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课文理解练习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课文理解练习 班级班级考号考号姓名姓名总分总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 年 12 月 10 日电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 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 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 X 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 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 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2、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 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 1864 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 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 4 个机构(瑞典 3 个,挪威 1 个)颁发,从按 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 12 月 10 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 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 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 入。1896 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 5 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
3、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 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1.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B.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C.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表达了作者对获奖者的羡慕之情。 D.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 (3)概括第段的内容和作用。 (4)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二、阅读课内现代文,回答问题。二、阅读课内现代文,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
4、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 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 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 2 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5、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 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 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 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 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 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 塞,封锁长江。
6、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大意? 3.文章主体部分写解放军渡江可分为三层,请用双斜线在文中画出。 4.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成下面小题。三、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
7、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 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 的命令。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 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D.写作消息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其次,要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 6.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 最有影响力的材料, 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本文的导语是什么?
8、7.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 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8.结语:对消息达到的结果或后期将要发生的事实做概括介绍。文章的结语是什么?这篇消息 让我们及时了解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 3 四、阅读课文藤野先生节选部分,完成题目。四、阅读课文藤野先生节选部分,完成题目。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 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 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
9、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 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0.作者细致描绘“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其用意是什么? 11.选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12.有同学认为,选文部分并没有写在仙台的情况,与藤野先生关系也不大,应该删掉。对此, 你有何看法? 五、阅读回忆我的母亲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阅读回忆我的母亲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勤劳的家庭
10、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 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 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 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 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 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 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 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
11、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 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3.下面是对本段中心句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B.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C.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D.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4.下面是母亲对作者影响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良品德的影响 B.深刻思想的影响 C.伟大理想的影响 D.崇高精神的影响 4 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句最能体现“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
12、的”。 B.选文第句加点词“管束”有管教约束,使之不可越轨的意思,比“管教”更为妥帖。 C.母亲勤劳俭朴,和蔼宽厚,但生活一向很吝啬,从来不肯周济、照顾别人。 D.选文第句说“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这是因为吸烟、喝酒不利于养成勤劳俭朴的好习惯。 六、阅读课文藤野先生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小题。六、阅读课文藤野先生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 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
13、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 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 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 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6.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17.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 些人? 18.“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1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
14、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 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与评论。 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 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 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_(A.勉励 B.鼓 励 C.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 意志,才是世界上
15、最可_(A.珍贵 B.贵重 C.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 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 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 5 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 一定能做到的。 2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2.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3.末句中的“这”指的是:_。 24.“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
16、百万人创 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八、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各题。八、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1)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 回事。”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2)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 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 无怪他们
17、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 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 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 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4)“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5)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 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我 的意见却变化了。 2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前两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两件事,分别体现藤野先生的什么 品质?
18、 26.选文(3)(5)段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27.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 些人?“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28.用波浪线划出选文中议论性语句,试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29.阅读选文,请你试着谈谈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 6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A: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 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 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居然睡
19、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 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 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B: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 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 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 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 群中国人;
20、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 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30.分别概括 A、B 两个选段的主要内容,说说这两段内容与表现藤野先生有何关联? 31.分析体会文段中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2)呜呼,无法可想! 32.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 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感。”这句话的含义? 33.结合课文和鲁迅的生平经历,简述“但在
21、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的内涵。 十、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十、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 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 在讲台上,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 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 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
22、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 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7 (乙)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 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 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 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 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 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
23、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 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 的颈子上。 3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两个选段的主要内容。 35.(甲) (乙)两篇选文都是从藤野先生和阿长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写起,这是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36.温儒敏教授说: “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 最为柔和的一面,又蕴含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请结合朝 花夕拾谈谈你对温儒敏教授这
24、句话的理解。 十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十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列夫托尔斯泰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 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 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 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却抵挡不住。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 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
25、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 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晴却能满含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 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 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 可以像手术刀、像 X 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 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 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的脸上于是出一股才气
26、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 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 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球 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这对眼晴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掲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 8 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 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
27、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 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 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 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 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晴,都要露出赤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 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 始终具有善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
