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蝉教学设计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学习本文妙趣横的语言及文学性的表达特点。 2.体会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二、重、难点 1.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理解和学习本文妙趣横的 语言及文学性的表达特点。 2.对比原著和译著,拓宽教学内容,体会作者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家作品,激发阅读兴趣(一)简介作家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1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 2. 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 3. 这些写“虫子”的书先后被译成 50 多种文字 (二)初读文本,积累词语,扫清阅读障碍(二)初读文本,积累词语,扫清阅
2、读障碍 初读课文,结合本省中考题型,检查学生字词情况,引导学生从音、形、义 三个方面积累文中“轧” “喧嚣” “无动于衷”等词语。 (三)细读文本,圈点批注,感受文字魅力(三)细读文本,圈点批注,感受文字魅力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抓住文中最有趣的词、句、段,体会本文妙趣横 生的语言及充满文学性的表达。 例 1: “它开始投入到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 “严肃”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幼蝉落到地面后面对的重重危险。读起来很有趣。 例 2: “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脚,试试筋力, 有时却又 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这里的动作描写非常准确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例
3、 3: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来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 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 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 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所以, 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 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蝉就地取材,而且不借助任何工具来挖洞,它的聪 明和能干,恐怕连人类都自叹不如。 (四)创读文本,另拟标题,运用文学化语言(四)创读文本,另拟标题,运用文学化语言 运用文学化的表达方式,紧扣文章内容,另拟文章标题和各部分小标题。 示例:标题:用生命歌唱的音乐家 小标题:矿工的苦役、生命的蜕变、可怜的母亲、出世、隐姓埋名 (五)延读文本,对比原著,体会
4、科学精神(五)延读文本,对比原著,体会科学精神 自从 1923 年周作人将昆虫记介绍到中国,近百年来,译本繁多。原法 文版昆虫记共十册,约二百万字。由于篇幅过长,且部分内容比较学术化, 不利于读者阅读,所以我们进行了选择。所选篇幅,都是最妙趣横生的,体现了 法布尔的最高水平。 但是也有人认为译著削弱了原著的科学性,今天我从原著 中挑选了一些与本文相关的内容,请同学进行对比,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原著 1:为了保证传说中的美味,我们做得非常简单:一点油、一点盐和一 点洋葱,别无其他。然而,从味道上来讲,它有点虾的味道,但远没有烤蚱蜢那 么深厚,而且它有点过硬,汗水也少得可怜,吃起来不亚于啃干羊皮通
5、过我 的烹饪结果,我敢断定,亚里士多德本人肯定没有吃过油炸蝉的的幼虫,亚里士 多德肯定没想到他出于善意向人们推广的美味, 原来只是那些农民不经意的一个 玩笑。 原著 2:我用一根线系住准备蜕变的蝉的一条后腿,然后把它倒挂在没有气 流的试管里接着我又开展了另一项实验。 我把即将蜕变的幼虫放进一个瓶子 里,为了让幼虫可以爬行,我在瓶底铺了薄薄的一层沙子通过实验,我们差 不多可以得知, 对于影响蜕变的外力, 蝉有能力做出一些反应。 外壳开裂的时间, 幼虫是可以控制的,直到外部条件合适为止;外部条件若是不合适,幼虫甚至会 放弃蜕变 原著 3:我极其小心地整个地挖开了几个地洞,发现洞底小屋壁上嵌着一根
6、生命力很强的树根须子,有的如铅笔粗细,有的如麦秸般粗细。露出地面的树根 须子短小,只有几毫米。根须的其余部分全都植于周围的土里。这种汁液泉是偶 然遇上的呢,还是幼虫特意寻找的?我倾向于后一种 答案,因为至少当我小心 挖掘蝉洞时,总能见到这种根须。 (六)课堂小结,存疑激趣,推荐整本阅读(六)课堂小结,存疑激趣,推荐整本阅读 1. 他用自然科学家的眼光来观察和发现昆虫,讲究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科 学态度。同时,他也怀着诗人般的丰富和善良的人道之心,在工作中打通了“虫 性” 与人性的人为阻隔,大胆地描述和揭示了昆虫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表现出的 惊人的智慧与“灵性” 。 2. “蝉的歌唱可能并不是为了求偶” ” ,“ 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 “ 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 盖子” 。 如果你对以上问题感兴趣,请于课后到昆虫记里探个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