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高考语文备考组合练(含答案与解析):语言运用古诗文阅读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组合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建盏,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产自宋建州建安县。建盏创烧于晚唐,繁荣于两宋,整体造型_,胎骨厚重,口大腹深、边薄底厚。因建盏有活水效果,以建盏品茗,会让人感觉_、甘润顺滑、茶性十足、韵深味浓。宋代建盏的出现,反映了宋代茶文化对茶具要求的巨大提升。具有趣味性的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成为根本驱动建盏发展的原因。范仲淹在斗茶中写下一诗曰:“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无论是黄金的飞扬还是绿色的尘沫,带出的都是如诗如画一般的意境。搭
2、配上建盏不一样的纹路与花样,把诗人潇洒肆意的精神境界_出来。一盏一世界,斑斓的纹路带着层层叠叠的美感,带出了建盏的身影,也_出文人墨客的人文情怀。无论是诗句还是建盏,都是人的心情承载。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古朴 浑然一体 描绘 映射B.古朴 水乳交融 描摹 折射C.简朴 水乳交融 描摹 映射D.筒朴 浑然一体 描绘 折射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流行于宋代的具有趣味性的斗茶文化艺术,是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B.具有趣味性的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成为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C.流行于宋代的具有趣味性的斗
3、茶文化艺术,是成为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D.具有趣味性的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3.一叶一世界,一盏一乾坤。以下是建阳水吉镇“建盏小镇”logo征集比赛的一份投稿,请结合以上语段,对logo中图形部分的创意加以评说,60字以内。(5分)图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认真观察洗碗用的海绵,可以发现它的表面和内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近年来,一种类似海绵的材料MOF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一块方糖大小的多孔 MOF就具有相当于几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内表面积。MOF材料具有优异、全面的吸附性能 ,还可以吸附污染物和毒气等。目前,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叫做MOF-303的材料,能
4、从空气中大量吸收水分,并在稍稍加热后, ,就像是用海绵吸满水后再挤出来一样。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材料,让远离饮用水源的地区即时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从而缓解全球严峻的缺水问题。不过,MOF材料在微观层面的集水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科学家来说,单知道这些材料的集水功能很强大还不够, ,才能进一步改进材料性能,为设计出更好的集水材料提供新思路。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这样的多孔结构,让海绵不仅松软,而且具备了很强的吸水能力。B.这样的多孔结构,让海绵具备了很强的吸水能力,而且非常松软。C. 海绵不仅具备很强的吸水能力,还很松软,正因为有这样的多孔结构。D.海
5、绵不仅松软,而且具备很强的吸水能力,正因为有这样的多孔结构。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翠眉亭苏辙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以设问的方式入笔,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翠眉亭的形象。B.颔联将立足点移入亭中,调动诗人非凡的想象力,融浓烈的思想感情于形象描绘中。C.颈联以神来之笔,将“霏”“雨”“峰
6、峦”“晴云”“草木”等物象情感化,意境深邃迷人。D.尾联拿眼前翠眉亭的色彩与故乡的色彩进行对比,突出了翠眉亭的朝气和优美可人。7.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2)庄子逍遥游中“_,_”两句写出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乘着旋转风飞上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壮阔景象。(3)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_,_。”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7、-3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是我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时代变革和现代科技的推陈出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压力日益剧增,尤其是由数字化技术发展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如何在当前数字化信息浪潮下,构建非遗文化的生态传承系统,对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坚定我国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响力显得尤为关键。深入贯彻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的大数据理念。大数据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为关键的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功能和价值,就要建立大数据思维,接收、认识乃至驾驭大
