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docx

上传人(卖家):alice 文档编号:1793505 上传时间:2021-10-17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一必修一 行星地球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定义: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常见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 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4.八大行星结构特征结构特征:地球与其他行星,

2、特别是类地行星在质量、体积、密度等方面有许多 相似之处。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1.外部条件:安全(壮年期,稳定;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1 2.自身条件:温度(日地距离,公转、自转周期适当) ;生存的大气(体积和质量) ;液态水 (体积收缩,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太阳概况: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 2.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得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直接为地

3、球提供光热资源; 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动力;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的变化。 2.太阳大气分层 (由里 到外) 厚度 变化 温度 变化 亮度 变化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A 光球 越来 越大 越来越 高 越来越 低 黑子 ,是太阳活动强弱的重 要标志 B 色球耀斑 、日珥 C 日冕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活动规 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显示 3.太阳活动周期:11年。 4.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

4、和周期性。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引起电离层扰动,造成无线电短波 2 通讯衰减或中断; (2)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 (4)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第三节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历史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 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 (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 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 后沉积的层在上。 常含有化石

5、: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 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是寒武纪的开始,代表着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 时期,因此寒武纪为显生宙的开始。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占地球历史的 90%。 3 (2)演化特点 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有氧环境。 生物演化:由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6、成矿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 生物演化: 早古生代晚古生代 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陆上低等植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3中生代 (1)时间:距今 2.52 亿年6600 万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生物演化 动物:爬行动物盛行,后期向鸟类发展, 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植物: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 地质矿产:是主要的成煤期。 4新生

7、代 (1)时间:距今 6600 万年至今,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4 生物演化 被子植物繁盛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生物界呈现 现代面貌 气候演化: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处于温暖期。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1.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均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这两个时代结束的 标志。2在海陆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要内力作用不同,前寒武纪多岩浆活动;古生 代和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而在中生代则是板块运动剧烈。 第四节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球的内

8、部圈层 1.地震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S)慢固体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明显增加; 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纵波(P)快固体、液体、气体 2. 地球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2)内部圈层: 圈层名称位置厚度特点 地壳在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 17 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 33 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 厚,大洋薄 地幔莫 霍 界 面 与 古 登 堡2800 多千米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岩浆的 5 界面之间发源地发源地。 地核在古登堡界面以下3400 多千米外核接近 夜 态,

9、横横 波波不能穿过 3.岩石圈的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A:大气圈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B:水圈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C:生物圈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1)氧气: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2)氮气: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

10、有保温作用。 (4)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5)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天气变化。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6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 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 对 流 层 低纬:1718 千米 中纬:1012 千米 高纬:89 千 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 减(每升高 100 米,气温 平均下降 0.6 )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 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 层底部, 与人类关 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 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 杂

11、 质 都 集 中 在 该 层,对流运动显著, 易成云致雨 平 流 层 从对流层顶至 5055 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 递增趋势 该层中的臭氧吸收 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 天然屏障; 利于航 空飞行 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 层 大 气 上 热 下 冷,大气平稳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含量极 少,大气平稳 高 层 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 3 000 千米 大气密度非常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 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 线电短波 第二节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7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

12、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 夏季天空多云时, 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 亮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二、热力环流二、热力环流 1 1概念: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 2形成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

13、气压差异大 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注: : 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近地面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 ,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 ,高空则形成低压。 8 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即高高低低规律) 实例:如图 气压值 B=C=E 气压值 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 AD。 4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

14、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 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 ,形成“海风” ;夜晚情况正 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 (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 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 成热力环流。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 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5、风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 2.风力大小: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3.三种作用力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B: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 ,又影响风向。 ) C: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影响风向) 4.风向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第一节水循环水循环 一一相互联系的水体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的类型 海洋水: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 96.53% 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陆地水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陆地淡水:冰川是主体水量占淡水总量的 2/3 2.关系: 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

16、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二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1.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风理想状态高空风近地面风 作 用 力 水平气压梯度 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 向力、摩擦力 风 向 垂直等压线, 高压流向低压 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与等压线间成一夹 角 10 类型主要环节特点 海上内 循环 A 蒸发B 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 送有重要意义 海陆间 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 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 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 常重要 2. 水循环水循环 的意义的意义

17、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三三.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海洋上空的水汽 风带信风带、西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陆地 3.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11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

