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野望教案野望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 抑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 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
2、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 诗人遥望山野, 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 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 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 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 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2、作者简介: 王绩(约 589644) ,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 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 1972 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 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 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
3、前朝 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 以疾罢归河渚间, 躬耕东皋, 自号 “东 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酒 经 、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 高致,直追魏晋高风。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 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 别。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介绍: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 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4、全体学生有感情地 齐读诗歌。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 枝可依” 。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 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 代指隐居生活。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领学生再次品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请同学翻译诗句。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
5、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诗句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 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 “徙倚”是徘徊的意 思。 “欲何依”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 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 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6、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 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 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 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 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把我们想象成作者: “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 边的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秋风萧瑟,一轮金 黄的夕阳照射在山上、树上,而树木光秃秃的,只留下满地的 落叶,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晖,心中无忧的兴起一股
7、忧愁、凄凉、 萧瑟之感,恰恰这时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 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可自己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什么感受 呢?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 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 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 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 几个动词“驱” “返” “带” “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 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8、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 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课堂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 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 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王绩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七、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孤独抑郁 使至塞上使至塞上教案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
9、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 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 人生观。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
10、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 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 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 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 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 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 的使至塞上 。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 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 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 以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
11、为流传, 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 3、 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 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 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 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 是在出塞途中 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 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
12、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 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
13、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 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 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 。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 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 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 上云霄, 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 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14、。 (4)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 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 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 “抑郁 到慷慨” ) 。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 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 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 究) 。 明确: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 景物的单调, 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
15、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 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 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 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 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 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 :这幅“画”美在 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
16、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 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 、 “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 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 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 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表达了诗 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 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七、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