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 课时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
2、学()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3.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持的共同推动下,创办书院蔚然成风。据此可知,宋代()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4.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3、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5.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18721875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说明()A.所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B.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C.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D.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6.下表为18701905年德国大学(综合大学和工程技术类大学)概况表。时间教师数量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110万)主要成就1870年1 500约351900年,柏林大学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世界一流。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
4、,几乎全与大学直接相关1880年1 800约401900年2 700约601905年3 000约70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A.大学教育推动科技进步作用凸显B.科研已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C.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D.德国率先开始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7.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B.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D.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8.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
5、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9.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这种状况()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C.体现了服务公众的职能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10.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里面藏有大量的泥版文书。它位于今天的()A.印度B.中国C.伊拉克D.埃及11.清朝修撰四库全书后,七座官方藏书楼仿宁波
6、民间藏书楼天一阁规制修建。“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大相径庭也夫!”“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傍,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谊,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材料旨在强调()A.修撰四库全书是盛世文化大典B.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赞誉和接纳C.对江南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收买D.加强对全国的思想文化控制12.下图为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坤舆万国全图,据专家研究,这是明朝时期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中国的传播()A.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B.冲击了传统的华夏中心观C.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完善D.成为明末启蒙思想的资源2、 非选择题1
7、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
8、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传统书院相比,维新派开办新式教育的变化有哪些?(6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8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
9、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1792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 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
10、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皇宫。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 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1)根据
1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4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唐朝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宋朝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元朝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
12、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朝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清朝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B 由材料“打破了学在官
13、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故D项错误。2.A 根据“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可知,太学可以对政治、官员进行舆论监督,故
14、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排除B;材料表明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但无法体现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排除C;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与限制君主的集权无关,排除D。3.A 根据材料“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可知,宋代在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的背景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为朝廷选士服务,即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理学兴起与书院发展的关系,故B项错误;教育形成完整体系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C项错误;书院成为学术研究中心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D项错误。4.C 由材料“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见
15、材料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完善道德,故选C;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排除。5.D 清廷派幼童赴美留学,是当时开展的洋务运动的一项措施,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因此派幼童赴美留学接受西式教育是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表现,故D项正确。6.A根据材料“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几乎全与大学相关”可知,大学教育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故A项正确;材料只说明德国大学教育非常重视科研但不代表科研已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排除B项;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排除C项;表格内容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
16、关,排除D项。7.A 依据题干材料“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说明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A正确;宋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印刷书籍大量出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错误;印刷术发展并没有促进宋代社会转型,而且题干没有涉及,故D错误。故选A。8.D题干主要说明了德国在15世纪中期到1500年印刷厂数量的变化,联系15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可知德国印刷厂数量的增多反映出社会需求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现象,故D项正确。9.C 根据材料“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公众能借阅图书
17、,这体现了图书馆职能的变化,C符合题意。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智者运动是人文精神的滥觞,A排除;文艺复兴运动处于14世纪至16世纪,时间不符合,B排除;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近代科学的兴起,D排除。10.C根据材料中“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里面藏有大量的泥版文书”可知,这是两河流域文明,位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故C项正确。印度、中国和埃及与材料中的亚述、泥版文书不符,故排除A、B、D三项。11.D清朝在康雍乾三朝对全国的统治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笼络政策,二是高压政策,康熙以笼络为主,雍正以高压为主(主要实行文字狱),乾隆时期二者兼而有之。乾隆在修四库全书时,下诏要民间捐书,宁波天一阁范家就
18、是其中之一,而当四库全书完成后,乾隆拒绝返还天一阁所捐的书(因为有对清朝统治不利的记载),并且对许多民间书籍进行集中焚毁,其目的就是加强思想控制,故D项正确。12.B根据材料可知,在坤舆万国全图中,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的传播必然会冲击传统的华夏中心观,故B项正确。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材料体现不出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排除A项;印刷术的进步完善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明末启蒙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3.(1)特点: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日益完善与规范;注重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体现学术自由;体现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教化。原因: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重文轻武,崇
19、尚文治;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的兴起与发展。(2)变化: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学校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培养变法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影响:传播了西方文化;启迪了国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近代人才。14.(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富)。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2)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15.示例一:论题: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论述:
20、唐宋以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朝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示例二: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