18、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5.5.影响下渗的因素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 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四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改变地 表径流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 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

19、地 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 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 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影响局部 地区大气 降水 如人工降雨 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12 五五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相关地理问题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相关地理问题 1.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形成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形成 2.内流河断流的成因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补充:河流的补给补充:河流的补给 我国某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流量变化示意图 河河流因其

20、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 异,具体比较如下: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 类型 补给 季节 主要影响 因素 我国主要 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径流量的 季节变化季节变化 雨水 补给 (最主 要的 多雨 季节 降 水 量 的 多 少、季节变化 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 部季风区最为 典型 13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一、地球上的海洋一、地球上的海洋 1、地球的水库:平均深度 3800 千米,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淡水中冰川水、地下淡水 最多。人类生活用水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

21、下水。 2、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地球表面的 71%是海洋 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海水运动塑造海岸地形、引起海岸变迁, 影响沿海沉积物的搬运和泥沙沉积, 入海河流的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和冲积平 类型)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 (单向 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 积雪多少、 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 积雪和 冰川融 水补给 (单向 补给) 主要 在夏 季 太阳辐射;气 温变化;积雪 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 原地区 湖泊 水补 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 流水位的高低 关系 普遍 地下水 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 流水位的高低 关系 普遍 海岸带 14 原。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港口、养

22、殖、捕捞、排污。 二、海水温度二、海水温度 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 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 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1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水温高) 冬季(水温低) 水平分布规律同一季节,不同海区高纬(水温低) 低纬(水温高) 同一纬度暖流流经(水温高)寒流流过(水温低) 垂直分布规律:从表层到深层,水温渐低,1000 米以下几乎无变化(如下图) 例:170W 附近不同观测点水温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2 2、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

23、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原因:海水 比热容陆地空气 【规律总结规律总结】 时空变化区域变化规律主要影响因素 随时间变化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太阳辐射(季节 变化) 随 空 间 变 水平 变化 不同纬度海区低纬度水温高、高纬度水温低 太阳辐射(从赤 道向两极递减) 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水温高,寒流经过水温低洋流 15 化 垂直 变化 海面至水下 1000 米 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 深度太阳辐射 1000 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经常保持低温状态 三三、海水盐度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 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

24、的质量。世 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 3.5% 1 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 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 降低海水的盐度;蒸发使海水的盐度升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 高。 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 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 、与附 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各个因素具有时空

25、不同的变化, 因此海 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2 2、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 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 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 水域狭窄,达 4.1 最低海区:波罗的海。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 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不超过 1 3 3、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

26、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南南北北 16 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 大。 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量大。 60附近海区受西风带控制,温带多雨带,降水较多,多河流水注入;气温较低,蒸发量 小;故盐度低。 60N 比 60S 海区盐度低的原因:而北纬 60附近因为有陆地,有大量淡水注入,南 纬 60附近为成片大洋,没有淡水注入,所以南纬 60的盐度要比北纬 60的盐度高。 4 4、盐度极值的分布及成因、盐度极值的分布及成因 (1)盐度最高的海区红海(盐度达 4.1%) 原因:位于副热带海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两岸是沙漠,

27、径流汇入量极少; 红海轮廓封闭,与低盐海水交换少。 (2)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 1%) 原因:位于温带海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周围陆地径流众多,径流汇入量大;海域 轮廓封闭,与高盐海水交换少。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概念: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海流) 。 2洋流性质分类:洋流性质分类: 寒流: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寒暖流的判读方法:寒暖流的判读方法: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

28、,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 17 高,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则该洋 流为寒流。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为洋流的流向。 第四章地貌第四章地貌 第一节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常见地貌类型 一、主要的地貌类型及成因一、主要的地貌类型及成因 地貌类型成因 喀斯特地貌溶洞、溶沟、洼地、峰丛、峰 林、孤峰、残丘 流水侵蚀(溶蚀) 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 石柱 流水堆积 河流地貌“V”形河谷流水侵蚀 冲积平原、三角洲流水堆积 风沙地貌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 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 风力侵蚀 沙丘风力堆积 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 海蚀穴、海蚀拱桥

