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课题:潼关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朗读,学习欣赏诗歌语言。 2、引申赏析: 狱中题壁 ,深入感受作者献身精神。 3、积累有关诗词名句。 教学重点:了解背景,学习欣赏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崇高的精神。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潼关古城宣传片。 二、作者介绍: 湖南浏阳人,1865 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是湖北巡抚,家境十分优越。他从小性格就 桀骜不驯,喜欢读书,但最喜欢经世济民的书,对八股文嗤之以鼻。长大后,谭嗣同离家出 走,游历全国各地,广交名士。1895 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时年 30 岁的谭嗣 同悲愤交
2、加,他提倡新学、呼吁变法、推行新政,在湖南办了时务学堂、南学会等。 三、 诗歌背景提示: 公元 1882 年秋, 十八岁的谭嗣同, 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 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四、朗读。 五、赏析(关注炼字,提示从字义、修辞、情感意蕴等思考表达,教师相机启发点拨) 教学参考: 簇:意思是围绕、拥簇,表现潼关古城的高耸、险要的地势。 吹散:形容在猎猎秋风里,马蹄的落地声虽然清脆响亮, 但却很快就被风吹散, 变得微弱了, 消失了。可见秋风的疾速、猛烈。也因为潼关城的苍茫和辽阔,使马蹄声很快就消失在茫茫 旷野中。 嫌:嫌弃,黄河嫌广阔的原野还十分
3、拘束,还不够宽广。用拟人的方法,表现黄河还想拥有 更大的空间和范围,暗示作者也希望有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来施展抱负。 不解平:不理解平坦是什么,秦岭山脉到了潼关就再也不知道何谓平坦了。突出了潼关的地 势崎岖,处处险要。 六、补充材料,谭嗣同就义: 1898 年 9 月 21 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 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 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 所以不
4、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七、引申赏析: 狱中题壁 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资料助读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 ,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 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 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 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 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 八、教学延伸:想一想写“关隘”的诗词名句有哪些? 教学参考: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元张养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