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知识要点归纳 (全册7份打包).rar

相关 举报
  •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知识要点归纳 (全册7份打包)
    • 期末复习知识归纳5 ——第五章植被和土壤--(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docx--点击预览
    • 期末复习知识归纳—地貌--(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docx--点击预览
    • 期末复习知识归纳—大气--(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docx--点击预览
    • 期末复习知识归纳—水--(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docx--点击预览
    • 期末复习知识归纳—自然灾害--(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docx--点击预览
    • 期末复习知识要点—宇宙中的地球--(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docx--点击预览
    • 植被练习--(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 / 10 期末复习知识导引期末复习知识导引 5 5 第五章植被和土壤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第一节植被第一节植被 一、植被与环境一、植被与环境 1概念概念: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 干旱 、 寒冷 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数量不等的 不同种 的植物, 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 整体 ,称为植被。 2类型类型:天然形成的植被,如 森林 、 草原 、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天然植被; 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 、人工草场 等,叫作人工植被人工植被。 3植被植被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 垂直 空 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 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 多 的地方,植被高度越 大 ,植物种的 数量越 多 ,垂直结构越 丰富 。 4 4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二、森林二、森林 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 热带雨林 气候区和 热带季风 气候区。这里终年 高温、 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 盛生长,森林呈 深 绿色,植物种类丰富、 垂直结构 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 开。常见 茎花 、 板根 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和 亚热带湿润 气候区。这里 夏季 炎热多雨,冬季 温和 且无明显 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 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 简单 ,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称 夏绿林 ,主要分布在 温带季风 气候区和 温带海洋性 气候区的纬度较低 的地区。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 46 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 34 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 秋 冬 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 亚欧 大陆和北美 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 温和 ,冬季 漫长 、寒冷,发育了以 松 、 杉 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知识点三:草原与荒漠三、知识点三:草原与荒漠 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 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 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 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 若干层。 2 / 10 在热带和温带,当 水分 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 草本 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 干旱 地区,则形成 荒漠 植被。可以通过观察植被特点,区分草原与荒漠,认识它们的环境特征。 1热带草原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 南北 两侧。这里全年高温,分 干湿 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 长旺盛,草原 葱绿 。干季为 46 个月,降水稀少,草类 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2温带草原温带草原:夏季 温暖 ,冬季 寒冷 而漫长,气候 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 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 灌木 。 3荒漠植被荒漠植被:从热带至温带,气候 干旱 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 忍耐长期 干旱 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如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 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四、归纳拓展:四、归纳拓展: 1环境对植物分布和个体形态的影响 光照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林中上层或阳坡分布喜光植物;密林底层 或背阳坡分布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 水分 (1)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状况 (2)影响植物形态 风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热量和水分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2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 10 知识链接: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 纬度位置:影响植物生产所需热量状况 海陆位置:影响植物生产所需水分状况、影响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 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海拔高度影响水热组合、进而影响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等。 热量、水分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总结如下: 【对点练习】世界的气候与植被的关系 探究活动: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植被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植被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 地记忆。