29、海浪侵蚀 海滩、沙坝海浪堆积 冰川地貌冰斗、角峰、U 形谷、冰蚀平 原、冰蚀洼地 冰川侵蚀 冰碛地貌冰川堆积 二、主要地貌的判断二、主要地貌的判断 1 1、根据地区分布判断、根据地区分布判断 (1)风沙地貌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2)流水地貌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18 (3)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4)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高山和较高纬度地区 2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分布判断、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分布判断 (1)沉积物具有分选性(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为流水堆 积地貌或风力堆积地貌。 (2)沉积物不具有分选性(杂乱堆积)为冰川堆积地貌。 第二节第二节地貌

30、的观察地貌的观察 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 顺序内容应用 高度绝对高度划分地貌的主要 依据 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 状况 坡坡度划分坡的重要标 准、影响生产和 生活 坡向阴坡和阳坡不同的坡向、光 照、 降水差异大, 影响植物的生长 迎风坡和背风坡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 特征 第五章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植被第一节植被 观 察 的 顺 序 观 察 原理 视野内大的地貌 视野次一级的地貌 宏观微观 点面 选择视野开 阔的地点 地点 选择 19 一、植被一、植被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天然植被: 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人

31、工植被 :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人工草场、经济林、花园等。 二、森林中的成层现象二、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 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按照光照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 1、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植被分布 :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 生植物等 2、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无明显干季 植被特征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32、,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 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 3、落叶阔叶林: 主要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气候特征 :温暖生长季节达 46 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 34 个月,降水适宜 植被特征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落叶,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4、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气候特征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植被特征 :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5、红树林:不是“红”树林 海南红树林湿地 1) 特点: 20 海洋生物的伊甸园 根的密室:支柱根和板状根 “胎生” 2) 生态意义: 天然的污水净化厂 防浪护堤的铜

33、墙铁壁 三、草原和荒漠三、草原和荒漠 草原 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一般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雨两侧,耐旱性,湿季郁郁葱葱,干季一片凋萎。 温带草原:一般分布在温带半干旱地区。 荒漠 :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四、植被与环境四、植被与环境 决定某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是该地区的水分和热量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 1、热量:由赤道到两极热量的规律性递减,形成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带植被 等。 2、水分:距海远近不同,不同区域的水分条件存在差异,造成不同区域的水分条件 存在差异。 (可以以 40N 亚

34、欧大陆为例:沿海到内陆分布森林草原荒漠) 3、植被与自然要素相互关系 21 第二节第二节 土壤土壤 一、观察土壤一、观察土壤 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 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 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1)土壤颜色: 黑土:黑土形成在中高纬度气候相对寒冷且相对湿润的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 较差,枯枝落叶大多能够进入土壤形成有机质。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 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红壤是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 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由于所在

35、区域气候 湿润,降水丰富,土壤淋洗作用强烈,从而富含铁、铝等氧化物,呈酸性红色,肥力较差。 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红壤的酸性强, 土质粘 重是红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防止土壤冲刷 等措施提高红壤肥力。 黄土呈浅黄色或黄褐色,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现在一般认为主要是由风力沉积 而形成的。 紫色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壤,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 紫色土是由紫色砂页岩作为成 土母质,逐步发育而来,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3)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和粘粒等。

36、不同粒级的矿 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 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1砂土沙粒多 ;大孔隙多,小孔隙少 ;养分少,有机质分解快 ;土温变化快 2壤土沙黏适中 ;有机质分解较快 ;土温稳定 3黏土黏粒多 ;孔隙小,总孔隙大 ;养分丰富,有机质分 解慢 ;土温变化 慢 4) 土壤剖面结构 自然土壤:由上向下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沉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由上向下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二、土壤的形成因素二、土壤的形成因素 22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 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

37、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 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主导因素)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 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3、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 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 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 累少。 4、地貌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 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

38、同;从山顶到底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 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 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蓄水保水功能 23 2)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养护 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 一、气象灾害一、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 1 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 :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 (1)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

39、、广阔的暖洋面,提供充足的水汽,海水温度在 26C 以上.(纬度小于 20) ; B、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C.适宜的地转偏向力(一般在纬度大于 5的地区) (2)台风组成及灾害特征 A、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个部分组成。外围大风区的风速从外 向内增加;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旋涡风雨区;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 干暧。 B、灾害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 (3)我国台风 A、台风发生的时间:711 月;夏秋季节 B、台风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多发地区:东南沿海(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 (4)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

