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2.熟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3.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1.掌握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案例14-1 张某,男,45岁,因单位健康体检测血压升高,近期偶伴胸闷而就诊,父母有高血压病史,既往有血压增高的情况。体检:心率79次/分,血压165/100mmHg,其它未见异常。具体任务:1.你考虑张某可能患的疾病有哪些?是否属于慢性病?2.该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应对患者采取哪些防控措施?概述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non-communcab1e
2、 diseases. NCD)的简称,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例如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述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和死因的首要原因。2012年7月卫生部公布,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 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上升至85%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到了70%。慢性病已经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概
3、述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为:1.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2.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水平不断提高 3.慢性病的疾病谱发生变化 4.疾病负担不堪重负 概述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是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统称,包括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患,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2009年心血管疾病占中国总死因的36%,成为我国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常与其它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共存,是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并最
4、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高血压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脑卒中则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
5、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CVD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一)地区分布1. 高血压 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之间有差别。欧美等国家较亚非国家高,工业化国家较发展中国家高,我国高血压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我国北方高于南方,华北和东北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一)地区分布2. 冠心病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
6、率相差较大,北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冠心病发病率高。我国属于冠心病低发国,但人口基数大,发病和死亡人数众多。我国北方发病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一)地区分布3. 脑卒中 脑卒中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气候(纬度)等因素有关。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总体分布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二)时间分布1.高血压 中、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波动曲线与正常人类似,夜间血压最低,清晨起床后血压迅速升高,在上午610时和下午48时各有一高峰,继之缓慢下降。血压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受气候寒冷因素的影响,通常夏
7、季血压水平较低,冬季血压水平较高。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近几年增长幅度明显加快,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二)时间分布 2. 冠心病 20世纪以来,冠心病逐渐增多并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总体发病率水平虽然不高,但近10年来逐渐上升,可能与人口老龄化、环境危险因素增加有关。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二)时间分布3. 脑卒中 发病存在明显季节性,冬季发病明显高于夏季,且天气骤冷更易发作。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从2
8、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的脑卒中死亡率逐渐下降,我国则稳中有降,但要注意的是,在死亡率不断下降的同时,发病率未有明显下降,甚至略有回升。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三)人群分布1.高血压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地区、城乡和民族差别,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尤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多。男、女性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差别不大,青年期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略高于男性。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三)人群分布2. 冠心病 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成人,随年龄增加而进展。男性发病早于女性,女性绝经期后发病率
9、随年龄而上升。男性多发心肌梗死,女性则以心绞痛多见。职业分布一般表现为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的职业人群患病危险大。近年来冠心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主要疾病之一。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三)人群分布3. 脑卒中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5岁以后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为明显。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与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等几种共同的危险
10、因素有关。慢性病各种危险因素之间及与慢性病之间的内在关系已基本明确,往往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一) 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居性,高血压的遗传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在遗传表型上,不仅血压升高体现遗传性,而且在血压高度、并发症以及其它有关因素方面,如肥胖,也有遗传性。另外要提起注意的是,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遏制我国心脑血管病流行的核心策略。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二)吸烟 吸烟是一种成癌
11、性行为,它是大约25种主要慢性病的首要危险因素。被动吸烟也是危险因素。吸烟可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粘度及血管壁损伤;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卒中危险性与吸烟量及持续时间相关,戒烟2年后卒中的危险性才会降低。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三)膳食因素和肥胖影响慢性病发病的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血脂易升高,易发生肥胖,进而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还有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调以及进食方式等。现阶段不良膳食行为主要表现为: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快速上升,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
