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5、6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ihai2016 文档编号:1979211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5、6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5、6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5、6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5、6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5、6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1 年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实践研究第 5 5、6 6 讲考题讲考题汇编附汇编附答案答案第 五 讲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建 设第 五 讲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建 设1.1.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1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

2、导,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十七大要求,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来, 统一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上来。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 通过扎扎实实的理论武装工作, 使学习的成效切实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 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硬本领,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在当代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能够最大

3、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从而自觉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2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真正体现和落实到各项事业中。要落实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

4、性调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环保节能水平、 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落实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落实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上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要

5、落实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3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当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

6、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进一步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若干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7、,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事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 2、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平正义,就是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从法律上、 制度上、政策上努

8、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1、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步走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利益引导机制,健全利益约束机制,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健全利益补偿机制,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象,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益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和相互衔接,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

9、,减少社会对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研究制定更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4)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5)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

10、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3、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制度。(2)加大财政投入。(3)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4、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3 3、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

11、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4.4.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有哪些?一、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确切感觉到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2、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优越性, 充分发挥优良传统文化的作用。 同时,树立世界眼光, 积极借鉴国外先进

12、做法和经验, 勇于创新、 勇于变革,把改革贯穿在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之中, 为推进社会建设提供不竭动力。3、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把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社会的稳定有序、规范运行、调控有力,又要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4、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同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 自治、 自律、互律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有序的合力。5、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准确快速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

13、 各个层次和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 既要 “左顾右盼” ,又要“瞻前顾后”,使社会管理能够体现维护公平正义的“刚性”、协调各方利益的“柔性”、应对新问题新情况的“弹性”,促进社会动态平衡,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二、措施:1、传统治理主体单一化到多样化。传统的社会治理主体比较单一化,强调国家或政府从上至下的静态的行政管理,亟需过渡到综合运用法律、道德和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方式。要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社会诚信体制建设、信息化管

14、理、舆论引导、心理疏导、人民调解、基层社会自治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2、转变政府职能,注重从源头上治理。社会管理不等于“维稳”。“维稳”只是社会运行出现失序状态之后的应急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强调常规性的、基础性的服务和管理。这就需要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 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需要我们树立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的理念。切实转变政府的工作作风,彻底改变过去政府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3、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其协同作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

15、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意义重大。政府在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过程中,将一些民生服务项目打包向社会组织招标,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改革有关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有力地激发了社会组织活力。同时,社会组织也要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和自律诚信机制的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4、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通过“单位”对社会成员进行服务和管理。但是当前普遍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新载体。要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包括政府的服务体系建设、市场的服务体系和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在当前,特别要加强以社区社会组织、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的

16、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建设,来满足社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居民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5、积极动员公民的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是“善治”。 “善治”强调赋予公民更多机会和权利参与政府公共政策,通过沟通、协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公共政策中去。6、健全治理的体制和机制。 中国的社会转型目前进入到社会矛盾多发时期,矛盾多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建立化解矛盾的体制和机制。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我们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事先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需要建立畅

17、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及时反映、矛盾能及时化解;同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和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有效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20212021 年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实践研究考题(六)附(六)附答案答案第 六 讲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建 设第 六 讲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建 设1 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18、?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错误地把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高效率当作经济建设的目标,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调结构、保增长的抓手,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19、。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治理环境,还可以使地方经济得以健康有序地增长。(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位置, 它是保障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政策法律制度保障。当前,就国内外政治形势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执政考验。一方面,从国内政治形势来说,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更要注重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一直以来,GDP 增长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指南。为片面追求单纯的 GDP 增长,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致教训惨重。可以说,是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

20、最大、最严峻的执政考验。为此,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转而以环境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富裕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目标,将是未来我国政治建设的主方向。另一方面,从国际政治形势来看,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各国政府利益博弈的砝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消耗的剧增,围绕着能源、资源的争斗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为获得更大利益,往往以环境和生态问题为借口指责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获取更大的发展权益,必须正视环境和生态问题。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都需要我们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契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切实维护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生态公正与公平,决不能为了一部分

21、人的利益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 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后代人的益。(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要注重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培育和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并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融入党风政风和民风民俗之中,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首先,以探讨、定位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建设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积极手段。 生态文化是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运动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文化形态,

22、它反映了人类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和反思,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其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理念的培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新首在传承,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对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 使生态文明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 全社会形成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关乎民生

23、的生死攸关的问题。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矛盾得以解决的重要因素。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生态环境也就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往往会引发严重社会问题,造成局部的不和谐、不稳定,此类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必须通过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解决。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是人民群众民生领域的突出期盼。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2 2 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在现

24、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 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几年来,政府和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决心,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也屡有创新。但事后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原因不难发现:(1)企业天生的逐利性, 环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则省, 经常存侥幸心理; (2)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地方环境造成污染, 甚至是严重污染,但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员们对 GDP 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没能求得起码的平衡。(3)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监管, 我们的监督

25、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 当下的矛盾在于,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而边治理边污染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停留在事后的惩罚上,应当在污染的前阶段,预防为主。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视起来, 真正从动力机制上入手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矛盾, 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 加大对污企业的惩罚力度,加大对环境指标的考核,使其成为官员政绩的重要体现。总而言之,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是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环境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在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并不明显,只有环境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人们

26、的注意。有些污染制造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使污染处于环境的自洁范围之内。其次我们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而且大部分制度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再次减少污染会对企业的运作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成本也会相应提高。3 3、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首次将其纳入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首次在报告中独立成篇,系统论述;首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党章。如此浓墨重彩地阐述、强调和谋划,昭示我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

27、志和决心。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本源意义,是根本性保障。因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并突出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凡是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都可以称之为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环境的稀缺价值,有效克服传统自由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避免“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由理念向实践转化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理念是我党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实困境的反思之后,凝练成的崭新价值观和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先进发展观指引下开展的一