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植被类型的名称 亚寒带针叶林 ; 温带落叶阔叶林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温带落叶阔叶林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2)图中各植被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 ,其形成雨季的原因是 夏季盛行从印度洋 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 沿海 4 / 10 (3)图示植被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 ;植被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 数码是 。 (4)没有画出的植被带是 温带荒漠 ,没有详细画出的植被带分布规律是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 (5)在影响植被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 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 。 方法技巧:天然植被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第二节第二节 土壤土壤 一、知识点一:观察土壤一、知识点一:观察土壤 1 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 肥力 ,能够生长 植物 的疏松表层, 由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和 空气 四种物质组成。 2 2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 (1)土壤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2)土壤有机质: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4)水分: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 3土壤的观察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 颜色 、土壤 质地 、土壤 剖面构造 等方面进行。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 黑土 、 红壤 等。 黑土形成原因: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红土: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 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 5 / 10 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 石砾 、 砂土 、粉粒、 黏粒 等。从土壤质地看,土壤 一般分为 砂土 、壤土和 黏土 。 1砂土: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血管孔隙少。土壤性能: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且有 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2壤土: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土壤性能: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 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3黏土: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土壤性能: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 累,保肥性能好,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构造 (1)自然土壤剖面主要土层及特点: (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 特点: 耕作土壤: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 就变成耕作土壤。 二、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主要土层土层特点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 有机质 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 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 矿物质 随水的下渗 向下运移 ,本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 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基岩层坚硬的岩石 主要土层特点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 ,颜色较暗 。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 浅 ,具有 保 肥保水 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 熟化 ,不利于作物生长。 6 / 10 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 岩石 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 成分 和 养分 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 基本 也是最 活跃 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 残体为土壤提供 有机质 。有机质在 微生物 作用下转化为 腐殖质 。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 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 吸收 ,储存在 生物 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 分解释放 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 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 温度 、 降水量 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 快得多 。 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 化学风化 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 高 。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 有 机质 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 有机质 积累少。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 的分布规律。 4地貌地貌:地貌对 土壤发育 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例如,由于 水热 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 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 由粗到细 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 砂土 、 壤土 和黏土。 5时间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 厚 ,土层分化越 明显 。在自然状 态下,形成 20 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 1001000 年。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 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耕作土壤 。 