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原卷+解析卷.doc

上传人(卖家):小熙 文档编号:205129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原卷+解析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原卷+解析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原卷+解析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原卷+解析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原卷+解析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八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八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 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技巧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技巧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方法:(1)写人或事的记叙文或段落: 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 做什么事+什么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2)写景的记叙文或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3)抒情的文章或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2、分析文章思路 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思想的路径、 脉络。考查时, 有时让分析局部的思路,有时让分析全文的思路;有时用填空题的形式,补充文章的思 路;有时用问答题的形式概述文章思路。 分析思路时,首先按以下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

2、理清文章脉络: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词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按人物的情感变化。(找表示情感的词句) (5)总分总(掐头去尾)。 然后,用清楚明白的语言将文章思路概述出来。 3、记叙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等,并且在 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它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 线索类型:(1)人物(2)事物 (3)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变 化(7)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

3、 把握线索常用的方法有:(1)标题入手法。标题是每篇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 大致看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文章主旨。 (2)抓关键物法。在记叙文中,一些小物件一旦被有机地组织进作品就常常产生异 乎寻常的艺术功用作品,在文中反复出现,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抓住重点语句法。 重点语句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 内涵丰富的词语、 段落或文章中的中心句、过渡句,记叙性的文章中作为点睛之笔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 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它们 就可能找到线索。 (4)抓关键位置法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 多半在标题、 开头、

4、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这些位 置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词语可能是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主要情节、事件、人物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5、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考试 题型一般为:作者的感悟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告诉了我

5、们什么?作者 的观点态度是什么或者作者对什么持什么观点态度,概括主要观点。 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阅读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 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 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分析文章中一些关键语句入手。有的文章在开头或结尾,会有一些暗示或点明 文章中心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常是议论句或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从概括内容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 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有的文

6、章在分析文章的中心时,还需要了解、分析当时 的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 产生、活动的,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作者感情的方法: 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 态度,有时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 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

7、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 外之情。 6、梳理故事情节 首先,明确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 和尾声。 其次,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情节之间的联系。 最后,按一定的顺序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做什 么事+什么结果。 7、赏析文章语句 赏析文章语句时,有的指明具体语句,有的是自由选择语句。自由选取句子时,可 以选择这几种句子: 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

8、、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 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或表现 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的句子)。 有的题目指明赏析角度,有的没有指明赏析角度。没有指明赏析角度的,可以尝试 从下面角度进行赏析: 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用词技巧,抒发的情感,思想内涵等。 (1)从修辞角度赏析 从这个角度进行赏析要说出两个作用:该修辞本身的作用。该修辞在句子语境 下的作用。 常见答题形式:运用_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表现了_,表达了作者 _的思想感情/思想内涵。 比喻、拟人: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9、对象+特征。 排比 答题格式:非常有气势,强调了+对象+特征。 设问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对比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答题格式:强调了-,加强了语气。 (2)从句式特点方面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有的表达效果/作用 。 长短句结合,使语句有参差美,句子对仗工整,使句子有整齐美。 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 双重否定句,突出强调。 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 (3)从表现手法的角

10、度赏析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主要包含下面几种: 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 现力。 对比手法 作用:将和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 思想、感情等。 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

11、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 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 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4)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 人物描写手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描写,正 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静态描写、动态描写,还有 从不同的感觉器官的角度进行描写。 答题方法:这句话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 细腻/ 强调/

12、 突出 +具体化 (写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 性格/ 主题等) (5)从用词技巧的角度赏析 从用词技巧的角度赏析,一般品味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一般从准确性、 生动性的角度进行品析。常见答题形式: “_”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准确)地写出了_的特点或内容, /表现了_(人物)的性格特点, /表达了作者 _的思想感情。 (6)从抒发的情感角度赏析 理解句子抒发的情感时,要结合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常见 答题形式: 这个句子运用的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物的情感。 (7)从思想内涵的角度赏析 理解句子的思想内涵时,也要结合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13、。常 见答题形式: 这个句子意蕴深厚,包含深刻的哲理,表现了的思想/哲理。 8、记叙文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句子或段落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有: 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中心(揭示主 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 (1)记叙文开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 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为下文埋下伏笔 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记叙文结尾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点

14、明中心,升 华主题;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前后照应 9、人物描写的作用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描写了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姿态,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 等情况。 (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 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 品质。 10、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交代背景,表现地域风光,提

15、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环境 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 预示人物的命运 突出人物性格 推动故事 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 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交代人物 的社会关系。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 揭示文章主题。 11、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方法:一般是望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 否适合。 12、理解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 (1)鉴赏人物形象方法: 首先,

