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的医师,他们要掌握许多专业知识掌握许多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专业技术和知识,有能力为家庭每一个成员提供持续而全面的医疗护理、保健服务和预防服务,而不问其性别、年龄、健康问题性质,到病人家里、诊所或医院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基本、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生。因此,作为全科医师教师的我们就应努力从各个专业、各个方面进行培训! 1、儿科学的范围是什么? 2、儿科学的特点? 3、儿科基础知识有哪些? 4、儿科急重症的识别? 5、儿科用药特点? 6、儿科病史采集与体检注意事项(举例:腹痛的诊断) 一切涉及小儿时期健康和卫生的问题都属于儿科学的范围,包括小儿
2、保健、疾病的预防和诊治的各个领域。在我国从出生断脐到14岁末为儿科范围。 目前分支: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围生医学、新生儿学、小儿急诊急救医学、青春医学等。 小儿从生命开始到成人,整个阶段均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其生理、解剖、生化、免疫、营养、代谢、病理等基础医学各方面均与成人不同,且与各年龄时期的特点也不同,因此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临床各方面也均有其特点。 1、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不仅与成人不同,在小儿不同年龄阶段也有较大差别。如呼吸管道狭笮、容易发生阻塞。随着小儿的成长,各器官形态结构不断增长,其生理功能也不断完善。因此年龄越小,其器官的发育越欠
3、成熟,生理功能也越不足,易患某些疾病。如婴儿时期生长代谢旺盛,能量需要较大而胃肠胃功能较差,易发生消化、营养紊乱等。熟悉不同年龄时期小儿解剖生理特点,才能正确地作出诊断和处理。 2、免疫特点 小儿,尤其婴幼儿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较成人低下,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因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IgM水平低下,易患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3-5个月后逐渐消失,其主动免疫IgG一般要到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SIgA也缺乏,故易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3、病理特点 由于小儿处于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时期对同样致病因素的反应及病理表现不同。如新生儿感染易出现体温低下,
4、而年龄较大小儿可表现发热;呼吸道感染在婴幼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年长儿、青壮年易患大叶肺炎;维生素D缺乏时小儿引起佝偻病及手足搐搦症,成人则为骨软化 症等。 4、诊断特点 由于不同年龄时期小儿的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不同,儿科疾病诊断应注意年龄因素,以小儿惊厥为例:在新生儿可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颅内缺血、低钙血症、低血糖症等引起,而婴幼儿则多为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婴儿手足搐搦症等,3岁以上的年长儿如无热惊厥以癫痫常见。因年幼儿不能自诉病史,学龄前儿童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述疾病,常靠家长代诉,故对儿科疾病的诊断应严密收集病史和观察病情;结合必要的实验室观察。 5、治疗特点 小儿免疫能力低下
5、,调节、适应能力不足,因而抗病能力差,患病后病情进展较成人快且容易发生并发症,故应尽快治疗,除针对主要疾病外,同时应治疗并发症和并存症。细致的护理和一般支持疗法也非常重要,应熟悉掌握小儿药物剂量和用药的特点。 6、预后 小儿患病时虽起病急,变化快,但如能诊治及时、恰当,则好转也快,但年龄小、病情危重且治疗不及时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预后差,应加强小婴儿危重症预防和急救。 7、预防 加强预防措施对降低儿科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伤残率非常重要。常见新生儿疾病如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细菌或病毒感染的预防应从出生前母亲围产保健开始。加强儿童保健措施致使我国贫血、小儿