28、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幸福。 37.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8.“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含义是什么? 39.“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的含义是什么? 40. (1)在第段文字中,作者对“眼晴”的喻称有哪些? (2)第段描写托尔斯泰的眼晴的目的是什么? 41.“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十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颜色 艾芙居里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是在顶楼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 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
29、艰苦而且微 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 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 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放仪 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 9 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 到寒带去了。 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
30、陋,由于 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骤 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 至于因烟窒息。 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嘘过! A 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 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 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 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年是卡西密尔 德 卢近基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 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
31、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 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 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吃的饭, 以便某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至于中断。 有时候我整天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 尽。” 由 1898 年至 1902 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 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 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 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
32、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 激着眼睛和咽喉。 地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她写道:“我一次炼制 20 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 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 渣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 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 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开来。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
33、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 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 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 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 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 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 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
34、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我们在实验室里只有很少几个客人。偶尔有几位物理学家或化学家来,或是来看我 们的实验,或是来请教比埃尔居里某些问题,他在物理学的许多分支领域,是很出名的。他们 就在黑板前谈话,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的一种提神 剂,并不打断思考的进程,也不扰乱平静专注的空气,这是实验室的真正的气氛。” 比埃尔和玛丽有时候离开仪器,平静地闲谈一会儿,他们谈的总是他们所迷恋的镭,说的 话由极高深的到极幼雅的,无一不有。 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B 我真 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
35、,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 “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10 那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 照道理行事。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 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 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 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21)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 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22)几个月以
36、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 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 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 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23)“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24)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 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身体前倾, 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25)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头发。 (2
37、6)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42.读完了整篇文章,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3.你认为居里夫人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甘之若饴的最大动力是_。 44.请根据题意作答。 (1)请分析“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这句话独句成段的表达效果。 (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24)段“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 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这句话。 45.请结合文中 A、B 两个画线句中的任意一个,分析文章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有什么妙处? 11 附: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 1.(1)C (2)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
38、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3)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 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第四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 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解析】 (1)C.错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表达了作者对获奖者的崇高的敬意。故选 C。 (2)颁奖的时间:1901 年 12 月 10 日;颁发者和颁奖机构: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奖设 立的奖项: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
39、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 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3)这段话分别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德国的伦琴、荷兰的范托夫、德国的贝林法国的 普吕多姆的国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内容都是真实的,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 和真实性。 (4)结合背景的内容分析这段话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1896 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 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 5 种诺贝尔奖金。),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 离(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 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这样
40、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 真实性。 【点睛】 (1) 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 解答这类题目, 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 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及作用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 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
41、,准确表达。作用应从新闻的准确性的角度考虑。 (4)本题考查分析新闻背景及其作用的能力。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 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 衬托作用,又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并且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 4.议论。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 的军情,
42、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详解】 (1)根据新闻的结构可知,新闻的标题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所以可用这则新闻的标题作为本题答案。 (2)划分段落层次可以根据每句话介绍的内容来进行。选段可以分三个层次,按中、西、东三路军顺序,叙 述了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3)表达方式有五种: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划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对此种情况的看法和观 点,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个句子一方面交待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也让 读者感受到敌方政权必定失败的命运,揭露了国民
43、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 击的军情。 5.B 6.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7.示例:“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了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 到、即已、正向、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8.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让我们了解了我三十万大军胜 利南渡长江的战况。感受略。 【解析】 5.B.有误,消息不能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不能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新闻特写可以这样写。故选 B。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文体的了解。新闻组成:标题、导语
44、、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包括主题、引题、 副题,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或第一段,导语之后,新闻内容的具体展开部分,叫主体。这则新闻的第一句 话就是导语,即“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提炼作答即可。 7.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仔细阅读原文,分别找出对国民党反动派和人民解放军进行描 写的句子仔细分析,提炼出相应词语作答。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的词语如“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 溃退”等,充满嘲讽之意;描述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词语如“万船齐发、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 的战斗”等,洋溢着自豪赞美之意。 8.第一问考查新闻的结语,结语一般出现的新闻末段或
45、末句,是对新闻的总结。这则新闻的结语是“人民 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第二问考查新闻的主要内容。因为新 12 闻的题目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所以本题可用文章题目来回答。第三问考查阅读启示,属于开放类试题,可围 绕着激发了强烈的自豪感,感受到我军战无不胜的气势等来表述。 9.主要写了“我”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 10.揭示那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和附庸风雅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11.呼应开篇;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12.不应该删掉。一是因为这部分交代了“我”离开东京去仙台,从而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二是因为在这 部分中,“我”对
46、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有失望、厌恶之情,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情感,为后文弃医 从文做了铺垫。 【分析】 9.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可在阅读文段的基础上,采用“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 事”的句式作答。“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说明地点是在东京;“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 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 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这是作者在东京所见到的,“问问精 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这是作者在东京所听到的,“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 扭几扭。实在
47、标致极了”,这是作者面对所见的感想。 10.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一步, 找到语段中 “清国留学生” 的辫子进行细致的描写的语句 “头 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 光可鉴”;第二步,进入作者角色,细读相关语句,分析“清国留学生”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他们的情感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出厌恶之感;第三步, 按照“本质+情感”的思路组织语言。 11.此题考查对语段的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语段与上下 文的关系。文章中间的句子段落一般
48、都有承下启下的作用。开头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里承接上文,说 明对东京不满,那么这里就没有必要呆下去了。“到别的地方看看”引出接下来是要去仙台了。 12.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研析能力。先要表明观点,然后从该部分与下文、与全文中心的关系方面思 考作答。这里肯定不能删掉。作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学医救国,而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作为国家的首都自然 是第一站。“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那是在学跳舞”可以看出东京的现状是中 国的留学生并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合适的学习氛围,所以才离开东京去仙台,然后才见到藤野先生。最后弃医 从文,除了后来的看电影事件外,这东京的情形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49、 13.D 14.A 15.C 【分析】 13.考查对中心句的理解和概括。 能够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中心句的位置一般在段的开头、 中间或末尾。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阅读本段内容可知,本段最后一句, 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小结。写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母亲在家庭里任劳任怨、大家庭里 的人相处很和睦,都是为了写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故选 D。 14.考查对内容情感的理解。根据最后一句“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 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可知,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主要是优良品德的影响,即勤劳俭朴的习惯
50、、宽厚仁慈的 态度。故选 A。 15.考查读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C.“但生活一向很吝啬,从来不肯周济、照顾别人”理解错误。根据文章 第段“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分 析,母亲自己生活节省,但不吝啬,她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故选 C。 16.看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 17.前一个指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学生;后一个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18.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19.表达了鲁迅先生在匿名信事件中感到遭受屈辱之后极为心酸和愤怒的情感。 20.看电影事件让作者看到了中国人的那种麻木、 不觉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