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唐代劳动人民对耕作工具进行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之后最先进的工具,它是A直辕犁B二牛抬杠C曲辕犁D郑国渠【答案】C【解析】唐代在农具改进方面最主要的成就是出现了曲辕犁,使得耕犁形式基本固定,C正确;A、B均不是唐代首创的,排除;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的灌溉工程,不属于农业工具,也不是唐代修建,排除D。2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它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A刀耕火种B千耦其耘C重农抑商D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东汉画像石中展示的是二牛抬杠,是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是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的表现,D正确;刀耕火种与画像石中
2、牛耕明显不符,排除A;B是集体耕作,与题干中一人而牛的耕作形式不符,排除B;C是经济政策,画像石无法体现出政策内容,排除。3下面历史文物通过不同载体反映了历史信息,这些信息的共同主题是A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B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C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D古代以物换物的贸易方式【答案】C【解析】“东汉宅院画像砖”中表现的是屋主对饮、奴仆洒扫的生活景象;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代繁荣的商业贸易场景;“古埃及墓穴壁画”展现的是古埃及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景,由此可见,这些信息的共同主题是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4“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
3、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唐朝陈廷章的水轮赋描述的是A翻车B筒车C水排D风力水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说明为农业服务的以水流为动力的农业灌溉工具,符合描述的是唐代出现的筒车,故选B项;魏晋时期的翻车用脚踏或手摇作动力,排除A项;东汉的水排是以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排除C项;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的灌溉工具,排除D项。5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水利的工具发展密切相关,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D能够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答案】C【解
4、析】图一、图二工具分别是春秋时期的灌溉工具桔槔、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其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利用人力,后者利用水力,把人力解放出来,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6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下列选项中出现在汉朝的生产工具是A石锄B骨耜C耦犁D曲辕犁【答案】C【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赵过推广耦犁,C项正确;A、B是原始社会出现的,排除;D是唐代农具,排除。7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
5、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A欧洲深受中国科技影响B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C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D社会需求助力科技活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说明当时社会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故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浇铸机的发明和影响,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手工浇铸机不属于科学,排除B;材料与政治运动无关,排除C。8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利工程,维
6、护灌溉系统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深受洪水泛滥之害,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A项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9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A西南地区农业已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C【解析】东汉时期,在西南地区也广泛分布了铁农具,而且类型多样,说明铁农具逐步向西南地区推
7、广,C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程度,排除A;题干未列举西南地区其它农业生产工具,无法得出铁器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生产工具的结论,排除B;题干主旨是铁器分布,无法判断这类铁器是外地流入还是本区域铸造,因此无法得出冶铁水平的变化,排除D。10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答案】D【解析】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根本上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的,即铁器牛耕的推广,D正确
8、;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是变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B是变法的目的而非原因,排除;百家争鸣思想是意识形态的现象,其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11唐会要中记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三月“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由这则材料可获取的信息是()A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B政府对农户的控制严格C高转筒车已应用于生产D中原农业生产歉收严重【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来看,政府造出大量的水车供百姓使用,体现了政府对灌溉技术的重视。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政府的农户严格的控制,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政
9、府制造水车,但不能得出这是高转筒车的结论,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与中原农业生产是否严重歉收无关,D错误。故选A。12据考古发掘,春秋晚期铁器工具的出土不普遍,只有一些小件铁器和铁农具。战国中期以后,仅辉县魏墓、长沙楚墓和河北兴隆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与铸造农具的铁范数量就很多。这说明战国中期以后A粮食产量显著提高B精耕细作技术得到发展C商品经济日趋繁荣D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农具数量明显上升,而且铁范数量增多意味着当时铁农具生产数量不在少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确立,铁农具的大量使用意味着精耕细作技术得到了发展,B
10、正确;铁农具使用量增加不等于粮食产量必然增加,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农业而非商业,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小农经济的地位是否确立,排除D。13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A铁犁牛耕B商鞅变法C兼并战争D奖励垦荒【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随着土地的广泛被开垦,大量的新县数量逐渐增多,以至于出现题干中“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中有一条内容是“奖励耕织”,但是其前提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题干强调的重点在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而不是兼并
