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08:2022年北京冬奥会历史考点预测】 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也是中华民族圆梦冬奥的一件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球性的体育盛会,它不仅为各国体育健儿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竞技场所,而且也为促进世界和平、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化交融、传递文明友谊搭建了最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尤其在高考命题日益紧扣时政、聚焦现实的情况下,让我们一起预测2022北京冬奥会的历史考点吧。中国首金!短道混合接力中国队夺冠英国路透社报道称,这场充满冰雪元素的盛会简约却精彩纷呈,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更加繁荣、强大和自信的中国。-冬奥会彰显中国自信【国旗手手相传】开幕式上传递国旗的人,包括
2、中国各行各业的代表和56个民族的代表。他们用手手相传的方式,表达人民和国旗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与此同时,一名儿童小号手吹响我和我的祖国旋律。视角一、制度自信 家国情怀当小男孩吹响我和我的祖国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表现: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以战或和的形态表现出来。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推动了民族间的交融。(1)民族融合的途径;一是民族间战争,二是和平交往民族间战争, 民族掠夺战争;民族征服战争;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和平交往:和亲;贸易;会盟;通贡。考向一,中国民族政策(2)中国古代处理方式(政策)
3、:战争;设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议和”);互市;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相和歌辞唐白居易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 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出塞图【对点训练】 1.(2021.湖南卷)1.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A. 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 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 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 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C解析: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又叫冰嬉,是满洲在盛京时开始普及的一种大众性体育活动,清兵入关后,将冰嬉的习俗带进了关内。冰
4、嬉早期活动多为军事训练的内容,后来,军事意义下降,娱乐性开始上升,成为一种对满洲传统习俗的继承,所以,C正确。【对点训练】 2.(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解析】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项;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项;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
5、,排除B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项。2.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1).涵义: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民主权利;发展经济,改变国家极度贫穷的状况;发展科学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社会文明的进步。(2).特点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始终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本质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对点训练】 3.(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
6、,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由材料“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可知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危机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故选B项;“趋于一致”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材料讲述的是爱国意识的提高,并没有提及改造的道路,排除A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对立,文革时期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排除C项;各界都“接受了”
7、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2)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3)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3.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对点训练】 4. (2021.北京卷.10)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
8、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A B C D【解析】题干“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并没有涉及“军事”的相关内容,故错误;在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这与题干之意相符合,故正确;根据题干中“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以及“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可知该代表团努力消除
9、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故正确;题干内容述及“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并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5国政要云集冬奥,诠释得道者多助考向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国家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截至2019年,中国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交,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
10、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今天,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标志着中国外交从表达自己(和平崛起)到表达世界(和谐世界)后的再次升华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今天,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
11、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对点训练】 5.(2021山东卷,8)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
12、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前提之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故D项正确。A、B、C三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对点训练】6.(20216浙江选考,15)2005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
13、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B. C. D.答案 C解析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但没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故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是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体现,故正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
