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728-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414307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PPT 页数:240 大小:9.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知识728-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0页
中医基础知识728-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0页
中医基础知识728-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0页
中医基础知识728-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0页
中医基础知识728-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主讲人:于小伟中医药基础理论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G整体观念整体观念G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含义:含义: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境的统一性认识。 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一、整体观念 “整体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是指联系性是指完整的个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完整体。、统一性、完整体。“完整完整”一词的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中医

2、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一体,形神一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不可分割。不可分割。 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生命物质的同一性 精、气、血、津液是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物质,它们相

3、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统一性。(3)功能活动)功能活动协调为用协调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 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4)病理方面)病理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影响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脏

4、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形神病变相互影响治疗疾病治疗疾病 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全身气血。和全身气血。 例: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结论:中

5、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 例:例: 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肝开窍于目)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肝开窍于目) 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 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天人相应相应”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一般病证,大多是白

6、天病情较轻,傍晚加甚,夜间最重。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调查资科表明: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要高18.31至至15.30厘米厘米(2 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 社会安定,有益健康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太平之 世多长寿人世多长寿人”。 社会动乱,有害健康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7、诊断治疗方面诊断治疗方面 诊察疾病诊察疾病 依据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孟子),从整体出发,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察外知内。 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诊断疾病诊断疾病 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盛衰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盛衰(5)诊断方面)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提供了依据。 内经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外”。 例:例: 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心血不足

8、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 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其他有关材料其他有关材料证候证候辨析辨析病因病位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性病势治则治则治法治

9、法方药方药因证立法据法选方2、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确定治则治法及方法,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辨:分析、辨别。分析、辨别。 证:证:证候。证候。 论:论:考虑、讨论。考虑、讨论。 治:治:治则、治法治则、治法辨证的基本概念辨证:即辨别、确立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势,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症候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论治:是在通过辩证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论

10、治的过程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遣方用药G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异。感冒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感冒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G 异病

11、同治异病同治 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相同的“中气下陷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薛霁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目目 录录 第一节第一节 防

12、治原则防治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返回目录 第一节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病治异同 三因制宜返回目录一、养生与预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 。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

13、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注重调养正气防止邪气侵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二)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注重疾病传变规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 难经七十七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木木木木水水水水火火火火金金金金土土土土既病防变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血营例:肝木乘脾土(表 里 、轻

14、重)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1.反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

15、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 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

16、本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 征象 本质 治法高热大汗口干脉数舌红苔黄(热象)实热壅盛正治(逆治)四肢厥冷,脉沉,但壮热心烦,渴喜冷饮,小便赤(假寒象)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治(从治)寒凉药寒凉药热则寒之寒因寒用返回目录返回

17、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小结: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实证补其偏衰虚证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衰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 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 (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

18、”的治法。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调整阴阳四、扶正祛邪疾病发生正气虚邪气实扶正祛邪阴阳偏衰阴阳偏盛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返回目录返回本节v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v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

19、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v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v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 衰的实性病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v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v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四、扶正祛邪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

20、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感冒发散风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补气解表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子宫脱垂胃下垂补中益气疾病病因病机治疗风寒束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气虚邪侵中气下陷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v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v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v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 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21、等“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返回目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以药成方以药成”与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必须方剂必须“针对病机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体现治法”。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总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一、汗 法1.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证: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

22、脉浮等。 3.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 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4.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中病即止,慎勿过量。(2) 对于表邪已解,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3) 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4) 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二、吐 法1.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3.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

23、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2) 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3) 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4) 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三、下 法1.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

24、、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3.临床应用: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1) 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2) 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3) 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四、和 法1.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

25、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证: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 4.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2) 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3) 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3.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

26、二节 治 法五、温 法 1.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3.临床应用: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 4.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1) 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2) 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3) 孕

27、、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六、清 法 1.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 4.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2)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3.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

28、、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七、补 法 1.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 3.临床应用: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4.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1)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应绝对禁补。(2

29、) 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3) 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八、消 法 1.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证: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 3.临床应用: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

30、证。 4.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1) 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2) 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3) 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 上述治疗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八法”除吐法少用外,实际上临床已超出“八法”的范围,如熄风法、镇潜法、活血化瘀法等,使中医治法的内容更为丰富。 小 结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对世