12、食盐摄入居高不下。由此所导致的超重或肥胖正逐渐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三)膳食因素和肥胖 1.高钠饮食 不同地区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与钠盐摄入量显著有关。WHO的推荐量要求每人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每日6g。高钠促进血压可能是通过提高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外周阻力所致。摄盐过多导致血压升高主要见于约30%的对盐敏感人群,强调全人群的限盐来控制血压是有效的。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三)膳食因素和肥胖 2.超重与肥胖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110),体重指数(BMI)=体重(Kg
13、)/身高(m)2 ,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24者称肥胖症。血压与BMI呈显著正相关。肥胖的类型与高血压发生关系密切,腹型肥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三)膳食因素和肥胖 3.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 脂质代谢异常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清胆固醇水平是冠心病发病的显著性影响因素。近年研究发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载脂蛋白A降低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最受关注。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四)
14、过量饮酒 适度饮酒健康更长寿。过量饮酒是导致躯体及精神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酒量与血压水平线性相关,尤其是收缩压,每天饮酒超过50g乙醇者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高。酗酒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特别是可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 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五)身体活动不足 生活方式改变、体力锻炼减少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身体活动不足和静坐生活方式是导致人群慢性病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缺乏身体活动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四位危险因素,占全球死亡归因的6%,仅次于高血压、吸烟和高血糖,高于超重和肥胖;同时,身体活动不足也是造成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
15、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六)精神、心理失衡 内分泌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自主神经系统失调,降低人体免疫力,引起全身的亚健康状态;紧张的刺激容易引起血中儿茶酚胺类激素升高,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容易引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三、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1.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慢性病的4种共同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 ,进行生命全程预防。2.三级预防并重。 3.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 。4.形成以鼓励患者共同参与,促进和支持患者自我管理,加强患者定期随访,加强
16、与社区、家庭合作等内容的创新性慢性病保健模式发展 。5.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三、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一)预防策略采取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 。1.全人群策略 是以全社会人群或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把慢性脑血管疾病作为一类疾病来进行共同的防治。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三、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一)预防策略2.高危人群策略 是确定出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群体,给予其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或消除致病因素。高危人群策略的目标单位是个体,如具有吸烟、饮酒、不健
17、康饮食、高血压、静坐生活方式等高危因素者,使其意识到发病的危险性,提高预防的积极性,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指导。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三、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控制措施1.合理膳食 食用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健康食品。多吃新鲜水果、绿叶蔬菜、奶及豆类制品,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摄入,少吃糖类和甜食。尤为重要的是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每人每日食盐不超过6g,并少食用各种咸菜和腌制食品。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三、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控制措施2.控制体重 减少食物总热量的摄入,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
18、4以下。控制体重从青少年开始。在减重的同时还要控制其它因素,如饮酒,超重者要戒酒等。要根据个人症状和有关指标合理制定减重速度和目标。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三、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控制措施3.适量运动 根据机体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循序渐进,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为原则。持续低强度的运动更有益。运动频率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30min左右,可根据运动状态身体状况和所选择的运动种类以及气候条件而定。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三、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控制措施4.戒烟限酒 加强烟草控制。5.缓解心理压力 开展心理咨询辅导,缓解个体精神紧张,
19、保持心理平衡,多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可参加各种活动来进行自我调节和心情放松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三、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控制措施6.做好“三早”措施 提升社区义务人员的卫生服务水平,规范诊治技术,积极开展对社区居民的筛查工作,以早期发现并及时针对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加强卫生宣传、卫生教育,增强群众自我检查、自我防病的意识;在社区持续开展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三、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二)控制措施7.康复保健 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对已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防治病情恶化及伤残的发生,注意预防并发症,
20、已丧失劳动能力或伤残者,及时开展功能性和心理康复指导,帮助其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他们的期望寿命。谢谢观看第第十五章十五章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二)(二)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2.熟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3.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1.掌握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
