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护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414941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5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用药护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医用药护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医用药护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医用药护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医用药护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中医用药护理一、中药煎服法(一)中药煎煮法1.煎药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圴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不锈钢锅、等煎煮药物。不能用铝锅、铁锅、铜锅。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3.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

2、法。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4.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5.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

3、6.6.特殊煎煮法 (1)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磁石等,因质地坚硬,难以出味,应打啐先煎,煎煮后2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以使药性充分煎出。除此,泥沙含量大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质地较轻而体质大的药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应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药汁煎煮其余药物。(2)后下: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宜在一般药物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3)包煎: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浑浊及减少药物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枇杷叶等,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4)单煎:又称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

4、人参、西洋参、犀角(代)、羚羊角(代)等,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煮被其它药物吸收,可另煎。(5)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蜂蜜、饴糖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因其同煎时易黏锅煮焦,且黏附其它药,影响煎出率。(6)冲服:散剂、丹剂、水丸、自然药汁,以及某些贵重药物或芳香药,需要冲服,如麝香、牛黄、三七、六神丸、生地黄汁等。(二)中药给药规则1.服药时间: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一般药物宜在饭前1个小时服用。驱虫药在晨起空腹时服;安神药在睡前服;截疟药宜在发病前2个小时服;滋补药宜空腹服。 2.服药量

5、:一般是1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病性危重的,可1次顿服;咽喉病多采用噙化;呕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频服。3.服药冷热一般汤剂多用温服。解表药宜热服,并温覆或喝热粥以助汗出。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但在病重邪甚,拒药不纳,出现呕吐时,可采用热药凉服或寒药热服。 4.其他服药方法二、药物内服法的护理(一)解表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 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或发表药。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和主治差异,一般将其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又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2.功效与主治(1)共有主治功效: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皆具有发

6、汗解表的功效,主要治疗外感表证。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身 痛 、 鼻 塞 、 无 汗 、 脉 浮 等 。 其 中 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适用于恶寒重,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表证。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细辛、紫苏、羌活、白芷、生姜等。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适用于发热重,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常用药物有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蝉蜕等。服法与护理1、解表药虽有辛散发汗之共性,但其性质又有温、凉不同,所以用以治疗表证时必须注意辨证准确,分清表寒证或是表热 证 , 以 免

7、药 石 误 投 , 贻 误 治 疗 。 2、解表药发汗作用有强有弱,须视病症具体表现选择应用。 3、对解表药发汗力较强的药物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以 免 发 汗 太 过 而 耗 伤 津 液 , 导 致 亡 阳 或 亡 阴 。 4、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酌情增大。 5、解表药一般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发热、久病体虚及失血等症。 6、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降低疗效。 7、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对于咳嗽气喘、脚气

8、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久患疮痈,淋病,失血等症,都应慎用。 8、解表药根据自身特点,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用量宜轻;秋冬腠理致密,不易出汗,用量宜重。(二)泻下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凡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2.2.功效与主治泻下药用于里实的症候,其主要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点:一为通利大便,以排除肠道内的宿食积滞或燥屎;一为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除;一为逐水退肿,使水邪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驱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 服法与护理1.泻下药可因其性能可分为

9、攻下、润下、峻下逐水三类不同药物,在应用上各有一定的适应症,必须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否则病重药轻,不能奏效,病轻药重,又易伤正。 2.泻下药每因兼夹病症而配合其它药物同用,如里实兼有表症者,可与解表药配合应用,采用表里双解的治法;里实而正 虚 者 , 采 用 攻 补 兼 施 之 法 , 使 泻 下 而 不 伤 正 。 3.攻下药,药性较猛,峻下逐水药尤为峻烈,且多具毒性,此两类药物内服,易于耗伤正气,故必须注意用量用法,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服;体质虚弱及妇女胎前产后,均当慎用。 4.部份攻下药和润下药,服后往往有腹痛等反应,可事前告知病患,以免疑惧。 (三)清热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

10、1.含义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2.功效与主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服法与护理1.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 热 所 在 部 位 , 选 则 相 适 应 的 清 热 药 进 行 治 疗 。 2.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

