直径一米多一点。 “阴雨天湿气重,烤出的饼不够脆;天黑了”老大爷的声音在耳边模糊,只有眼前 李师傅弯腰贴饼的身影逐渐高大,那白色的围兜,那朴素的大桶,那双骨节分明的手 【由知情人老大爷之口解开悬疑。】 透过这层层的光影,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人:手工剪纸的老太,认真刺绣的绣娘,摇 橹的船工这一刻, 我终于明白李师傅那“傲慢”的底气, 恰是源于对传统手艺与自家信 誉的坚守。【由点到面,这是不可或缺的拓展、升华。】 升格小结 修改稿针对原文的两大问题, 作了合理地完善: 瞄准“对传统手艺与自家信誉的坚守” 者展开叙述与描写, 揭示了“那傲慢的底气”的来源, 很能引发我们对“传统”、 对“底 层的光辉”的深思回味。 文中前后两个场景(前一个场景见第二段),对比鲜明,意蕴颇丰。值得注意的是, 因为有了“我”这个见证人是以好恶表达爱憎,文章就像一泓清水,流进你我心中,灵动 而飞扬,也就更好地促使读者与作品产生了“心电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