21、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临床表现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概述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分型标准(1999)。(1)1型糖尿病(T1DM)(2)2型糖尿病(T2DM)(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4)妊娠糖尿病(GDM)概述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多饮和难于解释的体重减轻),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 空腹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 ;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葡萄糖(2hPG)水平11.1m
22、mol/L,以上任一项表现应考虑糖尿病。概述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地区分布 1型糖尿病存在维度差异,越远离赤道,发病越多,尤以北半球为高。2型糖尿病欧美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现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9.7%,目前的研究发现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仍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仍高于农村。(二)时间分布 1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在秋冬季节升高。(三)人群分布 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T2DM)最多见,约占90%-95%。2型糖尿病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到40岁后明显上升;近年来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一、糖尿病的流行特征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一)1 型糖尿病1.病毒感染
23、 包括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科萨奇B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以及脑心肌炎病毒等,主要造成自身免疫性胰岛细胞的损害。2.遗传因素 同卵双生子中T1DM同病率达30%-40%,揭示遗传因素在T1D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3.自身免疫 细胞免疫异常在T1D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常伴发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等。4.其它环境因素 化学毒物和某些饮食因素,胃肠道微生物失衡等。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二)2型糖尿病1.肥胖 中心型肥胖发病危险增高。2.遗传因素 3.营养膳食因素 高脂、高热量饮食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 4.体力活动不足 有规律的体力活动能增
24、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5.人口老龄化 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一)社区综合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战略方针,以健康促进为手段开展社区综合防治。1.第一级预防 对社区人群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全人群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及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2.建立全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3.社区筛查 通过空腹血糖检验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筛检社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三、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医疗保健措施糖尿病患者需坚持长期治疗,包括药物、饮食及运动治疗,控制好血糖,预防和延缓心血管并发症;对已发生并发症
25、的患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预防病情恶化及伤残,降低糖尿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三、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医疗保健措施1. 实施健康教育计划 是重要的基础管理措施,是决定糖尿病管理成败的关键。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培训、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和公众的卫生保健教育。每位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全面糖尿病教育,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技能,如自我血糖监测、自我护理技巧如注射胰岛素等。三、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医疗保健措施2.饮食护理 合理的膳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 让患者明确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26、自觉遵守饮食规定;严格定时进食,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确定并控制每日的饮食总能量,合理供给碳水化合物,适量摄入蛋白质,限制脂肪摄入,提高膳食纤维饮食,保证维生素、矿物质供给,减少酒和盐的摄入。三、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医疗保健措施3. 根据病情做好运动指导 有规律的合适运动,如慢跑、骑车、太极拳等,每周3次以上,每次30min左右。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要调整饮食和药物,防止发生低血糖。糖尿病伴严重并发症及急性感染、急性代谢紊乱时不宜运动。三、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第十四章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二)医疗保健措施4.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27、胰岛素注射技术,低血糖的紧急处理 等。5. 做好心理护理 随时化解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三、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概述恶性肿瘤又称癌症,是正常细胞在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过度增生及异常分化所形成,表现为过度增殖、浸润、复发与转移,最终使机体衰亡。根据组织学来源,恶性肿瘤的起源可分为3种:癌,起源于上皮细胞,大多数成人恶性肿瘤属此类;肉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如结缔组织、骨和肌肉等;淋巴瘤,起源于脾和淋巴结等组织的淋巴细胞。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一)地区分布欧洲、北美、大洋洲等一些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癌症死亡水平较高。我国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的高
28、发区。我国胃癌主要分布于西北和东部地区,江苏东部及广西部分地区为肝癌高发区;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交界区为食管癌高发区。恶性肿瘤死亡率还存在城乡差别。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二)时间分布全球恶性肿瘤总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不同肿瘤的患病率有升有降,以升高为主。肺癌是近数十年来发病和死亡上升最为迅速的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癌症,在我国已成为恶性肿瘤第一位的死因;与肺癌相反,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下降趋势,这与多年来在人群中开展宫颈癌的早期筛检工作密切相关。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三)人群分布1.年龄 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随