6、肺炎、营养不良、腹泻等多发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下降。进行计划免疫在预防小儿传染病、结核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展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和咨询工作,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也属预防范畴。随着我国小儿保健和疾病预防措施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优生优育国策的实施和提高我国儿童健康水平。 一、儿童期年龄阶段的划分 宫内期(胎儿期)自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出生,共 40周,280天 胚胎期 受孕后2-8周 胎儿期 受孕后第9周至出生 新生儿期 自出生至未满28天(附:围生期 孕满28周至生后1周 婴儿期(乳儿期) 出生后至未满1岁 幼儿期 1年龄 3岁 学龄前期 3-6岁 学龄期 7到12-13岁 青
7、春期 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到成年期 女11-12岁至17-18岁 男13-15岁至19-21岁 (一)体重、身高 足月新生儿 约为3000g(2500-4000g) 平均身长为50cm(46- 53cm) 1-6个月 出生时体重(g)+月龄700g 约增长15cm 7-12个月 出生时体重(g)+ 6(月) 约增长10cm 700g+(月龄-6) 300g 1岁时 约10kg 为出生时1.5倍,约75cm 2-12岁 体重(kg)=(年龄2)+7 身长(cm)=年龄 (或8) 7+70cm 性发育猛长期 差异大 每年约增加10cm 特别注意:3-4月6kg 1岁时9kg 2岁时12kg (二)囟门
8、与颅缝 前囟 后囟 颅缝 闭合 1-1.5岁闭合 4个月之前 3-4个月 (三)不同年龄小儿呼吸、心率、血压正常值 各年龄小儿呼吸次数的平均值 年龄 每分钟呼吸平均次数 新生儿 40-44 出生至1岁 30 1-3岁 24 4-7岁 22 8-14岁 20 各年龄心率范围:(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新生儿期:120-140次/分 1岁以内: 110-130次/分 2-3岁: 100-120次/分 47岁: 80-100次/分 8-14岁: 70-90次/分 各年龄平均血压:1岁以上收缩压岁以上收缩压=(年龄(年龄2 )+80mmHg 年龄 平均收缩压 平均舒张压 (mmHg) (mmHg) 新生儿
9、 8016 4616 6个月 89 19 6010 1岁 9630 6625 2岁 9925 6425 3岁 10025 6723 4岁 9920 6520 5岁 9414 559 6岁 10015 568 7岁 10215 568 8岁 10516 579 9岁 10716 579 10岁 11117 5810 11岁 11318 5910 12岁 11519 5910 13岁 11819 6010 药物治疗在儿科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占重要地位,不同年龄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及药物的反应各有特点。根据小儿药物动力学特点,用药时要考虑到该药在体内的运转、吸收分布及排泄等差异,实施合理用药,发挥其
10、药物的最大疗效,减少其副作用及毒性反应,这是小儿药物治疗的重要原则。 一、药量计算方法 1、按体重计算法 简单易行,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 每日或每次剂量=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2、按年龄计算法 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止咳药、营养药等可按年龄计算;每日每次剂量=年龄(岁)每岁需要量 3、按体表面积计算法 按体表面积比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kg)0.035+0.1 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kg-30)0.02+1.05 每日剂量=体表面积() 每平方米面积每日需要量 4、按成人折算法 此
11、法多用于未提供小儿剂量的药物,适合于幼儿以上的儿童。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 50 二、小儿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 1.给药前首先要了解既往用药情况,以及有无过敏史 2、首先要根据病原体的种类、敏感性,严格掌握适应特征,选择有效抗生素。 3、抗生素联合应用时,种类不宜过多,应注意有无累加作用或拮抗作用。 4、要有足够的疗程。抗生素一般48-72小时才生效,故不宜更换太勤,也勿给药时间过长,避免发生双重感染、耐药性、及毒性反应。 (二)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毒、抗过敏及免疫抑制等作用,儿科常与抗生素合用治疗急性严重感染,或单独用于结缔组织病、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对休克、脑水肿等危重患儿抢救时不可缺少,但要防止滥用。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切忌轻率应用。长期使用激素可使患儿免疫力降低,继发感染。突然停药会引起反跳现象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综合症。对患肺结核及水痘的小儿,用激素后,可使病情加重。 (三)孕期及哺乳期用药 注意对胎儿及乳儿的影响,如抗生素、激素、镇静剂、阿司匹林及抗癌药物等,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畸形及毒性反应,或通过乳汁使乳儿发生毒性反应。 见下一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