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怎样看待中医? 中医之“名” 中医之“优势” 弥补西医的不足 价廉、物美、疗效可靠 中医之“独特” 个体化(医生、病人) 2、关于中医学这门课程总课时:74学时周课时:4学时结束课程时间:1月底考试时间:另行通知。 第一章第一章 导导 论论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的起源一、中医学的起源 (一):卫生保健 (二):医疗药物 药物的发现药物的发现-神农尝百草神农尝百草针灸的发明针灸的发明经络的起源经络的起源-从穴的从穴的发现开始发现开始, ,点点成线点点成线 (一)理论形成:(一)理论形成: 1、黄帝内经 性质:“百科全书百科全书” 贡献:奠定了整个中医学的
2、理论理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及疾病诊治原则,是中医的“鼻祖鼻祖”。 2、难经 是一部以问答方式问答方式探究医学理论的专著,在不少方面充实了内经的内容。 3、伤寒杂病论-医方之祖(医圣医圣) 贡献:确立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原则-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神龙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还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二)理论体系的发展(二)理论体系的发展 1、两晋随唐时期、两晋随唐时期 1)医学方面:出现了医学专著 2)药物学方面:制药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国家药
3、典-新修本草(二)宋金元时期(二)宋金元时期 刘完素刘完素-寒凉派。倡“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病机 学说。 张从正张从正-攻下派。攻下派。认为疾病皆“邪气加诸身”,倡 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李东垣李东垣-补土派。补土派。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 治疗多用补脾升阳法。 朱丹溪朱丹溪-滋阴派。滋阴派。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 说,治疗主用滋阴降火。(三)明清时期 1、综合性医书 2、理论创新 命门学说命门学说-温补派的理论基础 先后天之论先后天之论-指明治疗的基本原则 温病学派崛起温病学派崛起-疠气、卫气营血,三焦辩证 3、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
4、念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 (1)形体结构形体结构-经络系统 (2)基本物质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 (3)机能活动机能活动-互相协调,密切联系。 2. 病理上 3.诊断上 4.治疗上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生理病理生理病理 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区环境 2、诊断治疗诊断治疗(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恒动观念二、恒动观念 1、恒动观的含义 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中,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2、恒动观的主要内容 (1)生理上的恒动观 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 (2)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的病理变化也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中。 (3
5、)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证:证: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的病因病因、病位病位、病性病性、病势病势、邪正之间的关系邪正之间的关系等。 症症(症状):病人诉说的不适。 病病: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虚邪凑而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结构改变,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 辩证辩证:就是指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比较,辩明疾病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概括判断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 感冒病病发热、恶风发热、恶风 咽痛、咳嗽咽痛、咳嗽 舌红、苔薄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脉浮数 症证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
6、证 治疗辛凉辛凉解表解表方药银翘散银翘散体现了辩证论治辩证论治原则。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异病同治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一、司外揣内 (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内在变化。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援物比类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1、需要同学们的厚爱。 2、提高临床疗效,走向世界。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
7、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最具有特征性含义的是水与火水与火的基本特性。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于阳; 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于阴。 (3)阴阳的普遍性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关性、相对性相对性和可分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不是专指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贯穿与一切事物之中。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内,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就不宜分阴阳。 3、阴
8、阳的相对性 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4、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无限可分的特点,阴阳之中还可以分阴阳。关键是划分的条件和范围条件和范围的变更。 (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制约 : 指自然界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关系。称为阴阳的“相反相反”。其义有三:其义有三: A、阴阳属性的双方都是对立排斥的。(举例:水与火水与火-肾阴、肾阳) B、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阴阳对立双方具有相互牵制和约束的关系。举例:四季四季、肾阴肾阴肾阳肾阳. C、阴阳