29、年龄增长而死亡率升高,不同恶性肿瘤其高发年龄也不同。2.性别 除女性特有肿瘤外,恶性肿瘤发病率通常是男性高于女性。3.职业 有石棉作业的工人多发生胸膜间皮瘤,砷、铬、镍以及放射性矿接触史工人患肺癌危险性大,职业性皮肤癌往往多见于煤焦油和石油产品行业,苯的石油化学工业和制鞋业等职业场所白血病高发。4.种类 恶性肿瘤的种族差异十分明显。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一)环境因素1.化学性致癌因素 最常见,目前已证实的对动物致癌的环境化学物约有1000多种。2.物理性致癌因素 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慢性灼伤、机械性和外伤性长期慢性刺激等。3.生物性致癌因素 EB病毒与鼻咽癌、Burk
30、itt(伯基特)淋巴瘤,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素与原发性肝癌,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与白血病,日本血吸虫与大肠癌等。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二)行为生活方式1.吸烟 与吸烟联系最强的是肺癌。开始吸烟年龄越早,吸烟年数越长,吸入越深,则致癌的危险性越大。2.饮酒 是口腔癌、咽癌、喉癌、直肠癌的危险因素。3.饮食 食物保存、烹调不当,如烟熏、腌制、烘烤、高温油炸等可产生亚硝胺、杂环胺类、多环碳氢化合物等致癌物。4.其它 如早婚、早育、性生活不良等均与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三)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状态可能影响机
31、体对恶性肿瘤的易患性。某些肿瘤的发展和预后与心理因素也有明显关系。(四)遗传因素 如欧美妇女乳腺癌研究表明约有10%-30%的病例表现出遗传倾向。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癌症患者家族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三、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肿瘤的发病应重在预防,采用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式,三级预防并重,有效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WHO报告指出,1/3的恶性肿瘤是可以预防的;1/3的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治愈的;1/3的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减轻痛苦和提高生存质量。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三、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一)第一级预防 1.环境因素 加强环境保护
32、包括职业环境保护工作。对接触致癌因素的职工和居民,要定期防癌体检,及时诊治。2.健康教育 改变人们可能致癌的行为生活方式包括烟草的控制,合理膳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3.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化学预防和疫苗接种是防止恶性肿瘤形成的有效手段。4.膳食预防 饮食营养平衡,健康烹饪方式等。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三、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二)第二级预防 属于临床前期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肿瘤进一步发展。早期发现是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筛检与诊断方法,根治癌前病变。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三、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二)第二级预防 1.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常见的癌前病变,学
33、会一些常用的自我检查方法和定期健康体检。乳腺癌的监测 乳房自我检查、临床检查及必要时X线摄影筛查。宫颈癌的监测 妇女从有性生活开始起应23年进行一次宫颈脱落细胞涂片检查。 结肠、直肠癌的监测 肛门指检、大便隐血试验、直肠镜检查等。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三、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二)第二级预防 2.常见肿瘤的十大症状: 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或腹部的肿块,尤其是逐渐增大的; 身体任何部位如舌、颊、皮肤等处没有外伤而发生的溃疡,特别是经久不愈的; 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如中年以上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分泌物增多; 进食时胸骨后闷胀、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
34、三、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二)第二级预防 久治不愈的干咳、声音嘶哑或痰中带血; 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又未找出明确原因的; 大便习惯改变或有便血; 鼻塞、鼻衄、单侧头痛或伴有复视时; 赘生物或黑痣的突然增大或有破溃、出血,或原有的毛发脱落的; 无痛性血尿。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三、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三)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康复性预防,是指以延长生存及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积极综合治疗,并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即对已经确诊的癌症病人进行积极的医学治疗,争取获得最佳疗效。即使是晚期病人,也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
35、程三、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三)第三级预防1.帮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不暴饮暴食,根据机体情况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或体力劳动,保持适宜的体重,增强自身抗病能力。2.合理安排日常饮食 少食多餐,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足够的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食物加工烹调方式,营造良好进餐氛围,促进食欲。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三、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三)第三级预防3.保持健康的心理 通过认知疗法、心理暗示、社区集体心理干预等方式,提高患者心理应对能力,保持乐观心态、健康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预防感染 化疗、放疗术后,患者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及其它部位的感染,应注意室内空气通风、防
36、受凉感冒、多饮水,做好各种管道护理,如造瘘口护理等。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三、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三)第三级预防5.康复护理 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乳腺癌术后上肢活动功能的康复,人工肛门的排便训练,喉癌术后食管发音功能训练等。6.做好临终关怀 对癌症晚期患者,做好家庭临终关怀护理,满足其基本需求,减轻疾病疼痛,缓解相关症状,让患者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与家人度过最后时刻,同时还要注意安抚患者家属情绪,做好相关护理工作。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小结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充分认识到绝大多数慢性病可以治疗但不可能治愈的特性,通过熟悉它们的相关危险因素,掌握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二、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小 结心脑血管病的防控要采取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进行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缓解心理压力、做好“三早”措施、康复保健的控制措施。糖尿病的防控采取社区综合防治和医疗保健措施结合,进行一级预防、建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社区筛查,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计划、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等。恶性肿瘤的防控采用采用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式,三级预防并重,有效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