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讲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548500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讲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讲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讲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讲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讲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 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交流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交流本册教学重本册教学重点:点:“100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和和“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 (二)(二)”单元是本单元是本册教学重点。册教学重点。 这三个单元分别编排了解决问题的例这三个单元分别编排了解决问题的例题,使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有机地结题,使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合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长度单位1.1.删减实验版教材中教学统一长度单位删

2、减实验版教材中教学统一长度单位时,用曲别针、小刀、方木块等作为测时,用曲别针、小刀、方木块等作为测量的长度标准来进行的一些较为繁杂的量的长度标准来进行的一些较为繁杂的探究性活动内容。探究性活动内容。2.2. 通过多种感知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并通过多种感知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并强化长度单位强化长度单位1 1厘米和厘米和1 1米的正确表象。米的正确表象。 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变动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变动长度单位长度单位 例例1 统一长度的必要性统一长度的必要性例例2. 例例3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例4. 例例5 认识米认识米 1米米=100厘米厘米 例例6. 例例7 认识线段认识线段 画

3、线段画线段例例8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P.2一个活动:一个活动:师生同用师生同用“拃拃 ”量桌子。量桌子。思考同样用思考同样用“拃拃”量,为什么量,为什么结果不一样?结果不一样?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v 建立建立1 1厘米的表象厘米的表象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强化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强化1 1厘米的表象,让学生明确厘米的表象,让学生明确1 1厘米的长度很短厘米的长度很短, ,测量短的测量短的物体可以用物体可以用“厘米厘米”做单位做单位用符号用符号“cm”cm”表示厘米表示厘米P.3P.4v 建立建立1 1米的表象米的表象通过探索操作活动:让学通过探索操作活动:让学生用短

4、尺或粉笔擦等物品生用短尺或粉笔擦等物品来测量黑板,感受测量比来测量黑板,感受测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较长的物体要用“米米”做做单位。单位。在建立在建立“1 1米米”的长度单位的长度单位表象时,可以利用米尺这表象时,可以利用米尺这个工具,让学生双手比划个工具,让学生双手比划和和1 1米一样长,感受米一样长,感受1 1米米 的的长度,建立长度,建立1 1米的长度具象米的长度具象用符号用符号“m”m”表示米表示米P.3P.10v 测量长度测量长度v 介绍用尺子测量物体的介绍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强调左端对准方法,强调左端对准0 0刻度。刻度。v建议建议: : 补充断尺测量物体的方法补充断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5、:v数长度单位数长度单位v用计算的方法用计算的方法v 认识线段认识线段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得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到直观感受 得出线段特点得出线段特点:要是要是“直的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注意数学用语的科学性:注意数学用语的科学性:用用“看作看作”或或“看成看成”一一条线段。条线段。P.5P.6v 教学画线段的方法教学画线段的方法v 介绍生活中常用的一介绍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些测量长度的工具v 建立厘米和米的建立厘米和米的 长度观念长度观念 借助实物借助实物假设假设推理推理 估测估测 反证反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P.7v 练习练习:加强估测意识的培养加强估测意

6、识的培养。 给出标准给出标准 建立表象建立表象 方法方法多样多样 实测、估算实测、估算 初步感知特征初步感知特征 积累活动经验积累活动经验 实物实物估测估测 培养培养四能四能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100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1. 1. 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计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计算算100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式题。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式题。2.2.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使学生掌握

7、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的计算法,能正确、灵活的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题(包括有小括号的)(包括有小括号的)3.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4.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两位数加减法两位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两位数加减法两位数与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数与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学的价值。第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变动第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变动1.1.教学内容更加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内容更加

8、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教学 例例1.2.3为例,教材中增加了图例与文字的说明)为例,教材中增加了图例与文字的说明)2.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以内的加、减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部分,部分,增加了有小括号的算式和竖式的写法的例题增加了有小括号的算式和竖式的写法的例题内容。内容。3.注重数学思维,大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重数学思维,大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4.4.解决问题的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增加了连续两问的一步应用题,增加了连续两问的一步应用题,为解决两步的问题作好铺垫;为解决两步的问题作好铺垫;第二单元内容(12个例题) 100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二)以内加法

9、和减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例例1、例、例2 不进位加法不进位加法 例例3 进位加法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例例1 不退位减法不退位减法 例例2 .3 退位减法退位减法例例4 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例例1 连加连加 ,例,例2 连减,连减, 例例3 加加减混合减混合 ,例,例4 带小括号带小括号例例5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连续两问连续两问整理和复习整理和复习加加 法法结合图示教学结合图示教学 竖式竖式写法,突出对位的要写法,突出对位的要求求 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10、从个位加起P.12加加 法法 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不不强求从十位加起强求从十位加起 结合图示教突出对位结合图示教突出对位以及计算顺序的教学以及计算顺序的教学P.13加加 法法 个位相加满十,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一向十位进一 强调从个位算起强调从个位算起的必要性。的必要性。理解进位理解进位1 1的写法的写法 通过三个例题的教学,新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自通过三个例题的教学,新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算法要点己总结算法要点P.14 通过左右两边算式的对比,引导学生加强做题通过左右两边算式的对比,引导学生加强做题方法交流,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方法交流,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简单的推理