9、的任何一方不足或太过,都会引起对方的减弱或亢盛。肾阴肾阳肾阴肾阳-肾阳虚或肾阴虚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相互依存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阴阳“相成相成”。 “阴阳互根、相抱不脱”(举例:上与下,前与后)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举例:气血气血、肾阴肾阴阳阳)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 其运动结果有三:其运动结果有三: 一、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举例:四季四季、一天中阴阳阴阳的变化) 二、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
10、(举例:气血气血) 三、阴阳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意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4、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主要指阴阳属属性性的变化。(物极必反物极必反) 渐变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突变突变-热症转变为寒症 转化的条件-极点极点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双方均可用阴阳属性来划分。(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 “阴在内,阳
11、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物质物质与功能功能)。 又如:气血、 肾精与肾气(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阴阳乖戾,疾病乃生”。 1、阴阳偏盛:(高于正常水平高于正常水平)指阴或阳的一方处于亢奋状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2、阴阳偏衰:(低于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3、阴阳互损:指体内正气中阴阳成分间病理性失调而致虚损不足,包括阴损及阳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阳损及阴两方面。其义有二:A、阴阳偏盛,伤及对方。“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B、阴阳二气任何一方虚损不足,均招致对方受损
12、。“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4、阴阳转化 阴阳的不同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中以阴阳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则属阴。(五)指导疾病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胜-损其有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双方俱损当用补益方法。(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1、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而导致阳偏盛时的虚热证,应当补阴以制阳,
13、此为“阳病治阴”。-“-“壮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主,以制阳光”。 2、阳虚不能制约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应当补阳以制阴,此为“阴病治阳”。-“-“益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源,以消阴翳”。 特别注意:特别注意: 明张景岳提出:“善补阴则,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善补阳则,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举例:尿崩症尿崩症) 2、归纳药物的性能、归纳药物的性能(1)归纳药性:寒凉温热“四气四气”中, 寒凉-属阴阴,温热-属阳阳。 意义意义:病性属阳-用“阴阴”药(寒凉药物) 病性属阴-用“阳阳”药(温热药物) (2)分析五味:五味中,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第二节 五行学说
14、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发展。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概念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都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凡具有以上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可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
15、即变革,引申为肃杀、潜降、收敛等,具有以上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静藏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属于水。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三)事物的五行归类(自学自学) 1、直接归类:如某种事物具有与五行中某一行相似的特性,就可将其归属于那一行。 五行五行与五五方、五脏、季节的关系 木 火 土 金 水 东 南 中 西 北 肝 心 脾 肺 肾 春 夏 长夏 秋 冬 2 2、间接推演:、间接推演:举例如脏象学说。 (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的相生相生: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滋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16、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木生火 、 火生土 、 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举例: 四季四季2、五行的相克:、五行的相克: 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消弱等作用,又称相胜。 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举例: 四季四季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表现为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木 水 火 金 土 红线(外线外线)表示相生,黑线(内线内线)表示相克 。 3、五行的制化:、五行的制化: 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相生相克的正常关系。 相生 -相
17、克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中,每一行都存在着四种关系: “生我”、“我生”、“克我”、“我克”。 举例:木、火。五行制化的规律:五行制化的规律: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举例:四季(春-夏-秋-冬)、肝火4、相乘相侮:、相乘相侮: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相克太过的病理变化。 原因有二: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太过太过。 (木旺乘土木旺乘土) 其二、是五行中某一行本身不足不足。 (土虚木乘土虚木乘) 相侮相侮: 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次序与相克相反。 原因有二: 一、指五行中某一行太强,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 二、是指五行中某