16、要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通 过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再次,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 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把握人物形象;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 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 互文、反复等。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 笔勾勒

17、、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拟人手法、夸张手法、象征手法、对比手法、衬托手法、 讽刺手法、欲扬先抑、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 铺垫等。 选材方面的特点 散文一般是形散而神不散。常见题型:文章写的是,为什么还要写? 解题思路: A、可进行相关、相似联想:被问对象如在写作重点之前,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 重点,更利于人们接受。被问对象如在写作重点之后,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内容,深 化文章主旨。 B、也可进行相对联想,从“对比(反衬)勒-”或“突出了(强化了)-” 角度回答。 13、文章题目的作用 主要有以下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展开情节的

18、线索; 作为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 心;吸引读者兴趣。 14、评价感悟题 (1)首先要读懂读透文本。只有读懂读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对人物的态 度,才能找到评价的落脚点,评价感悟才不会空洞。 (2)其次,观点要明确,感悟积极向上。这类题涉及我们的价值取向,赞成、反对、 歌颂、抨击都要旗帜鲜明;感悟忌空泛论事,在联系实际、结合原文基础上体现积极向 上的态度。 (3)第三,力求体现个性。 评价感悟型的题目开放性较大,多不设答案,有创意、角度新、有文采,评出个性, 悟出独特感受让人耳目一新才能有所超越。 答题思路:(1)用第一人称.(2)一句话

19、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 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 经历。 记叙文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训练: 1.那时候有多美 王璐琪 那个五月的雨天,新来的语文老师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来到我们身边。当他立在 教室门前,大家都鸦雀无声地盯着他看。 “今天的作文课,描述你们的新语文老师我。”他走到讲桌前,行头都没有 卸掉,就这么抱着手肘,看着我们写作文。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新鲜的老师,很新鲜。 我留意到,他的鞋上还粘着一片水灵灵的草叶子。因为披着蓑衣,所以他走过的时候, 掀起了一阵麦草的清香。 “写作不是闭门造车,要到田野里去!”当其他班的同学在教室里

20、上课时,我们 则头戴柳条编的花环,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地飘出了校园。 他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 “外 面风景那么美,在屋里待着简直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会在长满芬芳牧草的草坪上 读鲁迅的文章,在潺潺的小溪边背苏轼的词,在洁白的羊群中念余光中的乡愁 老师教我们唱一首那时候有多美的民谣,他会弹吉他。老师说,世界上最美 的声音,就是孩子的合唱。 我们的老师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可谁能想到,这么个铁塔般的汉子心中,满满 的全是有关文学和艺术的柔情呢? 半个学期在“田园牧歌”中度过,我们班在期中考试遭遇了“滑铁卢”。除了语 文成绩的平均分全年级最高,其余的课简直惨不忍睹。在那么有趣的语文课里待着太美 了,其

21、余的课都用来回味了,谁还有心思趴在课桌上,看着铁青的黑板? 成绩出来的那天上午,老师还安慰我们,不要灰心,总会有又有趣又能快速提高 成绩的方法的。但下午开家长会时,家长像一群等着吃肉的秃鹫,在老师发分数条的时 候就开始虎视眈眈了 于是,之后的语文课基本都是在教室里上的,可是作文课,他还是带我们去了学 校附近的湖边。当老师讲述该如何描写湖的时候,一位同学站起来:“这个湖我们天天 见,知道怎么写,没必要来这里。” “可是湖水每一刻都是不同的呀,光线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景色是不一 样的,甚至湖水的气味也是不一样的!”老师没听出来学生话语中的挑衅,他沉浸在自 己对湖水的一往情深中,“在我们北方,

22、几乎见不到这么美的湖” 可是,更多的同学关心的是会不会因为成绩差而挨打。于是,不少家长和学生发 起签名上书的倡议,开始质疑语文老师的教学。 不久,老师来向我们辞行。他走得很突然,一如他来的时候那样。最后一篇作文 是“离别”,老师事先帮每一个人在作文上写好了题目。字迹飘逸俊秀,与他的外形差 距很大。这一刻,我们都哭了。 后来,我们换了一位“称职”的语文老师,这一年,我们班的升学率全校最高。 毕业后,我也会来那片湖泊,转一转,看一看。才发现,原来老师说的是真的。 这片在我们曾经看来百年不变的湖泊,确实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颜色。而且,雨天湖水 散发着淡淡的雾气,弥漫着青草的香味。可是这么多年了,却是由

