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课时第八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1) 复习内容复习内容:解决问题补充内容。完成对应的练习。 复习目标复习目标; 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小学阶段学习的解决问 题的策略; 能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能根据条件 提出相应的问题。 2.能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数量之间的联 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复习重难点:1、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2、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复习准备复习准备:多媒体 复习方法:复习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
2、学习,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过程: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今天的复习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解决实际问题。对策略的应用,今天着重复 习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掌握分析方法,正确说明解决问题的思 路并且解答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理与反思 1回顾讨论。 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讨论一下, 这些策略在解决什么问题时 用过。 2交流认识。 (1)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提问: 大家回顾了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能说说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一般步骤是怎样 的吗? (2)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我们学习
3、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结合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 三、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 1 题。 (1)让学生独立阅读第(1) (2)题。 2做“练习与实践”第 2 题。 引导:先看看小芳和小军的速度各是多少,想想两人大致在哪里相遇,在图上用一个点表示 出来。 (2)让学生列式解答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第(1)小题是怎样列式的?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有没有不同的列式?这样列式 又是怎样想的? 交流:第(2)题怎样列式?这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指名几个学生从条件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检查列式过程,让学生说说各题的每一步求出的什么。 让学生独立读题,了解题意。 交流:你估计
4、大致在哪里相遇,怎样想的? 解答上面两题,都和哪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关? 指出:从条件或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是基本策略,通过列表、画图或者列举、转化、假设 的策略才能清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学习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数量间的 联系。 3做“练习与实践”第 4 题。 交流: 你是怎样解答的?这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这又是怎样想的? 让学 生读题,说说从表格里的对应数值能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想办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设计练习:15 题 六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 速度=路程 X 时间 总
5、价=单价 X 数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X 工作时间 总产量=单产量 X 数量 第九课时第九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2 2) 复习内容复习内容:解决问题补充内容。完成对应的练习 复习目标复习目标: : 1.学生能应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 择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能解释和说明自己所用的策略。 2.学生能依据相应的策略说明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 提高灵活、 综合应用策略 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和几何直观,以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复习重难点:1、用画图、列表
6、、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灵活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准备复习准备:多媒体 复习方法:复习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过程: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且能自己选择策略灵活地 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 并且重点应用了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 6 题。 (1)让学生读题,利用图形理解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为什么想到在三角形的顶点画宽的平行线段? 说明: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根据黄瓜
7、的面积比番茄面积少 180 平方米这个条件,可以在梯形 中画出一个和种黄瓜的三角形地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地块, 这样就能直接看出黄瓜比番茄少的 面积是右边这个长方形地块。让画法不合理的订正自己的画法。 (2)引导:现在你能看图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吗?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讨论, 找找可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题里有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出示图形,根据交流注明长、宽的 条件) 这块长方形菜地分成的两个部分各是什么形状的? 和大家交流一下。 结合交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思路。 2下面的问题用哪个策略解决比较合适?请你应用恰当的策略解答。 出示:一个长方形长 8 分米,宽 6 分米。
8、如果把一条长缩短到原来的一半,或者把一条 宽缩短到原来的一半,都能得到一个梯形。这两个梯形面积会相等吗?算一算、比一比。 3做“练习与实践”第 7 题。 提问:你能说说题里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大家想一想杨大爷步行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再列表或画图表示行 走过程,看看从表里或图中能知道什么新条件。 交流:你是怎样列表的?画图的是怎样画图表示的?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用了什么策略?怎样画图的? 这两个梯形面积 相等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列表或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4做“练习与实践”第 8 题。 比较:哪种解法更方便一些?这里应用了哪个策略?