11、能力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同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16减减 法法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算法要点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算法要点结合图示教学减法的竖式写法,结合图示教学减法的竖式写法, 强调算理的理解强调算理的理解P.18-19解决问题解决问题v 求比一个数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 几的数的问题几的数的问题 画图画图理解数量关系理解数量关系 渗透线段图思想渗透线段图思想P.23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逐步抽象(数据很大用线段或方框表示)逐步抽象(数据很大用线段或方框表示) 为线

12、段图作铺垫为线段图作铺垫v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2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v 竖式写法竖式写法v分步列式分步列式v简便写法简便写法P.27-28P.27P.27v 连减竖式写法的教学连减竖式写法的教学v 简便写法简便写法v生活中在计算时,能口算的可以不写算式生活中在计算时,能口算的可以不写算式P.28P.28v 没有简便写法没有简便写法v 计算结果正确。计算结果正确。v调整了加数的位置调整了加数的位置改写成的简便写法,改写成的简便写法,原题没有简便写法。原题没有简便写法。P.30解决问题解决问题v 连续两问应用题连续两问应用题强调两问之间的

13、关系,强调两问之间的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第二问第一问的答案是第二问的需要的数学信息,要的需要的数学信息,要解决第二问必须先解决解决第二问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为 两步两步计算计算的问题教学的问题教学作铺垫作铺垫P.32 给出整理的线索给出整理的线索 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P.35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1.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

14、步认识直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钝角。3.3.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第三单元教学内容的变动第三单元教学内容的变动1.1.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从二年级下册(从二年级下册移来),方便学生从分类的角度认识角。移来),方便学生从

15、分类的角度认识角。2.2.学会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钝角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钝角3.3.用角的知识用角的知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主题图主题图例例1 1,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例例2 2,画角,画角例例3 3,认识直角,认识直角例例4 4,画直角,画直角例例5 5,认识锐角、钝角,认识锐角、钝角例例6 6,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单元内容(6个例题)P.38-39结合大量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角的特征。结合大量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角的特征。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经历对角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经历对角的感性认识过程,并以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空间观念

16、过程,并以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空间观念 结合生活实例结合生活实例 实际操作活动实际操作活动P.40 判定直角的方法判定直角的方法 画直角画直角 新增新增 借助直角比较借助直角比较 判定方法判定方法 进一步认识三角尺进一步认识三角尺认识直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锐角和钝角P.40 实际操作实际操作 推理推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P.42 体现有序思考体现有序思考 推理说明推理说明不需全部拼出不需全部拼出P.43 直观演示,引导观察:直观演示,引导观察:打开扇子时,角的两条边张开程度越大,角越大打开扇子时,角的两条边张开程度越大,角越大 。收拢扇子时,角的两条边张开程度越小,角越小。收拢扇子时,角的

17、两条边张开程度越小,角越小。P.44 通过找每个图形的角,进行合情推理,引通过找每个图形的角,进行合情推理,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都有两个锐角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都有两个锐角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1. 1. 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各部分的名称。2.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得来的,熟记2-6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的口算有关乘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的口算

18、有关乘法算式。法算式。3.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题的过程,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4.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1.表内乘法(一)单元,教学乘法算式中各部分表内乘法(一)单元,教

19、学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时,的名称时,将实验教材中的将实验教材中的“因数因数”改为改为“乘数乘数”2. 解决问题增加了解决问题增加了乘加乘减的两步综合乘加乘减的两步综合应用题。应用题。3. “倍倍”的认识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内容移到三的认识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内容移到三上,学完乘、除法后进行集中编排上,学完乘、除法后进行集中编排。第四单元教学内容的变动第四单元教学内容的变动第四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初步认识v 主题图主题图 素材更丰富素材更丰富 例题的题材例题的题材P.46v 理解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的意义 体会乘法的简捷体会乘法的简捷P.47v 认识各部分名称认识各部分名

20、称P.48P.48-4926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 趣味性、生活化的素材趣味性、生活化的素材 利用主题图的素材利用主题图的素材 理解乘法的意义的理解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列式基础上进行列式P.58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信息接近信息接近画图辨析画图辨析根据意义选择算法根据意义选择算法 v 理解题意、选择算法理解题意、选择算法P.63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连续两问连续两问 选择算法选择算法 综合应用综合应用 培养四能培养四能P.64-65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表内乘法(二)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1. 1. 经历编制经历编制7-97-9的乘法口诀过程,体验的乘法口诀过程,体验7-97-9的乘

21、法口的乘法口诀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诀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7-97-9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2.2.能熟练的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能熟练的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际问题。3.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4.4.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解决问题8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9的乘