23、一个外乡人为我们点 明的。 “那时候有多美,笑起来像一湖清水,连叹息都那么轻微,我不能体会。” (选文有删改) 121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3 分) 多年前“我们”的语文老师领着“我们”到大自然中学习写作、上语文课,但由于 班级综合成绩下滑而被学生及家长质疑,最后语文老师被换掉,悄然离开。(3 分,言之 成理即可) 1313第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 分) 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1 分)将出了校门的“我们”比喻成自由自在的蒲 公英,并与坐在教室的其他班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1 分)生动形象且突出地把同学们 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时兴奋、愉悦、自由的状态淋漓尽

24、致地表现了出来。(1 分) 141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4 分) 结构上:总结全文,篇末点题,(1 分)与前文中语文老师对湖水的描述相呼应,结 构严谨完整。(1 分)内容上: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师生互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 好画面,(1 分)令人回味无穷。(1 分) 151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文中语文老师的人物形象。(3 分) 教育方法独特。如领着“我们”到大自然中学习写作、上语文课。多才多艺。 会弹吉他,教“我们”唱歌,懂文学懂艺术。宽容。在被学生及家长质疑,最后被换 掉的情况下,没有对学生发一次火,而是悄然离开。(3 分,结合具体内容,言之成理即 可) 1616说说

25、标题“那时候有多美”的含义。(3 分) 指那时候老师领着“我们”到田野中学习的快乐时光;(1 分)指老师被换多年 后,“我”终于感受到老师要“我们”体会的自然美景带给心灵的洗礼和感受,(1 分) 并对老师产生怀念和敬仰之情。(1 分) 2.母亲与茶 少时家贫,父亲外出干活之后,就只剩下我和母亲在家,家中田地少,母亲在完成 所有的耕作之后,又在自家屋后不远的小深谷里开了一片小小的荒地,养出了一片绿油 油的茶叶。 于是,每年的春夏秋冬,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抛弃”过母亲的身影,母亲手工做 的茶是那么的清香,以至于多年以后,在喝过了那么多的中国乃至世界名茶之后,我依 然忘不了家乡的茶,忘不了母亲的茶。

26、 在母亲的熏陶下,从 6 岁开始,我就会摘茶叶了。我与母亲一起采茶叶,晚上再一 起将白天摘的茶叶揉碎、烘烤在微火中,第二天又将焙好的茶叶放在烈日下暴晒一天甚 至更久。如此,做茶的整个工序我都是从小见到大的,所以,我虽不懂品茶,但要说做 茶,我还是会的。 母亲说:“茶的生存力很强,一片茶叶生出一株茶树,继而可以繁殖出一片茶园。 茶喜欢生长在大家都不敢也不想的恶劣环境之中,深谷,绝壁,孤岛,寒峰它不爱 显摆,它不想高调,它一辈子默默地的生长着,为欣赏它的友人提供杯杯甘苦。” 母亲说:“小孩子应该学着喝点茶。”我却推脱说那玩意儿很苦,做茶还好,喝茶 就不必了。母亲笑了笑说:“孩子,也许你可以看看泡茶

27、的经过。”于是,母亲拿来一 套茶具,轻轻地坐在桌前,我也很安静地看着母亲的一举一动,母亲首先将小茶炉置好, 架上柴火,那么认真,好像这平滑无实的木柴是她的头发一样,细细地慢慢地摆弄着。 点燃之后,果然,小小的火苗好似听母亲话一般,不大不小,正好将母亲的小水壶稳稳 加着热。母亲笑着看看我很惊奇的表情,伸出手摸摸我的头说:“其实呀,世上任何东 西都是有灵性的,只要你认真对它,它也会好好回报你的,明白吗?”我点点头,母亲 鼓励地对我笑了笑。不一会儿,母亲装在水壶里的水正好沸腾;母亲忙将适量的茶叶置 于透明的小茶壶中,放稳小茶壶,将正闹着沸腾的水慢慢地轻轻地注入壶内,看着上下 翻滚的茶叶一片一片散开,

28、只觉得很美很美。母亲的额头孱出了一层薄薄的细汗,伴随 升起着的股股清香的茶气儿,母亲仿佛在雾中一般,显得更美了。 母亲轻轻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笑了笑,取下小小的茶杯放在我面前,轻轻地将小 茶壶端起,小小的水柱从壶嘴里慢慢泻下,带着淡黄色的茶水悄悄聚集于杯中,一层层 茶雾直冲我的鼻子,它似乎更香了;母亲端起茶杯递到我面前,笑容依旧:“来,儿子, 尝尝看”;我小心翼翼地接过茶杯,置于鼻端静静地闻了一下,好香!心中有一种 莫名的舒适感,像久别后的重逢。轻轻地抿上一口,还是好苦。不对,紧接着有一种淡 淡的茶香在嘴里流转,继而又是一股甘甜再来一口,再来一口于是,慢慢地喝 完了一整杯茶。也正是因为这次饮茶

