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567859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芣苢》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6.1《芣苢》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6.1《芣苢》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6.1《芣苢》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6.1《芣苢》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习内容:芣苢 总第_15_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表现手法,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学习重难点1.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2.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 学习过程【自学环节】【学习活动一】(时代背景?诗经?)【时代背景】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

2、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选自诗经国风中的周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反映兵役

3、、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

4、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互学环节】【学习活动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把握好节奏。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的热情。2.大声朗读课文,纠正字音。芣(f)苢(y ):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掇(du):拾取,伸长了手去采。捋(lu):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袺(ji):一手提着衣襟兜着。襭(xi):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3.朗读芣苢一诗

5、,寻找声韵及用词上的特点。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明确:(1)声韵上的特点。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ai)和第二句中的“有”(yo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o),第四句中的“捋”(luo),第五句中的“袺”(jie),第六句中的“襭”(xie),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2)用词上的特点。

6、 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长三用,曼妙非常,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4.题目赏析“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导学环节】【学习活动三】重点探究要求:精读诗歌,讨论交流,探究如下问题:1. 再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艺术美。(1)画面美这首古老的诗经究

7、竟给我们讲了什么呢?同桌之间借助注释讨论一下,用一句话概括诗意。(指名说)明确:它给我们描绘了女孩采芣苢的情景。(2)动态美抓动词体会动态美,每句诗都是一副画,圈出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借助动词的注释再读读,想象一下诗经中女孩采芣苢是怎样的画面呢?(四人小组,每人挑一句说)我仿佛看到我想到明确: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集体劳动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3)韵律美再读诗歌,发掘诗歌的韵律美,分组讨论。 明确: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

8、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意思就是,采呀,捋呀,用衣襟兜着,满载而归。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4)留白美小组探讨诗歌的留白艺术。明确: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

9、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5)吟唱诗经,感悟意蕴。(播放音频)同学们也跟着一起来唱唱?(跟旋律轻声唱)注意:保持气断声不断,声断情不断(齐唱)2.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3.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

10、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4.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5.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明确: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

11、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6.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有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学习活动四】品读诗歌,赏析艺术手法。1.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1)赋的手法全篇以赋

12、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2) 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

13、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 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3) 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2.这首诗歌虽然简

14、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着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炼而不繁琐。 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简单麻木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诗歌通过六个独立的动作合成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非常流畅,如行云流水。当几

15、个独立的动作聚在一起进行系统内部优化之后,采摘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把日常的劳动升华成行为的艺术。先民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原本生长于郊野的车前草,经过劳动者的几道工序就成了盘中餐或者是药,是对先民改造力的生动体现。 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的劳动者,即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给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也会采摘野菜来补充。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

16、此,当人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芣苢,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人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课后练习】通过完成下面题目,学生对本节学习进行自主测评,注意答题规范,限时10分钟。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答案】 兴比赋比兴2.情景默写(1)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

17、前草的句子是:_, _。(2)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3)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4)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到“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到“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答案】 (1)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2)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3)采采芣苢 薄言撷之 (4)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

18、“比”“兴”三种。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答案】D项,“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错误,“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盛放芣苢的动作,间接突出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4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19、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答案】A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

20、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答案】D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诗经的语言形式多样,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6.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

21、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请你根据示例,再写出三条。_解析起兴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即借另一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事物。答案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为财死,鸟为食亡。7.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吗?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_ _【答案】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6.1《芣苢》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