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导学案(全册15份打包).rar

相关 举报
  • 全部
    •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 第9课20 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可编辑PDF版,无答案).pdf--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84第 10 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情境导入】右图展示的是兴隆洼遗址, 它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 8000 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 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 140 平方米。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知识结构村落集镇城市世界各地的民居课程标准课 标导航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 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 习目标运用时空观念认识中西方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过程。梳理人类居住条件变迁的梳理;研读史料,认识不同地域民居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类居住条件之间的关系。重 难点重点: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的形成和影响;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关联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图示法、表格法、比较法、归纳法、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课时2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85【预习案】【预习案】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5360 页,解决下列问题,在教材对应位置标注即可。建议用时 15 分钟。)【问题引领】阅读 53 页单元引言,概括本单元学习主题,了解课标要求。一、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村落的产生问题 1:人类居住形式经过了哪些演变?问题 2:村落的出现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影响?二、二、集镇的出现集镇的出现1、集镇的形成:原始社会末期,者开始聚集,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2、古代的集镇的形式:北魏、隋唐、五代出于目的而设置镇;北宋时期,出现了集镇,如四大名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佛山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分工;7 世纪,英国出现了小镇。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3、集镇出现的原因:为了维护和安全;重要和优越;的增长。三、城市的产生三、城市的产生1、出现:约前 3500 一前 3100 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地区出现城市。2、 功用: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 军事、活动、宗教的中心场所。3、古代东西方城市的不同古代西欧城市古代西欧城市古代中国城市古代中国城市不同不同点点名词解释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86三、三、世界各地的民居世界各地的民居1、反映的问题:各地民居体现了居住地的,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和。2、主要的民居概况:(1)两河流域:人们用建造房屋,栋梁使用。民居有前庭、前室、主室构成。(2)古埃及:大多数建筑用和修建。房屋会留些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3)古代中国:居和居是最早的两大类型。巢居多在南方,后发展为民居。穴居多在北方,后发展为建筑。从汉代起,民居的设计遵循观念和制度。民居普遍采用结构。明代,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有窑洞、四合院、干栏式楼居、福建土楼等。(4)古希腊罗马:建成,是民居的核心。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逐渐得到普及。3 世纪,古罗马出现住宅。后来的式公寓,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5) 北美: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或者圆形的公共居所中。世界各地居民特点不同的原因世界各地居民特点不同的原因(1)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影响。(2)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3)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关。知识拓展: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居民的特点1.中国古代的居民深受儒家封建礼制思想的影响。2.中国古代的居民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3.中国古代的居民反映出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4.中国古代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因地而建、因势而成。5.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87【资料补充】中国古代的居住形态中国古代的居住形态主要有七种。第一种,窑洞由穴居发展而来,最早是竖穴,后来逐渐用横穴住人,竖穴作储藏用。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第二种,干栏式建筑一种很原始的建筑,从殷周以后,使用极为普遍,自汉朝以后,北方使用就少见了,南方较普遍。第三种,宫室式建筑“上为屋顶,中为柱墙,下为台基”的中国最正统的结构形式的住宅建筑,现在习惯称为“庭院式住宅”。第四种,碉房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第五种,“阿以旺”住宅新疆南部维吾尔族住宅的一种常见形式。住宅多为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第六种,蒙古包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不定居的建筑。第七种,井干壁体在我国原始社会即已使用,今日云南及东北等林区仍可见这种住房。这些居住形态,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延续。【我的疑问】知识点(或教材子目)疑问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88【课堂活动案小组合作探究】使用说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学案问题,率先完成的小组可派代表在黑板指定区域写出答案,书写要求字迹工整,注意格式、要点、条理清楚;没有展示的小组进行点评。合作探究时间:5 分钟(含书写时间)合作探究 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材料一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材料二宗祠是传统村落中住民们精神活动的中心,但在祖先祭祀场所的意义上,宗祠与其他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祠堂具有同样的功能。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 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 160 个。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89材料四平遥古城礼制建筑布局图欧洲中世纪城市维也纳局部图(注:教堂居于城市中心位置)(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徽州古村落有哪些地方文化特色。(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集镇的发展出现什么新的气象?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90(3)根据材料四概括古代东西方城市布局的不同特点。合作探究 2:古代中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中,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主要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材料二材料二 宋代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促使一些无地的客户和少地的主户,或是在农村中做雇工,或是涌入城市,寻找谋生的机会。而政府的财税政策导致地方的赋税征收相当繁重,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避户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干脆“举户鬻产徙京城,以避徭役”。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多“草市”和“市镇”,有些市镇还因贸易发达和人口增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91加而出现郊区城市化趋势。宋代社会救济系统发达,但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因而每逢灾荒之年,涌入城市的流民都非常可观。其中一些流民在灾后滞留在城市和市郊,成为新的城市居民。摘编自李亚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城市相比,宋代城市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合作探究 3 从人口、经济、规模、功能等角度对比洞穴、村落、集镇、城市的差别。洞穴村落集镇城市经济人口规模功能结合上表,概括出演进趋势,结合课本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其发展演进的根本原因。