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公开课精品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427036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公开课精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公开课精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公开课精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公开课精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公开课精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何为一、何为“中庸中庸”?阐述:中庸的阐述:中庸的“中中”,即中正、适当与偏颇或,即中正、适当与偏颇或“两端两端”相对而相对而言;言;“庸庸,有用、常、平常三义。,有用、常、平常三义。 “中中”“”“庸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面意义。1、细读文本第一则及注释: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即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2、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

2、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是指超越任何情绪状态。“和”是指任何情绪的出现都能够恰到好处。而“庸”的本义就是用、功用的意思。“和”为“用”的最佳状态。因此,通俗解释“中庸”,就是做任何事,都能不受任何情绪左右,做到节骨眼上。3、“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颐程颐问题一:问题一:到底怎样的行为处事才符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 阅读第阅读第2 2则,面对子贡则,面对子贡“师与商孰贤师与商孰贤”的疑问,孔子的回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是答是“过犹不及过犹不及”,那么什么是,那么什么是

3、“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其与?其与“中中庸之道庸之道”有怎样的关联?有怎样的关联?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过过”是超过了是超过了“中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而,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而“不及不及”是没有是没有达到达到“中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这是两种极端,都违背事物的,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这是两种极端,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中庸说,过犹不及

4、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中庸之道强调中庸之道强调“度、适度度、适度”“张弛有度、进退有度张弛有度、进退有度”问题二:中庸之道的问题二:中庸之道的“度度”是是“折中折中”吗?吗? 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5、。基本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中庸之道的中庸之道的“中中”,即中正、适度。它与,即中正、适度。它与“折中折中”最大的不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同就是有“原则和依据原则和依据”的的阅读文本第三、四则阅读文本第三、四则“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强调取两中用强调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温和的处事原则子曰: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

6、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中庸之道强调中庸之道强调“适度适度”,而这个度的依据就是道,而这个度的依据就是道义: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这也是君子义: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这也是君子的原则性了。的原则性了。启示“狂狂”与与“狷狷”也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也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中行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以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以“道

7、义道义”为原则,为原则,把握好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把握好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度度”,让对立的,让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问题三:第问题三:第8 8则中的则中的“乡原乡原”符合符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 吗?孔子吗?孔子对这样的人持怎样的态度?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持怎样的态度?为什么?阅读理解文本第阅读理解文本第7 7、8 8则:则:子贡问曰: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子曰:“未可也。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未可也。

8、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13.24) 子曰:子曰:“乡原,德之贼也。乡原,德之贼也。”(17.1317.13)孔子所说的孔子所说的 “乡原乡原”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在孔子看来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在孔子看来“乡人皆好之(好好先生)与乡人皆恶之乡人皆好之(好好先生)与乡人皆恶之”同样的人,都是道德的破坏者,都是孔同样的人,都是道德的破坏者,都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人。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子深恶痛绝的人。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评价为依据,而应以为人的善恶

9、为标准。听取众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评价为依据,而应以为人的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小人是刺向仁德的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小人是刺向仁德的“明枪明枪”,那么乡原就是射向仁德的暗箭。,那么乡原就是射向仁德的暗箭。通过前面诸多文本的学习,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心胸宽广,品高行端、充满通过前面诸多文本的学习,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心胸宽广,品高行端、充满“仁仁爱爱”之人:之人:子贡

10、曰: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论语学而学而)颜渊喟然叹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论语子罕第子罕第九九)子贡曰;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论语子张子张) 但文本第但文本第9则中,面对子贡则中,面对子贡“君子亦有恶乎君子亦有恶乎”的提问,师徒二人都坦言了自己所恶的提问,师徒二人都坦言了自己所恶之事:之事:“称人之恶者称人之恶者”、“

11、居下流而讪上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讦以为直者”,那么他们所,那么他们所“恶恶”的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呢? 实质上,他们所“恶”之事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过”或“狂”,譬如“果敢而窒果敢而窒者者”,固执已然不可取,却还不通事理,这就“过了”,因此以上诸事都是违背中庸之道的,必然为夫子师徒所“恶”。避免避免“过犹不及过犹不及”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中庸之行中庸之行“中行中行”之道之道小结:答案是肯定的,譬如答案是肯定的,譬如 “子温而厉,威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不猛,恭而

12、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伤”,“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等等等,都是明证。等,都是明证。那么现实中能不能做到中庸之道呢?哪些行为处事符合中庸之那么现实中能不能做到中庸之道呢?哪些行为处事符合中庸之道呢?道呢?二、孔子为何提倡二、孔子为何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子曰: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关键词:关键词:“为德、至、鲜为德、至、鲜”。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道。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高到了极点了,因此,中庸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德,是高到了极点了,因此,中庸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中行),还是一种品德(

13、中德);式(中行),还是一种品德(中德); 但现在已经但现在已经“鲜鲜”矣,又道出了提倡中庸之道的直接原因矣,又道出了提倡中庸之道的直接原因】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取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

14、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而且强调“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拓展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中谈到:如将世界上一切事物之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中谈到:如将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为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为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其中变革是手段,变革的目的是追求调谐,而不是争),其中变革是手段,变革的目的是追求调谐,而不是为变革而变革。调谐不仅是变革的目的,即便变革本身或为变革而变革。调