8、数据,从而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运用价值。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资源整理,全面掌握非遗文化的社会反响情况及终端消费市场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推断非遗项目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决策者保护非遗文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同时,要形成善于运用大数据捕捉非遗文化信息的思维,克服信息缺失所造成的文化碎片化弊端,从而提升非遗文化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及深度。优化非遗文化数字支撑,扩大非遗文化的数字影响力。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数字信息技术催生了众多数字文化新业态,给予众多非遗文化爱好者全新的体验。而伴随着类似VR或者三维建模仿真技术等数字新技术的推出,虚拟现实交错更换已然成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
9、势,使得改造和提升非遗文化产品、弘扬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影响力成为现实。一方面,融合知识图谱、用户图像及自媒体手段等智能技术,将非遗文化虚拟现实化,实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促进非遗文化遗产民族民俗类或者表演类产业化,从而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类似VR等增强技术的实景互动功能。借助智能技术对非遗传承人的价值进行开发,尤其是其技术的动态展示,给予非遗爱好者切身体验,既能弘扬非遗的人文内涵,也可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建设非遗文化数字平台,拓展非遗文化传承路径。与传统的展示平台相比,数字信息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融合所有相关数据,同时可通过准入
10、门槛和对接标准的提高来筛选掉不良数据或者劣势数据,提高数据整体质量。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传承人、企业、学者及公众等各方面资源,共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加快非遗文化数字化进程,破解不同部门、地区、机构及各级机构之间存在的数字壁垒和信息孤岛,将有助于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丰富非遗数据库的功能体系,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非遗文化。(摘编自方志玉、方忠数字化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数字化信息的浪潮下,必须建立大数据思维。B.依托大数据推断非遗项目的发展趋
11、势,能为决策者保护非遗文化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撑。C.要提升非遗文化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深度,需要克服信息缺失造成的文化碎片化弊端。D.我国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地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这有利于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段立足实际,提出了“如何构建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系统尤为关键”的观点。B.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C.文章使用“数字壁垒”“信息孤岛”等说法,生动形象,有利于读者理解复杂现象。D.文章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数字化构建”相结合,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学术视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2、( )(3分)A.借助数字新技术实现虚拟现实的交错更换,这将会成为数字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B.利用VR等技术的动态展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就可以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C.提高数据的整体质量,可以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和对接标准来筛选掉不良或者劣势数据。D.数字信息平台可以融合各方面的数据,这是它相较传统展示平台具有的最主要的优势。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须务在宽简。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秋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太宗又曰:“古者断狱,
13、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安,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因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
14、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B.如蕴古/
15、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C.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D.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5.对文中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三槐,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以之喻“三公”。B.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种砍头的刑罚,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C.中书,三省之一,古时中央政权执行部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16、分别负责审议、决策和执行。D.博戏,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实质上也是一种有赌博色彩的游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珪向唐太宗建议,选拔公直良善之人审案执法,对断狱公平者实施奖励。唐太宗也认为人死不能复活,所以使用法律务必要宽大简约。B.唐太宗认为如判处死刑,中书、门下两省和尚书、九卿要会审。此法实行后,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几乎做到了可以废除刑法。C.张蕴古因私泄旨意,与犯人赌博,被处死于东市。事后,唐太宗认为死刑审核要提高到五覆奏,门下省应当奏报依法当死却情有可原者。D.高甑生因违令和诬告他人被判死罪,后遭流放。唐太宗认为应铭记
