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1. 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模拟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模拟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 并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2.运用模型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探究大气运用模型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探究大气 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和原因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和原因 3.3.任选四个城市,说明四地气候特点与自然地理景观任选四个城市,说明四地气候特点与自然地理景观 的关系,谈谈你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认的关系,谈谈你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认 识。识。 问题展示 点评要求:点评要求:面向全体同学、 体
2、态自然大方。 用红色笔对展示内容进行 勾画。 点评组先对展示的规范性、 条理性、准确性、书写认真程 度进行评价,再总结答题要点 和规律,进行拓展。 非点评同学:非点评同学:注意倾听、 积极思考, ,重点内容做好笔记。 有不明白或有补充的同学 要大胆质疑。 点评结束要给点评精彩的 同学掌声肯定。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形成过程前黑板 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过程前黑板 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过程 前黑板 1月份北半球为什么出现了气压中心?分布位 置? 后黑板 7月份北半球为什么出现了气压中心?分布位 置? 后黑板 东亚南亚的冬季风、夏季风的风向及成因后黑板 合作交流合作交流 智慧共享智慧共享 8 8分钟
3、分钟 高高 低低 1、 单圈环流 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 的热力环流 赤 道 低 压 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三圈环流 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副极地低压与副热带高压是动力作用形成的。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1、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单圈环流 2 2、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又考虑地转偏向力、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三圈环流:
4、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3 3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两个关键:两个关键: 1、关于气压带的形成:气流上升,地 面为低压;气流下沉,则地面为高压。 这里所讲的高压和低压都是相对同一 水平面而言, 而且,现在所讲的气压带 是指近地面近地面而不是高空高空。 2、关于风:风总是由高压高压吹向低压低压, 但在吹的过程中风向要发生偏转,在北
5、半 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低压低压 高空 A B C 高压高压低压低压 高压高压 090N60N30N 副极地低副极地低 气压带气压带 副热带高副热带高 气压带气压带 赤道低赤道低 气压带气压带 极地高极地高 气压带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变式图 变式拓展 (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 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 名称。A.B.C. D.。 2326N 2326S 6634S 6634N 0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图2-2-1-1 图2-2-1-2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图2
6、-2-1-5 图2-2-1-4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气压带特征:、气压带特征: (1)北半球:)北半球:块状块状分布分布 原因: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且海陆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且海陆 相间分布。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 (2)南半球:)南半球:带状带状分布分布 原因: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这主要 是因为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 收缩下沉。 活动 (2)夏季大陆会形
7、成低压,这主要 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 膨胀上升。 亚洲高压 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 亚洲低压亚洲低压 亚速尔高压亚速尔高压 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 东亚、南亚季风 亚欧大陆亚欧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亚洲 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600N 00 600N: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冬季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亚欧大陆亚欧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印度 低压 夏威夷 高压 600N 00 300N: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 冰岛冰岛 低压低压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 东南信风东南信风 项目项目东亚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南亚季风 季节季节夏季夏季冬季冬季夏季夏季冬季冬季 风向
8、风向东南风东南风西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西南风东北风东北风 性质性质温暖湿润温暖湿润寒冷干燥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湿润寒冷干燥寒冷干燥 源地源地副热带太平副热带太平 洋洋 蒙古、西蒙古、西 伯利亚伯利亚 印度洋印度洋蒙古、西伯利亚蒙古、西伯利亚 成因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比较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 本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 南南 一月 七月 60N 30N 亚 欧 大 陆 洋
9、大 西 洋 太 平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亚洲(印度)低压亚速尔 高压 夏威夷 高压 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 被切断的气压带都只残留在海洋上。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全年存在,冬强夏弱全年存在,冬强夏弱 全年存在,夏强冬弱全年存在,夏强冬弱 冬有夏无 夏有冬无 暖 气 流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冷 气 流 冷 气 流 冷 气 流 我国的雨带与季风 梅 雨梅 雨梅 雨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10、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我国的雨带与季风 伏 旱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11、 气 流 冷 气 流 我国的雨带与季风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暖 气 流 冷 气 流 开始迟 结束早 雨季短 北 方 雨 季 开始早 结束迟 雨季长 南 方 雨 季 我国的雨带与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