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157971 上传时间:2022-03-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和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知识梳理】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印欧人的早期迁徙:(1)印欧人: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是游牧民族。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 车(条件),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2)概况:进入印度河流域,被称为人,创造印度重要文化史诗摩诃婆罗多。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人,并改进冶铁技术。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人。进入

2、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创造了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占领了西欧北部的广大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2、 对早起区域文化的影响:(1) 赫梯帝国:(2) 波斯帝国:(3) 古代希腊:(4) 古代印度: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1、公元前后游牧民族的迁徙:(1)中国北方:(2)欧洲:2、36世纪游牧民族的迁徙:(1) 在中国:(2) 在欧洲:(3) 阿拉伯人的扩张:3、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重点阐释】【限时训练】 1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要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一规定说明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

3、义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2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观察下面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A阿拉伯帝国B西哥特王国C拜占庭帝国D法兰克王国3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A已进入文明时代B以采集渔猎为生C尚处于游牧时代D具有封闭保守性4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A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B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C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D古代

4、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5约自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A主要靠游牧捕猎为生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6下图是西晋时期的人口迁移图。由此可推知,当时人口迁移A促进了北方社会稳定B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C使民族矛盾趋于缓和D巩固了西晋的中央集权7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

5、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约公元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B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C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D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8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9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

6、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10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11图4、图5、图6是中国古代三个时期(西汉、唐朝、明朝)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读材料,回答问题。分别提取图4、图5、图6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7、12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阿拉伯学者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凭借阿拉伯帝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幸运者穆罕默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三重创造者,他既不能读书,也不会写字,但他却带来了一部经典。既是诗篇,又是法典,也是祈祷书,直到今天,还被四分之一的人类所崇拜,被视为妙文、智慧和真理的奇迹这是永恒的奇迹。材料二 当他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麦加时,他本可以对古莱氏人进行一次正当的报复,可以因他们而予以惩罚。同他的助手们的意见相反,同当时的习俗相反,他宽容了他

8、们,只想到感化他们,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辅助者他这个阿拉伯人坚定而又廉洁,他从未丧失过他的诚信,他是一个极有礼貌的人。材料三 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世界史古代史(1)材料一“穆罕默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三重创造者”中的民族、帝国和宗教分别指的是什么?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和帝国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根据材料二,你从穆罕默德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3)从材料可以看出,阿拉伯人有什么特点?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了什么作用?13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分界线与古长城重合。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会影响长城南北人民的

9、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阶段历史现象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到600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第三寒冷期(10001200年)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第四寒冷期(14001900年)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

10、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限时训练】 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赫梯法典的第六十四条规定是为了保证马拉战车的使用,因此说明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故B项正确;拉车的马不一定是贵族的,故A项错误;单纯从题干中的一个规定,不能断定赫梯的立法原则就是“轻罪重刑”,故C项错误;战马与房屋一个用于战争,一个用于居住,不能确定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故D项错误。【点睛】2A【详解】从年代尺可看出年代尺下面的国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故A项正确;综上所述可排除BCD。3

11、C【详解】从题干中可看出当时的日耳曼人过着“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的生活,这是典型的游牧生活状态,故C项正确。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和国家的诞生,题干中未涉及日耳曼文字及国家的建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日耳曼人以采集渔猎为生,故B项错误;封闭保守性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性,不是游牧民族的特性,故D项错误。4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的历史迁徙中,通过与农耕民族的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区域有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伊朗)、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中欧、古代西欧等,但是不包括古代东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5A【详解】从题干中可看出古代的印欧人大迁徙的重要特征:

12、带着家眷、习俗和武器,并征服一个个的地方成为当地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打猎为生的生活特征,故A项正确;原始群居生活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之前的生活状态,题干中明确提到古代印欧人已发展到部落生活阶段,故B项错误;在印欧人向外扩张时,当时世界上还有农耕文明,不能说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先进,故C项错误;如果印欧人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就过上了定居生活,不会四处迁徙了,故D项错误。6B【详解】西晋时期人口大量迁往南方,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B正确;西晋时期北方地区受到少数民族侵扰,社会并不稳定,排除A;西晋时期民族矛盾突出,排除C;西晋分封亲族,中央集权并不集中,排除D。7B【详解】题干主

