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2020 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2.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核心素养】【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地图,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史料史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第二次世
2、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5.家国情怀: 通过改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重点难点】重点重点:了解苏联的改革与苏联解体、东欧的改革和东欧剧变、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难点:难点: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的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最终失败与苏联解体的情况;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东欧剧变。【时空定位】
3、【必备知识、素养奠基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发展及存在的问题:(1)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_;人民的_和_也有很大提高。(2) 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农业、 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内容A平反冤假错案,强调_,改革_。B加入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_。C改革_体制。D1956 年苏共_打破了对_的个人崇拜。影响A积极性:注入了某些_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B消极性:没有突破_,国民经济_仍然严重_;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 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
4、, 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许多措施未能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如玉米种植) ;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束缚(2)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_”改革,扩大_,利用奖金等_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结果:A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B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_,专断作风日趋严重。C各项工作缺乏_,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失败的原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缺乏活力;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3)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承认_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政治改革
5、:在经济改革_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却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_。A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_制度。B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_C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_”影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造成思想混乱,_主义兴起。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3、解体:(1)1990 发动政策,试图阻止苏联分裂。(2)_年 8 月 19 日,苏联解体。(3)1991 年 12 月 26 日,_率先独立。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本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2)启示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
6、是;制定政策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坚持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人民生话水平的提高;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_。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_模式。2、社会主义改革:(1)原因: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_的道路。(2)_最早进行改革。内容建立了社会主义_影响积极:通过_,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消极:改革导致_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
7、了隐患(3)东欧其他国家改革成效:_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国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都迅速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_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局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_的束缚,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3、东欧剧变:(1)背景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突破_的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西方“_”战略的影响。(2)含义: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的_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_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 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3)
8、表现(1)波兰、匈牙利、_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2)_发生了流血冲突。(3)_并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4)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5)_经过激烈内战,分成了六个国家。【特别提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建立政治制度: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_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经济制度:到 1956 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9、义工商业的_。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 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_”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2、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1)背景: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_的伟大决策。(2)过程:中国以_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_。(3)成就:2010 年,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 2018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
10、丰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_次全国代表大会,激励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深化了对_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知识拓展】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异同点:共同点: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措施:都在工业和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不同点: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后期改革侧重政治改革;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11、败因不同,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习题训练习题训练】1.1955 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 年 6 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C)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苏联出现了一次地名更改风潮,斯大
12、林时代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城市都更改了名称, 如莫洛托夫(斯大林领导班子成员)市恢复旧称彼尔姆,伏罗希洛夫(斯大林时代的军界首脑)格勒恢复旧称卢甘斯克,斯大林格勒则改名伏尔加格勒。苏联这次地名更改风潮(B)A 反映了苏联在文化上回归传统的倾向B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动密切相关C 是在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319661975 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 5.3%,工业总产值从 2 294亿卢布上升到 5 112 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从 883 亿卢布上升到 1 128 卢布。这说明当时苏联(C)A农民生活改善B注重发挥市场作用C改革成效明显D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13、”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A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C重点放在农业D重点放在重工业520 世纪 40 年代至 60 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改革的共同点是(C)A起因源于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B为了避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C.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 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半途而废6从 1953 年开始,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陆续被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到 1957 年,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的种类由 227 种增至 532 种。这一政策的推行(B)A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B适应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C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D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