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知识梳理1. 地球的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地壳(厚度约 17 千米)、地幔(厚度约 2900 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 3500 千米)。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大陆构成。海洋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 71,陆地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 293.地球年龄超过 40 亿岁。4.我们用塑料球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利用橙子制作地球自转模型。5.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期是 24 小时6. 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相同点: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或者太阳运动产生的。不同点:有的假设认为是地球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有的假设认为是太阳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有的假设认为是地球
2、和太阳同时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7.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8.托勒密的“地心说”:(1)地球是球形的。(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地球相对于宇宙而言,只是一个点,而且静止不动。(3)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此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都有规律地东升西落。9. 哥白尼的“日心说”:(1)宇宙是球形的,地球是球形的。(2)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3)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 24 小时自转一周。(4)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10
3、.1851 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傅科摆”由此得名。11.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先迎来太阳的是北京,先送走太阳的是北京。12. 当我们随着车、转椅一起运动时,会看到车、转椅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通过相对运动的概念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太阳和其他星体东升西落,这其实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们自东向西的运动方向相反,是自西向东。13.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14.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圭是有刻度的平面,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15.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
4、午时分太阳的位置:16. 在地球的同一地点,观察正午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发现: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17. 北京夏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大,冬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小。春分和秋分时正午太阳仰角相同,夏至时日出时间早,日落时间晚,冬至时日出时间晚,日落时间早。春分和秋分的日出和日落时间相同。18.地球公转:(1)公转一周的时间为 1 年; (2)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3)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4)公转轨道是椭圆的。19.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1)四季变化与地球倾斜并公转有关。(2)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为每年的一月初;远日点为每年的七月初。(3)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2
5、0.回归线是太阳分别在南、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最远位置,在南、北纬 2326。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21.只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才会既有昼夜变化,又有四季变化2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上(2)蝴蝶喜欢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猫头鹰、蝙蝠习惯夜间捕食。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牵牛花白天开花,晚上闭合,而昙花只在夜间开花。(3)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的动物称为昼行性动物,如蝴蝶。(4)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的动物称为夜行性动物,如蝙蝠、猫头鹰。23.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对植物的影响:如春季百花齐放,夏季生长快速,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植物休眠(落叶)等。(2)对动物的影响: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3)对人类的影响:农民根据季节变化种植、护理、收割农作物,人们根据季节变化更换衣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