13、旨即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或许会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公元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对中国和西欧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体现了其生产力的进步,但与“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相互学习的机会”等信息无关,排除A项;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是建立在剥削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基础上的,与题旨不符,排除C项;D项所述体现不出“社会集团”“相互学习的

14、机会”等信息,排除D项。8B【详解】据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项;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D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9B【详解】题干中“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信息,表明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B项;这套数码是印度人发明,排除A项;这套数码和伊斯兰教无关,排除C项;阿拉伯

15、人是向欧洲传播了东方文化,而不是传播了西方文化,排除D项。故选B。10D【详解】材料“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侧面佐证中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符合题意;AC中的“全部”太绝对,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必然联系,故ABC不符合题意。11图4:都城为长安,陆路交通线从长安出发,向西到达波斯,大食,阿拉伯以及欧洲和非洲。向东到达朝鲜海陆交通线从广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波斯湾等地。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这是唐朝时期陆路,海路对外交通发达的状况相

16、吻合。据此判断图4为唐朝。图5:称印度洋为西洋,对外交通主要是海路,出发点为刘家港,到达地区有占城(越南)、暹罗(泰国),吕宋(菲律宾),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断图5为明朝。图6;都城为长安,设立西域都护府,这与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统治符合;对外主要交通为陆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到达中亚的奄蔡、西亚的安息(伊朗),欧洲的大秦(罗马)等。这与汉代丝绸之路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断图6为西汉。【详解】图4:根据图4中的都城、以及交通线四至可以判断出这是唐朝。具体推断过程如下:图4都城为长安,陆路交通线从长安出发,向西到达波斯,大食,阿拉伯以及欧洲和非

17、洲。向东到达朝鲜海陆交通线从广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波斯湾等地。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这是唐朝时期陆路,海路对外交通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断图4为唐朝。图5:根据图中对印度洋的称呼以及海陆抵达区域可以判断出这是明代。具体推断如下:称印度洋为西洋,对外交通主要是海路,出发点为刘家港,到达地区有占城(越南)、暹罗(泰国),吕宋(菲律宾),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断图5为明朝。图6;根据图中的都城名称以及西部设置的西域都护并结合图片中外国称呼如安息、大秦等可以推断出这是西汉。具体推断过程如下:都城为长安,设立西域都护府,这与两汉时期对

18、西域的统治符合;对外主要交通为陆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到达中亚的奄蔡、西亚的安息(伊朗),欧洲的大秦(罗马)等。这与汉代丝绸之路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断图6为西汉。12(1)民族:阿拉伯民族。帝国:阿拉伯帝国。宗教:伊斯兰教。内在联系:伊斯兰教的创立,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打破了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为阿拉伯半岛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宽容对待别人;具有坚定的信念,要讲诚信;对别人要有礼貌。(3)特点: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文化,并把它们发扬光大。作用: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详解】(1)名称:根

19、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穆罕默德是三重创造者”中的民族、帝国和宗教分别指的是阿拉伯民族、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内在联系:根据所学知识,从伊斯兰教创立后对缓和部落间矛盾、打破氏族界限、促进半岛统一和崛起等方面分析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和帝国之间的内在联系。(2)品质:根据材料二中“同当时的习俗相反,他宽容了他们”,“这个阿拉伯人坚定而又廉洁,他从未丧失过他的诚信,他是一个极有礼貌的人”等信息可知,穆罕默德身的优秀品质有,宽容、坚定、诚信和礼貌等。(3)特点:从材料三中“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等,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和创新。作用:根据

20、所学知识,结合三则材料,可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了桥梁和促进作用。13示例论题: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阐述:每当寒冷期到来,会造成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如在第二寒冷期,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大量人口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在第三寒冷期,女真族南下,北民南迁,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综上所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阶段与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民族迁徙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要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表现,要结合图表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根据图表可知,第一寒冷期至第四寒冷期分别为西周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及明末清初,历史现象主要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或入主中原。故可从“气候或者自然环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气候环境影响王朝兴衰”等角度结合历代王朝更替的史实进行论述;也可从“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第一至第三寒冷期少数民族南下造成的动乱与人口迁移并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等知识进行分析阐述。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