14、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没有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故错误;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体现,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对点训练】7.(2022江苏省泰州市高三上期末考试10)19631964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10月,墨西哥体联主席兼奥委会主席何塞赫苏斯克拉克率团访问北京、广州,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代表团。该时期我国的体育交流活动()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原则 B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奠基C客观上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D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答案】D【解析
15、】据材料可知,中国与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加强体育文化交流,有利于宣扬包括体育在内的中国文化,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故选D项;“一边倒”是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开展体育交流活动,与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无关,排除C项。【对点训练】8.( (2022四川省内江市一模31)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进场,场内响起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解放军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伴奏曲;到中华台北队入场时,还是这首曲子。两岸官员其
16、后查证才知,此曲原名德皇威廉练兵曲,东道主可谓用心良苦。出现这一现象主要由于()A一国两制是两岸共识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C奥组委统一了入场曲 D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进场,场内响起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解放军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伴奏曲;到中华台北队入场时,还是这首曲子此曲原名德皇威廉练兵曲,东道主可谓用心良苦”,可知美国使海峡两岸的代表团入场时都使用了相同的伴奏曲,说明美国顾及到中国的感情,结合时间1984年说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只是提到美国对两岸代表团的处理,并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对
17、两岸代表团的入场曲相同,但入场曲并没有统一,排除C项;美国承认一个中国才是放这一入场曲的原因,并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排除D项。视角二、传承历史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考向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1.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历代思想家继承孔子、孟子等人的民本思想,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孔子主张”见贤思齐”,孟子主张
18、“尊贤”,墨子主张“尚贤”,他们的思想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4.主张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将和的思想上升到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视其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北京冬奥会奖牌“同心”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寓意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冬奥荣光、全球共享。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
19、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新教材链接】【对点训练】9.(2021全国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
20、时期,面对礼乐制度的破坏,老子希望引导人们回复到比礼更高几层的“道”的境界;孔子很看重礼,认为做人“不学礼,无以立”,但孔子不是强调外在等级秩序,而是强调礼乐的价值内涵,要通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来培养人的内在自觉,这都是老子、孔子在对礼乐文化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A项正确。封建贵族政治诉求并不一致,而且有些争权夺利的诉求与老子、孔子的主张相违背,B项错误;维护夏商周制度这一范围过大,C项错误;孔子、老子的主张在当时未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项错误。【对点训练】10.(2021山东卷,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
21、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 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实质上是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墨家学派代表平民利益,认为“乐”影响正常的生活,这反映了两派政治立场不同,故B项正确。深化认知礼乐制度是西周文化的精髓,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起促进作用。 考向二.儒学的发展(1)儒学发展的特点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
22、子学说西汉改造和独尊(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儒学发展历程时期发展历程宋明转型与成熟(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23、“工商皆本”的主张(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3)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汉以后礼法结合、德刑并用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与主流法律思想。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
24、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还创制了上请原则、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等刑罚适用原则。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如“亲亲得相首匿”“以功覆过”等。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即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4).全面理解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一方面使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三教日趋融合,也使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
25、“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败坏,朝秦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极力倡导重视气节的理学。宋代,私人讲学之风的极盛和科举制的完善,培养了一大批重视经义研究和道德教育的儒家学者。宋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入思考,也为理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5)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程朱理学把其儒家思想进行了
26、哲学思辨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有利于服务政治。【对点训练】11.(2021全国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答案 B解析 根据“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由“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婚姻中