9、 5做“练习与实践”第 9 题。 让学 生读题,要求交流条件和问题。 提问:下面的线段图表示了哪些条件?还有什么条件没有表示出来? 学生画图、交流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三、总结交流 你对画图、列表、假设和转化这些策略的应用,有哪些新的认识? 提问:回顾今天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过程,都应用了哪些策略? 四、课堂作业:设计练习:610 题 五、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2) (1)了解条件和问题。 (2)画线段图、找数量间关系式。 (3)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4)解答。 第十课时第十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3) 复习内容复习内容:解决问
10、题补充内容。完成对应的练习。 复习目标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恰 当的策略或综合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解释和说明选择的策略和思路。 2.使学生能根据策略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 提高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 应用策略的能 力,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复习重难点:1、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 2、 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复习准备复习准备:多媒体 复习方法:复习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过程:复习过程:一、揭示课题 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
11、,主要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了解一些实际问题特点和相 应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话: 前两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和策略, 主要复习了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 画图、列表和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 10 题。 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 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 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 交流: 你是怎样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 可以看出这样取放多少次后, 白子与黑子正好相等? 2做“练习与实践”第 11 题。 引导:你准备怎样理清三段绳长的关系,怎样解决问题?同桌讨论一下。
12、交流: 你准备怎样理清绳长的关系?你想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有哪些假设的方法? 引导: 请你选择一种假设的方法,列式解答。 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列式解答。 你是怎样列式的?能说说怎样想的吗? 让学生说说题里告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3做“练习与实践”第 12 题。 引导:你想怎样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然后列式求出结果。 提问:还可以怎样假设?哪位同学用了这样的假设策略的?说说你的解答过程。 追问:假 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哪个条件假设的? 4用恰当的策略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货场要运货 50 吨,用 2 辆大货车和 6 辆小货车正好运完。一辆大货车的载重
13、量比一 辆小货车多 3 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小货车呢? 有困难的可以讨论。交流:解答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样假设呢? 哪一种解法假 设都是小货车的?怎样思考的? 让学生观察、阅读,把情境组织成实际问题。 学生解答,交流:大家看看这里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引导: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自己解答。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方法的学生分别板演。 5做“练习与实践”第 13 题。 引导: 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设两种门票的张数,再通过调整找出答案吗?那请 你自己假设、调整找出答案。 两种解法,你用了哪一种,怎样想的?;另一种呢? 指名学生读题。 学生假设完成,教师巡视。 6、
14、解决思考题。 引导: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策略解决问题,用你想到的策略解决,看看能 不能得出结果。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方法。 交流:你得出的结果是几比几?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自己解题技巧。 四、作业:设计练习:第 1015 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1)分析法。 (2)综合法。 第十一课时第十一课时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1 1) 复习内容复习内容:完成 P81 页相关内容及练习十六第 1-7 题 复习目标复习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方法,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 等式的关系
15、,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体会方程思想;进 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复习重难点:1、掌握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的方法。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复习准备复习准备:多媒体 复习方法:复习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过程: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今天主要复习其中的字母 表示数、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并且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回顾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
16、数。 (1)回顾举例。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提问:用字母可以表示这么多的内容,那么在用字母表示数的乘法式子里,你觉得应该提醒 大家注意些什么? (2)做“练习与实践”第 1 题。 提问:列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字母表示数列出相应的式子。求含有 字母式子的值,只要把字母的值直接代入式子计算结果。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复习方程与等式。 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3x=15x-2x-4/9x=20/21 183=616+4x=
17、40a+4b 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请你说一说,并从上面式子中找出例子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 集合体。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含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提问:根据刚才的判断,你能说说什么是方程吗?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复习等式的性质及解方程。 提问: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下面的方程?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x-3=150.5x=1x1/2=2 指出:根据方程里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应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 x,就能求出 方程的解。 做“练习与实践”第 2 题。 学生观察第 2 题。 3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谈话:学习方程是为了用它解决生活
18、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2)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果园有桃树和柳树共 1000 棵。 红花比黄 花少 25 朵。 学校航模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 3 倍。 花金鱼比黑金鱼的 1.2 倍还多 8 条。 根据学生说明板书解方程。 请你独立解方程。 学生解方程,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 请你选择一题说说它们的区别。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等量关系。 做“练习与实践”第 3 题。 说明:这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 4 题。 提问:鞋的码数与厘
19、米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把书上的表填写完整。 集体 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三、课堂小结: 集体交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和方程,并解方程。 追问:求 b 的码数和求 a 的厘米数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 1-7 题 五、板书设计: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1) 表示计算公式,如 C=2(a+b) 。 表示运算律,如 a+b=b+a. 表示数量关系,如 s=vt。 第十二课第十二课时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时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2 2) 复习内容复习内容: 完成 P81 页相关内容及练习十六第 8-14 题
20、复习目标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根据题意说呢数量间的相等关 系,正确地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的能力,体会,模型思想,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复习重难点:复习重难点: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准备复习准备:多媒体 复习方法:复习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过程:复习过程: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方程的相关知识,主要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21、课题) 二、基本练习 1解答下列问题。 引导:上节课已经复习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现在再看一道题,大家独立列方程解 答,并想想按怎样的步骤解答的,关键是哪一步。 出示: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240 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了 1.5 小时后离乙地 还有 75 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2把下列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填写完整,并列出方程。 (1)学校书法组有 42 人,比音乐组的 2 倍少 4 人。音乐组有多少人? (2)学校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 42 人,书法组人数是音乐组的 2 倍。书法组和音乐组各有多 少人? 学生独立读题并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 指名学生说出等量关系