18、一行本身虚弱,被克方相对过强,弱者不能克制强者,反被强者所克制。 总结:总结: 相克是生理现象,相乘与相侮均为异常克制,相乘是按相克次序的过度克制,而相侮是次序的反向克制。 乘侮与相克的联系: 金 木 土太过不足(制己所胜)木乘土(侮所不胜)木侮金(己所不胜轻而侮之)土侮木(制己所胜)金乘木克克 总结:一般情况而言,在发生相乘时,也发生相侮;在发生相侮时,也发生相乘。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用五行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二)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2、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互滋生滋生关系:如肝(木)生心(火)-肝藏血可以济心血。 五脏相互制约制约关系:肾(水)制约心
19、(火),肾阴使心火不致过于亢盛。(三)解释病理现象(三)解释病理现象 病理状况下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指病变顺着或逆着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主要是: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如:肝肾阴虚、脾与肺。 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指病变由子脏波及母脏。如:心病及肝(心肝血虚)、肺与脾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 指病变顺着顺着或逆着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 相乘相乘:指相克太过或被克不及而为病。如:肝木乘脾土(肝脾不和)。 相侮相侮:指反克为病。如:肝火犯肺。(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内在疾
20、病必然通过外在而表现出来。 如:面青喜酸脉弦,病多属于肝。心病患者,如面黑可能是水来克火之征。 (五)指导临床治疗 1、指导控制疾病传变传变: 1)未传变的-控制疾病的传变 如:木乘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再如:“火旺”。 2)已传变的-防止其继续传变 2、确定治则与治法: )据相生规律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的适应症:母虚-子虚 子虚-母虚 子虚而母不虚确定具体治疗方法:确定具体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肝旺泻心法肝旺泻心法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抑强-抑制功能过亢之脏 扶弱扶弱-扶助虚弱之脏
21、之脏确定具体治疗方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第三章 脏象学说一、脏象的基本概念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出处出处:“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概念概念: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的外在征象 二、二、 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脏腑: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六腑:指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精气血津液神 脏腑的生理特点脏腑的生理特点 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化生和贮藏精气 1)化生精气 食入的饮食物
22、精微气血精液肺、心脾清气清气精气精气 2)贮藏精气 五脏能贮藏精气,使精气不致无故流失,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受盛、传化水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谷和糟粕。 形态上:六腑中空,直接对外,故能接纳食入的饮食物,并在脏的配合下共同将其消化吸收。 传导糟粕并排除体外。 六腑的生理特性:以降为和,以通为顺。始终保持虚实更替的状态。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3)奇恒之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形态上:似“腑” 功能上:似“脏” 配属关系上:无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二、
23、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第二节、脏 腑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花,外有心包护卫。位置:位置: 心心 脏脏1. 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的作用。 主血-运运 血血 生生 血血 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 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脉、血液心、脉、血液共同组成
24、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其中,心起主导作用。 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心气充足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 红,红, 脉和缓有力。脉和缓有力。 心火旺-面赤舌红,舌尖为甚,脉数 心气无力-脉细弱 心血淤阻-面色舌色紫暗,舌上有淤点淤癍, 舌下淤筋,脉涩或结带脉。 生理:生理:病理:病理:生理: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病理: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2) 心主神
25、志心主神志神神广义广义: :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 即心主即心主 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狭义狭义: :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系统连属、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3)心在窍为舌。对舌对舌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 (4)心在液为汗-汗血同源,皆为津液化生,心主血,故也主汗。 出汗有散热性出汗散热性出汗和惊恐
26、伤心惊恐伤心而致两种。前则指气候炎热,或运动,或用发汗药,或体内热邪,使津液外出而解,后则是指因精神紧张引起的出汗。 (二)肺 肺在横膈之上,在脏腑中最高,故称华盖华盖。也称娇脏娇脏。1、肺的主要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一方面:宗气的生成。 另一方面: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规律的呼吸,调节着气机的升,降,出,入。 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清气(氧),排出浊气(二氧化碳)等,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体内-呼出-体外。 肺 肺司呼吸:肺司呼吸: 肺为人体司呼吸的运动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司呼吸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宣发