27、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意在维护纲常礼教,巩固封建统治,符合政府对民俗的引导,排除C项;宋代婚姻习俗变革表现为婚姻论财,而题干中理学家们反对这一现象,所以他们的主张并不是促成婚俗变革,排除D项。【对点训练】12(2021全国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善书”的内容主要强调忠孝节义,奉劝世人“诸
28、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时确立的,排除A项;“善书”的流行有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完善了儒家经典,排除D项。【对点训练】13 (2022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高三上期终调研考试4)“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C积极缓和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 D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答案】B【解析】据材料“欲富贵人之常情;富若可求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
29、利而自无不利(遵循天道和自然,即使不刻意去追求事事顺利得益,在未来事事都会自然而然的有利于你)”可知朱熹主张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故选B项;材料强调追求财富和天理,未提及生产和分配,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田主和佃农的矛盾,排除C项;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除D项。【对点训练】14 .(2022湖北省部分市州高三年级元月联合调研考试4)有学者认为宋代的儒学家虽然高度宣扬“人”的地位和价值,掀起了人的主体性和个性自由的启蒙思潮,但这种启蒙的实质是“无主体性”,人们依旧依附于自然经济和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该学者意在强调()A理学对宋代文化的启蒙影响 B理学未能突破传统的文化
30、模式C儒家思想对人创造力的桎梏 D宋朝商业发展的内在文化阻力【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宋代理学的“启蒙的实质是无主体性,人们依旧依附于自然经济和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结合所学,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即宋代儒学本质为封建统治服务,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是理学的“启蒙”带有局限性,排除A项;儒学加强道德修养,强调入世,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C项;理学强调诚信,利于商业发展,排除D项。考向三. 书法艺术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新形象、新梦想。“BEIJING 2022”印鉴在形态上汲取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北
31、京冬奥会会徽北京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展现了汉字“飞”的动感和力度,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同时形象化地表达了轮椅等冬残奥会特殊运动器械形态。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下半部分柔美圆润,寓意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圆满成功。会徽展现了运动员不断飞跃,超越自我,奋力拼搏,激励世界的冬残奥精神。1.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2.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
32、础。3.汉字与书法艺术的影响跨越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沟通不同方言区域。连接着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汉字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各国与世界各地。【对点训练】15 . (2021.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排除A项;“统
33、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答案】D【对点训练】16 .(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得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并结合所学张旭是草书大家可知其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飘逸灵动,故选B项;材料“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可知偏于写意,不强调严整性,排除A项;据所学草书强调笔法流畅简约可知不是笔画的繁杂性,排除C项;材料“争路”和“舞剑
34、器”说明不是内敛,排除 D项。【对点训练】17 . (2022四川省南充市一模文综26) 晋、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表现为洒脱、阴柔气象,而北朝疆域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魏碑成了后人反正统书法的范式;自隋至唐,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李唐一代达到高潮,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唐代书艺的标志。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变化()A深受儒学思想境遇起伏的影响 B反映民众审美观念趋向一致C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偏好与推崇 D体现了书写者不受礼法约束【答案】A【解析】据材料“魏碑成了后人反正统书法的范式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唐代书艺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书法艺术
35、洒脱、质朴,隋唐复兴儒学,书法艺术法度森严,说明书法艺术的变化受儒学思想境遇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审美观念,排除B项;据所学唯物史观可知,艺术的变化会受统治阶级喜好的影响,但统治阶级的喜好不是决定作用,排除C项;据材料“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李唐一代达到高潮”可知,唐代书法较多的体现了礼法的约束,排除D项。【对点训练】18. (2022四川省乐山市一模33) 下图是196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编并出版的文字改革第12期封面。文字改革在当时有利于()A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B贯彻科教兴国战略C促进书法艺术发展 D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的文字改革主要是推广简体字的书写
36、,使得人们学习和受教育的难度降低,更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故选D项;九年义务教育是在1986年实施的,排除A项;科教兴国的战略是从1995年提出的,排除B项;繁体字到简体字的转变主要是减轻了书写和阅读上的负担,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较小,排除C项。考向四、倒计时:立春-中国古代科技和发明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国人观察自然的古老智慧,展现春夏秋冬时节更替中的如画江山,饱含冬去春来、欣欣向荣的诗意气韵,蕴含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
37、特点 明趋势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只停留在经验的形态上,缺失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缺少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得出普遍的科学规律和定则。 3.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生产力的原因 经济上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另外,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思想上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教育上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探规律科技的创新与转化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科技的
