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桥名师工作室教案桥 这篇微型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村子里的老支书,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时,忠于 职守、沉着冷静地指挥村民渡桥,最终拯救了村里大部分人的性命,但他自己和 儿子却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小说篇幅较短,但主要情节清晰,环境描写生动,主要人物特点突出,非常 适合作为第一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读小说,关注情 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下文主要从这篇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就情节而言,本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起因(1-6 段)村庄暴发山洪,慌乱中村民们向北面窄桥奔去;经过(7-23
2、 段) 老书记镇定指挥村民过桥, 村民得救, 书记自己和小伙子牺牲; 小说的结尾 (24-27 段)老太太来祭奠丈夫与儿子。 这其中,经过是小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最能表现老支书人物形象 的三次主要情节冲突,构成了桥这篇小说最精彩的一波三折。这三次冲突分 别是:10-13 段,老支书下令党员排在后面,这样的命令引发了部分党员的抱怨 “党员也是人”,最终老支书以“可以退党”化解了矛盾;15-16 段,老支书从 队伍中将一位党员小伙子揪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这次冲突也将情节推向了高 潮;18-22 段,洪水来势凶险,未过桥的只剩老汉和小伙子,两人相互推让,最 终都被洪水吞没。 小说短小情节清
3、晰,大部分情节都好理解,但有一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产 生较大困惑:为什么当人们反驳老汉“党员也是人” ,老汉回答“可以退党”后, 就再没人喊了?想要理解这一问题,学生需要对什么是党员,党员有怎样的责任 与义务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能意识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理念和牺牲奉献 的精神,是一名党员所必须具备的,那么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老支书会提出“党员 排在后面”的要求,也就能知道为什么当支书果断表明,不想排后面就退党时, 几乎所有党员选择听从指挥。 此外,作者对故事情节设计最独具匠心的地方在于,前文中并没有交代老书 记和小伙子的关系,直到小说的最后,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才揭晓 谜底,让人在恍
4、然大悟之间,更能感受到老支书在生死关头,选择先人后己,大 公无私的精神和态度。 就人物方面, 桥的主要人物老汉,性格特点突出。小说通过细致生动的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正面刻画出了一位大公无私、沉着镇定、受到拥戴的老 支书形象。其中最值得赏析玩味的有这几处描写。 第 8 段“他像一座山”,显而易见作者将老汉比作“一座山”,但这样比喻 的用意如何,需要深入挖掘。一方面老汉在危难之中沉着淡定的态度就像是山一 样,这样一个比喻突出表现了他的稳重;另一方面结合前文可知,老汉这座山, 也是全村人最拥戴的靠山,是紧要关头他们最信赖的人。 第 15 段老汉的神态和动作写得尤为精彩,“冲、揪、吼”一连串动作,
5、把 老汉发现儿子排在前面时的愤怒展现的淋漓尽致,“凶得像只豹子”,一个比喻 更是将前面冲的速度,揪的力度和吼的程度生动强调,更突显老汉的铁面无私。 老汉对小伙子发出“吼”这一动作,在全文中总共出现两次,但这两次吼的 意义却迥然不同。 第一次吼小伙子, 老汉是站在一名党员的角度, 一切为了人民, 不徇私情;第二次吼,老汉则是站在一位父亲的角度,在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 让给儿子,一声吼里深藏着对孩子真诚的爱意。 就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除了对老汉的正面描写外,作者也通过描写村民在洪 水来临时的种种表现“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等” ,侧面烘托 了老汉沉着镇定,让这位老支书的形象更饱满、高大
6、。 最后,就环境而言,课文中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像一根线串联起整 个故事” 。故事的开头,作者用“雨水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 野马” “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路面上跳舞” “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 逼近” 等生动的语言, 营造出极其危机的情势, 为故事的展开构建了扎实的背景, 也为下文老支书的牺牲做了铺垫。接着,环境描写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 后文情节步步发展。当水涨到“没腿深时” ,老支书淡定指挥群众;当“水健健 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时, 老支书大公无私揪出儿子; 当木桥开始呻吟, “水爬上老汉胸膛”时,老汉把生的机会推给儿子,当“猛然间一个浪