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92【课后活动案巩固练习 10 分钟】1清代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的崛起主要得益于A国家政策支持B清代接轨世界市场C商品经济发展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D建筑技术的进步3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C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4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5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B改造和征服自然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D人与自然的分离6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 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93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7早期的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这说明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B采集经济是主要的经济C渔猎是古人主要的活动D社会经济决定村落选址8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集镇多达 3600 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A政治、军事功能为主B经济功能增强C削弱了中央集权D保护了民间财富9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如广东佛山镇、 湖北汉口镇、 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A农村集市B集镇市场C区域性市场D全国性市场10“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94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具有军事防御功能C因军事驻扎而形成D可以解决边患问题11 最初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据此可知集镇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12兴隆洼遗址的氏族居住营地的周围有宽约 2 米、尚存深度 1 米左右的壕沟,这是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据此关于村落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A有定居、巢居、半穴居等功能B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C有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的功能D有定居、繁衍、仓廪、防卫的功能13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B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14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95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 10 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15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课后拓展案】阅读教材 60 页学习拓展,上网搜集我国发行的民居系列普通邮票,选择其中一枚邮票,说说该邮票中所绘的民居具有哪些特点。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96【小组作业】画出本课知识结构导图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我的收获:我的不足: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5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097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具体内容我的成绩自我评价通过本课学习能够运用时空观念认识中西方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过程;结合史料概括世界各地不同的民居,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古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史料探究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居民, 正确认识居住条件和环境与居民的关系,增强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之间关系的分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类居住条件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认识中华民族文明的悠久发展历程,培养家国情怀意识。小组评价学案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完成、课堂活动参与度、课后活动等是否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学案完成的情况,规范、课堂表现、课后活动参与等。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98第 11 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情境导入】说说我的家乡你认为宜居的城市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课程标准课 标导航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 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 习目标运用时空观念梳理近代以来城市化在世界和中国的演进历程;结合史料概括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独立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重 难点重点: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的形成和影响;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关联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图示法、表格法、比较法、归纳法、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课时2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99【预习案】【预习案】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6165 页,解决下列问题,在教材对应位置标注即可。建议用时 15 分钟。)【问题引领】(一(一) 、 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的演进: 思考城市化的缘由是怎样开启的?思考城市化的缘由是怎样开启的?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简述早期中英两国国家城市化发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简述早期中英两国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概况。展的概况。1、开启:、开启:后,城市化进程开启。2、表现表现:工业生产逐渐向集中,乡村人口向转移。3、 对城市化的影响对城市化的影响: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和消费;对城市的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的发展。4、发展概况:、发展概况:(1)英国:)英国:1851 年,国成为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 50%的国家。(2)二战后:)二战后: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3)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启。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名词解释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00(二(二)、居住条件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改善。思考城市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之思考城市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对人们的居住环境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间的联系,对人们的居住环境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1、居住条件的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的表现有哪些?、居住条件的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的表现有哪些?(1)建筑技术的革新:)建筑技术的革新:1854 年,美国人发明了。19 世纪 70 年代, 比列时首次使用技术。20 世纪以来,集中和、私人等快速普及。(2)生活服务更加便捷、丰富。)生活服务更加便捷、丰富。(3)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功能日益广泛。)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功能日益广泛。(三(三)、基础设施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发展。梳理基础设施逐步完备的具体梳理基础设施逐步完备的具体表现。表现。1、19 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步。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步。钢铁管道促进水网的建设,水与水系统逐渐普及。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为城市居民提供照明。、的发明和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19 世纪末,第一条地下铁路在问世;柏林开始把纳入交通网络之中。20 世纪初,普及。 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01立体化趋势。2、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近 代 主 要 集 中 在 经 济 发 达 地 区 , 尤 其是,发展很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以来, 迅速发展,不断完善。(四(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的问题有哪些?1、严重, 如工业废气污染、 汽车尾气污染、城市饮用水源污染等。2、私人汽车普及,严重。3、分化,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生活设施落后。4、率上升,者增加等。历史概念解释近代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近代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小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向工业集中和发展迅速的地区流动,使这些地区很快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土地利用日益集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02中,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上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使农业的生产力大为提高。