思维拓展:1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农业类型、耕作方式、生产效率等 (2)对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产生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表土壤的保持和土壤环境的改善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 三、知识点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知识点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 1土壤的功能土壤的功能 (1)土壤处于岩石圈、 水 圈、 大气 圈和 生物 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 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 有机界 和 无机界 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 扎根立足 的条件,从而使地球表面因着生 绿色植物 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 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土壤具有重要的 蓄水 、 保水 功能。 2 2土壤的养护土壤的养护 7 / 10 (1)土壤的 改良 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 良或改造,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2)土壤 养护 即使是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这方面常用的方法有 休 耕 、种植 绿肥 、 作物轮作 、广施农家肥等。 归纳拓展:归纳拓展: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土壤形成过程 2、探究活动:土壤形成 读“生物对土壤形成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 A、B、C、D 代表的含义是: A 岩石风化 ;B 腐殖质 ;C 吸收 ;D 淋失 。 (3)写出图示循环的环节过程 植物根系吸收岩石风化物中的矿物质 、 8 / 10 合成有机物质 、 微生物分解、转化成腐殖质 、 释放养分供植物生长 。 (3)图示生物对母质改造作用表现为哪两个过程? 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4)B 代表的物质有哪些功能? 能释放土壤母质没有的氮素养分,促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 (5)由图示可以看出,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生物 ,原因是 生物促进了土壤 的肥力形成 。 归纳: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表 植被类 型 分布位置气候特征植物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 的适应 土壤特征 9 / 10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 大致在南北纬 10之间:典型分 布地区刚果盆地、 亚马孙平原、马来 群岛 全年高温多雨 (年降水量 2000mm 以上) 热带 雨林 热热带带季季风风气气候候区区: 大致在北纬 10至 北回归线之间的大 陆东岸:典型分布 地区中南半岛、印 度半岛 全年高温,旱雨 季分明,(年降 水量大 (15002000mm) 生态特征:四季常绿,森 林呈深绿色、各月都有开 花。种类丰富,垂直结构 复杂。大量藤本植物、附 生植物、茎花现象、板根 现象。 这些生态特征是对全年高 温,降水丰富的环境适应 的表现。 砖红壤,因生物、 化学风化作用强, 岩石风化强烈, 热带雨林气候区 土壤层厚度最大。 因高温多雨,有 机质分解快,植 物吸收大量有机 质,土壤有机质 含量少,贫瘠 (肥力低) 常绿阔 叶林(亚 热带常 绿阔叶 林) 亚亚热热带带季季风风和和季季风风 性性湿湿润润气气候候区区 :大致在南北纬 2535之间的 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年降水量 8001500mm) 生态特征:森林常绿,乔 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花 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 结构简单. 与环境的适应,如革质叶 面:防止水分过度蒸腾 常绿硬 叶林(亚 热带常 绿硬叶 林) 地地中中海海气气候候区区:大 致在南北纬 30 40的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年降水量 3001000mm) 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 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 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 干燥的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 大致在北纬 35 50之间的亚欧 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 500800mm) 温带落 叶阔叶 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大致在南北纬 40 60的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多雨 (年降水量 7001000mm) 生态特征:乔木叶片宽阔, 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 与环境的适应,如:叶片 宽而薄,有利于充分利用 光能。冬季光合作用效率 低,落叶可以减少呼吸作 用损失的能量而更好地越 冬 10 / 10 亚寒带 针叶林 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 冬季漫长、寒冷 生态特征:松、杉植物为 主,针状树叶以抗旱抗寒 与环境的适应,如:树叶 呈细长针状,减轻蒸腾作 用,避免热量和水分的散 失 热带稀 树草原 热热带带草草原原气气候候区区: 大致在南北纬 10至南北回归线 之间(热带雨林的 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干湿 季分明(年降水 量 7501000mm)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 旺盛;干季为 4-6 个月, 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 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 和灌木。 温带草 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典型地区:中亚, 我国内蒙古高原等 地区 夏季温暖,冬季 寒冷而漫长,气 候干燥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分布少数矮小灌木 热带荒 漠和亚 热带荒 漠 热带沙漠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 至南北纬 30之间 大陆内部或西岸。 全年炎热少雨 (年降水量不足 250mm) 热带荒漠:耐旱植物,叶面 呈鳞片状、刺状,以减少蒸 发;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 贮存水分;如仙人掌。 温带荒 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典型地区:中亚, 我国新疆、内蒙古 等地区 夏季温暖,冬季 寒冷而漫长,气 候干燥(年降水 量小于 200mm) 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 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非 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1 期末复习知识导引 4 第四章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一、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 二氧化碳 的水对 可溶性 岩石的 溶蚀 和 沉积 作用 作用化学过程 溶蚀CaCO3CO2H2O=Ca(HCO3)2 淀积Ca(HCO3)2=CaCO3CO2H2O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可溶性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 碳酸钙 类岩石,如 石灰岩 岩石 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 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 水 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 峰丛 、峰林、 孤峰 、残丘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 石柱 等。 