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154463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五单元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五单元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五单元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五单元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巩基础知识点1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1.东汉训诂书释名将道路解释为“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此材料说A.道路是由人践踏而成B.道路是铺设而成的C.道路是自然形成的D.道路与“蹈”“露”是互通的2.通过这条运河,从巴蜀一带出发的粮船被送到战争前线,满足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攻克了岭南。这条运河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3.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隋朝修建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加强北部边防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D.巩固隋朝的统治知识点2对

2、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4.15世纪以来欧洲人不断进行海上探险,开辟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多条海上航线。下列对全球海路大通认识错误的是A.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B.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C.建立了大洋和大陆之间的直接联系D.从整体上阻碍了人类文明的演进5.某英国人著书说,中国的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就到达过加勒比海。你认为判断该说法是否成立的最可靠依据是A.史学权威的观点B.当地的民间传说C.历史文献的记载D.当地的出土文物6.1920世纪,北美伊利运河、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修筑通航。这些运河的修建A.促进了世界

3、殖民体系的形成B.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C.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开展D.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知识点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7.河北邯郸一中2020月考列车在预定的时刻开动了。“运动号”火车头由它的制造者斯蒂芬森驾驶着,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运动号”的制造得益于()A.蒸汽机B.内燃机C.发电机D.电动机8.19世纪80年代初,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的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A.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B.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C.实现了中国近代矿业

4、的独立自主D.反映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知识点4交通与社会变迁9.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约40千米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10.广西河池2020-模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共处同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近代以来,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主

5、要反映出()A.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认可B.大众交通工具的层次性日益突出C.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D.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拔提升1.安徽阜阳2020期末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向西至陇蜀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加速了秦朝推行暴政的步伐2.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伽马等西方航

6、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进入市场,获取了巨额利润。这说明()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航海结果B.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3.江苏南通2020高二期初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C.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D.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4.下图是上海小校场木板年画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描绘了1876年吴淞铁路开通时的情景。该年画()A.延续了传统绘画

7、的以形求神B.体现出我国近代交通的开端C.反映出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D.表明新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流行的竹枝词记载了当时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踏车工制亦开行,包用包修价独昂。来往如飞人尽慕,趋时骑坐意扬扬。”另有文章描述“若用时,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镫”。这表明当时()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普及B.交通进步呈现区域性特色C.自行车尚属于新奇之物D.汽车引进方便了民众出行6.山东聊城2021高二期末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西国有内地火车铁路,屯边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

8、至于误事”。在此,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A.师夷长技,以夷制夷B.填补空白,求强求富C.效法西方,发展交通D.南北联动,加强国防7.天津六校2021高二联考“高铁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世界”的故事正在上演。历史上交通运输建设见证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秦朝修建“驰道”(或直道),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清末保路运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C.蒸汽机的发明促进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8.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

9、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刷素养9.山东招远一中2021高二月考下面是一幅“TO”形世界地图。该图显示: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几乎被红海隔开。陆地(人居)世界的周围是海洋,海洋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此可知,该地图()A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后B.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C.是地圆学说盛行的体现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10.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

10、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异同点。(12分)参考答案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巩基础1.A【解析】本题考查原始道路的形成。“蹈”为

11、践蹈,“露”为显露,据材料“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可知,道路由人践踏而成,A项正确,C项排除;B项“铺设”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题干解释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排除;D项未能正确理解题干,题干解释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并非强调道路和“路”“露”之间的关系,排除。2.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人工运河灵渠。秦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与材料中“秦军在百越战场上”“攻克了岭南”相符,故C项正确;都江堰不是运河,与材料中“这条运河”不符,故A项错误;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与材料中“从巴蜀一带出发”不符,故B项错误;井渠即坎儿井,是西北地区一种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位于新疆,与材料中“从巴蜀一带出发”“秦军在百越

12、战场上”“攻克了岭南”不符,故D项错误。3.C【解析】本题考查大运河。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C项正确;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属于修建大运河的直接影响,并非深远影响,故A项错误;加强北部边防与开凿大运河关系不大,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矛盾,对于统治有负面影响,D项表述不当,排除。4.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水陆交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多条海上航线的开辟虽然引发了殖民侵略,但也使世界由分散联为一体,从整体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D项说法符合题意,故选D项。5.D【解析】本题考查史学方法和郑和远洋航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的出土文物