22、法口诀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解决问题7、8、9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 逐步提高抽象程度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自主编制口诀自主编制口诀 帮助记忆口诀帮助记忆口诀解决问题解决问题v 渗透数量关系:渗透数量关系: 画图理解画图理解 培养四能培养四能P.78解决问题解决问题v 方法和策略方法和策略 理解图意理解图意 方法多样方法多样( )个(个( )相)相 加加4646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画图的方法画图的方法 观察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 找规律、对口令、做手势找规律、对口令、做手势 突破难点突破难点 口诀之间关系口诀之间关系 v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

23、生 记忆口诀。记忆口诀。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观察物体(一)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1. 1. 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形状。2.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能力。3.3.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面、正确

24、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4.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的意识。二上二上 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积木)。(积木)。四下四下从从3 3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不同。形状不同。从从3 3个位置观察个位置观察3 3个不同的几何体的内容,让学生个不同的几何体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在某一个位置可能看到发现在某一个位置可能看到3 3个物体的形状会一样,个物体的形状会一样,为以后学习逆向思考作铺垫。为以后学习逆向思考作铺垫。五

25、下五下根据给定的观察到的一个面的形状拼搭立体图形根据给定的观察到的一个面的形状拼搭立体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不能唯一确定。给出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让学生摆出所观察给出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让学生摆出所观察的图形。使学生感受到从三面观察才能确定立体的的图形。使学生感受到从三面观察才能确定立体的形状。形状。v 观察物体编排结构观察物体编排结构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观察物体(一)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观察物体(一)例例1 1,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形状例例2 2,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几何,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

26、的形状体的形状例例3 3,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 看到的可能不同看到的可能不同v 观察实物观察实物P.68P.68 单个的立体图形单个的立体图形 三个方向(渗透三视图)三个方向(渗透三视图)v 观察立体图形(积木)观察立体图形(积木)P.69 逆向推理(一个方向不能确定)逆向推理(一个方向不能确定) 答案不唯一(排除法)答案不唯一(排除法)v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组合组合 初步渗透三视图初步渗透三视图 降低难度降低难度P.68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 认识时间认识时间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1. 1.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借助钟

27、面认识时间单位“分分”,知道,知道1 1时时=60=60分。分。2.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钟面上分针走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钟面上分针走1 1“小格小格”是是1 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 5分分5 5分数),会读分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3.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步的推理能力。5.5.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28、的习惯。 1. 认识时间单位认识时间单位“分分”的内容的内容,由一年,由一年级下册移到了二年级上册级下册移到了二年级上册 ,分散了难点。,分散了难点。 2 降低了几时几分的学习难度,只要求降低了几时几分的学习难度,只要求学生读出钟面上对准数字上的时刻。学生读出钟面上对准数字上的时刻。3.新增了时间推理解决问题的例题,打破新增了时间推理解决问题的例题,打破了过去教材偏重于时间计算的现象。了过去教材偏重于时间计算的现象。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教学内容的变动教学内容的变动熟悉的情境导入熟悉的情境导入认识时间单位认识时间单位“分分”P.90 直观演示和操作直观演示和操作 5 5分分5 5分的数分的数 不同

29、的颜色区别时针和分针走过的区域不同的颜色区别时针和分针走过的区域 时和分的关系时和分的关系 课件动态演示课件动态演示认识半时认识半时P.90 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降低难度,由易到难 认读结合认读结合 结合操作解决难点,整理方法结合操作解决难点,整理方法认识几时几分认识几时几分P.91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时间的推理时间的推理 排除法排除法 图示图示 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和解决策略P.92P.95 渗透渗透2424时计时法。时计时法。P.96 结合生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 丰富对时间的感悟丰富对时间的感悟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学广角搭配(一)搭配(一)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

30、标:1.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最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仪式,初步体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仪式,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2.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3.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使学生

31、初步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学广角搭配(一)搭配(一)例例1 1,简单的排列,简单的排列例例2 2,简单的组合,简单的组合v 操作操作: :列表或图示的形式列表或图示的形式v 交流:全面、有序地思交流:全面、有序地思考考 (不重不漏)(不重不漏)P.97-98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 量一量,比一比量一量,比一比 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长度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长度 选择合适的测量标准,描述给定的长度选择合适的测量标准,描述给定的长度 (示范)(示范) 自主进行操

32、作和实践自主进行操作和实践 二下二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下二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例例1 1 学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学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了解统计表。例例2 2 学习用学习用“正正”字字 的方法记录数的方法记录数据。据。v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要教学目标v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全过程。v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价值与必要。v渗透抽样的思想v突出“正”字统计法的优点v 感受当相对数据的得票结果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能影响统计结果。但缺失的数据大于两个数据间的相差数的时候,缺失的数据有可能影响最终结果。所以答案要根据统计结果具体分析而定。v统计表中有留了个空白的格子,学生可以补充自己喜欢的不在统计表选项内的兴趣小组。v第2-5题注重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作为依据进行决策,深入思考数据后面所蕴含的丰富信息。v第2-5题注重数据分析。v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作为依据进行决策,深入思考数据后面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学生回答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v作为课后的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全过程。v也可以分工合作完成,减轻收集数据过程中的工作量。v关于第三个问题的争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人教版(2024) > 二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讲习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