22、,设未知数为 x,口头列出方程;根据交流呈现等量关系式和相应的 方程 学生独立读题,完成数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交流:这题是怎样解答的?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程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 追问:方程是根据什么列出的?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 5 题。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这是哪一类实际问题,不同方程相应的等量关系各是怎样的,检查列 方程解题过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 6 题。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和方程,教师板书。 3出示:水果店运来苹果的千克数是橘子的 3 倍,一共 480 千克。运来橘子多少千克? 4做“练习与实践”第 7 题。 让学生说说思考
23、的过程,应该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5做“练习与实践”第 8 题。 提问:你能说说“甲种衬衫按四折销售”和“乙种衬衣按五折销售”的意思吗? 集体交流,提问:这题中单位“1”的量是什么?数量关系式应该怎样列?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引导:同桌相互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应该怎样列方程。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四、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 9 题 (1)出示数表和 3 个方框。 让学生按横框直接在书上的数表里框 4 个数, 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框的 4 个数之间有什么关 系。 如果用 a 表示框里的第一个数,后面 3 个数分
24、别怎样表示?自己想一想、填一填。 引导学生了解题意。 要求再框几次,验证自己发现的关系,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提问:这样每次框出的 4 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说说你的想法和填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填写的结果及思考的过程。 六、课堂作业:练习十六第 6-10 题 七、板书设计: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2) 解题思路与过程: (1)审题。(了解条件和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画线段图、找数量间关系式) (3)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一般计算、方程) (4)认真解答。 第十三课时第十三课时比和比例整理与复习(比和比例整理与复习(1)
25、复习内容复习内容: : 完成 P84 页相关内容及练习十七第 1-3 题 复习目标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加深认识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 系;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巩固解比例的方法,能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回顾整理与练习应用的过程中, 进一步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 加深对数量比较的 认识,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复习重难点:1、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 2、正确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问题。 复习准备复习准备:多媒体 复习方法:复习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
26、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过程:一复习过程:一、揭示课题 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主动回顾、整理比和比例的知识,系统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 及应用,进一步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谈话:这节课我们要对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知识梳理 1唤醒记忆。 2复习比的知识。 (1)出示问题: 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比和分数、除 法有什么联系? 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 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请你举例说明。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互相
27、补充、修正, 全班交流。 引导: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呢? 提问:能根据这个式子说说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提问: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 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 集体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请你填写课本上的式子,相互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书上。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依据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做“练习与实践”第 1 题。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复习比例的知识。 (1)出示问题: 什么是比例?什么
28、是比例的基本质?写出一个比例说说自己的认识。 什么是解比例? 怎样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举例说一说。 什么是比例尺? (2)按出示的问题 .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是怎样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 2 题。 出示第(1)题,学生根据要求先量出每副图片的长和宽,并写出长和宽的比。 提问:估计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你是怎样估计的? 让学生算一算,写出比例。 集体交流,有错的同学订正。 2做“练习与实践”第 4 题。 (1)出示统计表。 (2)提问:从表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选择几个百分数,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它的含义。 3做“
29、练习与实践”第 5 题。 提问:求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是怎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答的?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 式、得数,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自己写出比,并求出每种地砖的铺地面积。 4做“练习与实践”第 6 题。追问:这里不同的解题方法各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计算。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你又有了哪些收获和体 会?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用怎样的方程计算的,注意理解不同的思路、方法。 五、课堂作业: 完成 P84 页相关内容及练习十七第 1-3 题 六、板书设计:比和比例整理与
30、复习(1) (1)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不同形式。 (2)比、比例、除法、分数四者的关系。 (3)比例的基本性质。 (4)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解比例的方法。 第十四课时第十四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复习(2) 复习内容复习内容: 完成 P84 页相关内容及练习十七第 4-7 题 复习目标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使学生通过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加深理解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的特点,体会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提高分析、判断和初步演绎推理
31、能力。 复习重难点复习重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有条理地说明判断正、反比例 的理由。 复习准备复习准备:多媒体 复习方法:复习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过程:复习过程:一、揭示课题 通过复习, 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图像, 了解正、 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板 书课题) 二、回顾梳理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怎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
32、的 量? 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2做“练习与实践”第 7 题。 提问:每张表里有哪两种量?每张表里的两种量是成正比 例、反比例,还是不成比例?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我们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 3做“练 习与实践”第 8 题。 全班交流,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先独立分析每张表的数量变化过程,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 判断结论。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指名学生说说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结合交流板书相应的关系式。 三、综合练习
33、 1做“练习与实践”第 9 题。 (1)学生练习。 出示第 9 题,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 要 求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第(1)(3)题,再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2)学生交流。 提问:这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让学生说说问题(2)判断的方法。 出示学生根据第(3)题画出的图像。 提问:怎样描出路程和耗油量对应的点画出图像的? 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判断理由。 结合图像说明:可以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 75 千米在图像上的对应点,再通过图像上的对应 点找出和确定耗油升数。 2做“练习与实践”第 10 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 (1)出示问题(1),提出要求: 画一画:根据表中数据描点连线。 议一议:哪一杯 中纯酒精与蒸馏水体积的比和其他几杯不一样?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和理由。 (2)出示问题(2)(3),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结果及思考方法。 学生独立操作后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像,说说是怎样画的。 四、课题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 4-7 题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复习(2) (1)正比例的条件:一是看这两个是相关联的量。二是比值一定。 (2)反比例的条件:一是看这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而是积一定。 (3)利用比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