13、属于第一手史料,可靠性最强,故选D项;史学权威观点并非最可靠依据,排除A项;民间传说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历史文献的记载与出土文物相比主观色彩较强,排除C项。6.B【解析】本题考查运河的历史作用。北美伊利运河、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修筑通航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故B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开展,修建运河是顺势而为的结果,故C项错误;运河的修建并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7.A【解析】本题考查第一

14、次工业革命中的交通工具。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故A符合题意;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均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A【解析】本题考查唐胥铁路的意义。据“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可知,这是中国主动建设近代交通事业的表现,有助于推动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传统观念,排除B项;“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说明开平矿务局主张修建铁路的理由,与矿业是否独立自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仅凭修建铁路无法反映中国社

15、会核心价值观念是否发生变化,排除D项。9.B【解析】本题考查新式交通工具的影响。通过题干中的对比可知,粤汉铁路通车之后湘潭衰落而株洲兴盛,这说明铁路的修建影响了城市的衰落与兴盛,故选B项;题干只是述及了湘潭的衰败和株洲的兴盛,不能误认为铁路的开通改变南北经济格局,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列强对粤汉铁路的控制,排除C项;题干只是提及了湘潭绅商对粤汉铁路不经过湘潭的态度问题,没有反映其对路权的争夺,排除D项。10.C【解析】本题考查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由“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可知,交通工具对人们

16、的观念产生影响,故选C项;题干提及的是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适应,而不仅仅是“市民”的看法,排除A项;题干中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层次性,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影响,而非西方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排除D项。拔提升1.C【解析】本题考查道路的作用。根据材料“一是向东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向西至陇蜀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各个方向的道路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正确;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加强武力

17、控制的结论,故B错误;秦朝推行暴政,与修建道路无关,故D错误。2.D【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对比。郑和带回的珍宝多归入皇室、官宦,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进入市场流通,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商业不受重视,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私有财产受到保护,故选D项;明朝当时的经济水平实际上超过西欧,无法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结果,排除A项;当时中西方社会制度都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对比西方远航和郑和下西洋究竟谁获利多,排除C项。3.C【解析】本题考查水路便利的作用。根据材料“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可知运河使昆剧的传播范

18、围变大,说明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故C正确。材料提及的嘉兴、杭州、无锡、镇江等都不是明代的政治重心,故不能表明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逐渐重合,A错误。明代江南的文化与经济落后于北方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故D错误。4.C【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交通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在1876年中国上海引进了火车,开通吴淞铁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工业革命的成果随之传入,故选择C;图片是写实的风俗画,故排除A;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中,轮船航运早于铁路运输,故排除B;当时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广泛使用”不符合史

19、实,故排除D。5.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的变迁。从材料中的“若用时,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镫”可以看出是自行车,从“来往如飞人尽慕”可以看出当时自行车尚属于新奇之物,故选C项;人们对自行车感到新奇,表明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得到普及,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上海一地,没有其他地区可对比,看不出交通的区域性特色,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自行车而非汽车,排除D项。6.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作用。依据材料可知,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滨海七省,必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特别是有军情时,有火车和铁路,运兵能够一日千里,统帅方不至于误事,这说明李鸿章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

20、军事方面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反映开设铁路,不误军情,有师夷长技,但并非以夷制夷,排除A项;材料反映李鸿章请修铁路是因为军情瞬息万变,主要是军事方面的考虑,未涉及填补空白,求强求富,排除B项;效法西方,发展交通是李鸿章的主张,并非修建铁路的原因,排除C项。7.C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水陆交通的变迁。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但是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得到发展的,即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A、B、D关于交通运输的描述虽然符合史实的,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8.B【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对海洋的探索。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性交通网络的发展,伴

21、随而来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未涉及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变化,排除D项。9.B【解析】本题结合时空观念考查欧洲对海洋的探索。由地图中信息可知,欧洲可以通过地中海到达亚洲,通过地中海的路线是欧亚传统商路,而通过海洋也可抵达亚洲,故该地图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B项正确;地图中没有美洲大陆,说明该地图应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前,排除A项;仅据材料不能得出地圆说盛行,排除C项;地图中没有美洲、大洋洲等,“全面”表述有误,D项错误。10. (1)异:秦帝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联系紧密;秦帝国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6分)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交通体系;以政府修建为主;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对后世交通影响深远。(一点2分,任三点6分)解析(1)从材料中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修建目的.构成和特点等角度回答不同点。提取材料信息,从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规模,修建主体.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回答相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五单元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