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风俗习惯。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填空。春节(吃年夜饭);元宵( );端午( );重阳( )。2.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A.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B.端午节吃粽子C.定时定点投放垃圾D.新团员学团章3.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4.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1.记,是一种古代文体,
2、主要是记载景物,并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是年号干支纪年法。元丰是宋神宗的庙号,丁丑表明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常用的纪年法还有王公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3.水经是中国北魏时期的地理著作,后经郦道元补充发展为水经注,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散文。( )5.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 )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
3、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淳熙”是南宋皇帝的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以及向往田园的归隐之情。( )6.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氓,民。“氓”可指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是男子之代称。( )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蓍龟,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来代指卜筮,此词也可以喻指应该遵依的标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4、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订,现存诗305篇,它最初被称为诗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6.“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7.以下各联按“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夜如何其,晓钟未动;岁云尽矣,更漏频催清光同会合;秋色正平分避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去秽除邪千门户前悬虎艾;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A. B. C. D.8.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请你填上对应年龄。而立 花甲 弱冠 古稀 知命 不惑:_ :_ :_:_
5、 :_ :_9.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现代戏剧主要指二十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其中的主体。我们常说的戏剧鉴赏主要指中国现代、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的鉴赏。B.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C.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灵魂,它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D.下列剧本,体裁、作者分别是:日出现代剧曹禺;王昭君历史剧郭沫若;上海屋檐下现代剧夏衍。1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救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
6、。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 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B.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 7 篇,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C.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宵柝是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鸡人是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是更筹,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D.谨庠序之教 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附:参考答案和解析1.答案吃汤圆、猜灯谜吃粽子、赛龙舟登高、插茱萸;2.答案D解析A项,“每周例行”强调的是习惯性,
7、是说每周都要做,使一个人惯于一种做法,属于“习”。B项,“端午节吃粽子”,是说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属于“习”。C项,“定时定点”,强调时间和地点的惯常性,是说每到某个时间点人们要去某个地点做什么事,属于“习”。D项,“新团员学团章”,是新团员刚刚入团时,要学习团章,这是一时的,不能属于“习”。3.答案C解析“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应指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等。A项,“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谚语里明确提到了“兄弟”和“父子”,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B项,“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谚语里包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有“朋友” 关系,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8、。C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谚语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这句谚语只是客观地表达同类的人或物易于聚在一起,所以不属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D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谚语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而“和他有关系的人”往往是他的父母、兄弟、儿女、朋友等,所以这句谚语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4.答案1.;2.;3.解析2.元丰是年号,神宗是庙号。5.答案1.;2.;3.;4.;5.解析1.“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4.“至日”这里指冬至。5.“黍离之悲”中不包括“向往田园的归隐之情”。6.答案1.;2.;3.;4.;5.;6.解析3.“总角”不是指“男孩子”,而是指“少年男女”。6.论语不在“六经”范围之内,应是春秋。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类题,注意理清各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可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桃雨、杏花表明是清明时节;由“岁云尽矣”可知是除夕;秋色正平分,表明为中秋;由悬虎艾、喝龙舟可知为端午节。所以选A。8.答案三十岁;六十岁;二十岁;七十岁;五十岁;四十岁;9.答案D解析王昭君的作者是曹禺。10.答案D解析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