29、,才有了后来我一生饮茶爱茶的习惯。 就这样,母亲教会了我应如何“饮茶”。进而教会我如何思索人间“真、善、美”, 如何处世静心和气, 洞察万物、 思如风云、 心以常乐, 如何礼对尘世 “廉、 美、 和、 敬” 母亲说:“为人之道:恻隐于人,羞恶别人,恭敬以人,是非得人,诚信待人;饮茶之 本: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在以后的 20 年中,不管我去到哪里,母亲的话依然响亮在耳旁。母亲的“茶”一直 伴随着我的成长。我想,我真的是爱上“茶”了。 1212请按文章的先后顺序简要概括母亲与茶的三个片段。(3 分) 母亲采茶做茶并给“我”讲茶的特点;母亲教“我”喝茶;母亲给“我”讲茶道。

30、(3 分, 言之成理即可) 131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示例】运用“拿、坐、置、架”等一系列动词,(1 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泡 茶时动作的娴熟、心情的喜悦,(1 分)表现了母亲的耐心、细腻和对生活的热爱。(1 分) 141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4 分) 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1 分)使文章结构更严谨。(1 分)内容上:强调了母 亲与茶带给“我”的深远影响,(1 分)深化了文章的中心。(1 分) 1515文中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 分) 勤劳、能干。从“母亲在完成所有的耕作之后,又在自家屋后不远的小深谷里开 了一片小

31、小的荒地,养出了一片绿油油的茶叶”可以看出。热爱生活,懂得做人之道。 从母亲教“我”品茶,给“我”讲茶道可以看出。体贴、细腻、爱孩子。从“母亲笑 着看看我很惊奇的表情,伸出手摸摸我的头”“母亲端起茶杯递到我面前,笑容依旧: 来,儿子,尝尝看”可以看出。(3 分,言之成理即可) 3.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 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 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 个人看上去就像

32、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 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 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 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 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 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 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

33、的脊背,绷紧的 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 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 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 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 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 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

34、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 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 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 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 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 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 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

35、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 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20. 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21.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 呼呼的风声。 22. 第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23. 作者在第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 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20. 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年轻时帮人炸石头;父亲挑粪浇地;父 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1. 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

36、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 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22. 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 的苍老。 23. 不矛盾。“”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 但是 “我” 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 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 他需要 “我” 的陪伴。 【解析】 20. 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 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 体情况来确定。主要事件: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年轻时帮人炸石头,父亲挑粪浇地, 父亲上树

37、为我摘苦柚。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 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 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1.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 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 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画线句子运 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 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22. 本题考查对比手法

38、的赏析。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 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 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文中通过 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 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父亲砸石头的背影 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 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4.说说黄胄先生 韩天衡 一位出色的画家,

39、天赋与勤奋缺一不可。黄胄先生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勤奋。 我曾开玩笑说,他除了睡觉之外,手里永远离不开竹子,吃饭时是一双筷子,其余的时 间是抓着一支毛笔。无论是朋友,还是他的长辈、领导来看望他,他都只顾画画,头也 不抬,只是说:“你好啊!来啦!”从不放下画笔,更不起身倒茶。 20 世纪 60 年代初,黄胄先生已成为中国画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当时在北京荣 宝斋出售的在世画家的作品中,没有一件作品的价格可以与他的比肩。齐白石先生的扇 面 5 元一张,溥雪斋先生的大册页 5 角一张,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 60 元一张,而黄胄先 生的人物画则标价在 60 元至 90 元。 即便当时在画坛有如此地位和声誉

40、,黄胄先生依旧不自负、不自矜,没有一点儿 架子,对我这个晚辈也是尽心指导和提携。每每跟先生去荣宝斋,他总会让荣宝斋经理 将收藏的名家印章尽数拿出,供我观摩。我拿个放大镜,一方一方地仔细研究,做好笔 记。能看到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的印章和比拳头还大的田黄石对章,在当时,实属福 从天降,难得!但我往往得寸进尺,询问能不能让我打一套印蜕,以供我日后研究,黄 胄先生的一句话就使我如愿以偿,现在想起依旧铭感肺腑。黄胄先生还常带我去故宫, 忘情而真挚地为我讲解书画馆里陈列的历代书画精品,我如小民暴富,倏地提升了对高 妙书画艺术的认知,我一生受用。 画,是画家精神世界的一种外溢。黄胄先生的画风,大气、豪迈,