地表喀斯特与地下喀斯特地貌 类型形态作用 石芽石林孤峰残丘 峰林 峰丛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蚀 地表喀斯特 地貌 落水洞溶蚀 2 二、河流地貌 1、河流的侵蚀地貌 (1)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 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特点 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中期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 作用加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弯曲,呈 “S”型 成熟期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上游河谷 AA对应 I ,河道较 窄 ,呈 “v” 型; 中游河谷 BB对应 II ,河谷逐渐开阔; 下游河谷 CC对应 III ,河谷更开阔,呈 “槽” 型。 (2)河流侵蚀地貌:瀑布 溶洞、地下河溶蚀 地下喀斯特 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 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3 2、河流的堆积地貌 (1)形成: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沉积而成。 (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 2.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分布示意图形成过程地貌特点 冲积扇 出山口 河流流出山口时,速度减 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 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 (冲)积扇彼此相互联合形 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 扇形,冲积扇顶 端到边缘地势逐 渐降低,堆积物 颗粒由粗变细 三角洲入海口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 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 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 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 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 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形成三角洲 地势低平,河网 稠密,三角洲以 河道分汊处为顶 点向海洋呈扇形 或三角形 三、风沙地貌 4 1、干旱地区风沙地貌发育的原因 (1)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沙源足。 (2)植被稀少,利于风沙活动。 (3)多大风活动。 2、风沙侵蚀地貌 类型成因特点 风蚀蘑菇下部遭受风沙地貌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 雅丹风沙沿裂隙磨蚀沟槽和龙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3、风沙堆积地貌 (1)常见的风沙堆积地貌除了沙丘外,我国的黄土高原也属于风沙堆积地貌,据考证: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是偏 北风从北部高原上吹过来的。 (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 沙丘迎风坡平缓,背风坡较陡。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沙丘链与盛行风向的关系 沙丘链是沿着沙丘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相互连接的若干沙丘,其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迎风坡 背风坡 5 四、海岸地貌 1、海岸侵蚀地貌 海浪对岩石海岸长时间侵蚀,岩石坚固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不同形状的海岸地貌。 常见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石拱桥等。 随着海浪侵蚀作用的继续,海蚀地貌不断演化,现在的海蚀崖将来有可能变成海蚀平台、海蚀穴或海石拱桥等。 2、海岸堆积地貌 侵蚀下来的碎屑,在海浪顶托作用下,堆积在海岸,形成海岸堆积地貌,如下表所示: 类型特点海岸类型 砾滩海滩由物质颗粒较大的砾石组成岩石海岸 沙滩海滩由颗粒较小的沙粒组成砂纸海岸 海 滩 泥滩由淤泥组成淤泥质海岸 沙坝呈长条形堤状砂纸海岸 【对点练习】 下下图图为为空空中中鸟鸟瞰瞰的的某某地地貌貌景景观观图图。完完成成2 22 2- -2 24 4 题题。 22该地貌的名称是( C ) A沙丘 B沙滩 C三角洲 D冲积扇 23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B ) A流水搬运 B流水堆积 C海浪堆积 D风力堆积 24该地貌多位于( C ) A河流出山口 B滨海平原 C大河入海口 D干旱地区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第 2224 题图 6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先观 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 的地貌特征。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1陆地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地形 类型 海拔地表起伏特征 高原较高,500 米以上地面平坦,边缘陡峻 山地一般在 500 米以上地面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较低,500 米以下起伏较小,坡度缓 平原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面平坦广阔 盆地无固定标准周围高、中间低 2.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例如,甲点海拔为 1 500 米;乙点海拔为 500 米。 (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1 000 米。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与地貌 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7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 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与地貌 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坡度是划分坡的 重要标准,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 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3综合观察地貌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 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 地形较为破碎。 【对点练习】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图中道路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的线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 (2) 估算图示范围内自行车越野赛线路相对高度的数值范围。 (3) 若车手保持匀速骑行,判断 AB、BC、CD 中骑行最省力的路段并说明理 由。 【解析】第(1)题,地势特征主要从地势高低及起伏大小角度分析。第(2)题,图中等高距为 5 m,该线路穿过了 3 条 等高线,故最少有两个等高距的高差、最大接近 4 个等高距的高差。第(3)题,若由 A 到 D 骑行,则 AB、CD 两段为上 行路段,BC 为平行路段,故 BC 最省力。 答案:(1)东西高,中部低,地势起伏较大。 (2)1020 m (3) BC 段。BC 段线路未穿越图中等高线,且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地势起伏小,骑行较省力。 “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骸以记 之”。(大唐西域记) (1)请在唐玄奘西游路线图中标出文字描述区域的大致位置。 8 (2)下图为唐玄奘西游路线中某种地貌的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该地貌类型是_,并在图中:用箭头 标出盛行风向;:用 P 标出治理该地貌时植树种草的适宜位置。 (3)下图描述了唐玄奘西游路线中某处的一种作用力形式,这种作用力形式是_,常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_。 