27、肃降功能。 宣降宣降正常,则呼吸匀称。 肺气上逆,则出现咳嗽,气喘等。 肺主气功能丧失,则体内气体不能交换,生命随即告终。(2)肺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 肃降-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 肺主宣发宣发主要有三方面: 1、通过肺的气化,将体内浊气排除体外。 2、肺气向上向外扩散运动,将脾胃生成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内到五脏六腑,外到皮毛四肢等。 3、宣发卫气到皮肤肌腠。卫气即卫外之气,由水谷精微化生,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等作用。 肺主肃降肃降的生理作用有三: 1、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2、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转输的津液和
28、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注膀胱,以尿液排除体外。 3、肃清肺和呼吸道废物。如果肺失肃降,则呼吸表浅,短促,咳血,气喘等。 宣发和肃降功能的联系: 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的,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有规律的一宣一肃,使气机调畅,体内气体交换正常,促进全身体液的正常运行,反之,肺失宣肃,则出现咳嗽。气喘等。(3)通调水道 -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为水之上源)(4)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1)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使体内清浊之气得到交换。 2)在心气的推动下,肺气的敷布调节下,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送至全
29、身。 主治节治节 即治理调节,指肺具有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作用。 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肺司呼吸,主体内气体交换。 2、调节气机,使气的升降出入正常。 3、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4、调节水液代谢。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 (2)肺在液为涕:涕为鼻腔分泌物,肺开窍于鼻,故涕为肺液。肺寒则流清涕,肺热则流黄浊涕,如果肺燥,则鼻干燥。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毛、汗腺皮肤、毛、汗腺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 (4)肺在窍为鼻。鼻喉相通连于肺,鼻的嗅觉和喉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外邪侵入伤肺,多以鼻喉
30、症状,如鼻塞,流涕,喉痒,失音等。(三)脾 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化-消化吸收,运-转运输送。 包括运化水谷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运化水液。 是指对饮食物的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的作用。 饮食物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胃(受纳和腐熟)小肠(分清小肠(分清水谷精微水谷精微 肺肺 输布和营养全身输布和营养全身 糟粕糟粕大肠。大肠。别浊别浊)脾脾脾转输脾转输与散精与散精宣发宣发肃降肃降脾为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谷运化水谷生理:生理: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气血生化有源
31、,精力充沛,壮实。病理:病理: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消瘦等。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水液水液胃胃脾的吸收和转化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布散到全身。肺宣发到皮毛肺宣发到皮毛汗汗肾与膀胱肾与膀胱尿液尿液多余的水多余的水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病理:水液内停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湿、痰、饮、水水 肿肿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2 2)脾主升清)脾主升清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脾气上升脾气上升化生气血化生气血维持内脏正常位置维持内脏正常位置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生理:水
32、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病理:病理: 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 内脏下垂:脱肛等。内脏下垂:脱肛等。 指脾气以指脾气以升升为顺为顺。头目头目心、肺心、肺营养全身营养全身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3 3)脾)脾 统统 血血在体合肌肉,主四
33、肢: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发挥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发挥与 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在志为思:在志为思:“思思”的情志活动与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关。的情志活动与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关。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 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2. 系统连属系统连属(四)肝 肝为魄之处,藏血,为筋之宗。与胆互为表里。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 1
34、)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调畅气机调畅气机助脾运化助脾运化调达情志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调节生殖功能 调畅气机调畅气机 气机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 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机。畅达、升发气机。
35、生理生理: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气机调畅气机调畅 气气血和调血和调 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 病病 理理肝失疏泄肝失疏泄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疏泄太过疏泄太过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甚至剌痛或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甚至剌痛或为积。为积。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 躁易怒等。躁易怒等。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昏倒,不省人事。助脾运化助脾运化 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生理生