15、谐不仅是变革的目的,即便变革本身或即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过程,也应讲究和追求调谐,以减少即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过程,也应讲究和追求调谐,以减少损失(痛苦),提高效率。损失(痛苦),提高效率。 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的关系。其中)和变革(斗争)的关系。其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张

16、强凌弱,大制小。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允执其中允执其中”就是调谐观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就是调谐观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中庸之为德“中德中德”小结如前所述,如前所述,中庸是一种取中调和的思想。中庸是一种取中调和的思想。“和和”是目的,也是是目的,也是中庸之道的最终目标。那么除了中庸之道的最终目标。那么除了合乎合乎“中德中德”“”“中行中行

17、”,还要,还要具备具备什么品质呢什么品质呢?阅读文本第阅读文本第5 5则:则:有子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1)(1)礼:在春秋时代,礼:在春秋时代,“礼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礼”,既指,既指“周礼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2)(2)和:调和、和谐、协调。和:调和、和谐、协调。(3)(3)先王之道:指尧

18、、舜、禹、汤、文、武,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4)(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5)(5)节:节制,限制。节:节制,限制。三、中庸之道的目标三、中庸之道的目标问题四:既然问题四:既然“和和”是目标,而是目标,而“礼礼”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那么怎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那么怎样的样的“礼礼”才能达到才能达到“和和”,怎样的人能,怎样的人能“和和”?“和和”与与“同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

19、统一或调和状态,叫做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和状态,叫做“和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同”。 “同而不和同而不和”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的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结果往往一致,而不讲求原则的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结果往往是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是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如前所述,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如前所述,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 “同乎流俗,合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乎污世”(孟子尽心章句下

20、)的折衷主义者、(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折衷主义者、“乡原乡原”(好好先生)(好好先生),贬之曰,贬之曰“乡原,德之贼也乡原,德之贼也”。 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同而不和同而不和” 。第6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是求中庸之道是求“和和”之道,以之道,以“不同不同”为求为求“和和”的前提和必然。的前提和必然。 与孔子同时代的晏婴曾举烧汤为例,解释与孔子同时代的晏婴曾举烧汤为例,解释“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涵义。他说的涵义。他说所谓所谓“和和”就象厨师拿水、火、醯(醋)、醢(酱)、盐等不同甚至就象厨师拿水、火、醯(

21、醋)、醢(酱)、盐等不同甚至对立性质的物质操作调合,烹饪鱼肉,对立性质的物质操作调合,烹饪鱼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其,使其品味恰到好处,成为享用满意的佳羹。单纯的品味恰到好处,成为享用满意的佳羹。单纯的“同同”就如以水调剂水就如以水调剂水,不用火、醯、醢、盐、梅等配合,必然乏味到无人问津。,不用火、醯、醢、盐、梅等配合,必然乏味到无人问津。“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常怀兼容、宽厚的精神,像拉丁文常怀兼容、宽厚的精神,像拉丁文“宽容宽容”一词原义那一词原义那样: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样: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

22、耐心、公正的容忍;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的权力。”(伏尔泰)(伏尔泰) 因此“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承认,是承认“不同不同”,尊重,尊重“不同不同”,在,在“不同不同”的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经由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斗争或变革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经由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斗争或变革(首重良性竞争)寻求统一或调谐的精神。(首重良性竞争)寻求统一或调谐的精神。“礼”是“不同”与“和”之间的关键因素 “礼之用,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和” 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

23、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很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

24、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中德(品德)中德(品德) 中行(行为)中行(行为) 中礼(原则)中礼(原则)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和和总结:总结: 中庸之道从方法上说,是适度、适中,无过无不中庸之道从方法上说,是适度、适中,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从行为上说,是合宣、合理,无及而恰到好处;从行为上说,是合宣、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从道德上说,是中正、公正所偏倚而恰如其分;从道德上说,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而合乎天

25、理人情的正道。 中庸之道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却是人人不中庸之道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却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的人生哲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的人生哲理。理。四、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四、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政治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持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不巴结权贵,、政治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持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不巴结权贵,不行巧言令色钻营取巧之术;亦不消极等待。全凭一身修养,一腹经纶,一腔热血,不行巧言令色钻营取巧之术;亦不消极等待。全凭一身修养,一腹经纶,一腔热血,适时而为,进而不骄狂,退而无愧悔,安守现状时不颓废哀怨

26、,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适时而为,进而不骄狂,退而无愧悔,安守现状时不颓废哀怨,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为中庸。,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为中庸。2、于美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岂可灭绝心性?见色而不、于美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岂可灭绝心性?见色而不起淫心,如周敦颐之爱莲起淫心,如周敦颐之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为中庸。,是为中庸。3、于衣食住行,不娇奢,不淫逸,不浪费,因需要而治;亦不刻意求贫,不吝啬,持、于衣食住行,不娇奢,不淫逸,不浪费,因需要而治;亦不刻意求贫,不吝啬,持一颗平常心,是为中庸。一颗平常心,是为中庸。4、于为人处世,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攀附权贵豪富,不嫌弃贫病老弱;大火流金而清、于为人处世,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攀附权贵豪富,不嫌弃贫病老弱;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是为中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是为中庸。庸。 中庸之道,非为平庸,非为世故圆滑,乃人性本然。古今中外,能有几人?故叹曰中庸之道,非为平庸,非为世故圆滑,乃人性本然。古今中外,能有几人?故叹曰:中庸之为德也,民鲜久矣!:中庸之为德也,民鲜久矣!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公开课精品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