28、系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实践。要摒弃“唯 GDP”论的陈旧执政理念,实现由先进理念向先进实践成功转化,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并提供转化过程的持久推动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美丽中国令人神往,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城更美的理想很诱人,而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实却很残酷。我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制造了太多不够美、甚至是肮脏丑陋的东西。要彻底改变这一切,让“美丽中国”写满神州大地,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动力。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伴生产物, 所以环境问

29、题从本质上讲, 仍然是发展问题。当前,全国各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作为腾容量、保环境、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环境诉求的积极回应。当前,由于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环境现状与人们不断提高的环境诉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破解这一困局,只有通过制度建设,为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提供制度

30、化解决途径, 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可以带来低投入、高收益的持续“制度红利”。能够引导人们对未来发展形成稳定预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除了具有保障性、制约性和规范性功能之外,从长期来看,还可以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目标要求,企业往往需要更新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投资污染物处理设施以及加大资源环境管理力度等。 尽管这些活动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但是在企业跨过短期成本增加的“卡夫丁峡谷”后,长期的生产经营成本反而会降低,从而导致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效益也会在企业转变

31、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逐步显现。 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制度红利”。因此,生态文明必须依托制度建设才能健康发展。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不是单一、分散和独立的政策工具的简单设计,它是一套完整制度体系的构建,需要由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和公众参与来共同完成。至于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为我们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生态价

32、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4 4、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难题的必由之路、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难题的必由之路? ?一、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世界各国改善生态的成功经验近几十年来,全球出现了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等八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引起了国际上众多著名政治家、科学家的特别关注,并发出了一系列强烈呼吁。著名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戈德史密斯指出,生态危机是第三

33、次世界大战,如此下去,自然界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 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 布朗说,今后几十年,在世界新秩序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很可能是在建立保护生态基础上持久发展的经验,而不是军事上的强大,谁在生态问题上主动采取行动,谁就能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起领导作用。如何拯救生态危机?世界上各国的专家们给出了统一的答案,即:生态修复。 核心是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 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 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生态修复又可分为面上治理、工程治理等多种措施。相对于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的面上治理,实施大规模、高标准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不仅见效快、

34、而且更彻底,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治理生态危机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我国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成功实践在全球生态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生态状况也不容乐观,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状况始终得不到显著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减弱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早在 1978 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我国启动了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 历时 73 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 1998 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特大洪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又决定实施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到现在,全国已经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珠江

35、防护林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林业血防工程等 16 项世界级重点生态工程,我国生态建设进入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森林面积达到 31.2 亿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8.6%提高到目前的 21.63%,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 10.4 亿亩,居世界第一位。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让一些不堪重负的森林、 湿地等生态系统得到了休养生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

36、会效益。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 30 多年来,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 1977 年的 5.05%提高到 12.4%,在祖国北方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治理程度达 7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开始双下降,入黄泥沙量年均减少 4 亿吨左右。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实施后,不仅基本消除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还使过去森林覆盖率仅为 1%的平原地区变成了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年产木材达到 4500 万立方米,相当于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现有木材产量的 11 倍。 总投资达 4300 多亿元的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过去越垦越穷的历史,将为我国增加13 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固定二

37、氧化碳近 10 亿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 10 多年来,净增森林蓄积量 7.25 亿立方米,仅木材价值就高达 5000 多亿元,为投资的近 5 倍。三、亟待修复的生态系统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从生态系统的分类来看, 我国陆地主要有森林、湿地、草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田、城市等人工生态系统。 目前各类生态系统受损情况和生态问题安全普遍存在,生态脆弱地区涉及面广、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复杂,必须要根据各生态系统存在问题, 实施不同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以修复。 第一,森林生态系统亟待修复。 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存在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

38、等突出矛盾。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效益,过度地采伐森林,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必须尽快加以修复。第二,湿地生态系统亟待修复。到 20 世纪末,全国因围垦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 1000 个。 仅过去 10 年, 我国湿地面积就缩减了 2.9%,减少了 339.63 万公顷,相当于国土面积的 3%。自然湿地中尚有一半未得到有效保护。 红军长征时十分艰难跋涉、 十分危险的若尔盖湿地,也出现了沙化现象。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显示,过去 20 年,我国流域面积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减少了 2.7 万多条, 只剩 2.3 万条,减少一半以上。我国湿地生态系统

39、亟待全面修复。第三,荒漠生态系统亟待修复。由于超载放牧、盲目开垦、乱采滥挖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行为,导致荒漠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每年扩展 3436 平方公里,相当于 5 年损失一个北京市的土地面积。目前,虽然达到了每年缩减1717平方公里。 但仍有31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同时石漠化土地达 12 万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达 17.3 万平方公里,6 亿多人口受到沙漠化、石漠化的威胁。全国有 2 亿亩农田和 15 亿亩草场受到风沙危害,亟待加强可治理沙地和石漠化土地修复。第四,其他陆地生态系统亟待

40、修复。我国草原、农田和城市等生态系统也存在诸多生态问题,如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超载和草原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土流失、 土壤污染加剧、 病虫害频繁等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的布局不合理、生态容量不足、生态基础设施缺乏等,都亟待各部门根据存在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制定修复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有针对性的确定生态修复的重点工程。第五,生物多样性亟待保护。全国高等植物中4000 多种正受到威胁,1000 多种处于濒危状态,其中 9 种植物野外数量仅存 1 株-10 株,54 种只有 1 个分布点。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 640 个世界濒危物种中,我国占 156 种,约占其总数的 1/4。 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证明: 物种一旦灭绝就不会再生。物种变化会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给其他物种带来严重影响,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常用办公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5、6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ihai2016)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