9 解析第(1)题,文字描述的是风力强盛,沙尘漫天飞舞的景象,是沙漠地区,应在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 漠中。第(2)题,根据等高线示意图可知,绝对高度较大而相对高度较小,是沙丘地貌的特征。盛行风由缓坡吹向 陡坡,植树种草宜在背风坡(陡坡)。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岩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内外温度差异大,岩石风化、 崩碎、破裂。 答案(1)图略(标在塔里木盆地即可) (2)沙丘如图: (3)风化 1 期末复习知识导引 2 第二章第二章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垂直结构 1低层大气(25 千米以下)的组成: 干洁空气 、 水汽 和 固体杂质 。 2干洁空气的成分、特点及作用 (1) 氮 :含量最多,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氧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4) 臭氧 :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 3.水汽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提供水汽凝结的凝结核) 4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 、 密度 及 运动状况 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 5.逆温现象: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增高或者不变 的现象。逆温现象出现时大气稳 定,对流运动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垂直分层气温特点 大气运 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示意图 A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地面 是对流层 大气的直接热源) 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0.6 对流 运动显 著 最为密切,天气 现象复杂多变 B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 增加 (原因是臭氧层分布于平 流层,臭氧吸收太阳辐射 中的紫外线,大气温度升 高) 水平 运动为 主 适合 飞机 飞 行 C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 先降低后升 高 有 电离层 , 能反射无线电波 极光发生在此层 2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大气根本根本能量来源是 太阳辐射 。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直接的热源是 地面辐射 。 2、大气的作用:(两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削弱作用:包括:反射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 弱最强)弱最强) 、吸收作用、散射作用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红外线 ,臭氧吸收 紫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 强 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散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升温,形成大气辐射。保温效应: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升温,形成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指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补偿了 地面辐射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对点练习对点练习】 阅读下图,回答下题。 1图中 A、B、C 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图中箭头的含义: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3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1 B 2 A 【解析】1图中 A 是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B 是射向大气的地面辐射,C 是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D 表示被云层 反射到宇宙空间的太阳辐射,选 B。 2太阳辐射先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把热量传递给 大气,使大气增温,所以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 A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天气状况:晴朗天气,白天大气的 削弱作用 和夜晚大气的 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 大 。 地势:海拔越高,空气越 稀薄 ,白天大气的 削弱作用 和夜晚大气的 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 大 。 下垫面(如海陆分布):陆地比热容 小 ,白天升温 快 ,夜晚降温 快 昼夜温差 比海洋大 。 4、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 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 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对点练习对点练习】 甲图中 a、b 为某地连续两日的昼夜气温变化曲线,乙图 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 1-2 题。 1由甲图和乙图可知 Aa 昼阴夜晴,b 昼晴夜阴 Ba 昼晴夜阴,b 昼阴夜晴 Ca 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Db 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4 2人类践行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乙图中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A增强B减弱C减弱 D减弱 【答案答案】1C 2C 【解析解析】1】1、a 曲线表示昼阴夜阴,b 曲线表示昼晴夜晴,故 A 不符合题意;a 曲线表示昼阴夜阴,b 曲线表示昼晴 夜晴,故 B 不符合题意;a 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最主要是受到白天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的 影响,故 C 正确;b 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说明白天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而不是受到的影响, 故 D 不符合题意。 2图中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人类通过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则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大气逆辐 射减弱,因而减弱。故选 C。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 1-4 题。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 BC D 2 “本以正身,改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 “夏之云”令人舒 适是因为_作用增强 A BC D 3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ABCD 4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图中序号的正确顺序为 ABCD 【答案答案】1B 2D 3C 4C 【解析解析】1根据图中各环节的逻辑关系判断,图中、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的获得热量,因此选项 B 符合题意。