40、么影响? 不利: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经济发达。台风带来的狂风、 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 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有利: (1)为陆地补充淡水(2)缓解旱情(3)为高温地区降温(4)促进地区间热 量平衡等 (5)防治措施: 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健全减灾工作政策和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灾害意 识; 24 工程措施:营造沿海防护林体系;加固沿海防护堤。 2、干旱、干旱 (1)我国旱灾 A、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 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B

41、、长江地区伏旱7 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 (台风 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 ;夏季高温,蒸发旺盛; C、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由于夏季风不稳定, 导 致降水的季节、 年际变化大; 春季气温回升, 蒸发强,降水少; 春季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D、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缺水原因分析: 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地形崎岖,保水能力差;多可溶性岩石,地表水易下渗 造成地表水缺乏 E、旱灾的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 等。 F、为什么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a、 干旱发生

42、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 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b、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 少, 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 (2)防治措施:加强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跨流域调水;节约用 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节水农业;培育抗旱良种 3 3、寒潮、寒潮 (1)发生时间: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9 月次年 5 月) (2)寒潮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 烈冲击。 (3)寒潮的影响: (降温、大风、雨雪、霜冻、暴风雪、沙暴) 不利: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

43、产方面。 A、对农作物而言,秋末暴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北方和 25 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 B、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 C、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感冒人群增多; 有利:大雪可保护农作物安全越冬,春暖融化又可减轻农田春旱,强烈低温 可以冻死一些害虫。 (4)我国寒潮 当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 24 小时内下降 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 5以下时。 A、发生时间:9 月至次年 5 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 34 月和 1011 月,前者更强。春(播种、生长)秋(后期生长、

44、收获)季节爆发的 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B、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有时,在西伯利 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C、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 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 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D、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E、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

45、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 降温、冻害、雨雪等。 (1)防治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做好防寒保暖和牲畜饲料准备, 加固基础设施,制定好救灾紧急预案 (2)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 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4 4、沙尘暴、沙尘暴 (1)我国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末春初,尤其春初较为严重。 (2)我国西北、华北沙尘暴多发原因:A、近冬季风源地,水平气压力梯度力大,风力大; B、靠近沙源地;C、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和破坏严重(人为因素) 。 D、西北:地处内陆或气候异常

46、,干旱少雨/华北: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 26 (3)防治措施: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减少风速和增加湿度) ; 工程措施营造防护林;禁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来源: 5 5、洪涝、风暴潮、洪涝、风暴潮 (1)洪涝概念: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主要类型。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 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 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 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 的低湿洼地。 两 者 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47、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 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3)洪涝灾害的危害 直接危害有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 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间接危害有水、电力、交通、能源 等 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4)为什么季风区、江河下游平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 ,降水年际变化大,容 易引起洪涝灾害; 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汇聚了多条支流,水量较大,而且在地势低平处流速缓慢,因 此多曲流、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5)我国洪

48、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 低地多,高原 山 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来源:学科网 暴 雨 洪 水 主要有台风、 锋 面等带来的暴 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 中下游平原。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 在东部 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 4 9 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 雪 洪由积雪融水和 冰川融水形成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受气温升高制约, 融雪洪水一般发生 在每年的 45 月,冰川融水形成的 27 水的洪水东北山区。洪水主要发生在 78 月。 冰 凌 洪 水 冰凌堵塞河道(从低纬度向高

49、纬度流 的河段)主要发生在黄 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 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 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 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秋末、春初 雨涝 1)分布:集中分布在 东经 110以东,北纬 2045这一范围 我国特大洪水点位主要分布在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的中下 游平原地区。 2)诱发洪涝灾害的自然 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 畅;河网密布,加大干流径流量。 人为因素: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泥沙堆积、围湖造田导致河流蓄洪泄洪能力差。 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经济发达。 3)防治措施:生物措施(种树种草) ;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筑堤坝、疏通河道) ;

50、 保护水域;建立洪水预防系统。 (6)分析我国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 东部平原是我国农业的精华地带,主要商品粮基地均位于此,因此,我国洪涝的多发地 区(东部季风区)恰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 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 (7)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 我国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 这里农业和工业发达, 人口和城市集中;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 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堵 塞, 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人教版(2019) > 必修第一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docx)为本站会员(alice)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