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老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13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2155972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5.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老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13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23年老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13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23年老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13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23年老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13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23年老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13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三 部 分区 域 可 持 续发展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地 理理2023内 容 索 引强基础 增分策略增素能 精准突破研专项 前沿命题课程标准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强基础强基础 增分策略增分策略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特征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整体性: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

2、又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空间单位指标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异同区域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不同点地理位置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长江的入海口交通便利北纬4348,地处我国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气候气候中部东北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不同点土地条件土为主,多为,人均耕地面积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主,多为,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矿产资源条件贫乏有较丰富的等矿产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区水稻水田低黑土旱地石油季风(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类型耕作

3、业耕作业主要作物、油菜、棉花 、春小麦、大豆耕作制度 主要受热量条件的影响一年至三熟 特色产业业(西部)畜牧业水田旱地水稻玉米两熟一年一熟水产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 矿产资源丰富商业贸易 发达不发达旁栏边角再利用阅读教材地理3必修P2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与P3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完成下列各题。(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提示 纬度差异。提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

4、产生哪些影响?提示 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高。易错易混再判断(1)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区域界线是十分明确的。()(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区都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3)长江三角洲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缓慢水系破碎旁栏边角再利用阅读教材地理3必修P4图1.3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

5、与沼泽示意,完成下列各题。(1)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限制当时该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原因是什么?(3)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全国“粮仓”地位已经下降,原因是什么?提示 水热条件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提示 稠密的水网使耕地破碎,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难推广;建设用地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农业结构的调整。易错易混再判断(1)现阶段长

6、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 ()(2)现阶段长江中下游平原耕地集中连片,农业生产规模大。()(3)现阶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上升。() 增素能增素能 精准突破精准突破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一区域特征考点一区域特征新教材动向新高考趋势人教版的新教材关于本内容跟老教材相比差异很大,新教材主要讲述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不同尺度的区域。从新教材的变化可以看出,区域特征及其成因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1)考查方式及内容:结合区域图,考查区域特征及其成因(2)命题视角:考查区域的特征变化及其原因,如“对应训练”12题考点一 考点二 考题示例(2020全国卷)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

7、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点一 考点二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考点一 考点二 考题点睛 答案 (1)A(2)D考点一 考点二 归纳总结1.区域的地理特征(1)主要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要素内容地形主要从地形类型

8、、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气候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考点一 考点二 (2)主要人文地理特征人文要素内容农业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等方面分析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考点一 考点二 2.分析区域特征的思路区

9、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考点一 考点二 对应训练(2021山东日照一模)地名是人类认识、利用及改造自然的记录和表达,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环滇池地区地处高原湖泊平坝区,地形复杂多样,其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在历史上经历了山区与河(湖)漫滩地区的多次变化过程。下表示意环滇池地区乡村“涉水”地名用字(词)分类及比例。据此完成12题。类型主要用字(词)比例/%水、河、溪、江、源、涧、洼、沟、洪、濂、洗、洞、浦、湾58.35海、潮、波、滩、滇、湖、渡、鱼、咀、漾、浪、潭、池、泉、边、螺蛳20.97渔、塘、井、饮、船、坝、闸、田、洗、港、泊2

10、0.68考点一 考点二 1.类乡村“涉水”地名用字主要反映了乡村所在地的()A.距离滇池位置B.地貌形态特征C.土地利用方式D.人口密度状况2.环滇池地区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布位置多次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人类生产发展B.气候干湿变化C.高原间断抬升D.滇池水位涨落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1.B2.D解析 第1题,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类乡村“涉水”地名用字包括洞、洼、沟、浦等字,均反映出了乡村所在地的地貌形态特征,故选B。第2题,依据材料“其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在历史上经历了山区与河(湖)漫滩地区的多次变化过程”,说明环滇池地区由于滇池水位涨落,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环境情况等

11、不断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表现出了环滇池地区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布位置多次变化。故选D。考点一 考点二 以中国不同自然带700余个流域面积小于1000平方千米的代表性流域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将它们分为若干组,计算各组的平均值,得到了年径流深(年径流量平铺在其流域面积的水层深度)与产沙模数(流域单位面积年产沙量)的关系。据此完成34题。考点一 考点二 3.对应的植被类型可能为()A.森林、荒漠灌丛、草原B.草原、荒漠灌丛、森林C.荒漠灌丛、草原、森林D.荒漠灌丛、森林、草原4.年径流深为40毫米左右的自然带,产沙模数最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降水量最大B.地形崎岖、地面坡度最陡C.地表物质

12、最为破碎、疏松D.植被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弱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3.C4.D解析 第3题,图示年径流深很小(低于10毫米),说明降水少,可能为荒漠灌丛;年径流深较大,说明降水多,可能是森林;年径流深较小,可能是草原。产沙模数基本随年径流深增大而增大,说明地表植被较少,保持水土能力较弱;因植被茂密而保持水土能力强,产沙模数随年径流深增大而减少。故C正确。第4题,由上题可知,年径流深为40毫米左右的自然带植被为草原,降水较区域多,植被覆盖率较区域低,植被对地表土层的保护作用弱,因而产沙模数大。故D正确。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新教材动向新高考