大量富余劳动力被吸纳进城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资源。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外部条件,公路、水厂、电网、排水管道、通信系统、煤气供应网络等公共设施的兴建,进一步降低了工业生产成本,从而使工业企业的生产费用降低。城市化扩大了本地的商品消费市场,扩大了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这种市场的扩大,带动了工业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众多的城市人口,拥有不同的生产技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劳动力资源,为不同工厂招收雇用不同工种的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提供了多种选择。城市中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的建立与使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形成强大的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力量。【资料补充】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3)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特点的市镇。如: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4)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03【我的疑问】知识点(或教材子目)疑问【课堂活动案小组合作探究】使用说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学案问题,率先完成的小组可派代表在黑板指定区域写出答案,书写要求字迹工整,注意格式、要点、条理清楚;没有展示的小组进行点评。合作探究时间:5 分钟(含书写时间)合作探究 1:城市化趋势材料一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单位:万人)城市1800年1850年1880年1900 年纽约6.469.1191.2343.7伦敦95.9268.1476.7658.1东京80105160悉尼0.8222.548.2材料二1760 年, 英国 510 万人的城市只有 1 个, 1851年达到 13 个;1851 年,10 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 7 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 如曼彻斯特、 利物浦、 格拉斯哥等。1851 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 50.2%,初步实现城市化。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04(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这几个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以及这种趋势的推动因素。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 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 50 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 19 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摘编自舒小昀欧洲的历史与文明(2)根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05合作探究 2:材料一材料一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情况年份年末住房居住面积(亿 m2)人均居住面积(m2)新建住宅面积(亿 m2)解决缺房户(万户)1990 年9.766.71.7343.911995 年16.178.13.7548.121998 年19.809.34.7787.18中国统计年鉴(19911999)材料二材料二2019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与运营能力指标单位绝对数新增 220 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万千伏安23 042新建铁路投产里程公里8 489其中:高速铁路公里5 474新增、新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公里6 448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公里7 919新改建公路里程公里327 626其中:高速公路公里8 313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通过能力万吨/年12 022新增民用运输机场个3新增光缆线路长度万公里434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06(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主要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现象?【课后活动案巩固练习 10 分钟】1.下表是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此表可以用来说明英国()年份1841186118711901农业22 3%18 8%15 3%90%工业48 5%55 7%54 6%64 1%其他29 2%25 5%30 1%26 9%A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城市化BB工业化程度遥遥领先他国C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化DD第三产业发展超过工农业2.1848 年 7 月,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幽默画报庞奇刊登了一幅名为肮脏的“泰晤士老爹”的漫画(见图 2),将泰晤士河描绘成一个外表污秽的“流浪汉”。这表明()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07图 2A经济发展要注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化学工业引发环境污染C.文明进步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D工业革命拉大贫富差距3. 19001938 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加速,城乡之间移居基本上自由。 1938 年中国5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 2730 万,占 5 亿人口的 5%6。 由于城市化可以将一个大分工网络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点进行, 因而大大改善交易效率。这一现象说明A. 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B. 中国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C. 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D.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力4. 下表是对美国城市数目、人口等在不同时段的统计。由此推知,美国A.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 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 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085. 西方学者在研究 19 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 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 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 1117%。以上材料表明A. 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B. 奴隶贸易促使人口急剧集中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 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6. 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B. 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C. 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 D. 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7.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 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这反映了当时A. 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 B. 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C. 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D. 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8.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09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9.下表是 1620 年和 1850 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年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1620300170018507202880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10. 1983 年, 国家积极提倡发展集体和个体零售商业、 服务业。于是,个体商业户,特别是个体零售商业、饮食业和缝纫、修理、洗染、照相等服务业在各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一情况A. 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B. 缓和了城镇的就业压力C. 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 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11.从甲午战后到抗战前的 40 年间,城市化率提升了 3 个百分点。然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近 0.6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说明A. 农村面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 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C. 