17、其功劳,但不可赦免,治国守法必须统一,使有功之人放弃侥幸之想。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5分)(2)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5分)答案与解析图片1.B2.A3.该图形既突显了建盏古朴的外形,又融入汉字“盏”来突出建盏的特性,设计巧妙,形神兼备,极具中华文化的意蕴。4.(3分)A(括号内的语句要紧承前句写到的海绵表面与内部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孔,因此应以“这样的多孔结构”做主语,据此排除C、D两项;语段重点介绍海绵以及MOF材料在吸水方面的性能,在“不仅而且”的递进关系中,应突出强调“吸水能力”,据此排除B
18、项。故选A。)5. (6分)不仅可以吸水 将吸收的水释放出来 还要知道它的集水机制6.D(“突出了翠眉亭的朝气和优美可人”望文生义。尾联“银色界”是故乡的雪景,这是诗人“忽忆”的内容。诗人在“忽忆”之际,举头遥望“见”到的却是一片“苍颜”。翠眉亭周边的环境确实非常优美,但是诗人一想起故乡,这种优美就荡然无存,唯有漫漫的苍凉与失落。)7.示例:乐观豁达。他随着天气的变化有愁有笑,乐观旷达。失落惆怅。每当想起故乡,他都流露出失落惆怅之感;思念故乡。翠眉亭无论多么美,都留不住他“忽忆”故乡的情怀。(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8(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9、(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A.【解析】偷换概念,文章第一段“尤其是由数字化技术发展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主语是“信息化浪潮”;第二段“大数据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语是“社会变革”。条件缺失,第二段“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功能和价值”是建立大数据思维的条件。2.D.【解析】“古为今用”错误,文章主要内容是“数字化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是利用新技术保护非遗文化,不是“古为今用”。3.C.【解析】A项时态混乱,“这将会成为数字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错误,文章第三段“虚拟现实交错更换已然成为数字信
20、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选项将“已然”变成“将”。B项“就可以实现非遗技术的真正传承”,表述绝对。D项于文无据,从文章第四段“同时可通过准入门槛和对接标准的提高来筛选掉不良数据或者劣势数据,提高数据整体质量”可知,与传统展示平台相比的优势有两点,并未说明哪点是最主要的优势。4.(3分)D(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因博戏,漏泄联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5.(3分)C(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6.(3分)B(“几乎做到了可以废除刑法”错;应为“几乎到了刑法搁置不用”。刑措,又作“刑错”。荀子议兵:“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措,搁置。
21、指无人犯法则刑法搁置不用。)7.(10分)(1)(5分)现在司法衙门核查审理一个案件,一定要求严格审理,想要以此来成就对他的考核。(2)(5分)如果高甑生得以免罪,那么谁会不存侥幸之想(非分之想)呢,我决定不予赦免的原因,正是为了这个(缘故)。文言文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人死了就不能再活,因此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现在司法部门审理一个案件,一定要求严格审理,用这种手段来完成考核成绩。现在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得办案公平恰当呢?”谏议大夫王珪进言说:“只要选公正正直善良的人,判断案子公正恰当的人就增加俸禄,赏赐金帛,奸妄邪恶自然就会停止。”太宗下诏照办。太宗又说:“古时候审案,一定要
22、询问三槐、九棘这些官员,当今的三公、九卿就相当于这样的职务。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要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等共同议决,这样才能避免冤案和滥用刑罚。”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刑法几乎快要搁置不用。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来有疯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下令审讯这件案子。张蕴古上奏说:“李好德患疯病是有证据的,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且还找来李好德跟他一起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不久就后悔了,对房玄龄说:“你们吃朝廷的俸禄,就
23、要替国家分忧,不论事无大小,都应当注意。如今我不询问,你们就不说自己的看法,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也不劝谏,这还算什么辅佐大臣呢?像张蕴古身为法官,竟然与囚徒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这种罪行非常严重,但如果按通常的法律来量刑,还不至于判处死刑。我当时大怒,就下令处死,你们竟都一言不发,主管官署又没有再复奏报告,于是很快就处决了他,这难道是为臣的道理?”于是下诏说:“凡有死刑,即使下令立即处决,都要经过五次覆奏。”唐代五覆奏的规定,就是从张蕴古这件事情开始的。诏令中又说:“从今以后,由门下省复审,有按照法令应当处死而情有可原的,应将案情抄录下来上奏。”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由于违抗李靖的调遣,又诬告李靖谋反,被判死罪,后减免死罪流放到边远地方。当时有人上书为他求情说:“高甑生是当年秦王府的功臣,请求陛下从宽处罚他的罪过。”唐太宗说:“他虽然是秦王府的旧功臣,确实不应该忘记,但是治国必须遵守法律,处理事情必须一视同仁,如果赦免了他,就开了侥幸免罪的先例。而且当初起兵太原,原来就跟随征战且有战功的人很多,如果高甑生获得赦免,那么谁会不存侥幸之想(非分之想)呢?我决定不予赦免的原因,正是为了这个(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