7、头打来” 时, 老汉和儿子全部牺牲。 可以是情节发展的每一步, 都依靠着环境描写的推动。 也正是因为环境之凶险,老汉的形象才更加突出。 总体而言,老汉一位可歌可敬的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在一波三折的情节 之中,在危机凶险的环境衬托下,跃然于纸上,震撼人心。 除了情节、 环境、 人物外, 本文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特别, 不足六百字的小说, 一共可以分为 27 自然段之多,且多采用短句形式,读起来让人不自觉地感到紧 张、急迫,无形之中增强了小说在各方面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能会写会读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熟练流利的朗读课文; 2.会利用“情节链”能理清小说主要情节; 3.能通过老支书的神态、动作、语言
8、,感受老支书人物形象; 4.能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尤其是在素在人物形象 方面。 学习活动设计 一、熟读小说,梳理情节 1.初读课文,发现小说语言特点。 朗读后,引导学生发现桥这篇课文语言表达方面的显著特点,学生如果 没有头绪,教师可出示几个句子,如“像泼。像倒。 ” “村庄惊醒了。 ” “死亡在洪 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由此发现,课文大量使 用了短句,且多数段落只包含几个短句。引导学生结合山洪暴发、人们逃生的情 节,思考这样表达的作用:短句节奏快,可以给人紧张的感觉,让读者仿佛也置 身于小村庄、置身于洪水逼近的死亡威胁之中,感受当时的危
9、急。 2.熟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脉络。 借助“情节链”工具,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小说情 节,重点关注围绕着老汉展开的几次情节冲突。最终梳理出的情节链如下所示: 二、紧扣情节,感受人物 1.关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感受老支书的大公无私、一心为 民。教师可以提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为什么第 8 段中会用“他像一座山”来形容清瘦的老汉? 2)第 12 段中老汉“冷冷地说”,其中你从“冷冷地”能感受到老汉怎样的 态度? 3) 15 段中对老汉的动作有细致的描写, 从“冲、 揪、 吼”“凶的像只豹子”, 你感受到了什么? 4)15 段和 20 段中,老汉两次“
10、吼”小伙子有什么不同?你能感受出老汉 的什么特点? 2.关注侧面描写,体会衬托效果。 本文不仅通过直接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等刻画主角形象,也通过侧面描写 其他人,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通过本文,学生可以感受侧面烘托的效果。引导 思考: 1)在文中画出洪水来袭时村民的表现,想想他们的表现与老汉有何关系? 2)9 段中“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想想,人们为什么要望着老汉?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关注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1.圈画并赏析本文关于雨、洪水、桥、村庄的环境描写。重点品味作者运用 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灾害来临时情势凶险恶劣的特点。例如:“山洪咆 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死亡
11、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等。 并由此体会环境描写最直接的作用: 营造恶劣的环境。 2.思考关于雨、洪水、桥等的环境描写,对老支书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能衬托人物形象,环境越是凶险,身处其间沉着镇定的老 支书,形象越是高大。 3.思考关于雨、洪水、桥等的环境描写,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同步展示环境描写与主要情节: 当水涨到“没腿深时” ,老支书淡定指挥群众; 当“水健健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时,老支书大公无私揪出儿子; 当木桥开始呻吟, “水爬上老汉胸膛”时,老汉把生的机会推给儿子; 当“猛然间一个浪头打来”时,老汉和儿子
12、全部牺牲。 由此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深度思考,开放交流 在学习的最后,可以向学生抛出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1.小说为何要以桥命名,而不叫一位老支书 老党员或其他名字? 一方面“桥”是本文的主要场景地,也是串联小说主要情节的线索,从人们 奔桥逃生, 到支书指挥村民过桥, 再到桥塌二人牺牲, 桥贯穿始终; 另一方面 “桥” 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是危难时 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之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 命之桥。 ” 2.你觉得小说中的老汉是不是一个好父亲? 开放式的思考题,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表达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甚至 可以安排一场小小辩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