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 作用较弱,排除 A。大气逆辐射主要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排除 C。大气的削弱作用并不能使大气获得较多能量, 排除 D。 2 “本以正身,改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 “夏之云”即夏季的云层,它会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 ,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面辐射()减弱,导致气温不高,比较凉爽,因此令人 舒适,选项 D 符合题意,排除 A、B。夏季的云层会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夜晚气温不低,这不是令人舒适 的原因,排除 C。 3根据图中各环节的逻辑关系判断,图中、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霜飞晚” ,即出现霜的时间比较晚,夜晚气温较低可能出现霜,晴朗天气大气逆辐射弱,夜晚 可能出现低温,而出现霜;如果天空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夜晚气温不低,出现霜的可能性小,因此导致“霜飞 晚”起主要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较强,选项 C 符合题意,排除 A、B、D。 5 4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首先是太阳辐射()进行大气层,部分太阳辐射会大气削弱() ,部分太阳辐射到 达地表,被地面吸收,然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以大逆辐射 ()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回给地面。因此图中序号的正确顺序为,选项 C 符合题意,排除 A、B、D。 二、热力环流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 (1)气压: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 减小减小 ;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地面冷热不均 。 (4)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大气的 垂直垂直 运动运动( (热 上升 或冷 下沉 )高空产高空产 生生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空水平运动(高空水平运动( 高空风高空风)( (由 高 压区流向 低 压区)近地面产近地面产 生生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 近地面水平近地面水平 四地气压比较: DABC 注意:地理上讲的高压、低压,指的是同一高度的水平面上,两点气压比 较,高值为高压,低值为低压。 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 海陆风 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 升温快 ,气流 上升 ,气压 低 ,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 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 降温快 ,气流 下沉 ,气压 高 ,冷空气沿山坡 下滑 ,形成 山 风 城市风(城市热岛环流):形成于城市和周围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高空等压面 近地面等压面 注意:热力环流形成后,等压面发生 变化, 受热地:高空等压面向更高处凸出, 近地面等压面向地面凸出。 受热地: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凸出,近 地面等压面向高处凸出。 6 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城市较热的原因:城市较热的原因: 建筑密集,道路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大气温度高;建筑密集,道路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大气温度高; 人口密集,工业集中,汽车等交人口密集,工业集中,汽车等交 通工具多,释放大量人为热;通工具多,释放大量人为热; 绿地少,对气温调节作用弱。绿地少,对气温调节作用弱。 【对点练习对点练习】 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中心城市城区和郊区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统计(单位:C)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受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影响,该城市城区与郊区环流最旺盛的 时间段是 A.8:00-12:00B.12:00-14:00 C.20:00-24:00D.0:00-8:00 11受局地环流影响,夏季夜晚该城市南郊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D.西北风 12该城市可能是 A.乌鲁木齐 B.哈尔滨 C.上海 D.重庆 【答案】10D 11B 12A 【解析】 10读图可知,0:008:00 这一时间段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最大,同一水平面气压差最大,该时间段环流最强,故 D 项正确。 11城市气温始终高于郊区气温,故环流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南郊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区,受地转偏向力影 响,为西南风,B 项正确。 12该地昼夜温差大,且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的 16 时,某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当地的午后 14 点左右,说 明该地地方时较北京时间晚 2 个小时左右,在东经 90 度附近,故该地最有可能是乌鲁木齐,A 项正确。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 (1)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7 (2)风力:风的大小。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 密集密集 ,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风力,风力 大大 ;(必考) 2、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方向 垂直 于等压线, 高压 指向 低压 与风向 垂直 , 北半球向 右 偏、南半球向 左 偏 与风向 相反 影响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影响 风向和风 速 只影响 风向 ,不影响 风速 影响 风向和风速 3、两种风 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高空中 的风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与等压线 平行 近地面近地面 的风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三力平衡) 与等压线 之间成一夹 角 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必考) 第一步:找 切点 。 第二步:依据 等压线 做切线,画 水平气压梯度 力(该力与等 压线 垂直 ,由 高 压指向 低 压) 第三步:画 风向 :北半球偏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 右 侧,南半球偏向水平气压梯度力 的 左 侧 例 1:“2017 年 2 月 22 日 02 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 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 , (1)在图上画出 P 地的风向,P 地的风向是 东北风 。 (2)与北京相比,台北 风力更 小 ,判读依据是台北 附近地区等压线 稀疏 ,水平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知识要点归纳 (全册7份打包).rar)为本站会员(alice)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人教版(2019) > 必修第一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