31、界上一切事物最基本属性的概括。任何事物都可以括。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最基本属性的概括。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如水与火、男和女、冷和暖、明和暗等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如水与火、男和女、冷和暖、明和暗等等。等。哲学基础哲学基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凡是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凡是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阴”。哲学基础哲学基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阳主动阳主动 阴主静阴主静

32、人体中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人体中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能,统属于阳。 人体中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人体中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能,统属于阴。哲学基础哲学基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日日月月昼昼夜夜热热寒寒火水动动静静从万物属性划分阴阳从万物属性划分阴阳 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阴阳对对立立互根互根消消长长转转化化 互藏互藏阳 阴在内,阳之守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阴阳阳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阳 阴阴四、阴阳的动态平衡四、阴阳的动态平衡 阳阳 阴阴 (一)阴阳在

33、诊断上的应用 (一)在发病方面:中医认为阴阳相对平衡方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遭受某些致病因素的破坏,体内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发生疾病,既是阴阳失调。所以我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节就是阴阳失调。例如,根据阴阳消长的道理,阴盛之病症(如寒痰阻肺)常常引起阳衰,而出现怕冷、手足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等阳气不足之症状:阴虚的病症(如心阴不足)往往引起阳亢,而可出现烦躁、生眠、口干、舌红、脉细数等阳亢的病状。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当阴阳任何一方有明显虚损时,常能导致另一方的虚衰即所谓阳损及阴。临床上,常见某些慢性病的晚期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二)在辨证方面: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辨别阴阳,

34、这是辨证的根本。(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属於阳证;怕冷、口淡、喜热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属於阴证。外科疮疡局部发红、灼热、肿胀、发展迅速、易溃易愈、溃後脓稠者为阳证;反之,不红不热、平塌陷下,发展缓慢,脓液清稀者为阴证。 (三)在治疗和用药方面:根据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如阴不足要滋阴,阳不足要温阳,又如中医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实之,实者虚之”;故阳偏盛畏清热,阴偏盛要祛寒,以此来调整阴阳的相互关系,恢复阴阳的平衡,达到治

35、疗疾病的目的。 在用药方面,我国医学将药物的气味、性能也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种属性,以此作为处方选药的依据之一。如以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来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分,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以药物的升、降、浮、沈(一般性能)来分,升、浮为阳,沈、降为阴等等。临床上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胜或偏衰,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行与养生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

36、变化,并认为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运动变化之中。 二、五行和阴阳二、五行和阴阳 五行中的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五行中的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 金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五行中,中国字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五行中,中国字“生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木的解释。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木的解释。

37、“生生”是一个象形字,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下面是一个“土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枝一片叶; 水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 火火代表热能;代表热能; 土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三、五行的基本内容三、五行的基本内容 木曰木曰曲直曲直 所谓所谓“曲直曲直”,是形容树木的生长形态特,是形容树木的生长形态特征,主干挺直向上生发,树枝曲折向外舒展,征,主干挺直向上生发,树枝曲折向外舒展,故引申为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曲直故引申为木有升发、生长、条达

38、、舒畅,曲直刚柔于一身等特性刚柔于一身等特性 火曰火曰炎上炎上 所谓所谓“炎上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火焰蒸腾上升,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放热,火焰蒸腾上升,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爰土爰稼穑稼穑 所谓所谓 “稼穑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引申为凡具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

39、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归属于土 金曰金曰从革从革 所谓所谓“从革从革”,顺从和变革。,顺从和变革。引申为凡具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归属于金 水曰水曰润下润下 所谓所谓“润下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属于水 五行之气在自然界对应着生长化收藏五行之气在自然界对应着生长化收藏 五

40、行之气在人体对应着生长壮老已五行之气在人体对应着生长壮老已二、五行的关系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哲学基础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进、助长和资生作用。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抑制和制约作用。 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规律: 引起相乘的原因:引起相乘的原因: 太过太过克者太过克者太过 如:木旺乘土如:木旺乘土 不及不及被克者太弱被克者太弱 如:土虚木乘如:土虚木乘相乘相乘哲学基础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含义:五行中