11、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3.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4.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四)祛湿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凡能祛除湿邪,用以治疗湿性病证的药物,称为祛湿药。 2.2.功效与主治按其祛除湿邪的功能形式不同,可分为化湿燥湿、淡渗利水及清热利湿药。 主要用以治疗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泄泻、风湿、暑湿、淋浊、癃闭、黄疸、湿疹等证。 服法与护理1治疗水湿证宜联系有关脏腑,辩证施治。人体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水湿病与肾脾肺有密切联系。如肾虚

12、水泛,需配伍温补肾阳的药;脾虚生湿需配伍补气健脾药;肺失宣降,水失输布,则需配伍宣降肺气药。2湿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故在祛湿剂中,往往配伍行气药,即“气行湿自化”之意。3祛湿药及方,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伤耗阴津。对阴虚津亏之证,虽受湿邪,不宜过分利用,以免阴津愈伤,即使必要,亦应配伍使用。病后体虚或孕妇均应慎用,虽需祛湿利水,亦应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顾正气。(五)温里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2.2.功效与主治本类中药都是温热性质,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作用。主 要 用 于 寒 症 及 心 肾 阳

13、虚 所 引 起 的 亡 阳 证 。服法与护理1. 外寒内侵,如有表症未解的,应适当配合解表药同用。2 . 夏 季 天 气 炎 热 , 或 素 体 火 旺 , 剂 量 宜 酌 量 减 轻 。3. 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阴虚患者均应慎用。 (六)理气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行气药。 2.2.功效与主治具有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逆等功效,主要治疗气滞、气郁和气逆证。理气药根据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疏肝解郁药、调脾和胃药、宣降肺气药。疏肝理气药主要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胀痛、疝气腹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等证。调脾和胃药主要用于脾胃

14、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脉弦等证。宣肺降气药主要用于肺气壅滞所致的胸闷气塞、咳嗽、气喘等证。服法与护理1.应用理气药时,须根据气滞病证的不同部位及程度,选择相应的药物。 2.气滞之证,病因各异,兼夹之邪亦不相同,故临床应用理气药时宜作适当的配伍。如肺气壅滞,因外邪袭肺者,当配合宣肺化止咳之品;如痰热郁肺,咳嗽气喘者,当配合清热化痰药。脾胃气滞而兼有湿热之证者,宜配清利湿热之药;兼有寒湿困脾者,需并用温中燥湿药;食积不化者酌加消食导滞药;兼脾胃虚弱者,有当与益气健脾药合用等等。 3.本类药物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弱阴虚者慎用。 4.本类药物中行气力强之品,易伤胎

15、气,孕妇慎用。 5.本类药物打多含有挥发油成份,不宜久煎,以免影响药效。 (七)消导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消化饮食,导除积滞为主要作用的中药。 2.2.功效与主治具有消食、导滞、行气、除胀等功效,主要治疗饮食不消 、宿食停滞所致的脘腹胀闷、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证。 服法与护理1.消食药作用虽然缓和,但部分药也有耗气之弊,素体脾胃虚弱而常停食者,当调养脾胃为主,不宜单用或过用消食药,以免再伤脾胃,故素有“久服消人之气”之说。2.对暴饮暴食,食积时短,症情急重者,当用涌吐法尽快吐出胃中宿食,消食药则缓不济急。 (八)止血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凡

16、以直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2.2.功效与主治止血药均有止血功效,主要适用于各种内外出血病证,如咯血、咳血、衄 血 、 吐 血 、 便 血 、 尿 血 、 崩 漏 以 及 外 伤 出 血 等 。服法与护理1.前人的经验认为,止血药炒炭可以增强止血效果。本草纲目称:“烧炭诸黑药皆能止血”。但证诸临床,又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多数药物炒炭可产生或增强止血效力,而寒凉性质的止血药炒炭,其寒凉之性减弱或消失,使其变为收敛止血药,适应范围扩大。然亦有部分药物以生品或鲜品入药,止血力更佳,并不宜炒炭入药。2.应用止血药时还应注意止血而不使留瘀,尤其是收敛止血