38、创新与转化,反之,则阻碍。 【对点训练】19 . (2022安徽省合肥市一模4)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这一著作凸显()A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C中国传统科技开始进入了总结阶段 D工商皆本的思想已经出现【答案】A【解析】由材料“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可知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体现出古代科学家以农业为本,关注民
39、生的务实精神,故选A项;材料强调农业生产技术,不能体现出小农经济的生产地位,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排除D项。【对点训练】20 . (2022江西省九江市一模文综27)明末徐光启以事实经验作为科学理论的有效论据,在天文学和农学等方面做出实验性努力,主修了崇祯历法和撰著了农政全书。这种做法()A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B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否定C推动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D具有近代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末徐光启以事实经验作为科学理论的有效论据主修了崇祯历法和撰著了农政全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徐光启以
40、“事实经验”作为科学理论的依据,这体现出徐光启具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故选D项;徐光启的崇祯历法和农政全书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成果,排除A项;农政全书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成就,并没有对中国古代传统科技进行否定,排除B项;中国早期民主思想出现在近代,与反专制有关,而材料讲的是徐光启涉及历法和农学方面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排除C项。【对点训练】21 . (2013.海南卷).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
41、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_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
42、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沦探讨不足。【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成就。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农耕文明比较发达,因此,那一时期的绝大多数的历法或者天文成就,都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注重实用性,以总结性经验为主,而不是真正为了探寻科技本身的发展和进步。第(1)问表现的回答,需要依据材料中的第一段,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考生可从天文仪器的改进、天象观测的记录、历法的完善和专门机构的设置等角度
43、来思考。第(2)问因素的回答,依据材料中“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有所增减”这句话,得出现实政治因素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论探讨的不足。 冬奥开幕日,正逢立春时,倒计时短片中出现的所有诗词,再次体会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与文人墨客的名篇名作碰撞出的魅力,以及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雨水春分清明白露考向五、时代鲜明的中国古代文学1.古代文学艺术的特征(1)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2)“尚中贵合”与“气韵生动”的总体特征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情感宣泄的适度性和表现方式的简约性,从而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风格特
44、征。2.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时代特色(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表现恢弘大气的时代特征。(3)唐朝的繁盛统一、开明的文化政策与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末至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等世俗文学得到发展。【对点训练】22 .(2020.天津卷.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
45、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解析】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答案】C【对点训练】23 .(2020.海南卷.3)表1唐诗(摘录)由表1可见A
46、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解析】材料分别体现了农民、渔者、淘沙客的辛苦劳作,说明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故选D项;材料涉及下层人民生活,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非宫廷文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不涉及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答案】D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对点训练】24 . (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
47、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对点训练】25 . (2022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期末3)根据
48、唐传奇莺莺传改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改原作的悲剧结局,借女主人公崔莺莺之口,表达了“学梁鸿与孟光(东汉隐士,举案齐眉典故的主人公)夫高妻贵,又何必到长安去候春闱(喻指科举)”的人生追求。这表明该剧()A蕴含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B继承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手法C迎合了封建政府的文化政策 D折射出追求功名的社会心态【答案】A【解析】据材料“学梁鸿与孟光(东汉隐士,举案齐眉典故的主人公)夫高妻贵,又何必到长安去候春闱(喻指科举)”可知,该剧表达了向往自由爱情、反对追求功名的人生追求,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蕴含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故选A项;唐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材料无关,排
49、除B项;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樊篱,排除C项;“学梁鸿与孟光(东汉隐士,举案齐眉典故的主人公)夫高妻贵,又何必到长安去候春闱(喻指科举)”说明该剧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排除D项。【对点训练】26 . (2022安徽省淮北市一模8)明末清初,顾炎武等人以考据来明辨儒家经典之本义,“通经”以“致用”。乾嘉时期的考据家们则穷其毕生精力,“猥以校订之役,穿穴故纸堆中”。这说明()A经世致用精神逐渐消亡 B政治环境变迁影响学术研究C传统儒学遭遇严重危机 D科举制度决定社会价值取向【答案】B【解析】明末清初顾炎武等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但是乾嘉时期知识分子则埋首故纸堆,
50、不再关注经世致用,这是由于乾嘉时期与明末清初要建立和巩固新王朝的时代不同,当时社会稳定,专制统治加强,统治者希望知识分子安心接受自己的统治,所以科举考试专门考四书五经,所以说政治环境影响了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故选B项;经世致用精神并没有消亡,只是在当时专制统治之下难以实现而已,但是其精神还是存在的,排除A项;顾炎武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就是传统儒学面对现实的新发展,但是乾嘉时期是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治学行为,排除C项;科举制度会影响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但是并不能决定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应该取决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排除D项。冰墩墩”形象来源于熊猫,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