41、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又称“反侮反侮”。 规律:规律: 引起相侮的原因:引起相侮的原因: 太过太过被克者太过被克者太过 如:木旺侮金如:木旺侮金 不及不及克者太弱克者太弱 如:金虚木侮如:金虚木侮相相 侮侮哲学基础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同: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异同: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异常相克现象,两者皆因常相克现象,两者皆因“太过太过”或或“不及不及”引起引起 异: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异: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 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 相乘与相侮密切相关,往往同时发生。相

42、乘与相侮密切相关,往往同时发生。 相侮与相乘的异同相侮与相乘的异同哲学基础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相生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水生木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哲学基础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相克:相克: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木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肃降太过心之阳热以制肺金肃降太过火克金火克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脾土

43、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约心火之亢烈肾水上承以制约心火之亢烈水克火水克火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哲学基础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三、五行的归类五行归类表五行归类表 2 2、归纳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归纳了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肝属木: 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心属火: 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2 2、归纳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归纳了五脏的生理功能 脾属土:脾属土: 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

44、:肺属金: 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肾属水: 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二)五行在健康诊断方面的应用(二)五行在健康诊断方面的应用 五行归属与健康诊断五行归属与健康诊断: 五行色诊;五行色诊; 五行音诊;五行音诊; 五行味诊;五行味诊;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中味苦,为心病 面见黄色,口中粘腻,为脾虚 (三)五行在养生调理上的应用(三)五行在养生调理上的应用以相生规律确定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在调理脾胃的时候,兼顾心肺两脏,效果更明显

45、脏腑脏腑象之涵义象之涵义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征象藏之涵义藏之涵义指指藏藏于体内的于体内的脏脏腑器官腑器官 。一、藏象的含义一、藏象的含义“藏藏”与脏器的区别与脏器的区别 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 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 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获得

46、。分析而获得。 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 “以象测藏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藏”的的结构结构 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 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藏藏脏器脏器(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二、藏象学说的内容二、藏象学说的内容(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1.五 脏 即心、肝、脾、肺、肾。 共同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即: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 如精、

47、气、血、津液等;2. 六 腑 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即:主管饮食物的 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 心主要功能 主血脉主血脉 藏神藏神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主血:、主血: 心脏主管人体中所有的血液。包括主生血和主行血两大方面。(1) 主生血 心脏主管将营气和津液的混合物蒸化变化为红

48、色的血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生理功能藏象经络藏象经络 心脏(心气)把血输送全身 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条件: 心气充沛-心脏提供充足的推动力。 脉道通利- 脉道通畅与完整。 血液充盈-血液量充足。 (2)主行血藏象经络藏象经络 指心气有调控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利的功能。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 心脉一体:心与脉直接相连。 心气资生脉气。 2、主脉:、主脉:(1)心合脉(2)心气资生脉气藏象经络藏象经络 生理特性:生理特性: 1、主温煦、主温煦(1)温煦全身温煦全身(2)温暖肾水温暖肾水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 心火主管温暖肾水防止肾水过寒

49、,维持水火既济、心火主管温暖肾水防止肾水过寒,维持水火既济、水火平衡水火平衡2、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生之本,神之也。所舍也。生之本,神之也。3、喜清静而恶躁动,恶热恶火。、喜清静而恶躁动,恶热恶火。藏象经络藏象经络通于夏气心心小小肠肠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主血脉主血脉主神志主神志喜喜脉脉舌舌汗汗面面液液志志体体窍窍火火藏象经络藏象经络 心的功能心的功能: 主神志主神志: 人心气虚弱时,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时人心气虚弱时,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时会产生厌世心理。许多自杀的人无论起因是什么,会产生厌世心理。许多自杀的人无论起因是什

50、么,最后都是因为心气虚极所致,也就是由于心气虚而最后都是因为心气虚极所致,也就是由于心气虚而出现慢感状态,是物质失衡到了精神崩溃时产生的出现慢感状态,是物质失衡到了精神崩溃时产生的最终结果。日本人的工作压力大,许多人都心气虚,最终结果。日本人的工作压力大,许多人都心气虚,到极限时便走向自杀,日本政府把这种情况叫作到极限时便走向自杀,日本政府把这种情况叫作“疲疲劳死劳死”,定为工伤。,定为工伤。 主血脉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气不足,推动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气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不够,人极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基础知识728-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