17、药、凉血止血药,易恋邪、凉遏而留瘀。故用止血药亦不可一味止涩或清泄,在大剂使用收敛止血药或凉血止 血 药 时 , 可 适 当 加 入 活 血 之 品 以 止 血 不 留 瘀 。3.出血过多,气随血脱,单用止血药缓不济急,法当峻补元气,益气固脱以救其急。 (九)活血化瘀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作用较峻烈者又称破血药。 2.2.功效与主治活 血 化 瘀 药 均 能 促 进 血 行 , 消 散 瘀 血 , 主 治 各 种 瘀 血 证 。服法与护理1.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

18、2.有催产下胎作用和活血作用强烈的药物,孕妇禁用。3.古代有将催产下胎的活血药用于难产及胞衣不下者,由于现代产科处理更安全有效,故在有条件地区对难产、胞衣不下者亦不宜使用;4.对破血逐瘀之品,由于更易伤人正气,对体虚而兼瘀者更应慎用。 (十)化痰止咳平喘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痰证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咳、喘证的药物,分别称为止咳药或平喘药。 2.2.功效与主治化痰药均具有化痰功效,主治痰证。止咳平喘药均有止咳、平喘功效,宜用于以咳嗽、喘息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服法与护理1.本类药为治标之品,咳喘而邪气甚者,不宜单纯使用止

19、咳或平喘之品,以免“闭门留寇”。2.少数止咳平喘药有毒,应控制用量,注意用法,中病即止。3.个别种子类药物富含油脂,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十一)平肝熄风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平肝熄风药是指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2.2.功效与主治主 要 用 于 治 疗 肝 阳 上 亢 及 肝 风 内 动 等 证 。服法与护理1.本类药物多偏于寒凉,然亦有偏于温燥者,应区别使用。2.凡脾虚慢惊,非寒凉所宜;而阴虚血亏者,又当慎用温燥之品。 (十二)开窍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开通心窍,启闭醒神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2.2.功效与主治开窍药均具有开窍

20、醒神功效,主治闭证神昏之证。 服法与护理1.开窍药为急救、治标之品,其气辛香走窜,易伤耗正气,故只能暂服,不可久用,中病即止。2.因其芳香之气易于挥发,或受热有效成分破坏,或有效成分不易溶于水,内服不宜入煎剂,多入丸、散剂,或其他新剂型,亦便于急救之用。3.少数药物有毒,注意用法并控制剂量。 4.大多数药物孕妇应慎用或忌用。本章药物适宜于闭证神昏,而忌用于脱证之神昏。当急以回阳、益气之法以救脱。 (十三)安神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宁心安神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心神不宁之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2.2.功效与主治安神药均有宁心安神功效,主治心神不宁证。 服法与护理1.本章药中部分矿物药入丸散

21、服,易伤脾胃,应适当配伍健运脾胃之品 , 亦 不 宜 久 服 ; 入 煎 剂 宜 打 碎 久 煎 。2 . 个 别 药 物 有 毒 , 当 控 制 用 量 , 以 防 中 毒 。3.本类药物多为治标之品,当注意与消除病因的药物配伍。 (十四)补益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2.2.功效与主治补益药的共同功效为补虚扶弱,分别能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补虚药主治虚证。 服法与护理1.使用补虚药忌不当补而误补。邪实而正不虚者,误用补虚药有“误补益疾”之弊。补虚药是以补虚扶弱为主要作用的药,其作用主要在于以

22、其偏性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补虚药不等于营养强壮药,健康人依赖补虚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可能破坏机体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导致新的病理偏向。2.使用补虚药亦忌当补而补之不当。如不分气血,不别阴阳,不辨脏腑,不明寒热,盲目使用补虚药,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而且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如阴虚有热者误用温热的补阳药,会助热伤阴;阳虚有寒者误用寒凉的补阴药,会助寒伤阳。3.补虚药用于扶正祛邪,不仅要分清主次,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而且应避免使用可能妨碍祛邪的补虚药。4.部分补虚药药性滋腻,不容易消化,过用或用于脾运不健者可能妨碍脾胃运化,应掌握好用药分寸,或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顾护脾胃。5.补虚药如作汤剂,一般宜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采用蜜丸、煎膏(膏滋)等便于保存、服用的剂型。用于挽救虚脱的药,还可制成注射剂以备急需。6.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采用蜜丸、煎膏(膏滋)等便于保存、服用的剂型。用于挽救虚脱的药,还可制成注射剂以备急需。 三、药物外治法的护理(一)膏药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用药护理-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