36、理: :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气血和调 心情开朗心情开朗病理:病理:肝失疏泄肝失疏泄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疏泄太过疏泄太过肝气郁结肝气郁结 心情抑郁心情抑郁肝阳上亢肝阳上亢 烦躁易怒烦躁易怒 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功能密切相关。 生理:肝疏泄功能正常生理:肝疏泄功能正常 精液排泄通常有度、精液排泄通常有度、月经周期正常、经行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通畅。 病理:病理: 肝疏泄功能障碍肝疏泄功能障碍 排精失常、月经周期排精失常、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紊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闭经等。或痛经、闭经
37、等。 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人动人动 血运于全身血运于全身 人静人静 血归于肝血归于肝生理:肝藏血功能正常,血调节功能正常。生理:肝藏血功能正常,血调节功能正常。病理:肝血不足病理: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肝不藏血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 或月经过多、崩漏。或月经过多、崩漏。不能养目不能养目: : 不能养筋不能养筋:筋脉拘急筋脉拘急,肢体麻木肢体麻木,屈伸屈伸 不利等。不利等。两目干涩昏花两目干涩昏花, 或为夜盲或为夜盲(2) 肝藏血肝藏血2、系统连属 (1)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怒伤肝。 (2
38、)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为目出,故属于肝。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则目疼,眼屎增多。 (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包括肌腱,韧带,筋膜,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滋养。如出现动作迟缓,失灵,肌体麻木。曲伸不利等,多为肝血、肝阴不足。 爪为筋之余,爪甲红润明亮则肝血充盛,爪甲薄,枯槁,变形等多为肝血不足。 (4)肝开窍于目:目有赖肝血濡养和肝的疏泻。肝阴虚则目干涩,血虚则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目眩,肝风内动则目上吊,斜视。 位置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39、五)肾的生理与病理(五)肾的生理与病理 肾肾1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广义之精广义之精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 的物质。的物质。 狭义之精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生殖之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是指肾具有贮存、封 藏精气的生理功能。藏精气的生理功能。(1 1)主藏精:)主藏精: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先后天先后天之精的关系: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40、: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精肾精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 齿、骨、发是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候。齿、骨、发是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候。精气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的主要生理功能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肾气平均肾气平均肾精衰竭肾精衰竭肾气盛肾气盛天癸至天癸至天癸绝天癸绝肾气衰肾气衰出生出生幼年幼年青春青春中年中年老年前老年前老年老年死亡死亡肾气渐盛肾气渐盛肾气渐衰肾气渐衰生生 长长壮壮老老 已已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中年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中年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老年衰老加快。老年衰老加快
41、。病病 理理肾精不足肾精不足肾阳:主一身之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肾阳:主一身之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 推动和温煦作用。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阴:主一身之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肾阴:主一身之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 有滋养、濡润作用。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阴肾阴肾阳肾阳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病病 理理肾阳虚肾阳虚肾阴虚肾阴虚 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无力而迟;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无力而迟; 浮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浮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生理功能低下)腰酸腿软、阴部清冷、小便清(生理功能低下)腰酸腿软、阴部清冷、小便清 长、生殖功能减退
42、。长、生殖功能减退。 心烦意乱、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心烦意乱、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脉细数、舌干红少苔等;脉细数、舌干红少苔等; (津液减少)(津液减少) 腰酸腿软、阳事易举、遗精、早泄腰酸腿软、阳事易举、遗精、早泄 等。等。 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起着主要作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起着主要作用,其中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又是重要的环节。用,其中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又是重要的环节。 水水胃胃 小肠小肠 脾脾 肺肺 皮毛皮毛运化运化宣发宣发 肾肾 膀胱膀胱 尿尿肃降肃降气化气化大肠大肠粪粪汗汗(2)(2) 肾主水肾主水 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是指肾脏具有主
