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芣苢插秧歌芣苢插秧歌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与交流(一)任务情境素养目标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3.关注身边的劳动者,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写一个你熟悉的平凡的劳动者,向劳动者致敬,不少于800字1.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鉴赏诗歌,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经重章叠唱的特点;体会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芣苢芣苢整体阅读整体阅读译
2、读芣苢,回答问题。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D.“掇”“捋”“袺”“襭”四个动词,形象地描述出了劳动的过程。B解析解析 “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不正确,应是“有着音乐的美感”。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答: 答案答案这首诗写劳动者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基础夯实基
3、础夯实1.解释词语。采采: 芣苢: 薄言: 有: 掇: 捋: 袺: 襭: 茂盛的样子。车前草。“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取得,获得。拾取,摘取。从茎上成把地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知识点拨知识点拨重章叠唱芣苢这首诗明显运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全诗用了六个动词,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表述出来。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文: 答案答案茂盛的车前草,提起衣襟兜起来。茂盛的车前草,掖起衣襟兜起来。插秧歌插秧歌整体阅读整体阅读译读插秧歌,回答问题。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1)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
4、胛。(2)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答: 答案答案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2.第四联是农夫回答农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农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答: 答案答案“只不答”,并不是说农夫对农妇的话置若罔闻,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朝餐”“歇半霎”的请求。他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基础夯实基础夯实1.解释词语。抛秧: 兜鍪: 蓑: 胛: 渠: 半霎: 莳: 匝: 照管: 插秧前,
5、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布满、遍及。移栽、种植。极短的时间。他。蓑衣。肩胛。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译文: (2)译文: 答案答案(1)斗笠做头盔蓑衣做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胛。(2) 呼唤他歇息一会儿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劳作不回答。目标一目标一 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探究交流探究交流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答: 答案答案第一问: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全诗有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换的,其余内
6、容全是相同的。第二问: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换中,又生动地表现了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芣 苢2.诗歌中不同的六个字是随便用的,还是作者用心选取的?可以调换顺序吗?请说明原因。答: 答案答案这六个字是作者用心选择的,不可以调换顺序。劳动者开始是一叶一叶地掐取,接着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用衣襟兜装。这由“掐”到“捋”再到“兜”的过程,生动地表明劳动者越采越多、越采越快,劳动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作者通过对劳动者弯腰摘取,成把捋采和提起衣襟兜东西的动作的真切描写,突显了劳动者心灵手巧、操作娴熟的特点。所以
7、,这六个字是作者用心选的,不可以调换顺序。插秧歌3.此诗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答案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种全副武装的意味,暗示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的题旨。4.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答: 答案答案(示例)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一家人的肢体动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目标二目标二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
8、思想感情5.芣苢插秧歌描写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答: 答案答案采撷之乐。读芣苢,仿佛看到在春光中,有一些美丽的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姑娘们兴致勃勃,她们一边采摘芣苢一边唱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劳作之乐。插秧歌表现了农忙时节的劳作之乐,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以下任务在班级内分组进行,每个小组任选其一) 任务一学完本课后,班级拟开展以“阅读诗经”为主题
9、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综合活动综合活动1.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下面的诗句提取成语并进行解释。 (1)“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成语: 解释: (2)“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成语: 解释: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成语: 解释: 答案答案(1)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认真负责。(2)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3)投桃报李别人给我送来桃,我送给别人李子做回礼,比喻友好交往,礼尚往来。 2.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
10、有终。 出处:诗经大雅荡 释义:什么事情都有开始,很少能有个终了。告诫人做事必须有始有终。启示: 答案答案(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 【教师专用活动组织提示】 可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最后分享学习成果。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任务二 研究显示,中国的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的确, 当下的劳动教育是弱化、软化、淡化的。学生“明知该劳动而不愿劳动”,家长“明知该让孩子劳动而舍不得要求”,学校“不敢让学生劳动、不会让学生劳动”。对于劳动教育,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
11、 袭、套作;不少于600字。写作指导解答本题,应明确什么是劳动教育。干活是劳动,但不一定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必须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我们要对劳动的过程进行设计,使之具有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当下,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是窄化、异化、娱乐化、工具化。其实,劳动并不意味着艰辛,它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可以激活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内在生命力,使其拥有充实的人生。那么,面对劳动教育的弱化、软化、淡化,板子能不能都打在孩子身上呢?显然不能。究其根源,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把劳动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所以,在新时代,全社会应重塑劳动教育观,激活个体的内在生命力,