13、趋势人教版的新教材本部分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变化较大,新教材中强调了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与关联性。从新教材的变化可以看出,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区域发展的影响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1)考查方式及内容:结合区域图,考查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区域发展的影响等(2)命题视角:考查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应训练”12题考点一 考点二 考题示例(2021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

14、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1)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2)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考点一 考点二 考题点睛 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 (1)冰期气候寒冷,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食物来源缺乏。(2)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较强,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考点一 考点二 归纳总结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考点一 考点二 (2)地貌差异的形成地貌的形成是内外

15、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考点一 考点二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考点一 考点二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考点一 考点二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成因具体表现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考点一 考点二 人类活动差异成因具体表现人口区域

16、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线网密度、便捷程度等差异考点一 考点二 对应训练(2021重庆江津三模)华北地区是我国食物生产起源地之一,较早地实现了由采集狩猎向耕作定居转化。下图示意华北地区食物生产起源与扩张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考点一 考点二 1.与平原沼泽地带相比,盆地、山麓地带更早成为食物生产地,主要由于()A.位置优越B.土壤肥沃C.地形平坦D.气候适宜2.据图分析,在平原沼泽地带发展

17、食物生产,首先应()A.清除原生植被B.修建防洪设施C.疏干地表积水D.培育土壤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1.A2.C解析 第1题,早期人类食物来源于采集狩猎。盆地、山麓位于森林边缘,位置优越,该地带是不同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资源多样性较丰富,既可以采集狩猎,也可拓展耕地,在粮食作物种植初期如果种植失败仍有方法获取食物,进而逐渐实现了由采集狩猎向耕作定居转化。第2题,由图示地下水潜水面分布可知,平原沼泽地带地下水埋藏浅,部分地段地表有积水,首先需要疏干地表积水,然后才能拓展农田、培育土壤进行耕作。研专项研专项 前沿命题前沿命题技能提升技能提升规范答题规范答题(九九)区域差异分析类区域差异分析类 1.

18、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答题思路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降水降水多(少),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思考方向答题思路地形地形类型 以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地势起伏状况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春汛、凌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

19、大(小);水能丰富(贫乏)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思考方向答题思路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或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资源种类、数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2.人文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答题思路农业农业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

20、科技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工业工业类型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传统工业或新兴工业(为主)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科技思考方向答题思路城市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交通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环境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两大方面培优演练培优演练1.(2021甘肃张掖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图1)和法国示意图(图2)。图1图2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

21、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2000公顷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材料三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地点 海拔/m 1月均温/7月均温/1月降水量/mm7月降水量/mm年降水量/mm年日照时数/hR2012.620.754.160.6824.51975.3Q1111-8.423.31.242.2193.72975.7(1)分析R地1月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3)如果Q地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解析

22、第(1)题,R地位于欧洲西部的法国,而Q地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贺兰山附近。R地1月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R地海拔较低,Q地海拔较高;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靠近海洋,Q地位于内陆。第(2)题,有利条件主要从光照、昼夜温差、气温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3)题,对本地来说,大量引水灌溉容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对中下游地区来说,易导致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答案 (1)R地海拔较低,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海拔高且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靠近海洋,Q地位于内陆。(2)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

23、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3)对本地的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2.(2021广西梧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秦岭及南侧相邻的汉江谷地,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秦岭及其附近区域等高线图(1)读图,比较110E以西秦岭南、北两坡的地势特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北坡地势特征的成因。(2)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自源头至丹江口为汉江上游。分析秦岭对汉江上游干流、支流水文特征的影响。(3)渭河平原和汉江谷地南北跨度仅200千米,但种植业显著不同。试比较两地农业(农业类型、熟制、主

24、要粮食作物)的主要差异。解析 第(1)题,地势特征差异可从图中河流长度、流向及等高线数值读取。北坡短而陡峭是由其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导致的。秦岭和渭河平原之间形成断裂带,秦岭北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陡崖。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包含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速等。秦岭是中国南方与北方的界线,汉江发源于秦岭南侧,秦岭南坡降水丰富,导致河流径流量大;秦岭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得汉江谷地冬季气温高于0,河流没有结冰期;秦岭南坡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秦岭南坡山地众多,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快。第(3)题,汉江谷地地处秦岭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充足,形成水田农业,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渭河平原地处秦岭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相对不足,形成了旱作农业,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答案 (1)北坡短而陡峭,南坡长而和缓;由于地壳运动使秦岭与渭河平原之间形成断裂,秦岭北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陡崖,所以山坡短而陡峭。(2)汉江上游流经秦岭南侧,秦岭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秦岭阻挡冬季风南下,汉江谷地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秦岭南坡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秦岭南坡山地众多,河流落差大,流速快。(3)汉江谷地:水田农业,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渭河平原:旱作农业,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本课结束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老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13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