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D. 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12.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 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 可分为教育、 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A. 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B. 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C. 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D. 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10【课后拓展案】阅读教材65页学习拓展, 选择自己的家乡城市化进程的某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小组作业】画出本课知识结构导图反思总结反思总结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1111我的收获:我的不足: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具体内容我的成绩自我评价通过学习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公共设施的完善,能够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结合史料概括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运用唯物史观” 的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小组评价学案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完成、课堂活动参与度、课后活动等是否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学案完成的情况,规范、课堂表现、课后活动参与等。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徐樱丹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2112第第 1212 课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水陆交通的变迁【情境导入】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常用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课程标准课 标导航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学 习目标1.1.通过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通过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从从 “时空观念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交通的发展过程。角度掌握交通的发展过程。2.2.掌握近代交通工具及对海洋的探索,从掌握近代交通工具及对海洋的探索,从“历史解释历史解释” “唯唯物史观物史观” 的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的作用。重 难点重点重点: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难点难点:交通与社会变迁交通与社会变迁,突出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突出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城市城市变迁和信息传递的影响变迁和信息传递的影响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图示法、表格法、比较法、归纳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图示法、表格法、比较法、归纳法、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课时2 2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徐樱丹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2113【预习案】【预习案】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6672 页,解决下列问题,在教材对应位置标注即可。建议用时 15 分钟。 )通读 66 页单元导语,总结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及重点。【问题引领】1.阅读教材第一目,找出人工道路产生的原因,概括古代交通的类型并梳理代表性成就。2.阅读教材第二目,概括古代中国与西方对海洋探索的史实,梳理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概况、影响;梳理开凿运河的史实。2.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铁路交通出现的条件、时间和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的代表成就与局限;概括轮船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史实;梳理近代中国航运业发展的史实;概括汽车出现和发展的情况以及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我的疑问】知识点(或教材子目)疑问【课堂活动案小组合作探究】使用说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学案问题,率先完成的小组可派代表在黑板指定区域写出答案,书写要求字迹工整,注意格式、要点、条理清楚;没有展示的小组进行点评。合作探究时间:5 分钟(含书写时间)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徐樱丹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2114合作探究:探究探究 1:阅读教材 P69“史料阅读”和 P69“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探究探究 2: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项目项目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不不同同时时间间目目的的方方式式性性质质结结果果相同相同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徐樱丹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2115【课后活动案巩固练习 10 分钟】1.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如图所示) ,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涿郡,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可见,隋唐大运河A使全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B推动了对外贸易全面繁荣C使北方的商品生产陷入持续低迷D便利于南北方的经济交流2. 如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A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B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C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D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3.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 ,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徐樱丹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21164. 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图所示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ABCD 5. 下列三幅图片是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查找的。 可推断其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应为A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B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C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的发展D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的发展6下表反映了 19091919 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A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B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徐樱丹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6 周 第 34 课时 编号:12117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719 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 “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8下表是 1881 年到 1911 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B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C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D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9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费用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革命带来运输业的发达B小麦、棉花产量的提高C英国对殖民地的掠夺的加剧D受英国经济危机的影响10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 ,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的是“精神财富” ,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了。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A强调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掠夺历史导学案 创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导学案(全册15份打包).rar)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