11、战争,排除C;奖励垦荒的前提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14王磐在农桑辑要序言中说:“读孟子书,见论说王道,丁宁反覆,皆不出乎夫耕妇蚕,五鸡二彘,无失其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数十字而已。”材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B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中国农民的富足生活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根据“皆不出乎夫耕妇蚕,五鸡二彘,无失其时”描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即一家一户男耕女织,D正确;题干中只是描述了自然经济下存在女织,但是并未反映出当时手工业发展水平高,排除A;题干描述的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从规模来看,显然不是大土地所有制,排除B;孟子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12、而非现实状态,排除C。15元朝初期,北方民间结成一种农民互助组织,称为“锄社”。王祯(农书卷三:“其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餘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由此可知,“锄社”A兼具生产和保卫的管理职能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答案】D【解析】“锄社”是一种互助组织,在这种互助模式下,能实现“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对于农业发展而言,有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3、D正确;“锄社”并没有保卫的管理职能,排除A;锄社是农耕文明,不是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结合,排除B;锄社是克服小农经济分散性脆弱性的一种手段,依然属于自然经济范畴,排除C。16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纺织图,画面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女回首与一女子说话,女子于纬车前摇纬,其一手执丝,一手摇车。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前方木架为络车,丝一端缠绕之上,另一段也缀物挂于梁上。由此可以判断A图片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B棉纺织生产技术成熟C纺织手工业已经出现分工D纺织业生产工具落后【答案】C【解析】由材料“画面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可知,纺织手工业在汉代时就已出现了分工,一人负责织布,一人负责调丝,故选
14、C;官营纺织业的规模较大,材料反映的显然是家庭纺织业,排除A;棉纺织业技术成熟是在元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汉代的丝绸闻名海外,当时的纺织业生产工具并不落后,排除D。17“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答案】A【解析】“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纺织技术的水平,也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
15、,故选A项;文人不一定精通纺织技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意在强调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私营纺织业、家庭纺织业大量存在,且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18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集体耕作C铁犁牛耕D谷蔬轮作【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故A项错误;集体耕作是商朝和西周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谷蔬轮作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19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开沟排水、锄草、培肥
16、、灭蝗,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推广这些史实说明A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缓慢B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C古代农业的重要地位D古代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答案】B【解析】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它是一套综合体系,材料列举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精耕细作的表现,B正确;精耕细作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排除A;材料不涉及农业地位,也无法判断农民生活水平高低,排除C、D。20下列两幅图片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两幅图片可以用来说明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耕犁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C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特点D地主田庄的管理方式落后【答案】C【解析】汉代江苏徐州地区和山东
17、地区都是以铁犁牛耕的方式进行耕作,体现了小农经济模式下的精耕细作特点,C正确;汉代实行的是土地私有,排除A;耕犁技术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是曲辕犁,排除B;画像石体现的是小规模的家庭生产,而非田庄经济,D与题无关,排除。21“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诗中提及的灌溉工具是A铁犁B陶器C翻车D筒车【答案】C【解析】材料“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描写了翻车的形状及其排灌过程,故C项正确;铁犁不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2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农业上开始
18、使用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农具D铁制农具【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上开始使用铁制农具,D正确;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与题干中“开始”限定不符,排除A、B、C。23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B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C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可知,商代的青铜农具形式多样,体现了青铜文明的发达,“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体现了商代青铜文明的
19、广泛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了青铜农具的发现,未涉及青铜农具取代木石制农具的问题,故A项错误;孤证不立,由材料不能得出B项;材料的论述重点在于青铜农具的发现,无法体现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摘自墨子材料三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
20、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答案】(1)表现: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特点: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3)进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游牧、农耕文明。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
21、用和推广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特点:根据材料“农夫”“妇人”可知,古代农业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根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可知,古代农业中男耕女织;根据材料“耕稼树艺,多聚菽粟”“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可知,自给自足;从生产规模来看,古代农业生产规模小;男性耕地,女性纺织,性别分工简单。(3)进程:根据材料“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可知,由渔猎、采集文明到游牧、农耕文明。因素:根据材料“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
22、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可知,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25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神农氏作,斲(zhuo)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下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
23、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材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答案】(1)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材料二。理由:材料二属于考古发现,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我国是农业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有待考证。(2)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完善;传统耕犁定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说的是农业的起源,是从传说的角度说的,材料二主要是从考古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就历史价值来看,考古发掘的史料价值远远高于文献及传说的史料价值。(2)从材料“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等信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