41、充满激情,笔 墨好、色彩好,造型也好,这其实都是他人格的反映。黄胄先生长相朴实,皮肤黝黑, 身板宽厚,也不注重修饰,两条宽宽的眉毛似两锭乾隆墨贴在眼睛上方,眼睛炯炯有神, 像个打铁匠。一次从故宫读画出来,黄胄先生拉我到北京西单的一家饭馆,那是家夫妻 店,店堂很简陋,我们找了个长板凳坐下吃饺子。这时,老板娘扯着嗓子喊:“门口的 大板车是谁的?挪个位置,好让人家的车走。”黄胄先生便接口道:“我的,等我吃完 饺子再说。”那女店主信以为真,又拉又扯地要黄胄帮个忙。黄胄先生是个朴实且幽默 的人,他平易近人,不会让人感到和他有距离,对上对下、对权贵对小民都一视同仁, 言行合一。这种天生的质朴,这种不染缁尘

42、的平民气质是很少有人学得到、做得到的。 黄胄先生的一生惊险跌宕,像坐过山车一般,但他始终怀有一颗乡土气十足的朴 质之心。听朋友说起,曾有陌生人来找黄胄先生,进门就跪下,说:“请您无论如何帮 帮忙,家里老人死了,买不起棺材。”先生二话不说,就给了对方两幅画:“到荣宝斋 去换钱吧。” (原文有删改) 7 7第段写了哪几件事?有什么作用?(3 分) 写了黄胄先生总让荣宝斋经理将收藏的名家印章尽数拿出供“我”观摩,(1 分)以 及黄胄先生常带我去故宫,忘情而真挚地为“我”讲解书画馆里陈列的历代书画精品(1 分)两件事,表现了黄胄先生对“我”的尽心指导和提携。(1 分) 8 8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段画

43、线句子。(3 分) 运用外貌描写,(1 分)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黄胄先生长相朴实的特点。(2 分) 9 9有人说第段与本文关联不大,可以删掉,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3 分) 不能删。(1 分)这一段是通过朋友之口写黄胄先生的,侧面表现黄胄先生始终怀有 一颗乡土气十足的质朴之心。(2 分) 1010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 分) 对比;(1 分)将黄胄先生的人物画与齐白石的扇面、溥雪斋先生的大册页、李可染 先生的山水画的价格进行对比,(1 分)突出表现了黄胄先生是当时中国画坛最有影响力 的人物。(1 分) 111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黄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 从黄

44、胄先生的画与几位名家的画价格的对比,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画功了得的出色 画家;从他除了睡觉之外,从不放下画笔可以看出他的勤奋;从他对“我”的尽心 指导和提携可以看出他的平易近人和惜才;从他二话不说给上门求助的陌生人两幅画 换钱可以看出他的热心肠。(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5.太阳和霓虹灯 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 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 “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 嘱我们:“如果

45、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 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 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 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或者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 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 “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 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

46、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 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 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 20 分钟。 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 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 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 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间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 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 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47、 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 考片刻,有两次竟 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 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 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 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 告别。 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 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 五彩缤纷并且极富

48、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 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515文中第段和第段中加着重号的“竟”字是什么意思?分别暗含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4 分) 两个“竟”字都是出人意料的意思,(1 分)第段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惊喜之 情,(1 分)第段中的“竟”暗含着作者对老人认真思考的敬佩或赞美之情。(2 分) 1616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 分) 【示例一】将女演员、主持人和季羡林先生的言行思想进行对比,突出季羡林先生 虽至高无上却平易近人的人物形象。【示例二】将作者对女演员、主持人与对季羡林先 生的感情进行对比,体现了作者对前两者的不满和对季羡林先生的赞美与敬仰。(4 分, 言之成理即可) 1717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4 分) 内容上:“太阳”指季羡林先生,“霓虹灯”指女演员和主持人,(1 分)作者借“太 阳”和“霓虹灯”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季羡林先生和女演员、主持人的情感态度和评价。 (1 分)结构上:照应题目,(1 分)深化了对季羡林先生虽地位崇高却平易近人的精神的赞 美这一主旨。(1 分) 1818结合全文内容,谈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原卷+解析卷.doc)为本站会员(小熙)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