43、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津液代谢需要肾阴和肾阳的调节。津液代谢需要肾阴和肾阳的调节。 “ “肾阳为开肾阳为开”尿液生成排出;尿液生成排出; “ “肾阴为合肾阴为合”水液的重吸收。水液的重吸收。 病理:病理:肾气虚衰肾气虚衰 气化失常气化失常开多合少:小便清长开多合少:小便清长开少合多:尿少,水肿开少合多:尿少,水肿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调节呼吸的作用。浅,调节呼吸的作用。生理:生理:肾气充足肾气充足 肾主纳气肾主纳气 呼吸均匀,呼吸均匀, 吸气有一定深度。吸气有一定深度。病理:病理:肾气亏虚肾气亏虚 肾不纳气肾不纳气 呼吸表浅,呼吸
44、表浅, 动则气喘,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呼多吸少。(3) 肾主纳气肾主纳气2、系统连属 (1)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 (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的为唾。 (3)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精具有促进骨 骼的生长发育和滋生骨髓、脑髓、脊髓的作用。齿为骨之余,也为肾中精气充养,如不足则牙齿松动易落。 肾藏精,精生血,血养发。肾精旺则毛发黑而润泽,反之,毛发发白,脱落或枯槁。 (4 4)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耳的听觉赖肾中精气充养,老年多听力减退。 二阴指外生殖器和肛门。前阴有排尿和生殖功能,后阴有排便功能。小便需要肾的气化,生殖机能为肾所主,大便排泄也与肾气化相关。肾阳衰脾阳不足而失温煦而
45、为五更泻,肾阴不足而致便秘。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一)胆 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附于肝之下,故肝胆相络属,互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生成,味苦色黄绿,贮于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向小肠排泄,以促进水谷的消化吸收。 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疏泻功能正常。2、主决断、主决断 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活动中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其意义有二: 一、正常的决断能力 二、判断的准确性。“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如果胆气虚则胆小怕事,决断不能,失眠多梦等。(二)胃(二)胃 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与脾同居中焦,一升一降,互为表里。胃的生理功能如下: 1、主受纳,腐熟水谷-水
46、谷气血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通降是指胃以通畅下降通畅下降为顺。 其通降通降是进一步受纳的前提。若胃失通降,胃浊气上逆则口臭;胃气上逆可见呃逆,恶心,呕吐等。(三)小肠(三)小肠 小肠与心为表里,其功能如下: 1. 主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主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化的食物后,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微。病理:腹胀、腹痛、便溏等。病理:腹胀、腹痛、便溏等。2 2. 泌别清浊泌别清浊: 将食物分为精华和糟粕的功能。将食物分为精华和糟粕的功能。病理: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病理: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四)大肠
47、 肺与大肠相表里。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传化糟粕。 大肠大肠湿热湿热:腹痛、下痢、:腹痛、下痢、 里里 急后重。急后重。大肠大肠实热实热:便秘。:便秘。大肠大肠虚寒虚寒:腹痛、肠鸣、泄泻:腹痛、肠鸣、泄泻病理:病理:传导功能失常传导功能失常(五)膀胱(五)膀胱 肾与膀胱相表里。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贮尿和排尿。 津液经肾的气化形成尿液而下输膀胱,再经过 肾的气化肾的气化而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 功能失调可见尿频,急,疼或尿少,尿闭,尿失禁,遗尿等。(六)三焦 三焦不是一个单独的器官,而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其主要功能是: 1、通行原气 原气又叫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8、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三焦则,原气之别使也”。 2、运行水液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入的通道,故三焦也称决渎之官。 3、三焦划分及生理特点 (1)上焦:膈以上,包括心肺,头面等,主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液和津液。 (2)中焦:膈以下至脐的腹部,包括脾胃。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作用。 (3)下焦:脐以下至二阴,包括大、小肠,肾,膀胱,女子胞等。有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尿液等作用。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在形态结构上多为中空有腔隙,与六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与五脏相似,故
49、称奇恒之腑。 (一)脑 脑为髓海,居颅内,其主要功能如下: 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中枢,若功能正常则意识清楚,思维敏捷,情志正常,反之则反映迟钝,神志不清等。 2、主感觉运动 人的视,听,嗅,触等感觉皆与脑相关。(二)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是女子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地方。 其功能有三: A、主月经,功能失调时,出现月经不调 B、孕育胎儿,受孕后,女子胞聚血养胎,成为保护胎儿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C、另外,女子胞还有主生理性带下的作用。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50、-气血关系 1)行血与主气方面(中心环节是宗气)。 气为血之帅,气可行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气血相互为用。肺气虚可致心血瘀阻;心气不足,也可致血行异常,影响肺的宣肃,出现咳嗽气喘等。如心衰呼衰的相互影响。 2)生血方面2、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 两则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协调。 如脾失健运,导致心血不足,可见心悸,失眠,多梦,乏力,纳差等;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或脾虚失统,均可出现系行异常。 3、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血液与情志两个方面 其一、血液方面。 肝藏血,心行之,心血充足,肝才有所藏;肝血充足,有利于心主血脉。 其二、情志方面。 心主神,但与肝的疏泻相关。 4、心与肾(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