12、重视劳动教育,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本题也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理解劳动的新内涵;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更有效地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如何推进符合当下学生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等等。例文略。赏析诗歌的结构特色考点提炼考点提炼1.赏析诗歌的结构技巧以芣苢为例。这首诗结构单调,却给人以特殊的感受,在重章叠唱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由此可见,诗歌的构思立意往往通过篇章的结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体现了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2.“2关注+2分析”鉴赏结构技巧(1)关注诗歌的体裁。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还要注意伏笔与照应、
13、过渡与承接等。(2)关注诗歌中的标志性语句。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示时间转换或空间转换的语句;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歌中,注意具有卒章显志作用的语句。(3)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或情感变化。考生要熟悉古代诗歌常见的行文思路,如由景到情、由事及人、写景顺序等。(4)分析诗歌某一句的作用时要从诗歌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常见的结构方面的作用有首尾呼应、承上启下、总领全篇等。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内容变化分析诗歌思路的变化,以此判断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渡百里湖查慎行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注如可活,吾
14、敢畏波涛?注 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典例研磨典例研磨1.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答案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因为天旱,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争相比高,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表明,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直抒胸臆,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2.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答: 答案答案宽阔的湖里只有浅浅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远远望去,帆船好像一动不动,岸边的树木争相比高。3.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进行具体分析。答: 答案答案三、四两联表现了诗人渡湖时发现
15、百姓因秋旱而盼望下雨,就发出感慨,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自己哪里敢畏惧旅途风雨波涛之苦呢?“涸鳞”表面写在干涸的湖泥中的鱼,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因旱情而受苦的百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期盼百姓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原味诗译因为天旱,宽阔的湖里只有浅浅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远远望去帆船好像一动不动,岸边的树争相比高。因为秋旱,百姓苦不堪言盼望下雨。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哪里敢畏惧旅途风雨波涛之苦呢?一、结识作者清新自然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 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 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
16、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等。助读资料助读资料二、探寻背景1.芣苢:这首诗是先秦时期周地人民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2.插秧歌: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图画,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三、文化常识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风、
17、鄘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有31篇,小雅有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诗经中有31篇周颂,5篇商颂,4篇鲁颂。诗经另有6篇笙诗,有题目而无内容。诗经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社会面貌,内容丰富,涉及劳动、爱情、政治、战争、徭役、祭祀、宴饮等方面。诗经中的诗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的社会生活,还展示出当时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奠定了我国诗歌创作面向现实的传统。先秦诸子颇为重视诗经。孔子在教学时,曾明确让弟子学习诗经。孟子、荀子、墨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也多引用诗经中的语句。诗经在西汉时期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典。素材采撷素材采
18、撷一、课内挖掘1.劳动者之歌芣苢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劳动者,在那平原旷野之上,明媚的春光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芣苢,唱着“采采芣苢”的歌谣。那样的情景于明快中富有诗情画意。应用角度劳作自由欢快和谐2.劳作中的快乐插秧歌清晨初起,原野蒙蒙,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犹如戴盔披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抛秧、接秧、拔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浑身都被雨淋透了。应用角度劳作之乐劳动之美协作收获各司其职二、课外拓展劳动者最美,奋斗者最幸福2019年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为快递小哥深情点赞。春节前夕在北京市考察调研时,他特意
19、来到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中的快递小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成为今日中国发展画卷中的一道风景;作为普通劳动者中的新职业群体,快递小哥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平凡孕育着伟大。”快递小哥成了明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对快递小哥的礼赞,折射出社会对劳动和奋斗的崇尚。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脱离劳动奢望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来致富,到头来只会是一场空。五彩斑斓的世界靠劳动来创造,一切美好生活靠奋斗来获得。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快递员是这些年涌现出来的新职业之
20、一,他们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穿梭在大街小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快递员的赞许和推崇,其实就是对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赞许和推崇,弘扬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劳动者最美,奋斗者最幸福。快递员是普通劳动者的缩影。对快递员的青睐,表现出人们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欣赏。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从“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掏粪工人时传祥、“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到“人民楷模”称号获得者朱彦夫、李保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积极建设我们的国家,使国家出现了改天换地的发展奇迹。普通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活中缺不了、少不得、离不开的群体。这些年,大学保安奋发图强考上名牌大学,快递小哥脱颖而出夺得诗词大会冠军,中国技工刻苦钻研勇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类似新闻不绝于耳,这让人们见证了普通劳动者的大美。(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